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波向农民快速选择工作_第1页
王如波向农民快速选择工作_第2页
王如波向农民快速选择工作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如波向农民快速选择工作

离开“嫉妒学校”,坐上“希望巴士”,来到广州的“河南街”。在王汝波的帮助下,无数河南人走上了希望之路。温和的神态、平常的衣着、淳厚的乡音。在王如波面前,你感觉不到他就是那个开通河南汝阳至广州番禺快速直达列车的老板,那个创建免费农民工技校的校长,那个为山区输送出5万多名农民工的劳务输出经理。他的朴实,让你觉得他和你的兄长一样亲切,只有在他对你微笑的瞬间,你才可以发现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和善良的光芒。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增强今年34岁的王如波出生在河南省汝阳县陶营乡铁炉营村。1991年,还在上中学的他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家徒四壁和父母无奈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他。1992年正月,新春喜庆的鞭炮味儿还没有散尽,王如波就悄悄地背着行囊上路了。他走出山门的第一站,是距汝阳1600公里之遥的广州番禺旧水坑村。王如波在那里找到了一份每天15元钱的建筑小工。在他干活的建筑工地上,和他从事一样工作的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的农民。“当时,我感到心里极不平衡,总觉得父母节衣缩食供自己上的高中没有发挥作用。”王如波说,他只干了1个多月,就放弃了那份工作,参加了广州番禺区旧水坑丰达电机厂的招工考试,并顺利地被招录为工人。不过,当这批被招录的工人急切地走向工厂的时候,王如波却返回了家乡。原来,细心的王如波考虑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就业问题。那时,地处贫困山区的汝阳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每年还有近8000名初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在家待业,大量闲置人员挣扎在不能就业的严峻形势中,而番禺外资企业众多,用工需求旺盛。王如波看到了这一块前景广阔的“大蛋糕”,决定从事劳务输出,介绍乡亲们出门创业。然而王如波的做法却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老实巴交的父亲怎么也想不通,儿子抛弃自己的工作不做,替别人折腾啥呢?正如他父亲担心的一样,刚开始的时候,王如波步履维艰,处处碰壁。一方面,当时经济较闭塞的山区人还没有外出打工意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大多数人需要他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劝说;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和用工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一次向用工单位送人都需要好酒好烟“通路”。但是,王如波却有股子倔脾气,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九匹马也拉不回头。在他的努力下,1992年6月,30多名由王如波牵线搭桥的汝阳农民终于在番禺就业了。不过,王如波却欠了一屁股债,连父亲卖猪娃的钱都让他花了个精光。前几批走出去的劳工很快见到了效益,邮政局的同志忙了起来,一笔接一笔的汇款连局里的“公家人”也眼热,邮政局里的一个职工干脆把自己的姐弟都送到了广州。而在广州番禺,因为输送的劳工诚实、肯干,“王如波”的名字也成了一块金字招牌,再难说话、用工再挑剔的厂家,一听说是王如波介绍的人,就首先开绿灯。王汝波用真诚和耐心赢得了民工和用工企业的信赖。随着大批河南劳工的涌入,王如波发现,由于饮食不同,番禺一成不变的米饭成了他们长期打工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人为此返乡。机灵的王如波瞅准了商机。他出钱把当时汝阳县粮食局的一套蒸馍设备拉到了番禺,和妻子挽起袖子做起了蒸馍。后来,他们又在旧水坑村新城路开办了第一家卖饺子、烩面、凉皮等的饭馆,生意和想像的一样好。这时,王如波想到的还是家乡那些还处于相对贫困的乡亲们,他主动给他们租门面房,帮助他们也开起了面食馆。在他的带动下,“正宗杜康饺子”、“汝阳手工面”等众多河南小吃形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饮食街。饮食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开服装店的、开诊所的、修鞋的、送煤的,河南人川流不息。旧水坑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外来常驻务工人员6万多,其中河南人就有2万多。一条操河南口音、卖河南特产的市场替代了原先的面貌,当地人习惯称这里为“河南街”。购买基肥,开通直达专线1996年,在工商局等部门的帮助下,王如波分别在汝阳陶营和广州番禺开办了王如波职业介绍中心和汝阳县驻番禺劳务信息站,专门从事劳务输出工作。刚开始的时候,王如波免费为劳工订购火车票,并派专人到火车站接送。随着人员流动量的增加,王如波顾不过来,出现了一些自行回家的劳工在火车站上当受骗的现象。有几个打工回家过年的青年,一年的工资全部被偷走了,看着他们悲怆的神色,王如波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拿出资金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专门接送劳工。2000年,王如波的面包车已经发展到3辆。这些面包车穿梭在火车站和工厂之间,送他们上火车回家,接他们下火车进厂;同时,也奔波在番禺和汝阳之间,间或批发一些服装,拉一些面粉,做一些生意。当时,从河南到番禺的火车到达时总是晚上,给接送增添了许多不便,王如波就寻思着购买专车、开通直达专线。2004年7月,王如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他购买了3辆豪华大巴,开通了汝阳至番禺的直达专线。在王如波的大巴里,免费供应着方便面、矿泉水、急救药品等物。全程仅需要20个小时,比特快火车还提前7个小时到达,价格也比火车低许多,大大方便了汝阳务工者,汝阳人都称它为“希望快车”。从劳动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变“2005年赔了30多万元,今年已经赔了20多万元了。”虽然早听说王如波的学校是“赔钱学校”,但是王如波轻描淡写的介绍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不经过专业培训,没有一技之长的劳工安置难,工资低,比有技术的工资低300—1000元,只能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带着这些问题,2005年4月,王如波又投资200余万元,在陶营柿园创办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把培训学校办到和职业介绍中心相配套的家门口,实现了从劳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变。王如波常说:“扶贫技术等于扶他一辈子。”根据十几年来对外转移、安置农民工的经验和对厂家需要的了解,学校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开设了容易就业的课程,对当地民工实行免费培训,并实行厂校结合、工读结合的培训办法。形成了“培训——实习——护送——安置——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从办校至今,已经免费培训劳工2000多人,并且都为他们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十几年来,王如波已安置汝阳、汝州、伊川、嵩县等地劳工5万多人。据了解,王如波所在的陶营乡,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以每月80万元的速度递增,其中绝大多数是打工农民的存款。在采访王如波的1个多小时里,他的手机不时地响起,询问啥时启程的民工、关心在外子女的父母、招工的企业……“曾经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