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动物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_第1页
法学-动物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_第2页
法学-动物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_第3页
法学-动物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_第4页
法学-动物致害的侵权责任主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I饲养动物致害之侵权责任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动物已经从维持生存和职业的简单工具转变为生活的伙伴和助手。在日常生活中,动物对他人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损害逐渐增加。在这些问题上,虽然《民法通则》有一些规定,但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方面,该法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法律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和不合理之处。本章内容存在诸多争议,如无过错推定原则对动物园动物是否合理,不可抗力是否适用于所有动物类型等。针对这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分别界定了动物的种类、归责原则和责任主体。并对缓解和豁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关键词:饲养动物;致害;侵权责任Abstract:Inmodernsociety,animalshavechangedfromsimpletoolsforsurvivalandoccupationtolifecompanionsandassistants.Indailylife,thedamageofanimalstothepersonalandpropertyrightsofothersgraduallyincreases.Ontheseissues,althoughtherearesomeprovisionsinthe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therearecertaingapsinthelawintermsofthecomplexsituationsthatappearinspecificpractices.ThetortliabilitylawimplementedinJuly2013madeadetailedsupplementtotheanimalinjuryproblem,andtookspecificprovisionsasaspecialproblemofinfringement,providingagoodlegalbasisfordealingwiththisprobleminpractice.However,duetotheinevitableuniversalityoflaw,therearestillsomedisputesandirrationalitiesonsomeissues.Therearemanydisputesinthischapter,suchaswhethertheprincipleofpresumptionofnofaultisreasonableforzooanimalsandwhetherforcemajeureappliestoallanimaltypes.Inviewofthesecontroversialissues,thispaperdefinestheanimalspecies,theprincipleofimputationandthesubjectofresponsibility.Themitigationandexemptionissuesarestudiedindepthandsystematically.Keywords:raisinganimals;Damagecaused;Tortliability

目录绪论 1第一章饲养动物的概念范围 11.1饲养动物的概念 11.2动物致害责任概述 31.2.1动物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概念 31.2.2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特征 3第二章饲养动物致害责任主体及认定 42.1责任主体的具体认定 42.1.1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动物 42.1.2拥有对动物的决定权 42.2动物致人损害的一般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 52.2.1动物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 52.2.2关于一般责任主体的认定 52.3一般责任主体的免责事由 52.3.1受害人过错 52.3.2不可抗力 62.3.3约定免责事由约定免责 6第三章饲养动物致害的责任免责事由 63.1特殊情况下饲养主作为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 63.1.1数个动物同时致害的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 63.1.2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损害责任 63.1.3特殊“饲养人”动物园的责任及免责事由 73.1.4因第三人过错导致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及免责事由 73.2“流浪猫、流浪狗”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 8第四章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84.1饲养动物划分不明确 84.2归责原则缺乏公平性、合理性 94.3减免事由不够完善、明确 104.4动物致害的指导性案例缺乏应有的效力 10第五章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的完善 115.1明确饲养动物园动物的划分 115.2明晰动物园动物致害侵权责任的主体 125.3赋予动物致害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约束力 125.4建立有效的案例指导 13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PAGE15绪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养宠物,包括许多好斗的动物。