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里的家国情怀——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附件1一、基本信息姓名:廖素琴张琼陈玲曹翠芳赖萍英县(市、区):龙南市学校:龙南市第四中学联系电话、学段学科初中语文三、设计目标(教学设计将达成哪些目标,可分点陈述,注意表述清晰,指向合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尝试诗歌的写作。”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要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因此结合教材实际要求以及学生基本学情,本单元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反复诵读,学习与掌握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诵技巧,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2.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3.学习这几首诗艺术手法,能选取合适的意象,采取恰当的语言陌生化,并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尝试小诗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4.在本单元诗歌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艾青诗选》,学习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四、设计理念(可从设计理念、内容依据、形式特点、目标预期等方面对设计的作品进行介绍和阐述,如已布置给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可附上图片、数据分析、情况分析等材料。)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其本质是能力目标单元,是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宏观的学科课程目标转化为微观课堂教学目标的中间环节,更多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考虑了以下几点:一、创设真实情境。语文学习不仅有人文性,更有工具性,指向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搭建学习支架。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情感的渗透,更需要策略的指导。三、整个设计着眼主题——家国情怀,深挖教材,从朗读到鉴赏到创作再到名著阅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四、紧密契合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赏析,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学习与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并尝试诗歌的写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五、设计方案(具体呈现相关设计内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学习鉴赏”中提供了六首诗作:《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周总理。你在哪里》是在高山、大地、森林等不同场景中寻找周总理的足迹,展示总理为人民事业日夜操劳的丰功伟绩;《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接使用多个暗喻,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我看》从看到的春天原野的美丽图景写起,由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引发对生命的咏叹,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二)学情分析学生要在学习中掌握自主阅读诗歌的方法,并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七、八年级学生此前已接触过现代诗歌的学习,已掌握了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基本能够把握诗歌内容,整体感知诗歌情感。在本单元,学生在语气、节奏等较为抽象的朗读技巧上,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形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上以及通过诗歌创作深化、捕捉内心情感体验上均有待提高。在鉴赏诗歌方面,大部分学生没能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以及联想和想象等写作手法的运用;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人数的83%)对所朗诵的诗歌停留在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策略,更不利用诗歌创作的技巧对诗歌进行创作。对于名著诗集《艾青诗选》的阅读,因受现代诗阅读鉴赏能力的限制,学生对其兴趣也不是很高。单元整体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古往今来,从文人墨客到平民百姓,家国情怀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家与国,休戚与共,已成为中华五千年来无数儿女的精神内核。2023年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将在咱龙南举办。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将齐聚龙南,共寻民族之根、文化之根,互诉乡愁乡思、同享盛世发展机遇。为“当好东道主,办好世客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世客会的到来,龙南市委市政府、市宣传部及市教育体育科技局举办了“世客杯”诗歌吟诵大赛。任务一:深情地读感受家国情怀学生课前任务:制作资料卡片,介绍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沁园春·雪》作者及创作背景: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卒于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周总理,你在哪里》创作背景: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悲痛万分,人们臂上戴黑纱,胸前戴白花,拿着花圈,涌向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到4月5日,悼念活动达到高潮。“四人帮”对人民的悼念活动横加干涉,野蛮镇压。在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1月,正是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对周总理的悼念活动,尽情表达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我爱这土地》作者及创作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五岁,193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乡愁》作者及创作背景: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乡愁》是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诗。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及创作背景: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我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本诗写于1938年,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播放《朗读者》片头视频,展示各种朗读情境。课前热身,请同学们朗读一首你喜欢诗歌。