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网络协议与结构概述2.1.1网络协议2.1.2层次与接口2.1.3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2.2OSI参考模型 2.2.1OSI参考模型的产生2.2.2OSI参考模型的概念2.2.3OSI参考模型的结构2.2.4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2.2.5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2.3TCP/IP参考模型2.3.1TCP/IP参考模型的发展2.3.2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2.4应用层协议 2.4.1DNS协议2.4.2FTP协议2.4.3Telnet协议
第2章穿越网络协议的前世今生2.4.4SMTP和POP3协议2.4.5HTTP协议2.4.6SNMP协议2.5传输层协议2.5.1TCP协议2.5.2UDP协议2.6网际层协议
2.6.1IP协议2.6.2IPv6协议2.6.3ICMP协议2.6.4ARP和RARP协议2.6.5IGMP协议2.7网络接口层协议
2.7.1HDLC协议2.7.2PPP协议2.7.3EthernetV2协议2.7.4PPPoE与PPPoA协议2.7.5ATM协议
2.1网络协议与结构概述
2.1.1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的,结点之间需要不断地交换数据与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都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地规定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和时序。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被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3)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2.1.2层次与接口理解概念:(1)协议(protoco1)(2)层次(1ayer)(3)接口(interface)(4)体系结构(architecture)2.1.3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网络协议对计算机网络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制定一整套复杂的协议集。对于结构复杂的网络协议来说,最好的组织方式是层次结构模型。计算机网络协议就是按照层次结构模型来组织的。我们将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定义为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architecture)。网络体系结构对计算机网络应该实现的功能进行了精确的定义,而这些功能是用什么样的硬件与软件去完成的,则是具体的实现(implementation)问题。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它指能够运行的一些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2)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例如由于技术进步促进实现技术的变化,只要接口保持不变,则在这层以上或一下各层均不受影响。(3)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4)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易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比较容易控制。(5)每层的功能与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精确的说明,因此这有利于促进标准化的过程。2.2OSI参考模型
2.2.1OSI参考模型的产生从历史上来看,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同际电报与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ltativeCommitteeon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与国际标准化组织。CCITT与ISO的工作领域是不同的。CCITT主要是从通信的角度考虑一些标准的制定,而ISO则关心信息的处理与网络体系结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于是,通信与信息处理就都成为CCITT与ISO共同关心的领域。1974年,ISO发布了著名的ISO/IEC7498标准.它定义了网络互连的7层框架,也就是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SystemInternetwork)参考模型。在OSI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on)、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与应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2.2.2OSI参考模型的概念在OSI中的“开放”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与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样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在OSI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方法。在OSI标准中,采用的是三级抽象:(1)体系结构(architecture)(2)服务定义(servicedefinition)(3)协议规格说明(protocolspecification)2.2.3OSI参考模型的结构OSI是分层体系结构的一个实例,每一层是一个模块,用于执行某种主要功能,并具有自己的一套通信指令格式(称为协议)。用于相同层的两个功能间通信的协议成为对等协议。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划分层次的主要原则是:(1)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4)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将信息从一层传送到下一层是通过命令方式实现的,这里的命令称为原语(primitive)。被传送的信息成为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在PDU进入下层之前.会在PDU中加入新的控制信息.这种控制信息称为协议控制信息(PCI,protocolcontrolinformation)。接下来,会在PDU中加入发送给下层的指令,这些指令称为接口控制信息(ICI,interfacecontrolinformation)。PDU、PCI与ICI共同组成了接口数据单元(IDU,interfacedataunit)。下层接收到IDU后,就会从IDU中去掉ICI。这时的数据包被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dataunit)。随着SDU一层层向下传递,每一层都要加入自己的信息。2.2.4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1)物理层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其作用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媒体上传输。(2)数据链路层比特流被组织成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通常称为帧),并以其为单位进行传输。