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或许多其他原因,宠物的伤害正在增加,并且有无数的流浪动物造成伤害。在今天的生活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忽视监护人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动物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权利的案件。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学术界对畜牧业损害问题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本法对畜牧业责任的规定,实行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推定的双重责任制度。合理的规定是,对于由饲养动物和禁止饲养危险动物两种以上的有害情况造成的损害,采用不减轻责任和免除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这对实际审理动物损害案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畜牧业损害赔偿责任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如是否合理地将过错推定原则应用于所有动物园,如何识别被遗弃和逃逸动物的主体,如何判断动物是被饲养还是转化为野生动物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我国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国外相关立法进行了回顾。以及法学家的意见,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第一章饲养动物的概念范围1.1饲养动物的概念饲养动物侵权责任,顾名思义,(区别于其他侵权责任种类)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由饲养动物本身所引发的该损害赔偿事实。由此言之,饲养动物侵权责任认定首要环节乃饲养动物的界定。对于饲养动物的界定,不同的人和地区有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理解。厘清饲养动物的含义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它为特定人所饲养或者管理饲养即喂养,它既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生存发展的维持,又体现了人类对于动物的管控。有学者认为:饲养一般指人工喂养,包括以直接提供食物的方式喂养,和以人工放牧、野外圈养等间接提供食物的方式喂养。无论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提供动物以食物,都需人力的参与,此“人”通常就可以看成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由于动物尚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更无可能为民事侵权关系中的赔偿义务主体,因此法律要求实行饲养行为或者管理行为的“特定人”代替其动物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这也正是界定饲养动物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界定饲养人或管理人。(2)它处在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一定的控制力之下此种控制力不仅仅通过喂予食物的方式体现出来,还包括其他一切能够表现控制力的形式,如将动物关进笼子的行为。正如学者所言:单纯的食物喂养不是认定饲养的唯一标准,饲养的重点应当着眼于人对动物控制力上。那些虽没有提供食物但是处在一定程度的控制力下的动物,一般也被认为是饲养动物;②相反,若人对动物的行为只满足喂养而无控制力,就不能视为饲养。对饲养动物的控制力要达到何种程度,法律规范及其司法实践也没有明确规定。有学者通过“相对持久的人为控制”标准来考量控制力所要达到的程度问题。(3)能够独立、自发地实施行为生物学上的动物应当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如有人或者组织机构专门培养或者研究微生物,且该微生物造成了他人人身损害,试问这一侵权责任是否属于饲养动物侵权责任?回答这个问题就再次回到病毒、细菌是否属于饲养动物范畴这个问题上来,如果属于,那么就成立此项责任;反之如果不属于,就不属于饲养动物侵权责任调整的范畴,由其他法律规范加以调整。有学者认为,饲养动物应狭义理解,此处的动物为一般社会概念上的动物,即脊椎动物,故细菌等不属于饲养动物。此结论符合通说的结论,然而该学着论证理由不具说服力,“脊椎动物”的范围较之于“饲养动物”未免有些狭隘。而通说认为,病毒、细菌需寄生在某物之空间范围内,不能对之占有。且饲养动物侵权责任的立法为保护因饲养动物基于自己意志的动作所生之行为,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没有此性质。因此不属于饲养动物范畴。1.2动物致害责任概述1.2.1动物致人损害民事责任的概念《侵权行为法》第八十四条法律规定:“动物应当依法饲养,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干涉他人的生活。规范动物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管理责任,提高人民的安全保障。它属于主张性条款,既不具有构成要件,也不具有法律后果,因此不能被理解为法律规范。由此可以得出动物损害民事责任的概念。饲养动物造成损害的责任,是指当动物对他人人身、财产权益造成损害时,动物所有人根据有害动物的种类和性质,适用相应的规则和原则的责任。1.2.2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特征(1)“准侵权”责任(“财产损害”)。在饲养动物对人类造成损害的责任方面,饲养者或管理者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对他人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是动物自身的“行为”,但损害的后果应由动物的饲养者或管理者承担。因此,饲养者或管理者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而是对与他有一定关系的“物”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该物的其他负责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责任来自于对饲养或管理动物的内在危险的认识。