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比表面积介孔al-sba-15的制备与表征_第1页
高比表面积介孔al-sba-15的制备与表征_第2页
高比表面积介孔al-sba-15的制备与表征_第3页
高比表面积介孔al-sba-15的制备与表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比表面积介孔al-sba-15的制备与表征

1u3000子酸催化反应与4m1s系列有序的介孔氧化硅材料相比,在酸性条件下,以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水稳定性。sda-15对压力、吸附、分离和固体模剂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2]。然而,纯硅sda-15的中性硅骨架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在硅段中引入一定数量的活动成分和表面酸性非常重要。通过直接合成或后勤处理,成功制备了几种类型的sda-15材料,包括带强表面酸性的铝sda-15材料(al-sda-15)。Al-SBA-15之所以倍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在大分子酸催化反应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后处理方法制备Al-SBA-15通常需要繁琐的多骤:先合成SBA-15,然后在有机溶剂中,将SBA-15与铝源(如AlCl3、Al(OC3H7)3、(NH4)3AlF6等)反应,得到的产物再经焙烧得到Al-SBA-15.与后处理法相比,一步直接合成法较为简单,一般不需要有机溶剂,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就可顺利进行.1999年,Yue等报道了一种采用三叔丁氧基铝为铝源,直接合成Al-SBA-15的方法;2004年又出现了采用正硅酸甲酯(TMOS)为硅源,通过控制水解直接得到Al-SBA-15的方法;2007年,Li等报道了一种通过加入NaCl直接制备水热稳定Al-SBA-15的方法.然而,直接合成法的效率一般较低,也就是说,在水溶液中,初始硅胶中的Al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介孔产物中,而且这些合成方法一般都需要水热处理或加入助剂等条件.最近,Wang等报道了采用乙醇挥发诱导自组装(EISA)的方法,可得到不同铝含量的Al-SBA-15.尽管如此,通过直接简便且经济有效的方法,大批量合成Al-SBA-15依旧是一个挑战.本文报道了一种在酸性水溶液中直接合成含有大孔结构的Al-SBA-15的方法.采用微米级单质铝球作为铝源,TEOS为硅源,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P123为模板剂,合成了具有二维六方结构的AlSBA-15.经焙烧后材料的Si/Al比在40~80之间.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也不需要加入其他助剂.实验发现,微米级铝球的引入基本不影响TEOS和P123模板剂的组装行为,但在酸性条件下,铝球与酸反应形成的铝离子直接进入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结构中.另一方面铝球与酸反应后尺寸减小,可作为大孔的模板使产物中形成数十纳米的笼型大孔.这种包含大孔-介孔结构的材料有望在石油炼制、吸附分离、生物分子分离等方面得到应用.2纯氧化硅材料的合成(i)合成方法.将1.0gPluronicP123(EO20PO70-EO20)溶解在7.5g水和30g(2mol/L)HCl中,控制温度在36℃搅拌1h,然后加入0.1g商品铝球(D50=1µm).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后(4,8,或16h),加入2.1gTEOS,反应20h后过滤,室温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即为新合成的Al-SBA-15材料,于550℃焙烧5h以除去模板剂,得到开孔的Al-SBA-15材料.根据铝球预先反应时间的不同,将样品命名为Al-SBA-15-4,Al-SBA-15-8和Al-SBA-15-16.