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2.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我们每个人都有“情”。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情”,要能“发”能“止”。“发”是起点,“止”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礼”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材料二: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是“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而《诗》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如此意义之文学,《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诗》的时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时代——这里说到的“封建”,正是它的本来意义。在此意义的封建制下,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别作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贵族)与劳力者(非贵族),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役。若更细论,则贵族中尚有层层等级,非贵族中又有层层等级。比如士,乃武士也,是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他有统驭平民的权利,也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其地位则低于大夫,高于庶人,而仍属君子。至于奴隶与庶人,便都属于小人。这是从《左传》《国语》等东周文献中可以得到的认识。因此,《诗》中写到的从戎之君子,不会是士以下的庶人。而庶人与奴隶,那时候王可以把他随土田等物一起赐与受命者,他也可以被用来买卖交换——“五夫”之价与“匹马束丝”等,见于西周金文。至于庶人的生活状况,其水平之低下,条件之恶劣,由现代考古发掘中所见,可以知道得很真切。《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所谓“礼不下庶人”,或者原因之一即在庶人本不具备履行礼仪的最起码的财力。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何况“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原本不是一事。《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雅》《颂》不论,《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语言,原非可以“里巷歌谣”概之,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选自扬之水《诗经别裁》,有删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钱穆先生的话有力说明了在定义《诗经》的性质时,应该考虑到其中的“伦理”特质。B.“《诗经》是一部文学书”,以顾颉刚、胡适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学人都力持此说。C.

封建宗法社会时代,等级分明,职能有别,因此《诗经》中的从戎君子不可能是庶人。D.

西周时期五个男子和一匹马一束丝的价格相等,可见手现代考古发掘出的西恩金文,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近代学者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都当作封建垃圾处理了,很难说这是《诗经》研究的厄运还是幸运。B.《毛诗序》说,《诗经》“发乎情,止乎礼义”。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正体现出《诗经》的“伦理”意义。C.《诗经》的文学特点在于它既是文献典籍,又是“乐语”“声教”,所以在当时广泛流传,传唱于民间里巷。D.《诗经》中的“君子”和“小人”是以社会地位和居住地域来区分的,“君子”即“国人”,“小人”即“野人”。3.

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可看作“劳动者的歌”的是(3分)A.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豳风·七月》)B.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白居易《观刈麦》)C.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D.

抓秧如绣花,棵棵摸到家,十指齐入土,泥草一把抓,揣到根底当肥下。(《抓秧号子》)4.扬之水认为不能用后世的概念将《诗经》定义为“民间文学”。请依据材料谈谈理由。(6分)5.《诗经》有哪些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4分)(二)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美国】詹姆斯·瑟伯“我们要冲过去!”司令的说话声音就像薄薄的冰层裂开一样。“把马力指示灯全打开,转速提到八千五!我们要穿过去!”司令盯着飞行员窗上正在凝结的冰。他走过去,扳动一排复杂的仪表。

“启动八号辅机!”“启动八号辅机!”伯格上尉重复道。“三号炮塔开足马力!”司令喊道。“三号炮塔开足马力!”……“别开这么快!”米蒂太太说,“你干嘛开这么快?”“嗯?”沃尔特·米蒂说。他惊愕地看着旁边座位上自己的妻子。她说:

“你知道我不喜欢开得超过四十迈,你开得超过了五十五迈。”沃尔特·米蒂继续闷声往沃特伯里开去,那架SN202

穿过他二十年海军飞行生涯中遇到的最糟糕的暴风雨,发出的轰鸣声在他脑子里遥远而熟悉的空中航道上越来越弱。

“你又紧张了。”米蒂太太说,

“今天你又犯病了。我希望你去找伦肖医生看看。”沃尔特·米蒂把车停在一幢楼前,他妻子要进去做头发。“趁我做头发,你记着去买套鞋。”她说。“我不需要套鞋。”米蒂说。她把镜子放回包里。“这件事情,咱们已经讨论过了。”她下车时说,“你干嘛不戴手套?丢了吗?”沃尔特·米蒂伸手从口袋里取出手套。他把手套戴上,可是等她转身进了那幢楼,而他开到一处红灯前时,他又脱下手套。“跟上,兄弟!”信号灯改变时,一位警察厉声说。米蒂急忙戴上手套,歪歪斜斜地开走了。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兜了一会儿,路过了医院。……“是那位百万富翁银行家威灵顿·麦克米兰。”漂亮的护士说。“是吗?”沃尔特·米蒂说,一边慢慢取下手套。“谁是主治医生?”“伦肖医生和本布医生。”一扇门打开了,通向一条凉爽的长走廊,伦肖医生出来了,他显得心烦意乱、脸色憔悴。“你好,米蒂。”他说,“麦克米兰让我们棘手极了,这位百万密翁银行家,罗斯福的好友。胆道管阻塞,三期。希望你能看看他。”“乐于从命。”米蒂说。一位护士匆匆走过来跟伦肖悄声说话,米蒂看到他脸色发白。“出现了克里欧普症状。”伦肖紧张地说。“你来做好吗,米蒂?”米蒂看看伦肖,看看嗜酒的本布吓破胆的样子。“既然你希望这样。”他说。他们给他套上一件白大褂;他调整了一下口罩,戴上薄薄的手套,护士递给他闪闪发亮的……“往后倒,老兄!小心那辆别克!”沃尔特·米蒂猛踩刹车。“走错道了,老兄。”那位停车场服务员眼睛盯着米蒂说。“咦,好吧。”米蒂咕哝着说。“把车留下,”服务员说,

“我开走吧。”米蒂下了汽车。“嗨,最好把钥匙留下。”“哦。”米蒂说着把车钥匙递给他。服务员跳上车,傲慢而娴熟地把车倒出去,开到该停的地方。这种人真他妈自高自大,走在大街上时,沃尔特·米蒂想道,他们自以为无所不知。他想,下次我要把我的右胳膊用吊带吊着,那样他们就不会冲我咧着嘴笑了。“套鞋。”他自言自语道,然后开始找鞋店。他胳膊下面夹着一个装有套鞋的盒子从店里出来,再过一刻钟,他妻子就会做完头发。他在附近找到一张对着窗户的皮面大椅子,他把套鞋放到旁边。他拿起一份《自由》过期杂志在椅子上坐下。“德国人能通过空袭征服世界吗?”沃尔特·米蒂翻看轰炸机和被炸毁的街道的照片。……“连续的炮击让小罗利撑不住了,长官。”中士说。米蒂机长抬眼穿过蓬乱的头发看着他。

“让他睡吧。”他疲惫地说,

“跟别人一起睡吧。我一个人驾驶飞机。”“可是您做不到,长官。”中士急切地说,

“那架轰炸机需要两个人驾驶,高射炮炮火猛烈极了。”“总得有人去把那个弹药库干掉。”米蒂说,

“我要过去。来点白兰地?”他给中士倒了一杯,也给自己倒了一杯。防空洞周围战火纷飞,轰轰隆隆,冲击着防空洞门,木头被撕裂。

“方形弹幕逼过来了。

”中士说。“我们只活一次,中士。”米蒂说,他脸上淡淡的笑容一现即逝。“不是吗?”他又倒了杯白兰地一口干掉。沃尔特·米蒂哼着《在我的女朋友身边》到了防空洞门口。他转身向中士挥了下手。“再见!”他说……有什么打了一下他的肩膀。“我到处找你,”米蒂太太说,“你干嘛要躲着坐到这张旧椅子上?让我怎么找到你?”“全逼过来了。”沃尔特·米蒂含含糊糊地说。“什么?”米蒂太太说,“你买到那什么了吗?”“套鞋。”米蒂说。“你难道不能在商店里就穿上?”“我在想事情,”沃尔特·米蒂说,“你有没有想过我有时候在想事情?”她看着他。“等我带你回家后,要给你量量体温。”她说。他们从旋转门出去,推那扇门时,它会发出略微有点嘲讽般的尖细声音。到了街角的杂货店时她说:“在这儿等我,我忘了一样东西。我一分钟就回来。”她去得超过了一分钟。沃尔特·米蒂点着一根烟。开始下雨了,雨夹雪。他靠着杂货店的墙站着,抽烟……“去他妈的手帕。”沃尔特·米蒂不屑地说。他最后抽了口烟,弹飞了烟头。接着,他唇边淡淡的笑容一现即逝。面对行刑队,他站直身体,一动不动,自豪,带着蔑视,打不垮的沃尔特·米蒂,神秘莫测,直到最后一刻。(孙仲旭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沃尔特·米蒂曾有过二十年的海军飞行经历,虽退伍回家,仍时常怀念军旅生涯。B.

小说叙事虚实交错,在不同场景之间快速切换,表现出主人公的白日梦随时发生。C.

沃尔特·米蒂的想象往往源于现实事物的触发,如伦肖医生、手套、杂志照片等。D.

虽然米蒂夫人在文中着墨不多,但能看出她不理解自己的丈夫,且有较强掌控欲。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用“薄薄的冰层裂开”比喻司令的说话声音,体现出司令面对紧张战局时的冷静与果断。B.