(2)归责原则的对偶化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虽然也有过错推定的主张,但都是动物损害的统一责任。以过错推定责任为补充,应是无过错责任的最佳履行方式。插补原则在下面详细描述。(3)赔偿责任的主要方式是赔偿损失动物损害侵权责任的主要方式是赔偿损失。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消除危险、消除妨碍、制止侵权等责任方式的运用。第二章饲养动物致害责任主体及认定2.1责任主体的具体认定在比较法中,各国对动物损害责任主体有不同的规定,如法国法对动物所有人和使用人的规定;在中国台湾和日本,动物所有人被认为是动物损害责任主体;在德国法中,采用“动物所有人”的概念提供饲料。在一定时期内为动物自身利益而开展的活动。通过生活在栖息地来照顾动物的人。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侵权责任法》关于动物损害责任主体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相一致,后者适用于动物的管理人或饲养人。然而,在法律理论界对管理者和育种者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如何定义主题?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动物所有者法的观点。动物所有人被视为动物所有人,而除动物所有人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应被归类为管理员。因此,根据德国的主要观点,总结了动物所有人即饲养人的认定依据,即利用动物为自己的利益,并有权对其作出决定。2.1.1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动物作为动物所有人识别的决定性因素,它通常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为动物提供庇护所和喂养它们,在那里喂养必须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仅仅为他人照顾动物则不能作为动物所有人的标准;当事故发生时,动物意外的风险损失。导致动物受伤或死亡。动物所有人在死亡时承担风险,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当很难确定谁是动物所有人时,他们可以判断谁是动物的实际保险人;在经济活动或家务劳动过程中,使用动物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自己”。兴趣”,如养牛、养蜂和酿蜜。他们可以被视为动物的主人。2.1.2拥有对动物的决定权这一因素是指动物的所有人对动物的生存、使用和适应有决定性的影响,并有权控制动物及其危险。这里的决定权是事实,不管所有权属于谁,只考虑谁对动物有控制权。这一因素表现为直接占有或实际影响,是动物所有权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牛借款人可以被视为动物所有者,但简单的直接占有实际上不是决定性因素。在这里,“动物决定权”主要是指确定动物的使用和存在的抽象权利,并不限于此。因此,实际影响,即使是具有实际影响的占有助理也不能被视为动物所有者;与直接占有相对应,间接占有也应被视为考虑的基础,因为间接占有可以通过直接占有的影响影响动物,如宠物狗被视为由B负责旅行。在此期间,A是动物的所有人,“间接所有人”不丧失动物所有人的权利,B只为A的利益负责宠物狗,不能视为动物所有人。虽然所有权的确定并不重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权是决定动物使用权和生存权的原因。因此,在实际案件中,法院有时会将其用作动物所有者。判断持票人身份的依据。2.2动物致人损害的一般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2.2.1动物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在我国民法通则出台之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动物侵权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杨立新教授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主张,动物损害应分为两类:一是建立以野生动物损害为基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二是建立以家禽过错为基础的推定责任。民法通则将其简化,统一为无过错责任。第七十八条现已由一般规则代替。2.2.2关于一般责任主体的认定长期以来,一些学者提出,虽然不同国家(地区)的规定不同,但它们都决定了占有的基础,但对于是否包括“间接占有”有不同的看法。《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一般情况明确界定了“动物饲养者或管理者”为责任主体。一些学者赞同德国的“动物主人”概念。在德国立法中,定义“持有人”有以下标准:第一,为了自身利益使用动物;第二,有权决定动物。这里的“决定权”不是由所有权来衡量的,而是由谁实际控制的。我国侵权责任法实际上是以占有为基础的。2.3一般责任主体的免责事由2.3.1受害人过错根据第78条的明确规定,此处仅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作者同意,受害人的过错必须限于受害人“挑衅”动物的过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深夜,路灯暗淡,道路难以辨认,张三福在黑暗中回家,边走边低头玩手机,穿过一个工厂,工厂大门使用了一扇高约1米的空心铁门(内外可见)。这时,工厂里的大狗(非暴力狗)看到张三福很奇怪,于是他断了绳子咬了张三福。虽然张三在玩手机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只大狗,但它不属于造成上述动物“固有危险”的原因。不属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工厂方的责任自然不能免除。2.3.2不可抗力此处有争议。有的学者提出应以不可抗力的作用大小来判定是否免责。如果不可抗力是全部原因,与动物的“固有的危险”的实现无关,不可抗力可以作为免责事由定责任。2.3.3约定免责事由约定免责约定免责事由约定免责符合民法的“自甘风险”的精神和契约自由的原则,在受害人同意的情况下自是可作为免责事由。一些新的归责原则,相应的责任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免责事由也有相应的调整。第三章饲养动物致害的责任免责事由我国立法对于特殊情况进行了类型化的规定,确立了开发研究一些新的归责原则,相应的责任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免责事由也有相应的调整。