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屋子里读书。他有疑惑陷入深思时喜欢来回踱步。这屋有处洼坑,每次从这里踱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再走那里就通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吗?”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或套作。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编自清·刘蓉《习惯说》)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和认知,选取一个方面,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陈蕃,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迁为乐安太守,拜尚书,为太傅。(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材料二: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古有陈蕃立志扫除天下,不事一室,终成大业;而今劳动教育进入教育部课程标准。对于陈蕃的“扫天下”和教育部提倡“事一室”的日常劳动,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然,大的成功都是有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用小的“智慧”来装饰大的“智慧”。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诚江海”。如果没有众多细流的汇聚。,就没有滚滚东逝的长江;如果没日积月累的尘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山峰;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沉淀,就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如果……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唐代明君李世民在内蒙古同可汗联盟时,太子李承乾为了救自己的妹妹,甘愿违背圣命。李世民归来时,不但没有责备太子,反而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为李世民觉得一个人能爱家才能爱国,才会对社会有所裨益。有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有一段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周恩来总理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时刻刻都在为党内的小事情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日积月累,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又何尝不是先扫屋后扫天下,而且还扫得很成功。然而,我们要从小事情做起,并不是说我们对任何小事情都要过分考虑,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而影响了真正的大事。这只是一种因小失大,固末伤本。这是我们就要懂得取舍,以大局为重。试想韩信如果拘泥小节,不受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一蕃伟大抱负;勾践如果拘泥小节,不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灭吴反胜的勋绩……太史公曾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小事情的作用虽然是隐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像陈蕃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但决不能忽略这实现抱负所必需的扎实努力。须知,小的成功成就了大的成功。成功是日积月累的金字塔,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刘蓉对屋子中的小坑洼由不习惯到习惯,一开始“总要被绊一下”“感到很别扭”,后来“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再走那里就通走平地一样安稳”;第二部分是说刘蓉对填平的地方由不习惯到习惯,一开始“走到原来坑洼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后来“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从刘蓉的表现来看,考生可以围绕“习惯”的重要性来谈;从“坑洼”来看,“坑洼”“不平”可以指生活中的小问题、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可以围绕“做好小事”“注意细节”等立意;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吗”,可以围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来立意。参考立意: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会做好身边的小事/注重细节;②习惯的重要性/要养成好的习惯/要警惕最初养成的习惯/切勿习“不平”以为“平”(“不平”指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抓住刘蓉、父亲以及坑洼等对象围绕“习惯”“细节”等来立意。2.例文: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上是薛勤赞赏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唐诗杂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你能说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审材料,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材料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然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XXX都没有,将来还怎么XXX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不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审任务,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认识和思考。立意:(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点;(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性。素材:(1)“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如果说,你连基本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如果说,你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同学们决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行走;学校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必须再次提倡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2)王顺友20年来,每天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无外乎就是爬坡上坎,送信送邮件这样一件小事。然而王顺友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他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因此,才有了一个国家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务远,眼高手低,而应该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扫一屋”做起。“一屋”与“天下”,小事关乎大事,小事连着大局,于细微处见精神。(3)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3.例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然,大的成功都是有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用小的“智慧”来装饰大的“智慧”。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诚江海”。如果没有众多细流的汇聚.,就没有滚滚东逝的长江;如果没日积月累的尘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山峰;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沉淀,就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如果……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唐代明君李世民在内蒙古同可汗联盟时,太子李承乾为了救自己的妹妹,甘愿违背圣命。