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耕作学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原理,第一节,第四节作物布局,设计,原理复种方式间种增产原理轮作与连作茬口有关理论土壤耕作全部(40%)风蚀水蚀耕作学:研究和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科学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种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即涉及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重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方法。涉及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种地制度:指一种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构成),配备,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作物布局:指一种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构造与配备的总称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久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次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似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节,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方法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性与物理机械性等的综合体现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在资源存在于人为影响可能范畴内应实现的生产能力风蚀:土壤颗粒被风吹失、移动、降落,破坏土壤的过程水蚀: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酥脆阶段:当土壤水分逐步增加,土粒四周形成水膜,但膜不厚,土粒不易滑动,胶结物质因遇水胶结力削弱,这时土壤酥脆易散,塑性很小,不会因耕作将土挤紧,耕地时犁易入地,结持力小,因此耕作阻力小,土壤易散碎,为耕地适期。这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感观体现为地表干湿相宜,松软,脚踢表土易碎,抓一把5-10cm处的土,能手握成团,但不出水,手无湿印,落地即散一、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1通过合理的配比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因素,提高单位土壤资源运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2调节农业构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科学运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农业生产的特点1强烈的地区性——光温水汽等造成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因素造成——光温水等的差别2明显的季节性——定性和定量农业自然资源——热量、光照、水分等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农业生产根据季节变化,使作物生产与季节相适应,通过配备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群,不失时机的合理搭配以充足运用全年的光照、水分条件,提高土地运用率3生产的持续性高需求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种子的生命力(寿命)规定农产品本身的规定农业生产要瞻前顾后统观全局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三、农业生存的三个车间(农业主产体系及其形成)1植物生产(1)贮藏能量和物质的基本生产车间(2)第一车间的构造、规模及其生产力,决定后续部门的结构与功效(3)植物生产涉及森林哺育,草地经营以及农作物和饲料生产等三方面2动物生产(1)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的食物效能约2-18%(2)动物转化吸取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饲料、饲草的16-29%。其它则以粪便及其它排泄物的形式排出体外,采食的能量部分约33%用于呼吸,用于建成躯干的能量约18-36%,而31-49%的能量随粪便排出体外3土壤管理是农业的转化车间(1)动物转化吸取的营养物质仅占采食的16-29%,粪便的能量约为31-49%(2)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残体分解,同时为生存在土壤的多个微生物及其它原生生物提供生命物质与能量,并最后使有机物质无机化,重又为植物所运用四、作物布局的内容与环节(作物布局设计所需查清的条件)课本421查清环境条件(1)热量条件:≧0℃积温,≧10℃积温,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无霜期、冬季最低温(2)水分条件:年降水量与变率、各月降水量、干燥度、空气相对湿度、地表径流量、地下水(3)光照条件:全年与各月辐射量,年日照日数(4)地貌:海拔高度、大地貌(山、盆地、高原)、小地貌(平原、洼地)、坡度、坡向(5)土地条件:总面积、土地运用面积、耕地面积、水田、水浇地与旱地面积、人地比(6)土壤条件: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平坦度、质地、土壤PH、有机质含量、NPK含量、土壤水分条件2明确对产品的需要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拟定4种植适宜区的划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拟定6作物构成的拟定五、粮食作物布局课本531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稻谷为主2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3东北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4西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5青藏高原则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六、复种——一年三熟制课本981冬季双季稻三熟制:麦-稻-稻、油菜-稻-稻、蚕豆(豌豆)-稻-稻、绿肥-稻-稻2小麦(或大麦、元麦)-双季稻3两旱一水三熟制:小麦/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或花生-稻、小麦-早稻-泥豆、小麦-稻-花生4热三熟制:甘薯-稻-稻、花生-稻-稻5旱地三熟制:小麦/玉米/甘薯七、为什么间(混)、套作能够实现密植效应,而又不出现过密的弊害呢?