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一个捍卫道德的国家。人们总是把“工作”当作比“工作”更重要。社会公众对承担“为人师表”的教师寄予了很高的价值期许和美好的道德预设,特别是对处于教师职业高端的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就更高了。然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观察点:精神贫困、信仰危机、诚信丧失、人心浮躁、文化流变、权力驱动、官员腐败、社会失和等,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自身理想追求的设计和自我价值的确认。就师德而言,受市场经济、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等多元因素的影响,高校师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整个社会对高校师德诟病颇多,基于此,本文拟通过系统论,对高校师德进行全面分析。一、第一,从环境层面解释,高校师德师德建设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财高校师德失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借助系统论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不会得出貌似合理而实际上却是失之偏颇的结论。系统包括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等基本概念,存在着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系统中的诸要素以某些方式相互联结从而形成某种内在结构,系统的内在结构性首先表现为有序性,因有序性而形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并因系统内在结构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使系统具有动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分析导致某一现象的原因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找出某一单一因素作为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这种单项要素的因果决定论不能如实且完整地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有效说明该种现象背后的众多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决定机理。以高校师德为例,社会公众对高校师德颇多微词说明高校师德滑坡是一个事实,但将高校师德滑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高校教师本身,是一种以局部说明整体、以个体代表全体的机械论的观点,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高校师德建设来看,其中的主体包括教学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育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师教学工作人员只是高校师德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而已,因此,不能用教师的师德代替高校师德整体,也不能因高校非教师人员存在的问题来诟病高校教师,这么讲绝不是为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寻找托辞,而是要廓清人们对于高校师德认识的误区。特别是,要正确认识高校师德建设,不仅要分析高校师德建设的内部子系统,而且要关注高校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高校系统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社会系统,高校系统与社会上其他部门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和交换,高校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高校师德行为主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分析关涉高校师德建设的系统性因素的时候,必须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高校师德行为主体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否则,很容易将高校师德特别是教师师德推向异化的歧路。这是因为,教师只是众多各具特色的社会职业之一,教师负载的师德和医生的医德、官员的官德、商人的商德等没有本质性的差别。人们之所以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很高,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历来将教师视为一个最重要的道德期望承担者和道德义务承载者。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将教师确认为“道德”的天然承担者,将师德贴上了“崇高”之标签,用“崇高”之师德标准构筑群体性的讨伐“失德”教师的力量,这不但不利于教师人格的健全,反而可能扭曲教师的人性,将教师推上“伪善”之歧途。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的师德水平都能成为社会的典范,用不切实际的师德标准丈量每个教师的师德水平,必然忽视对教师本身价值的肯定,既不公平,也有失公允。二、大学的道德规范与结构的分析(一)完善师德建设,扩大师德教育对象一是主体要素。高校师德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高校师德存在问题,部分是由高校教师引起的,但也存在大量的案例说明这一现象是由高校非教师群体引起的。实际上,高校工作人员还包括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高校师德主要指教师的师德,但高校师德的主体不应只关注高校教师,还应该包括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的师德。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一般情况下,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观察、模仿、理解、学习高校领导、教师、行政、后勤、教辅人员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涵盖高校所有职工。二是类别要素。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作为高等学校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社会道德文化个体化的产物。个人品德建设是指以不断提高个人品德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实践活动。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又是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高校职工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但高校教职工在八小时之外的行为表现也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校师德不仅以高校教职工的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而且其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应纳入高校师德的建设范畴。三是层级要素。无论何种道德,都有一个层次高低的问题,一般可分为底线道德、基准道德和高标道德。高校师德也可分为底线师德、基准师德和高标师德。底线师德是高校教职工作为普通人所应该坚守的道德要求,比如诚实、厚道、有良心、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基准师德则是高校教职工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道德规范,如能够按照教育事业的规范要求从事教师职业,能够履行教师基本职责,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心爱护学生、勤勉从教等。高标师德是高校教职工职业伦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理想的境界,高标师德是师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据此,笔者认为,高校师德的要素应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五个要素和底线道德、基准道德、高标道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见表1)。理论界学人有将师德划分为“爱心、责任感、奉献精神”三要素的,也有划分为“师德、师能、师智、师魂”四要素的,还有划分为“爱心、创意、知识、人格、理想”五要素的。本文另辟蹊径,将高校师德概括为五个内容要素: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将师德划分为四个维度要素: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就每个维度将师德划分为三个标准要素:底线道德、基准道德和高标道德。这样,每个高校的师德就可以根据五个内容要素、四个维度要素、三个层级要素,并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师德的分层目标。(二)师德发展的三维度分析师德的内容结构是指师德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师德的内容结构涉及到师德的关系对象上,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教师与工作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工作的作用;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校的作用;教师与自己的关系以及教师对自己的约束作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师对社会的服务作用等。教育家对于古今中外教师所应具备的共同的职业道德的内容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校,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甘为人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勤以敬业等等。