服务员“傲慢而娴熟地把车倒出去”,反衬出米蒂驾驶技术笨拙,为下文米蒂的满腹牢骚做铺垫。C.

小说借《自由》杂志,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反映了二战大时代下人们的悲剧命运。D.

旋转门发出“嘲讽般的尖细声音”,用拟人手法赋予推门声以情感,暗含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8.

请概述沃尔特·米蒂在现实和想象中不同、的形象特征。(4分)9.

小说前两节一繁一简,请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邪?”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资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耶?”知州叹服曰:“如此尤不可及矣。”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若水曰:“狱情难知,偶有过误,何谢也?”于是远近翕然称之。未几,太宗闻之,骤加进擢,自幕职半岁中为知制诰,二年中为枢密副使。(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成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B.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卫动/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C.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D.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弈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争”的意思是坚持争辩,“固”与《五石之弧》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含义不同。B.“当死”的意思是应当死去,“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含义相同。C.“狱事”的意思是有关诉讼案件的事,“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D.“翕然”的意思是一致,“翕”与《促织》中“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翁辟”的“翕”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钱若水担任推官时,知州气量狭小,不听劝告,钱若水据理力争却不能改变结果,便表示只能陪着知州为判决不当交罚款。B.

钱若水将自己派人查访到的失踪女奴交给知州,由知州出面,让女奴父母辨认,从而洗清了富民父子的不白之冤,救下人命。C.

钱若水不肯接受富民父子上门道谢,富民父子只能绕着他家宅的院墙边走边哭,并倾其所有布施僧侣,以此为钱若水祈福。D.

钱若水本无心论功,也想保全录事的颜面,故坚拒知州为他请功,此举不仅受到远近称赞,还得到皇帝赏识,被迅速提拔。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2)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14.

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钱若水决讼却有自己的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天河杜甫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注】杜甫因疏救房绾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户参军,乾元二年他辞官去了秦州。诗中的“边城”即秦州。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总写天河,用它平时的时显时暗,衬托出秋天到来后的格外明亮,暗含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期待。B.

颔联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写微云遮不住明亮的天河,天河清朗的景象可理解为是诗人永葆光明气节的象征。C.

颈联“双阙”借指京城,诗人孤身流落边城,只能与明月相依相伴,却依然希望感动君心,能够重回京城。D.

全诗托物抒怀,从不同角度写出秋季天河长夜分明、处处分明、岁岁分明的特点,直咏天河,却意在言外。16.

本诗尾联用牛郎织女典故,却翻出新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l)《老子》四章中“

”以树的生长为喻,说明想要成就大事,当从小事做起的道理。(2)《春江花月夜》中“

”描写了离人难以摆脱月光的纠缠,故而难以排遣相思之苦。(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

”描摹了梦里相会时闺中生活的情景。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938

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

“不死!”2020

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

的呼喊:“武汉加油!”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

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此消彼长

生生不息

沉淀B.

此起彼伏

生生不息

积淀C.

此消彼长

源远流长

积淀D.

此起彼伏

源远流长

沉淀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请结合语句简要分析。(6分)20.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中国人”开头改写成一个单句,不改变句意。(2分)(二)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根据全球珊瑚礁监测网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过去十年全球损失了14%的珊瑚礁,主要原因是珊瑚白化。珊瑚依赖与之共生的海藻提供的营养而生存,它的颜色来自藻类光合作用的色素,一旦失去藻类,珊瑚就会发白。导致白化的主要原因是珊瑚生存环境的变化,包括温度升高,阳光辐射或者污染。一开始白化是一种可逆状态,①

,藻类在珊瑚中重获繁荣,一切便会转危为安;但如果环境条件继续恶化,珊瑚就会活活饿死。德国的研究人员想出了帮助珊瑚应对升温海洋的新方法: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研究人员把珊瑚分为两组,一组添加了从复原能力强的珊瑚中提取出的六种“益生菌”,另一组则不做任何处理。实验进行75天后,研究人员发现,

,所有珊瑚都表现出了白化迹象,但“喂食”了益生菌的珊瑚在温度适当降低后恢复得更快,生存几率也增加了40%。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

请根据文段,给“珊瑚白化”下定义。(3分)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说过:“君子不器。”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庄子也讲:“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器物,泛指外物、工具,或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人追求物,利用物,创造物,离不开物,但也容易被物所束缚。君子本当求道,而如果舍本逐末,受限于用以载道的器物,不知融会贯通,则容易把自己也变成了器物。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人与物的关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