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_第1页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_第2页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_第3页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_第4页
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研究主要对对宁德师范学院体育专业78名和非体育专业96名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男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分均值上高于女生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均值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总体上处在一个不佳的水平;(3)抗挫折能力得分对比上文科学生高于体育专业及理科学生,但各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与性别具有显著性相关,但与专业无显著性相关。针对以上结果对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培养坚韧的个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2)养成正确的挫折应对方式;(3)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AbstractInthisstudy,78studentsmajoringinphysicaleducationand96studentsmajoringinnon-physicaleducationinNingdeNormalUniversity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edthat:(1)theaveragescoreofmalestudentsinsportsmajorwashigherthanthatoffemalestudents,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gender;(2)theaveragescoreoffemalestudentsinnon-sportsmajor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malestudents,buttheaveragescoreoffemalestudentsingeneralwasatapoorlevel;(3)thescoreofanti-frustrationabilitywashigherthanthatofstudentsinsportsmajorandsciencestudents,buttherewasnodifferencebetweenmajor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4)Thescoresofanti-frustrationabilityofsportsmajorsandnon-sportsmajorswe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gender,butnotwithmajor.Inviewoftheaboveresults,thefollowingsuggestionsareputforwardforsportsstudentsandnon-sportsstudents:(1)cultivatingtoughpersonalityandgoodwillquality;(2)developingcorrectfrustrationcopingstyle;(3)organizingandcarryingoutmentalhealtheducationcoursesforcollegestudents;(4)encouragingstudentstoparticipateinsocialpracticeactivities;(5)andestablishinggoo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Keywords:collegestudents;antisetbackability;sportsmajor;nonsportsmajor目录1引言………………125016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52302.1研究对象………………………1166182.2研究方法………………………2266432.2.1文献资料法……………………2157302.2.2问卷调查法……………………2109322.2.3数理统计法……………………2109322.2.4访谈法…………23相关概念的界定…………………33.1挫折的概念………………………33.2挫折的构成及分类………………33.3抗挫折能力的概念………………34研究结果与分析…………………44.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及性别差异分析………………44.2体育类及文理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差异分析…………54.3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性别专业的相关分析……65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65.1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65.1.1主观因素………………………65.1.2客观因素………………………75.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途径…………75.2.1大学生自身方面………………75.2.2家庭方面………………………85.2.3学校方面………………………86结论与建议………………………96.1结论………………96.2建议………………9参考文献……………10致谢……………11附件……………12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调查—以宁德师院为例1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竞争愈发激烈,抗挫折能力成为了人类生存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1]。目前由于高校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抗挫折能力的低下导致的自杀以及其他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对此国家及社会都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措施去减少相似事件的发生,但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本研究将以宁德师范学院的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发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以及为日后的研究调查提供一定的参考。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专业学生共78人,其中男生57人,女生21人;非体育专业学生96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82人,调查对象如表2-1。表2-1调查对象基本分布情况(n=174)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n占%n占%男5773.11414.6女2126.98285.4总计(n=174)7810096100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维普在线等资料库,对相关得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并对相关的资料分门别类后进行阅读分析,以加深对本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依据。2.2.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使用谢炳清等人编制的抗挫折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经过适当的调整,保留了全部的38题项;计分方式按“同意”和“不同意”计分,相符计1分,不符计0分。得分越高者抗挫折能力越强并将其分为三个水平,得分在10分以内证明抗挫折能力较差;得分在11-25分水平证明在遭遇挫折时需要相当时间才能从挫折失败中走出来,但是这类学生对待挫折时往往能够想到办法给予解决;得分高于25分则证明该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正确应对挫折。由于本次问卷采用线上发放的形式,所以对于发放的对象的性别无法进行有效地控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本研究向宁德师范学院学生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回收问卷共计176份,有效问卷174份,无效问卷2份,有效率为98.9%。其中男生71份,女生103份;体育专业学生共78份,占总数44.3%,体育专业中男生有57人,占总比的73.1%,体育专业中女生有21人,占总比的26.9%。非体育专业96份,占总比的54.6%,其中非体育专业中男生有14人,占总比的14.6%;非体育专业中女生82人,占总比的85.4%。2.2.3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20.0软件统计回收的量表数据,采用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量表计算分值的方式计算出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得分。以性别、专业为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了差异性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性别与抗挫折能力之间的相关。2.2.4访谈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将学生对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生理条件、个性、父母期望、心理准备、对挫折的认识、生活经历等。3相关概念的界定3.1挫折的概念对于挫折的概念,在《后汉书》的《冯岑贾列传》一章中“今偏城得以保全,胡虏遭遇到了挫折,使耿定之属,复念君臣之义”,这是我国最早对于“挫折”一词的记载和阐述[2]。根据车文博等人的研究,挫折一词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客观上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而遭遇阻碍或干扰时的情景,可以称之为挫折源或挫折情景:第二种是主观上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遭遇阻碍或干扰后的情绪表现,称为挫折或者挫折感[3]。由于第二种含义较符合目前大学生所遭遇挫折后的表现,因此本研究将采取其中第二种挫折的含义进行研究。