为了进行比较,根据文献合成了纯氧化硅的Si-SBA-15材料.(ii)表征手段.XRD谱图用BrukerD4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CuKα,40kV,40mA).扫描速度0.02°/s,步长0.02°,波长0.1542nm.用MicromeritcsTristar3000自动物理吸附仪测定在-196℃下样品的N2吸附性质,测试前样品180℃脱气5h.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采用JEOL2011观察,加速电压为200kV.样品直接加入乙醇中,超声分散1min,然后滴到铜网上,晾干后进行测试.27AlMASNMR魔角旋转核磁谱采用BrukerDSX300于室温测定,4mm探针,转子转速为10kHz.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采用SUPERSCANSSX-550观察,加速电压30kV.Si/Al比采用IRISDuoICP发射光谱仪测定,CID检测器,波长范围175~1050nm.3结果与讨论3.1同晶型材料的性质广角XRD谱图表明新合成的和焙烧后的样品都不存在单质铝或氧化铝的晶相,说明微米级铝球在反应过程中基本全部消耗完全.图1给出了新合成和焙烧后的样品Al-SBA-15-8的小角XRD谱图.新合成的样品只在2θ=0.75°处出现一个较强的衍射峰焙烧后的样品除在衍射角2θ=0.90°处出现较强的衍射峰,在2θ=1.50°~1.90°范围内也出现强度较弱的衍射峰,表明样品焙烧后有较高的介观有序度.结合TEM测试结果,这些衍射峰可以分别归属为二维六方(空间群为p6mm)结构的100,110和200晶面,相应的晶胞参数为11.3nm.与纯硅Si-SBA-15材料相比,Al-SBA-15的二维六方介观结构虽基本保持完好但远不如Si-SBA-15有序;另外,Al-SBA-15-8的晶胞参数明显增大(见表1).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Al离子参与到自组装过程中,使二维六方结构的晶胞参数有所增加所致.3.2al-sba-15的表征图2给出了新合成和焙烧后Al-SBA-15-8样品的N2吸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新合成样品仅在接近于相对压力1的范围内有吸附,孔容为0.05cm3/g,虽然数值较小,表明焙烧前大孔结构可能已经存在.焙烧后的样品在相对压力在0.4<P/P0<0.7的范围内N2吸附等温线呈现出类似立方相介孔氧化硅SBA-16的H2型迟滞环,表明结构中含有墨水瓶型(或笼型)介孔孔道,这与纯硅Si-SBA-15的H1型迟滞环和一维线形孔道明显不同;在相对压力在0.8<P/P0<1范围内的吸附则归结为体系中存在大孔结构造成的,与新合成样品的结果相对应.从表1可以看出,与Si-SBA-15相比,Al-SBA-15的比表面积略有降低,但仍然都在500m2/g以上;平均孔径略有增加,达到5.4nm;孔壁厚度(~6nm)增加;总孔容在0.3~0.4cm3/g之间,略有减少;但微孔孔体积明显增加.Al-SBA-15中大孔的存在会降低比表面积;铝球的引入还导致材料中产生的无序组分增多(图3).图4给出了铝球原料以及样品Al-SBA-15-4和Al-SBA-15-8的SEM图片.图片显示所用微米铝球的尺寸及分布比较均一.Al-SBA-15-4有大量尺寸达数百纳米的圆形凹坑;而样品Al-SBA-15-8只观察到大量微米级尺寸的颗粒,颗粒上未发现有大尺寸的凹坑.在反应开始的4h(Al-SBA-15-4)内,铝球仍然足够大,大约数百纳米,不易被氧化硅物种所完全包覆,此时加入TEOS反应,铝球形成数百纳米的圆形凹坑;当反应超过6h后(Al-SBA-15-8),再加入TEOS进行反应,看不到几百纳米以上的孔,而N2吸附等温线则显示有76nm的大孔和5.4nm的介孔;当反应时间继续增加到16h时(Al-SBA-15-16),此时的铝球尺寸已经非常小,小角XRD显示得到的产物具有无序的介观结构.但当反应超过24h,所有的铝球都被消耗此时加入TEOS所得到的材料与纯硅SBA-15并无明显的区别.图3给出了样品Al-SBA-15-8的TEM照片.照片清楚地显示材料结构中有和面((a)和(b)),表明样品具有规整排列的二维六方结构.但样品中除了存在有序的区域外,还存在有一定数量的空心球或囊泡状结构((c)~(f)),而这些结构的周围则被条纹状的介孔孔道所包覆,从而形成了笼型大孔-介孔孔壁的特殊结构.