3.1特殊情况下饲养主作为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3.1.1数个动物同时致害的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这种情况主要涉及到几种动物都有自己的饲养者或管理者,而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事实上,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如今,到处都能看到遛狗的人,动物们有相互玩耍的习惯。当不同种类的狗偶尔在路上相遇玩耍时,就会有一只小猎犬出现。几只动物可能造成侵权损害,因此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当然,不仅仅是狗,还有其他动物。关于这个问题,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3.1.2未采取安全措施的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九条和第八十条规定了这两种情形。首先,杨立新教授倾向于无过错原则。在归责原则上,以“证明已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为豁免。_王朱先生倾向于承担过错责任,除非证明有附加条件,否则不适用第七十八条的豁免。王立明教授的观点更倾向于绝对不承担过错责任,不免除责任。笔者同意王立明教授的无过错绝对责任。目前,饲养者或管理者很难规范动物的管理。绝对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有利于迫使和督促饲养员或管理者规范管理。而禁犬一般都是非常凶猛的动物,一旦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如饲养员养了一条眼镜蛇表演,当蛇自发地跳起来时,咬着观众,使观众的生命悬一线。此时,如果法律没有增加对它们的要求,这些饲养者或管理者将不会保持警惕。第二,“违反管理规定”的定义。作者认为所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都应该包括在内。对注册、认证和年检的规定要更加详细。这有助于调节进料行为,减少损坏的发生。同时,为法律中“动物无安全措施”的定义提供了依据。第三,提出了“禁犬等危险动物”的定义。在我看来,除了狗以外的其他动物应该根据狗的危险程度来定义。特殊危险动物应单独列出,如毒蛇和攻击性很强且难以控制的动物。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特别是要完善不同地区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此外,应注意的是,特殊科目,如养毒蛇,如果在动物园或马戏团,如一些市颁布的养狗条例,可以获得许可证。为保护目的,经管理部门批准,单位可以饲养强壮的狗。3.1.3特殊“饲养人”动物园的责任及免责事由首先,关于法条的归责原则。笔者比较同意该条确立的是过错推定责任。此内容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81条。因此如果动物园证明自己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也就证明推定的过错不存在,自然不承担责任。其次,“动物园”一般认为,是指“集中搜集、饲养各种动物,通过进行科学知识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地。”这里“动物园”的范围尽管宽泛,但并不包括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区。虽然该保护区是人为设置的,但是对其中的动物的管控力极低,而且野生动物的损害赔偿属于行政补偿的范围。另外,约定免责在这里完全可以适用,动物园在游客进动物园时完全可以事先与游客沟通,避免之后责任纠纷等不必要的麻烦。3.1.4因第三人过错导致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及免责事由我国民法通则曾经规定,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应当由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以《瑞士债务法》为依据,并颁布了第83条。法律变更还涉及责任原则的变更。指出第八十三条实际上同时具有两项责任原则。动物饲养者、管理者无过错地承担责任;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该不法行为涉及的第三方是什么?一般认为,术语“第三人”是指除动物饲养者或管理者以外的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担任保管人或者管理人的,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不得列入“第三人”范围。根据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三条属于一般规定。因此,本规定适用于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和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当然,本文也可以适用于约定的豁免。3.2“流浪猫、流浪狗”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及免责事由在《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二条中,“流浪猫、流浪狗”的侵权行为给人造成损害,强调了侵权主体的特殊性。关于法律两点解释的学术讨论值得关注。“遗弃和逃逸期”一词表明,如果被遗弃和逃逸的动物被外来者收养,则该时期结束,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人。这一短语还表明,动物被饲养员或管理者自愿返回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这也使得动物失去了主人。此时,不可能谈论动物行为造成的损害,这涉及到在下文中对责任主体的认定。根据制度解释,本条适用于所有危险动物,如被遗弃和逃逸期间的禁犬和动物园动物。本文不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动物损伤类型。当然,这同样适用于相关的豁免。第四章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饲养动物致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逐渐反映出了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饲养动物划分不明确、一般主体饲养动物缺乏统一规定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造成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体系的混乱,另一方面也会使司法实践缺乏明确的指引,影响法律价值的发挥。