活动一:自由诵读,明确基调。(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诵读各诗,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或关注其形式把握诗的感情基调,为朗诵好诗歌作准备。)自由诵读本单元的诗词,根据对诗词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在小组内进行朗读,读完完成下表,说一说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诗歌感情基调词语或形式《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活动二:欣赏名家,探究读法(设计意图:在学习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对名家朗诵进行欣赏和技法分析,学生练习标注各诗朗诵符号,把握各诗的重音、停连,探究各诗的读法。)1.提炼点拨朗读技巧朗读技巧(1)停顿要得当,根据语法和句子感情划分好节奏。(2)感情强烈或者特别强调的字词要读重音,可拉长音节,可停顿,可重读,也可轻读。(3)根据情感、文体确定声调(高低、轻重、缓急)。(4)语速适当: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读快一点,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点,一般的述说、说明、议论则用中速。(5)句调:语句的高低升降,贯穿整个句子,在句末表现得特别明显。2.学习朗读符号停连“∕”一般短停顿“∕∕”句群停顿或长停顿“⌒”连起来读(忽略标点)重音“.”拖长“───”升调“↗”调降“↘”渐强“<”渐弱“>”3.播放唐国强老师朗诵《沁园春·雪》的视频,标出重音、停连,分析唐国强老师朗诵《沁园春·雪》的朗诵的技法。朗诵《沁园春·雪》4.学生运用学习的诵读符号标出本单元其余各诗的朗读重音、停连、语调。示例:后来啊——(缓慢延长)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低沉中带忧伤)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满怀思念)(稍微拖音)活动三、诵读练习,感受情怀(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实践,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各诗的个体特色及关键词句,关注细节,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每首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1.最磅礴的气势——《沁园春雪》(1)请同学自由朗读全词,感受词的气势。(2)全班齐读,读出领字的停顿:“望”“惜”(3)教师范读,读出关键词语的力度。注意“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分外妖娆”字词的发音的力量,强调轻与重。(4)男女分读,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男生读上片北国雪景图部分,女生读纵论历代英雄部分,全班齐读最后三句。(5)师生共读本词,读出磅礴的气势,感悟作者博大的胸襟。2.最深情的呼告——《周总理,你在哪里》(1)跳读,读好一句,在节奏的变化中感受作者的深情。“周总理——”“周——总——理——”“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2)连读,读好一节,在反复的修辞中感受作者的深情。“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3)齐读,再次感受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3.最沉重的重音——《我爱这土地》(1)自由读诗,读出诗的节奏,重音。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教师范读,学生用红笔标出要读虚声的词。“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齐读以上几句诗,读出实声与虚声的变化。(3)学生齐读全诗。读出每一句话内部不同的起伏变化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语势变化。教师点拨:“永远、无止息地、无比”这些表示时间或程度的副词,比“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这些形容词对情感的抒发是更进一层的,需要着重突出。4.最整齐的节奏——《乡愁》(1)齐读全诗,读出节奏与重音。注意读出“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的韵味。(2)分小组读诗,四小组每一组读一节,体会诗回环往复的节奏。(3)合起书,教师出示四幅画面,学生背读本诗。5.最巧妙的停连——《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1)欣赏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的朗诵视频,说说听后关于读好本诗你的发现。(2)请学生代表朗读本诗,学生点评。(3)比读,本诗句子的转行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感和韵味美。原诗改诗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你戴着百花的冠冕,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4)班级配乐朗诵。点拨:注意读出舒缓的语调,注意读出诗的停连。6.最舒缓的语调——《我看》(1)自读,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2)选读,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注意读好重音、停连和语气。(3)齐读,请同学们用最舒缓的语调读本诗。7.学习评价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自己朗诵进行评价。朗诵评价量表评价维度评价标准星级评价得星情况语言表达1.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言流畅;2.

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语气语调;做到一点得3颗星;做到两点得5颗星;情感表现1.

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

能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做到一点得3颗星;做到两点得5颗星;精神风貌1.

体态大方,得体;2.

表情动作能恰到好处地表现诗歌情感内涵;做到一点得3颗星;做到两点得5颗星;课外作业布置:1.观看一个名家朗诵视频。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配乐朗诵。任务二、细细地品体会家国情怀(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诗歌鉴赏的角度对六首诗词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梳理诗歌的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品析诗歌的语言,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并在赏析中发现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了诗人们内心的家国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细细的品味一下这六首诗,看看诗人运用了哪些精妙的语言和手法特色来表现自己的别样情怀。活动一、理意象,初感家国情怀(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活动,梳理各诗的意象,明确诗歌抒情的载体,初步感知诗人的家国情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各诗的意象。小组合作制作一份本单元诗歌意象思维导图。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诗歌中所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有具体与抽象之分。【示例】活动二、明意境,体会家国情怀(设计意图:以课堂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之美。)1.抓住诗中关键语句,想象诗歌的意境,用以下句式说话。