这种一致性也无可辩驳地表明,即使是在今天,这些共同的职业道德仍然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在这些基本规范中,人们最看重“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三个方面,如果将这三个内容作为三个不同观察维度,以底线道德、基准道德和高标道德度量教师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三个维度上的发展程度,就可以通过“师德三维坐标系”对师德进行研究。每一个教师“师德曲线”的轨迹表明这个教师的师德发展路径。图1所要说明的是,师德评价是一个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三个维度是:爱岗敬业维度、教书育人维度、为人师表维度。上述三个维度又可以进一步分层,每个维度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等级:底线级、基准级、高标级,这种三分法为我们对高校教师师德水准进行细部化分析提供了思路。如图1所示,如果某位教师初期的师德水平位于坐标系的A1点,他通过自身努力,或者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下,他的师德水平从A1点上升到B1点,表明该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教书育人能力、为人师表水平都有较大程度提升。因此,从A1到B1点的变化,正是一个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轨迹。客观地讲,师德是一个系统,既可以从师德承载主体、师德水平和师德规范等方面进行分层,也可以从师德境界、从业态度和教师对师德的把握程度等方面分层,而且这样的观察点有很多,图1只是粗略地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描述,但这为我们比较不同教师之间的师德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模型。就高校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而言,如果高校师德评价部门能够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按照上面“三维三层师德结构图”的思路进行评价,那么高校的师德评价体系就能够基本建立起来。因此,这个“三维三层师德结构图”对于高校进行师德建设特别是师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三、完善师德评价系统,构建差别化的道德要求鉴于现今高校师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系统治理,而不是仅仅只考虑师德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完善。本文认为,高校应采取“全要素治理模式”。所谓“全要素治理模式”,是指要将高校师德划分为若干要素类别,每一要素层级又划分为几个层级。我们把这种覆盖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整体结构的师德治理模式,称之为“全要素治理模式”。只有穷尽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所有要素,合理划分师德系统的结构,才能全面覆盖高校师德建设的所有环节,高校师德建设的功能才能显现出来。当然,高校师德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内部文化环境建设也需要重视。第一,覆盖高校师德承载主体要素,建立全员师德管理体系。高校师德不仅仅是指教师的师德,还应该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师德。从现实情况看,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分布广、人员多,与社会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他们的管理态度、业务水平和服务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学生对于高校师德的评价。因此,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能只对教师提出高标准的要求,而对行政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却放松标准。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系统中,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通过教务系统进行评价,但是,当学生对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存在不满情绪时,他们发现校园网里没有关于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评价系统,学生只能在校园网论坛中进行评论。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校校园网论坛中,学生对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不满程度远高于对教师的不满程度。因此,在师德建设中,高校不仅要完善师德评价的系统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同时,也要对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师德教育和岗前培训。第二,覆盖高校职工道德要素全体,对高校教职工提出“整全性道德要求”。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高校教职工道德状况是广大学子的道德环境,八小时之内的道德表现与八小时之外的道德表现都会对学生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校教职工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够迅速传遍学校。如果高校只重视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很可能会放松对自身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约束,由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是互相贯通的,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方面,很可能造成职工的道德人格异化:在学校的道德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等领域的表现却比较糟糕;或者在家庭里道德表现好,而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却很差。因此,广大教职工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均应纳入高校师德的建设范畴。第三,针对不同道德领域,对高校教职工提出“差别化的道德要求”。客观地讲,由于高校职工来自于不同地区,接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等都各不相同。因此,高校每一个教职工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存在高低之分,有些人个人品德好,但职业道德差,有些人职业道德好,但家庭美德差,如此等等。但无论何种道德,作为一名高校职工,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职责,承担着为人师表的道德义务。这就要求高校职工负载更高、更多的各种道德义务,但是,过高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使高校职工出现伪善的道德人格。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道德领域,应对高校教职工提出“差别化的道德要求”。具体做法是,首先,应该对高校职工提出坚守底线道德明确要求,而在广大教职工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这三个方面应提出符合基准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应达到高标道德要求,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那些没有达到底线道德要求的人应坚决清理出高校教职工队伍,对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基准道德要求要进行经常性教育,对于职业道德的高标道德要求则要通过培训、评价、考核等措施常抓不懈。第四,针对高校师德核心要素,着重抓“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这三个环节。高校教职工是高知群体,长期以来,广大学子、社会公众和高校自身都非常看重教职工的学历、职称、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对爱心、人格、理想、创造性、责任感、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应该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至少应该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确定为高校师德的重要建设目标和评价考核指标,而不仅仅只是对教职工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人际关系等工作方面的常规指标进行评价。为此,高校要完善教职工的遴选制度,要严把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入门关”。要对“入门”职工的职业理想、思想品德、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从业态度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要对“入门”职工进行情商考察。另外,高校要设计师德考核量表,采取三百六十度考评方式,由学生、同事、领导和师德管理部门对考核对象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每个维度的师德加权平均值,作为评判考察对象的师德分值。如果有人的师德考核结果处于底线道德区间之外,就应启动惩罚和淘汰机制,将其清理出高校职工队伍。第五,要重视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建设。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对教师的师德期望并没有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而降低。这种对教师道德的“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离差,是社会对高校“师德滑坡”批评的主要社会心理基础。也就是说,整体社会的道德滑坡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职工无法自外于这种环境,因此,高校师德滑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