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3)网络层数据以网络协议数据单元(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网络层关心的是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分组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分组数量进行控制。当分组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4)传输层该层是第一个端--端,也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透明数据运输服务,使高层用户不必关心通信子网的存在,由此用统一的运输原语书写的高层软件便可运行于任何通信子网上。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5)会话层该层是进程--进程的层次,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和同步不同的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也称为对话)。会话层负责在两个会话层实体之间进行对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在半双工情况下,会话层提供一种数据权标来控制某一方何时有权发送数据。会话层还提供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的机制,使得数据传输因网络故障而中断后,可以不必从头开始而仅重传最近一个同步点以后的数据。(6)表示层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的语法表示变换。为了让采用不同编码方法的计算机在通信中能相互理解数据的内容,可以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来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表示形式。表示层管理这些抽象的数据结构,并将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表示变换功能。(7)应用层该层是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最高层。不同的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网络环境下不同主机间的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传送标准电子邮件的文电处理系统(MHS)、使不同类型的终端和主机通过网络交互访问的虚拟终端(VT)协议等都属于应用层的范畴。2.2.5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2.3TCP/IP参考模型
2.3.1TCP/IP参考模型的发展1974年Kahn定义了最早的TCP/IP参考模型,1985年Leiner等人进一步对它开展了研究。1988年Clark在参考模型出现后对其设计思想进行了改进。Internet上的TCP/IP协议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不仅因为它是美国军方指定使用的协议,更重要的是它恰恰适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数据通信的需要。TCP/IP协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放的协议标准,可以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2)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用于互联网中。(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2.3.2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TCP/IP参考模型可以分为4个层次: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传输层(transportlayer)互联网络层(internetlayer)主机-网络层(hosttonetworklayer)(1)主机-网络层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主机-网络层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TCP/IP参考模型允许主机连入网络时使用多种现成的与流行的协议,例如局域网协议或其他一些协议。(2)互联网络层互联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①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②处理接收的数据报。③处理互联的路径、流程与拥塞问题。(3)传输层在TCP/IP参考模型中,传输层是参考模型的第3层,它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的端到端通信。传输层的主要目的是在互联网中源主机与目的主机的对等实体间建立用于会话的端到端连接。(4)应用层在TCP/IP参考模型中,应用层是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应用层包括了所有的高层协议,并且总是不断有新的协议加入。2.4应用层协议
2.4.1DNS协议DNS基础理论(一)域名结构为了达到唯一性的目的,因特网在命名的时候采用了层次结构的命名方法。每一个域名(本文只讨论英文域名)都是一个标号序列(labels),用字母(A-Z,a-z,大小写等价)、数字(0-9)和连接符(-)组成,标号序列总长度不能超过255个字符,它由点号分割成一个个的标号(label),每个标号应该在63个字符之内,每个标号都可以看成一个层次的域名。级别最低的域名写在左边,级别最高的域名写在右边。域名服务主要是基于UDP实现的,服务器的端口号为53。比如:本网站的域名jocent.me,由点号分割成了两个域名jocent和me,其中me是顶级域名(TLD,Top-LevelDomain),jocent是二级域名(SLD,SecondLevelDomain)。关于域名的层次结构。(二)域名服务器有域名结构还不行,还需要有一个东西去解析域名,手机通讯录是由通讯录软件解析的,域名需要由遍及全世界的域名服务器去解析,域名服务器实际上就是装有域名系统的主机。
域名解析过程域名解析总体可分为两大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本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一个DNS请求报文,报文里携带需要查询的域名;第二个步骤是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本机回应一个DNS响应报文,里面包含域名对应的IP地址。从下面对jocent.me进行域名解析的报文中可明显看出这两大步骤。
其具体的流程可描述如下:主机0先向本地域名服务器1进行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向一个根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该查询的顶级域名服务器dns.me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dns.me进行查询。顶级域名服务器me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步查询权限服务器dns.jocent.me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服务器dns.jocent.me进行查询。权限服务器dns.jocent.me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询的主机的IP地址。本地域名服务器最后把查询结果告诉0.2.4.2FTP协议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组中的协议之一。FTP协议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为FTP服务器,其二为FTP客户端。其中FTP服务器用来存储文件,用户可以使用FTP客户端通过FTP协议访问位于FTP服务器上的资源。在开发网站的时候,通常利用FTP协议把网页或程序传到Web服务器上。此外,由于FTP传输效率非常高,在网络上传输大的文件时,一般也采用该协议。