意境: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即诗歌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情境。句式:“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或某个人物),我读到了---------------。”【示例】(1)读《沁园春•雪》,我仿佛看到了北国严冬的壮丽雪景,纵横千万里,我读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以及其豪迈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2)读《乡愁》,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读到了诗人由个人对亲人对故乡的情感逐渐升华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3)读《我看》,我仿佛看到了“春风”、“青草”在恣意飞扬、生长,我读到了其中生命的新绿。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活动三、赏语言,理解家国情怀(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自主整合本单元诗词对诗句进行语言的赏析,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诗的语言风格的专题探究,感受每首独特的语言特色。)1.结合我们平时所学习的语言赏析方法(修辞、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入手),从六首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赏析,完成赏析任务单。篇目诗句/词语赏析角度我的赏析《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修辞或写作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2.小组专题探究,每一小组选择一种的语言特色作为一个专题探究。并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展示。(1)最大气磅礴的语言——《沁园春雪》(提示:①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副词、动词)可以看出《沁园春雪》语言的大气磅礴。②朗读时应注意关键字词的发音与力量,读出轻重变化。③关注修辞、画面。)(2)最富深情的语言——《我爱这土地》《周总理,你在哪里》(提示:①从情感真挚而强烈的词句入手②从抒情方法入手)(3)最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乡愁》(提示:①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完全口语化②具有生活气息的意象选择)(4)最陌生化的语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提示:陌生化的语言: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和变形,或常用古宇、冷僻宇、外来语、典故,或使词性发生变化,就句法来看,常用一些不和規范的语法,使得句式发生变异:或使语序发生变化。)【示例】“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笑响与点亮”超出了现代汉语常规的搭配,将笑化作点亮黑夜的火焰,化虛为实,给人带来无限力量,让诗歌产生了新的意趣。活动四、析特色,感悟家国情怀(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角度突显每首诗的文本特质,学生通过一个个小任务深入品析诗歌,感受每首诗的独特魅力。)每首诗都独具特色,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同学们结合就诗词中最鲜明的特色进行品析,完成下面任务。1.动静,虚实里的乾坤——《沁园春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词句我的批注2.反复,呼告里的深情——《周总理,你在哪里》(1)回顾反复和呼告的手法。(2)圈画出使用了反复和呼告的手法的语句,分析其作用。预设:诗中“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深化了感情,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寄托了无限哀思。这首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抒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3.假设,铺陈里的悲怆——《我爱这土地》(1)出示铺陈的定义,让学生找出本诗中使用了铺陈的语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2)在比较中分析诗中假设手法的应用,设想你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你会将自己假设成什么,完成下表。改诗本诗我假设作者→鸟作者→鸟我→内容清脆的歌喉歌唱嘶哑的喉咙歌唱情感4.小大,时空的变化——《乡愁》(1)根据诗的内容连线小时候一方窄窄的邮票后来一枚浅浅的海峡长大后一湾小小的坟墓现在一张矮矮的船票(2)分析诗中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思考,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5.色彩,转行的奥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齐读本诗,边读边圈划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鲜妍、鹅黄、绿、白莲总结:这些清新淡雅的词语描绘出一幅幅明艳的画面,展示了四月天的清新美好,给人以温暖的感受。观察句式的转行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感。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板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在形式上,采用三行句,讲求格律,一韵到底,词语的跳跃和韵律几乎达到了极致。6.情景,你我的融合——《我看》我看之景联想之景所融之情诗中“我”的形象诗中“你”的形象课后作业布置1.归纳总结鉴赏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必做)2.找一首你喜欢的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诗歌,尝试进行赏析。(选做)任务三:静静地写抒写家国情怀(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进行审美创造,通过诗歌创作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借助意象,模仿借鉴所学诗歌技巧,尝试创作抒发自己对祖国、家乡、父母情思的小诗。最后,根据学生写的诗汇编成学生诗集。)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情境:2023年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将在咱龙南举办。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将齐聚龙南,互诉乡愁乡思、共享盛世发展机遇。“当好东道主、办好世客会”,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一首小诗来展现“围屋之都•山水龙城”的客家文化魅力吧,从而抒发对祖国、家乡、父辈的情思!活动一、链接教材,技法点拨(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及回顾单元课文,探究现代诗歌创作技法。)1.认真研读教材p19“怎样写诗”这章节的内容,了解“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写诗就是把生活中触发了我们情感的人、事、物,分行写出来。2.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认真阅读教材p19“怎样写诗”这章节的内容,梳理出写诗的一般技巧,填写以下表格:内容技巧课文范例抒情方式表现形式手法语言节奏活动二、以象寄情,拟写诗句(设计意图:勾连教材,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借助意象抒发情感,并进行相应拟写练习。)1.回顾课文《乡愁》:梳理这首诗的意象。