另外,从TEM图片上无法观察到铝球的存在,说明它可能在反应中完全消耗掉.SAED谱图表明无晶相的铝或氧化铝存在,表明Al-SBA-15中铝元素未发生聚集,可能均匀分散在分子氧化硅骨架上.TEM结果也表明产物存在明显的笼型大孔,这些大孔不是颗粒堆积形成的.在笼型大孔附近,介孔孔道发生明显的弯曲.3.4刚开始的竞争反应Al-SBA-15的Si/Al比采用ICP元素分析确定,样品的Si/Al比在40~80之间(见表1),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我们认为在强酸体系中,Si-O-Al的形成和解离是两个同时进行的竞争反应,刚开始时形成反应占优势,此时测试趋势表明硅铝比减小;反应一定时间后,逆反应Si-O-Al的解离过程占优势,此时测试趋势表明硅铝比增大.图5给出了Al-SBA-15-8的27Al魔角旋转固体核磁谱图,52ppm附近的强峰代表四配位铝,0ppm附近的峰代表六配位铝.从图中可以看出,Al-SBA-15-8既有四配位铝,又有六配位铝.通过计算峰面积,发现大多数铝以四配位形式存在,在新合成的样品中,四配位铝是六配位铝的三倍,而在焙烧样品中,四配位铝是六配位铝的二倍,说明经550℃焙烧后,可能有少量四配位铝转化成为六配位铝.3.5铝球表面织构及酸的变化对al3+含大孔结构Al-SBA-15的形成过程除了受反应时间的影响外,酸的浓度及种类也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验发现,采用浓度低于1.0mol/L的盐酸时需反应7h以上,才能得到大孔结构;而采用超过5mol/L的盐酸时,得不到大孔结构.当采用2mol/L硫酸时,即使反应24h只能得到单一介孔的纯硅Si-SBA-15,反应停止后仍可观察到尺寸达数百微米的铝球(图6);当向反应体系中引入F-时(向酸性体系中加入少量NH4F),得到的是完全无序的氧化硅.另外,加料顺序对反应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先加TEOS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铝球,会产生大量泡沫,影响反应的继续进行,上述结果说明TEOS水解得到的硅物种可以在铝球表面聚集,抑制了铝与酸的反应.我们认为微米铝球引入反应体系后,存在两个主要的反应:一是铝球与酸反应生成Al3+,导致其尺寸逐渐变小;二是在铝球表面,模板剂P123、硅前躯体及Al3+自组装形成硅(铝)分子筛的过程,导致铝球逐渐被包覆.当铝球小到一定程度时(大约50~100nm),不断生长的硅(铝)分子筛可完全将其包覆,铝球消失后则留下大孔结构.由于铝球不断地与酸反应,可自始至终保证有充足的Al3+用于硅(铝)分子筛的自组装(图7).自组装过程只在一部分铝球表面进行时得到二维六方介观结构(p6mm)材料((a)和(b));自组装过程在两个粘结的铝球表面同时进行,形成类“花生”状结构的大孔/介孔材料(c);自组装过程在部分铝球表面进行,形成不完整的大孔/介孔结构(d);自组装过程在整个铝球表面进行,形成单个囊泡状结构(e);多个囊泡状结构(e)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孔/介孔聚集结构(f).这一机理可以较好地解释Al-SBA-15的形成过程.当酸的浓度较低时,这两个反应的速度都变慢,需要更长时间形成含大孔结构的Al-SBA-15;当酸的浓度较高时,这两个反应的速度都加快,Al-SBA-15的形成时间缩短,但过高的酸浓度(>5mol/L)会造成反应速度过快而无法对铝球进行有效包覆,得不到大孔结构.当采用硫酸来代替盐酸时,SO42-离子所带电荷较多,易吸附在铝球表面形成隔离层而阻止质子的进入;有研究表明,硫酸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能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阴极抑制剂,阻止铝的腐蚀.这样SO42-离子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导致Al与酸反应的速度较慢,微米级大的铝球不能完全溶解掉,当然也就无法形成硅(铝)介孔材料SBA-15,同样,也得不到大孔结构.当在盐酸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F-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