工作原理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一)Port方式FTP客户端首先和FTP服务器的TCP21端口建立连接,通过这个通道发送命令,客户端需要接收数据的时候在这个通道上发送PORT命令。PORT命令包含了客户端用什么端口接收数据。在传送数据的时候,服务器端通过自己的TCP20端口连接至客户端的指定端口发送数据。FTPserver必须和客户端建立一个新的连接用来传送数据。(二)Passive方式在建立控制通道的时候和Standard模式类似,但建立连接后发送的不是Port命令,而是Pasv命令。FTP服务器收到Pasv命令后,随机打开一个高端端口(端口号大于1024)并且通知客户端在这个端口上传送数据的请求,客户端连接FTP服务器此端口,通过三次握手建立通道,然后FTP服务器将通过这个端口进行数据的传送。
传输模式FTP的传输有两种方式:ASCII传输模式和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一)ASCII传输模式假定用户正在拷贝的文件包含的简单ASCII码文本,如果在远程机器上运行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当文件传输时ftp通常会自动地调整文件的内容以便于把文件解释成另外那台计算机存储文本文件的格式。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用户正在传输的文件包含的不是文本文件,它们可能是程序,数据库,字处理文件或者压缩文件(尽管字处理文件包含的大部分是文本,其中也包含有指示页尺寸,字库等信息的非打印字符)。(二)二进制传输模式在二进制传输中,保存文件的位序,以便原始和拷贝的是逐位一一对应的。即使目的地机器上包含位序列的文件是没意义的。例如,macintosh以二进制方式传送可执行文件到Windows系统,在对方系统上,此文件不能执行。2.4.3Telnet协议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在终端使用者的电脑上使用telnet程序,用它连接到服务器。终端使用者可以在telnet程序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会在服务器上运行,就像直接在服务器的控制台上输入一样。可以在本地就能控制服务器。要开始一个telnet会话,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服务器。Telnet是常用的远程控制Web服务器的方法。协议特点(1)适应异构(2)传送远地命令(3)数据流向(4)强制命令(5)选项协商工作过程Telnet远程登录服务分为以下4个过程:(1)本地与远程主机建立连接。该过程实际上是建立一个TCP连接,用户必须知道远程主机的Ip地址或域名;(2)将本地终端上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及以后输入的任何命令或字符以NVT(NetVirtualTerminal)格式传送到远程主机。该过程实际上是从本地主机向远程主机发送一个IP数据包;(3)将远程主机输出的NVT格式的数据转化为本地所接受的格式送回本地终端,包括输入命令回显和命令执行结果;(4)最后,本地终端对远程主机进行撤消连接。该过程是撤销一个TCP连接。2.4.4SMTP和POP3协议SMTP协议作用及原理SMTP协议目前已是事实上的在Internet传输E-Mail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基于文本的协议。(一)SMTP协议的作用在SMTP这种方式下,邮件的发送可能经过从发送端到接收端路径上的大量中间中继器或网关主机。域名服务系统(DNS)的邮件交换服务器可以用来识别出传输邮件的下一跳IP地址。
大多数SMTP服务器都支持8位MIME扩展,它使二进制文件的传输变得几乎和纯文本一样简单。(二)SMTP协议的工作原理SMTP连接和发送过程如下:(1)建立TCP连接。(2)客户端发送HELO命令以标识发件人自己的身份,然后客户端发送MAIL命令;服务器端正希望以OK作为响应,表明准备接收。(3)客户端发送RCPT命令,以标识该电子邮件的计划接收人,可以有多个RCPT行;服务器端则表示是否愿意为收件人接收邮件。(4)协商结束,发送邮件,用命令DATA发送。(5)以“.”号表示结束输入内容一起发送出去,结束此次发送,用QUIT命令退出。POP3协议作用及原理POP3是PostOfficeProtocol3的简称,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默认端口是110)。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它规定怎样将个人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t的邮件服务器和下载电子邮件的电子协议。它是因特网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离线协议标准,POP3允许用户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即自己的计算机)上,同时删除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而POP3服务器则是遵循POP3协议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用来接收电子邮件的。
用户从邮件服务器上接收邮件的典型通信过程如下。(1)用户运行用户代理(如Foxmail,OutlookExpress)。(2)用户代理(以下简称客户端)与邮件服务器(以下简称服务器端)的110端口建立TCP连接。(3)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各种命令,来请求各种服务(如查询邮箱信息,下载某封邮件等)。(4)服务端解析用户的命令,做出相应动作并返回给客户端一个响应。(5)步骤(3)和(4)交替进行,直到接收完所有邮件转到步骤(6),或两者的连接被意外中断而直接退出。(6)用户代理解析从服务器端获得的邮件,以适当地形式(如可读)的形式呈现给用户。2.4.5HTTP协议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是一种详细规定了浏览器和万维网(WWW=WorldWideWeb)服务器之间互相通信的规则,通过因特网传送万维网文档的数据传送协议。HTTP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它不仅保证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于图形)等。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由请求和响应构成,是一个标准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
协议特点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基本认证和安全认证。(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4)HTTP0.9和1.0使用非持续连接: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工作流程一次HTTP操作称为一个事务,其工作过程可分为四步:(1)首先客户机与服务器需要建立连接。只要单击某个超级链接,HTTP的工作开始。(2)建立连接后,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请求方式的格式为:统一资源标识符(URL)、协议版本号,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客户机信息和可能的内容。(3)服务器接到请求后,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4)客户端接收服务器所返回的信息通过浏览器显示在用户的显示屏上,然后客户机与服务器断开连接。2.4.6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由一组网络管理的标准组成,包含一个应用层协议(applicationlayerprotocol)、数据库模型(databaseschema)和一组资源对象。该协议能够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用以监测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是否有任何引起管理上关注的情况。该协议是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定义的internet协议簇的一部分。SNMP的目标是管理互联网Internet上众多厂家生产的软硬件平台,因此SNMP受Internet标准网络管理框架的影响也很大。