4.1饲养动物划分不明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章分别叙述了关于一般主体饲养的动物、违反管理规定饲养的动物、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动物园动物以及被遗弃、逃逸的动物,但是并没有明确我国动物的划分标准以及相应的种类,也无法按照唯一确定的标准对动物的种类进行归纳,因为这些法条既涵盖了饲养主体的标准,又涵盖了动物危险性的标准。不像德英美等发达国家,不论是按照饲养动物的用途还是按照动物的危险程度,都对动物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划分,这是合理采用归责原则以及免责事由的前提条件,只有明确了动物的划分标准和种类,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采用后者,最终才能实现体系上的有序性和完整性。4.2归责原则缺乏公平性、合理性我国动物致害案件归责原则的适用受到广泛地诟病,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我国关于动物园动物致害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规定有失公平。动物园中饲养的动物,包括猛兽等危险系数极高的动物,其动物的野生性、攻击性要高于一般主体饲养的动物,然而仅因其被饲养在动物园,就要适用较为宽松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不公平的。有人认为动物在动物园的管理之中,危险系数降低。笔者认为,这一解释只是对动物园管理的理想状态的思考,实际生活中动物园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疏漏,往往以营利为中心,忽视园区安全建设,动物的危险性并没有降低,况且动物园里有野兽等异常危险的物种,统一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一方面没有尊重动物园不同物种的不同程度上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实务中审判结果的不公正。对于动物园这样的机构,公众或者游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权利救济方面,动物园往往很容易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得到法官的认可,使被侵权人难以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由于动物园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差异,管理标准也有待统一,即便有了统一的管理标准,也很难保证实际操作中不出现管理漏洞,一旦出现,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这就对归责原则的适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动物园动物适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其次,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缺乏合理的适用标准。在前文论述到,我国关于归责原则的适用以动物的饲养主体为主线,但是饲养主体的依据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归责原则的区别适用,因为不论是一般饲养主体还是特殊饲养主体,他们饲养的动物均有危险系数较高的动物和危险系数较低的动物,实质上,不论基于什么原因引发动物致害行为,结果的发生均是动物固有危险的实现,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动物的危险属性,以此为根本才能确立更加合理的归责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指导实践。再次,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的适用缺乏灵活性。对于动物致害责任,我国仅规定了针对不同动物所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这样规定的一个弊端是只能根据动物的不同区分适用,而未考虑案件的具体结果,无法根据对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注重对受害人权益保护的现代社会,这样直接适用的规定显得有些呆板,不利于案件的公平处理。4.3减免事由不够完善、明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章中规定的减免事由仅包括两项,被侵权人过错和动物园证明自己尽到了相应的管理职责。根据被侵权人过错对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力大小决定是减轻还是免除动物饲养或管理主体的责任;动物园能够证明尽到自己的管理职责就应当免责,这一规定不利于被侵权人维权,往往会造成无法得到救济的困境,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他较为常见的免责事由,诸如不可抗力与约定免责,在生活实际中较为常见,但是《侵权责任法》第十章没有给出具体的适用规则,如果直接适用其他法律条文,可能会造成一刀切的问题,这就会造成审判实践的困难,影响司法效率。目前,我国关于一般主体饲养动物的规范散见于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管理条例中,笔者查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城市的管理规定,如北京、天津、上海等,这些规定或条例由于制定主体不统一,内容上也存在差异,这会影响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九条“违反管理规定”的适用,无法根据统一的内容对责任主体的行为加以认定,会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后果,影响法律的实施效果。随着时代的变化,规定中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活的需求,例如,有些条例中没有关于给动物植入电子识别标志的规定,这就会造成管理上和制度上的欠缺,更重要的是,对于遗弃、逃逸动物致害,责任主体很难认定,使得被侵权人的权利救济难上加难,这进一步证明了颁布统一规定的必要性。4.4动物致害的指导性案例缺乏应有的效力现代社会纷繁复杂,饲养动物的致害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多种多样,单独的动物致害责任制度逐渐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无法灵活地解决动物致害责任。