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少小离家求学,用家书抚慰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成家出门立业,用偶尔回家看看来缓解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人到中年,最浓重的乡愁就是与母亲的阴阳相隔)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如今人已年老,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渴望的是祖国的团结统一)2.小组交流讨论,探讨诗歌意象选择小技巧。=1\*GB3①意象的选择与诗人本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就是诗人对生活中触动自己情思的人、事、物的反映。=2\*GB3②修饰限定意象的词语以及对意象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描述,能够营造诗的意境,增强诗的感染力。3.请同学们仔细回味生活中触动了自己家国情怀的人、事、物,选择恰当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家乡、父辈的情思。完成下面活动:我想借助来抒发对(祖国、家乡、父母)的诗句:例如:=1\*GB3①我想借助客家美食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句:骄阳似火/龙翔广场绿荫下/那一碗豆粉糕/妥帖了思乡的焦灼=2\*GB3②我想借助山峰来抒发对父亲的赞美。诗句:父亲/静默成座山峰/他什么也没说/却教会了我很多……活动三、融入联想与想象,续写诗段(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拟写诗句,丰富前面所写的内容。)1.同学们借助联想和想象,为之前(活动二)所写诗句中的意象增添恰当的修饰限定词,对自己所写的诗句进行润色,为诗营造出一种意境从而增强诗的感染力。例如:父亲/静默成(一)座(巍峨的)山峰/他什么也没说/却教会了我很多2.对活动二的例诗进行续写,为所写的诗歌增加几个小节。(提示:借助联想和想象选定恰当的意象,为所选定的意象加入修饰限定的词语,注意要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乡思骄阳似火龙翔广场绿荫下那一碗豆粉糕妥帖了思乡的焦灼父亲父亲静默成座山峰他什么也没说却教会了我很多

(提醒:诗歌要分行写,语言尽可能简洁凝练优美,节奏上如果能押韵就更完美)活动四、模仿借鉴,创作诗歌(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进行模仿与借鉴,巩固所学诗歌创作技巧,将前面所写的诗句加工完善,拟写成诗篇。)1.参照本单元所学诗歌中的任一首,可进行同题仿写,如《我爱这土地》、《乡愁》;也可模仿形式和内容,如《你是人间四月天》《乡愁》《我看》等,创作一首抒发自己对祖国、家乡、父母情思的小诗。2.把同学们在“活动二”中所写的诗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活动五、诗浅意长,编印诗集(设计意图:旨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让他们感受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1.语文科代表组织成立诗集编委会,设文稿编辑组和美工组,把同学所写的诗歌编印成集。2.全班海选诗集名字,最后由编委会确定诗集名。3.编委会商讨确定诗集编排(如按照主题、题材等)4.美工组设计好封面,再结合诗稿内容绘制适量插图。5.打印样稿给老师、同学审阅,并征集意见,编委会再依照意见修改完善,最后定稿打印结集,陈列班级供师生传阅。课外作业布置:1.继续为自己在课堂上所写的诗歌进行润色,完成后上交给班级诗集编委。2.收集资料,为班级诗集取名,然后参加海选。任务四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里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在单元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收集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创作背景等信息,并结合艾青诗歌的特点指导现代诗歌的读书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导入:名著,总能给予读者无限的生活感悟和思考,能在迷茫喧嚣时给予智慧和力量。语文学习不能少了阅读,更不能少了名著阅读!今天让我们大家一同来学习名著《艾青诗选》,培养自己的诗心、诗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活动一、一个命运多舛的赤子——走进作者艾青(设计意图:勾连教材,知人论世,学生制作作者档案表,深入了解作者)阅读教材P20-21内容,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尝试完成艾青的人物档案表。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名民族籍贯生平经历成名作诗歌特点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诗歌的主要意象诗歌美学主张活动二、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了解创作背景(设计意图: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不同创作阶段的创作背景,制作思维导图呈现艾青的诗路历程,以便学生建立起社会环境与作品思想内涵之间的勾连,帮助学生在阅读更好地理解诗歌。)1.走进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理清作者不同的创作阶段,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创作阶段创作背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七十年代2.《艾青诗选》是一部诗集,时间跨度很长,内容很多,利用前面所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份思维导图反映艾青的诗路历程,感受诗人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之处。活动三、一部呕心呖血的诗集——感知作品信息(设计意图:开发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收集关于作品的信息,通过制作知识卡片,拟写发言稿,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1阅读教材P20-21内容,圈点勾画出关于作品的信息,制作知识卡片。艾青诗选1.第一次使用“艾青”笔名是在:_________2.诗人也因两首长诗《向太阳》和_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3.20世纪30年代诗歌风格:_________4.1978年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诗句变得更_________诗情变得更_________诗意变得更_________2.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班级决定举办“轻叩诗歌大门”主题学习活动。你决定在活动上向大家推介《艾青诗选》,请你写一则发言稿来介绍这本书。(120字左右)活动四、一种屡试不爽的模式——读书方法指导(设计意图:学生先习得现代诗歌读书方法,再结合艾青诗歌的特色,通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现代诗歌读书方法。)1.阅读教材P21“读书方法指导”,归纳现代诗歌的读书方法。2.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开展课堂阅读实践活动。(1)不拘形式,有规律的排比、复沓。——注意诗歌的形式品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①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有规律的排比、复沓的节奏感。②找出诗中排比和复沓句进行赏析(2)新颖灵动,语言“陌生化”的处理。——品味诗歌语言①复习:本单元所学诗中的陌生化语言②下面两节诗都出自《艾青诗选》,请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仿照示例,就“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任选一节进行赏析。摘录赏析假如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