应用模型SNMP管理的网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被管理的设备(2)SNMP代理(3)网络管理系统(NMS)
工作原理下面根据RFC1157详细介绍Agent接受到报文后采取的动作:(1)首先解码生成用内部数据结构表示的报文,解码依据ASN.1的基本编码规则,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解码失败则丢弃该报文,不做进一步处理。(2)第二步:将报文中的版本号取出,如果与本Agent支持的SNMP版本不一致,则丢弃该报文,不做进一步处理。(3)第三步:将报文中的团体名取出,此团体名由发出请求的网管站填写。如与本设备认可的团体名不符,则丢弃该报文,不做进一步处理,同时产生一个陷阱报文。(4)第四步:从通过验证的ASN.1对象中提出协议数据单元PDU,如果失败,丢弃报文,不做进一不处理。(5)根据不同的PDU,SNMP协议实体将做不同的处理。2.5传输层协议
2.5.1TCP协议
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793定义。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同一层内另一个重要的传输协议。在因特网协议族(Internetprotocolsuite)中,TCP层是位于IP层之上,应用层之下的中间层。不同主机的应用层之间经常需要可靠的、像管道一样的连接,但是IP层不提供这样的流机制,而是提供不可靠的包交换。2.5.2UDP协议UDP是UserDatagramProtocol的简称,中文名是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IETFRFC768是UDP的正式规范。UDP在IP报文的协议号是17。UDP协议在网络中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在OSI模型中,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2.6网际层协议
2.6.1IP协议IP协议是将多个包交换网络连接起来,它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一种称之为数据包的东西,它还提供对数据大小的重新组装功能,以适应不同网络对包大小的要求。IP不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它不提供端到端的或(路由)结点到(路由)结点的确认,对数据没有差错控制,它只使用报头的校验码,它不提供重发和流量控制。如果出错可以通过ICMP报告,ICMP在IP模块中实现。IP实现两个基本功能:寻址和分段。IP使用四个关键技术提供服务:服务类型,生存时间,选项和报头校验码。
IP报文的基本格式2.6.2IPv6协议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小组(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现行的IP)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IPv6有如下特点:(一)扩展的寻址能力(二)简化的报头格式(三)对扩展报头和选项支持的改进(四)标识流的能力(五)认证和加密能力2.6.3ICMP协议ICMP(InternetControlMessage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簇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2.6.4ARP和RARP协议ARP协议ARP协议,即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ARP缓存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RARP协议RARP协议,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就是将局域网中某个主机的物理地址转换为IP地址,比如局域网中有一台主机只知道物理地址而不知道IP地址,那么可以通过RARP协议发出征求自身IP地址的广播请求,然后由RARP服务器负责回答。RARP协议广泛用于获取无盘工作站的IP地址。2.6.5IGMP协议Internet组管理协议称为IGMP协议(InternetGroupManagementProtocol),是因特网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该协议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IGMP协议共有三个版本,即IGMPv1、v2和v3。IGMP提供了在转发组播数据包到目的地的最后阶段所需的信息,实现如下双向的功能:(1)主机通过IGMP通知路由器希望接收或离开某个特定组播组的信息。(2)路由器通过IGMP周期性地查询局域网内的组播组成员是否处于活动状态,实现所连网段组成员关系的收集与维护。2.7网络接口层协议
2.7.1HDLC协议
HDLC协议,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HighLevelDataLink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是面向比特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的典型代表,该协议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字符编码集;数据报文可透明传输,用于实现透明传输的“0比特插入法”易于硬件实现;全双工通信,有较高的数据链路传输效率;所有帧采用CRC检验,对信息帧进行顺序编号,可防止漏收或重发,传输可靠性高;传输控制功能与处理功能分离,具有较大灵活性。2.7.2PPP协议PPP协议,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为在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贷业务管理
- 养老项目调研
- 大闸蟹礼品券订购合同
-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实施方案课件
- 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四年级党规党章进课堂教学计划
- 巡河安全培训课件
- 巡察培训课件
- 岩石类型课件
- 输电线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讲课件
- 征迁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拆船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DB13T 5470-2021 30%氧气-氦气混合气中氧气及杂质的检测色谱法
- T/SHPTA 033-2022聚氯乙烯软制品用钙锌复合热稳定剂
- T/CHES 42-2020水质涕灭威、克百威和甲萘威的测定液相色谱法
- 黑河市重点中学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门灭蚊合同范例
- 认识多面绘画-绘画的工具与材料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绘画
- 2025-2030中国微藻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双休背景下的自律学习的重要性课件-高一下学期自律的力量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