答:重要因素是:分层用光、侧面用光、异质用光1分层用光:透光能充足、经济的运用光能,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对比单位。首先是全田群体构造高矮相错,相称于单作物种植时的伞状构造,变化了单一群体的平面受光状态,而为分层用光。当早晚太阳高度角小时,高度作物的叶片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取太阳辐射,矮位作物多接受高位作物对太阳光的反射光,而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时,能变高位作物减少向空中反射,强光能够多的透射到下层,为矮位作物的水平叶所截获运用,减少漏光,使更多叶片处在中档光下。2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间(混)套作,高位作物除了能截获从上面射来的光线外,还增加了侧面受光,侧面受光可增加高位作物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面积,改单作的平面用光为立体用光,同时光线由射到平面上改射到侧面上,使受光面积由小变大,由强光变为中档光,也提高了对光能的经济运用3采用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合理搭配,还能够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足用光4通风能改善CO2的供应采用高矮作物间套作,矮位作物的生长带成了高位作物通风送光的“走廊”,有助于空气流通,加速CO2的交流,并可减少群体内阻力和缩小叶表面边界层的厚度,减少输送的阻力,加强扩散。八、间套作增益原理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1)作物群体内先分布的基本规律(2)空间上的互补a合理的间(混)、套种b密植效应2是间上的互补与竞争3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九、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映忌连作的作物1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甜菜、亚麻等。连作时,作物生长严重受阻,植株矮小。发有异常,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因素:某些特殊病害和根系分泌物对作物有害,隔五六年2禾本科陆稻,豆科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向日葵,辣椒因素:病虫害所致,间隔三四年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耐连作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以及棉花等(耐一二百年)十、各类作物茬口特性课本145(一)禾谷类:1禾谷类作物的有机物总生产量比豆类作物要多2禾本科作物收获时比豆类作物落叶少,其数量普通约为总干重的10%左右3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的C/N比率较豆科作物薯类高,分解较慢4禾本科作物的残茬和根系对20-30cm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强的影响5禾本科作物属于耗地作物,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N、P等营养元素,只有5-12%由残茬和根偿还土壤,多数被籽实和秸秆带走离开农田6禾谷类根系分泌物普通对其它作物无害,根茬容易去除,特殊病虫少。(二)豆类作物1豆科作物能增加和补充土壤中生物N的积累,对保持农田的N平衡有很大的作用2粒用豆类作物的有机物生产总量少于禾谷类和薯类作物,但在整地生育期间,落叶能够留给土壤较多,这对茬地土壤带来良好的影响3豆类作物生产的有机物残留给土壤的比率约占有机物生产量的30-40%,比禾本作物的比率大4豆科作物对土壤表层作用的同时,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状况都能够发生一定的影响5大豆根系的C/N比较小,易于腐解,在老根腐解得过程中,随腐解随被附近的土壤吸取,留出根的孔道。形成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粒,比玉米、谷子多。6豆科作物吸取N养分的数量普通比禾本科作物要少十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1松辟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2翻轮土壤3混拌土壤4平整地面5压紧土壤6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做畦十二、土壤蒸发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地表气化或毛管水运动阶段当土壤湿度在饱和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之间时,蒸发速度靠近一常数,这时土壤水分(理处)过多,应采用排水和散墒方法。当土壤含水量逐步减少,达成田间持水量60-70%,即毛管断裂含水量时,这时蒸发速度由恒速转为急速下降,这时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最有利,也是保墒的核心时刻。土壤耕作方法重要是切断毛细管,使地表表面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第二阶段:是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这时采用压紧土壤的方法,减少气态水的损失,同时地表也要有干土覆盖,以切断通向地表的毛细管第三阶段:是气态水运行或土体内气化阶段十三、降水和蒸发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水分也有明显变化,(图略)可分为下列阶段:第一阶段:冬季增墒聚墒阶段由于夏秋季雨水下渗和秋季耕作保墒,冬季前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入冬后来,土壤自土层向下层结冻,结冻得深度由于年份和地区的不同,普通为15-50cm第二阶段:早春反浆保墒阶段早春气温回暖,冻层的上下两头同时融化,中间的20-30cm的土层解冻最迟,表层通过结冻集聚的水分化冻后不能下渗而保存在原处造成土壤泥泞湿润,这时称为反浆期。可通过涝地耙地等避免水分蒸发第三阶段:夏季蓄墒收墒阶段七八月份进入雨季,土壤水分因降雨而得到补充,是蓄墒期,此时期应采用深松等耕作方法增加土壤蓄水第四阶段:秋末保墒阶段这时降水量减少,但土壤墒情尚好,若采用适宜的耕作方法,就能够使土壤水分满足秋播或春播的需要十四、耕法1旱田重要办法:a平翻耕法b东北地区垄作耕法c深松耕法2水田重要办法:a平翻耕法b旋耕耕法c深松耕法耕法:(1)有几项有机配合的耕作方法所构成的耕作技术组合(2)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发明的特耕层构造的耕作技术组合十五、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评价1垄作耕法含有垄耕的地面状态,四种不同松紧程度的耕层构造和波状封闭式的犁底层2垄作耕法的地面状态及耕层构造有助于普通的防旱和防涝3按现实垄距,垄高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