3.2挫折的构成及分类挫折的形成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因素、挫折认知因素、挫折反应因素[4]。挫折情境指的是引起个体产生挫折的某种环境,其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挫折认知指的是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评价及情绪,其属于人的主观范畴;挫折反应指的是个体遭遇某一挫折情境后由于挫折认知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情绪或行为。对该三要素的认识是自身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前提。挫折分类大概可分为学习挫折、生活挫折、人际交往挫折、情感挫折、就业挫折等[5]。3.3抗挫折能力的概念国外学者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在1941年提出“挫折承受力”,他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在挫折情境中能够适应挫折、抵御和应付挫折的能力”[6]。Weibe(1991)则提出了与“挫折承受力”相近的另一个概念——“挫折容忍力”,他认为:挫折容忍力是遭遇挫折时愿意继续坚持下去的一种倾向[7]。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关概念,冯江平认为,挫折承受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抗拒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8]。由于冯江平所述概念符合目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特点,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冯江平的定义进行研究。4研究结果与分析4.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及性别差异分析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20.0,对不同性别和专业学生得分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性别包括两个水平(男、女),专业包括三个水平(体育类、文科类、理工类),得分包括三个水平(0-10分、11-25分、25分以上)。体育专业学生共78人,男生57人,女生21人;由于该专业的特点,所以男女人数本身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调查人数中女生人数会相对较少。非体育专业学男生14人,女生82人,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中男女性别比例悬殊,因此不适合进行显著性分析,故采取得分均值的比较。如表4-1所示:体育专业男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平均得分为21.56分,标准差为4.9;女生抗挫折能力问卷平均得分为21.05分,标准差为5.6;P=0.712,P>0.05。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抗挫折能力问卷的平均得分都在11-25分水平,处在该得分水平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通常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得以恢复。通过P值可知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体育学院学生抗挫折能力还有待改善。男女生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训练及所学课程相同,一定程度上对其抗挫折能力的形成具有影响;在遭遇挫折时,大部分的体育学院的学生都会采取运动的方式去转移挫折产生的负面心理。从性格方面分析,体育学院的女生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女生性格会更加偏向于男性,所以在挫折认知上男女可能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导致其抗挫折能力无显著性差异。非体育专业男生的抗挫折能力的得分均值为17.2分,标准差为4.1;而女生抗挫折能力得分均值为22.7分,标准差为4.6。总体上说明宁德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佳,并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可能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男女生调查人数差距较大,所以存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在挫折应对的方法上,女生转移挫败感的手段会相对更加丰富,以至于女生被挫折影响的持续时间和范围都会相对小。最后,可能由于大部分男生承担的压力会女生多,所以在遭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导致以往累计的消极心理一并爆发出来,从而影响其抗挫折能力。表4-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异数据表`XSD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男生21.5617.24.94.1女生21.0522.75.64.6P0.712注:P<0.05为显著4.2体育类及文理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差异分析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差异相关分析,如表4-2所示:有效被试者中体育类78人、文科类43人、理科类53人。体育类学生抗挫能力得分均值为21.4分;文科类为22.7分;理科类为21.2分。文科类学生得分均高于理工和体育类学生而体育类与理工类差距不大。体育类标准差为5.0;文科类及理工类标准差分别为4.6和4.7。F=1.314;P=0.271,P>0.05说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抗挫折能力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抗挫折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三个:首先,由于当前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今大学生在家庭的庇护下成长,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并导致其都处于一个并非良好的情况。其次,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从得分上看不如文科类,可能体育学院学生由于大学期间训练时长较低以及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导致其失去了运动员所拥有的抗挫折能力。最后,体育类与理工科之间抗挫折能力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该类专业男生居多可能在生活习性以及挫折应对方式上大致相同。表4-2不同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异分析数据表抗挫折能力体育类(N=78)三(N=21)四(N=67)文科类(N=43)理工类(N=53)`XSD`XSD`XSDFP21.45.022.74.621.24.71.3140.271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此表格数据无*4.3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性别专业的相关分析对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性别和专业的相关分析如表4-3所示:抗挫折能力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004,,P=0.96且P>0.05,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抗挫折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69,P=0.26且P<0.05,所以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表4-3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性别专业的相关分析数据表专业性别rprp抗挫折能力-0.0040.960.169*0.26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5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5.1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根据对宁德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半开放性访谈的调查结果,了解到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生理条件、个性、父母期望、心理准备、对挫折的认识、生活经历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访谈结果归纳总结,将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5.1.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生理条件、个性特征、期望水平、心理准备等要素。首先,在生理条件方面,身体健康的人其抗挫折能力相比体弱多病的人具有更好的表现,身体健康的人遭遇挫折时会认为身体健在就能够战胜挫折而体制弱的人遭遇挫折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心理;其次,在个性特征方面,个性积极乐观的人遭遇挫折时总是能够很好地安慰自己并且对挫折有较为正确的认识,相对于个性消极沉闷的人遭遇挫折后而是将情绪隐藏起来而无法排解;再者,期望水平一般是指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和自身期望,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以及个体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如果某件事的结果与主体设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遭遇挫折后带来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会愈发强烈,因此在自身和父母设立期望时要从孩子自身能力出发并且个体设立目标自身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最后就是在心理准备方面,计划某件事时对最坏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当挫折真正来临时就能够更快的适应结果。5.1.2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生活经历等要素。