李世民归来时,不但没有责备太子,反而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为李世民觉得一个人能爱家才能爱国,才会对社会有所裨益。有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有一段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周恩来总理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时刻刻都在为党内的小事情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日积月累,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又何尝不是先扫屋后扫天下,而且还扫得很成功。然而,我们要从小事情做起,并不是说我们对任何小事情都要过分考虑,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而影响了真正的大事。这只是一种因小失大,固末伤本。这是我们就要懂得取舍,以大局为重。试想韩信如果拘泥小节,不受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一蕃伟大抱负;勾践如果拘泥小节,不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灭吴反胜的勋绩……太史公曾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小事情的作用虽然是隐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像陈蕃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但决不能忽略这实现抱负所必需的扎实努力。须知,小的成功成就了大的成功。成功是日积月累的金字塔,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材料本身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观点态度,一个是“干大事”,不屑于扫屋;一个认为应该从“扫屋子”做起。实际上,“干大事”者想不屑扫屋,身边的小事也做不好,可谓“好高骛远”;薛勤主张从“扫屋子”做起,可以看出他主张做事要踏实勤勉,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两个人不同观点,我们究竟如何取舍:①从小事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人只有从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很多,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雄心壮志必须要脚踏实地,远大的目标要一步一步去完成。想一口气吃个胖子,揠苗助长,好高骛远,就会欲速则不达,往往不能成功。②注重细节。浩瀚的海洋是由水滴组成的,苍茫大漠是由沙粒造就的,庞大的群体,是由个体凝聚的,这水滴、这沙粒、这个体就分别是海洋、大漠、群体的细节,细节虽小,但确是过程的链结,不注重细节,就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因为一个字写错导致损失上千万的贸易的例子(“乌鲁木齐”写成“鸟鲁木齐”),因为一个铁定致使一艘航轮沉没大海这样事情在航海史也发生过,现实生活中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③相反,也可以写中是大的目标或事情,不要因为小的事情干扰自己,不要因小失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把这些小事“当作蛛丝网抹去”。鸿门宴中,刘邦不重听从樊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建议,才得以保身发展,成就大汉天下。如果一个人过分重视小事,往往受到事情束缚,以至于错失良机,这样的事情在古今中外都发生过。【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4.例文:立劳动根本,怀天下壮志观古日,陈藩年仅15立下扫除天下之壮志,望今朝,教育部将日常劳动列入课程标准,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吾辈青年,立足时代潮头,当常怀“事一室”之心,重视劳动修养,从而实现“扫天下”的壮志。重视劳动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吾辈青年,义不容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为本,用双手与汗水编织了华夏的一个个传奇。没有前人开垦拓土的劳作,何来炎黄部落的建立,何来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没有先辈烈日下的辛勤劳动,没有凤阳小岗村的齐心协力,何来生产力的恢复,何来我们今日衣食无忧的生活?劳动是一切的根本,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应摒弃的优良品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身体力行,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将劳动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大丈夫处世,一室不事,天下不扫,吾辈青年,应深谙细节决定成败。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细节更能说明一个人的习惯。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游访大江南北,亲自测量,考证每一处古建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铺就通往中国古代建筑学的道路;“北斗女神”徐颖反复核对研究数据,只为让中国制造飞向外太空。每一件大事都有小的细节组成,每一桩伟业都起源于细微之处,吾辈青年应戒除浮躁之心,从小事落脚,走好人生的征途。小大兼修,行稳致远,吾辈青年,应怀有“横扫天下”之壮志。古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与爽朗;今有华坪女子高中“我生来就是江海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草芥”的铮铮宣言,我们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我们之于国家,如同枝叶之于古树,浪花之于川海。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交到我们手上,当今中国,内有民生问题仍需解决,外有霸权主义国家虎视眈眈,青年的脚步与抉择尤为重要。吾辈青年,应胸怀鲲鹏之志扶摇直上,以“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之势挑战未知,超越自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吾辈之路,道阻且长。时代的呼唤声声可闻,立足劳动之根本,靠怀扫天下之壮志,吾辈青年终将以崭新之姿,昂首阔步地迈向属于我们的征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首先需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并厘清两则材料之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危险品安全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儿科护理学题库关于血压及答案解析
- 基金从业资格证考试成本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筑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预测报告
- 缆车安全性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经济型连锁酒店布草自助洗涤成本控制模型分析
- 2025-2030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行业发展趋势与风险规避指导报告
- 2025-2030纳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突破与专利布局研究
- 2025-2030纳米技术在药用饲料载体系统中的研发进展与投资机会报告
- 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竞品对比详解版
-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喷钙工艺介绍
- 家庭医生签约培训
- 机械制图课件 机械制图 1 绪论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工业园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方案
- 富宁县云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那能金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
- 10KV变电所电气调试施工方案
- 2022北京八十高三三模历史(教师版)
- GB/T 31000-201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
- GB/T 13664-2006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