在认知因素方面,主体对客观挫折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培养良好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步;有一句话:“同一句话从久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与从缺乏阅历的年轻人嘴里说出其含义不同”。因此,在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的人在遭遇挫折时也会具有更正确的挫折认知和更多的应对手段和排解方式。5.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途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良好抗挫折能力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以下是针对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而提出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三个方向。5.2.1大学生自身方面正确的挫折观是青年抗挫折能力形成的重要保证,提高青年的挫折耐受力首先要从其自身的价值观、挫折观进行改善[9]。首先,大学生要对挫折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并养成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其中体育运动就是良好应对方式之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通过运动可以有效地转移挫折带来的负面心理。在运动过程中,经常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当克服困难和挫折后对于大学生树立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其次,在挫折来临后,应该善于与他人沟通排解不良心理,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遭遇挫折时就不会感受到孤独和无助。最后,就是要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客观的评价自身优缺点。5.2.2家庭方面社会是由各个家庭组成的,每一位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始终对个人心理将康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保持有着非常正面的作用[11]。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性格、价值观等;其二,是在家庭的和睦度上[12]。因此,从家庭方面出发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首先应加强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建立合理的期望,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但同时出现的是家长与子女沟通较少,导致家长常常忽视子女的感受,为其制定难以达到的目标,这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的养成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家长要对子女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从各个角度评价孩子,加强孩子各种能力的锻炼,而不是将成绩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最后,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改变原有的老套教育方式,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未来的学习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形成起到启蒙的作用,环境对性格的形成也具有巨大的影响。5.2.3学校方面高校期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主要适应阶段,高校应积极主动探索,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主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良好的挫折应对方式。首先,抗挫折能力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也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应该优先培养抗挫折能力,改变大多数学校应试教育模式的现状,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有差别教育,对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对待自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关爱,引导其树立信心,让其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最后,学校中遇到的挫折大多数都来源于学业,校方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缓解学生学业压力,重视劳逸结合,为未来国家的发展健身输送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6结论与建议6.1结论(1)体育专业男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分均值上高于女生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均值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总体上处在一个不佳的水平;(3)抗挫折能力得分对比上文科学生高于体育专业及理科学生,但各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分与性别具有显著性相关,但与专业无显著性相关。6.2建议(1)培养坚韧的个性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针对体育学院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佳的情况,应该培养其体育人所应该拥有的坚韧个性;在专业技能课教学的同时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2)养成正确的挫折应对方式: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佳且男生不如女生的情况,应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挫折应对方式;遭遇挫折时可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帮助其转移挫折带来的挫败感并且在运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3)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调查结果显示宁德师范学院学生抗挫折能力不佳。因此,在高校中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挫折认知。(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情况,应多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生活阅历,开阔其眼界,帮助其在遭遇挫折时更能够从容面对并能较快的恢复。(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作为学生应该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扩大交友面积;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及家庭情况,加强引导培养其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参考文献[1]任福全,王乐.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04):62-65.[2]陈炎.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3]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5[4]魏青.论挫折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7(03):113-117.[5]陈炯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6]HarrowerM.ThestressToleranceTest.[J].JPersAssess,1986(3):417-427.[7]Weibe,

D.J.

Hardiness

and

stress

m

oderation:A

test

ofproposed

mechanism[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

1991:89-99.[8]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9]刘兴聪.当代青年承受挫折能力问题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6.[10]洪卫星.对健康新理念下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11]余沁怡.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12]肖燕.增强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2):140-141+148.附件:抗挫折能力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

您好!感谢你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合作,为了更好地调查了解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抗挫折承受力现状,特邀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请您认真阅读问题,并在符合的你情况的空格中打勾。您的真实回答讲为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在此对您的配合致以诚挚地感谢!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挫折,人们在受挫后恢复的能力却各自不同。有些人弹性十足,有些人受挫后一蹶不振,而大多数人则介于两者之间。下列问题可以测验出你应付挫折的能力。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请你用“同意”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