此外,案例在先,成文在后,法律的制定总是一定程度上的经验总结,然后赋予其法律效力,这一过程非常漫长,所以单独依靠对《侵权责任法》的修改,无法及时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借助案例指导制度的力量促进动物致害责任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的案例指导制度有一定的先进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其指导作用,但由于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制定之初并没有赋予指导性案例的强制约束力,并且相比于案例,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法官更有说服力,各级法院法官更愿意将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作为自己的判案依据,这就导致指导性案例存在的意义仅停留在指导层面,法官可以借鉴以可以不借鉴,长此以往,案例指导制度将形同虚设,就动物致害责任而言,全国范围内典型的动物致害案件的判决无法发挥其持久的影响力,无法对日后同类案件的审判发挥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后果,如果能够赋予动物致害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约束力,将有效提高司法效率,并能够更加公平地维护被侵权人的利益。第五章我国饲养动物致害责任制度的完善5.1明确饲养动物园动物的划分动物是个生物学上的表述,民法中的动物,特别是在动物致人损害责任中的动物,应当比生物学上的动物范围更为狭隘。一般认为,动物是指能对其进行相对持久的人为控制的动物,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一个所谓的动物饲养人。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难以梳理和归纳出对“动物园动物”的系统化的定义,法律体系中尚未有明确、全面地对“动物园动物”进行法律界定与分类,及与“野生动物”的详细、具体区分与衔接,以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通过缓引科学、有效、合理的法律依据与标准对“动物园动物”进行准确的法律定性及选择归责原则。这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从另一角度恰恰说明了我国在“动物园动物致害侵权制度”完善上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5.2明晰动物园动物致害侵权责任的主体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动物的饲养人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是动物的管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在动物致害情况下,赔偿主体包括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权利主体自然是受害者,义务主体可以是致害动物的所有人、管理人、饲养人或占有者。关于“动物的饲养人和动物管理人”的具体定义与界定,《民法通则》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解释,这仅仅是日常用语的表述,并不构成法律用语。目前,在我国民法学者对此所作的、相对较符合民法精神的解释是“动物饲养人是指动物的所有人,即对动物享有占有、合作、收益和处分权的人;动物管理人是指实际控制和管束动物的人①.”管理人对动物不享有所有权,而只是根据某种法律关系直接占有和控制动物。饲养人和管理人应解释为物权法上的所有人和占有人。从法理角度,这体现了物的所有者对物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则。从替代责任角度,《侵权责任法》第十章规定因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主体为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属于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在动物园动物致害发生后,相应的责任主体是动物园。5.3赋予动物致害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约束力鉴于成文法的滞后性与目前指导性案例仅有的指导效力,笔者认为,有必要赋予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约束力,如果最终能够赋予诸如“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八达岭老虎咬人”等在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案件的判决的法律约束力,为日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依据,将会弥补现行法律制度的一些缺陷,提高指导性案例的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在具体适用上,并不是要求法官必须完全按照指导性案例解决类似案件,而是在肯定指导性案例法律约束力的前提下,赋予法官一定的选择权,在其不同意借鉴指导性案例审判时,应当提出申请,进而最终决定是否适用。只有赋予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约束力,饲养动物致害的典型案件判决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日后发生的类似案件,同时也有利于动物致害责任制度中其他规则的灵活运用,提高该制度的灵活性,并能够减少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发生。5.4建立有效的案例指导《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九条和第八十条规定了这两种情形。法工委民法办公室解释为:本条没有规定免责,即使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也不能减轻或免除动物饲养者或管理者的责任。首先,杨立新教授倾向于无过错原则。在归责原则上,以证明已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为豁免。_王朱先生倾向于承担过错责任,除非证明有附加条件,否则不适用第七十八条的豁免。王立明教授的观点更倾向于绝对不承担过错责任,不免除责任。笔者同意王立明教授的无过错绝对责任。目前,饲养者或管理者很难规范动物的管理。绝对无过错责任的适用,有利于迫使和督促饲养员或管理者规范管理。而禁犬一般都是非常凶猛的动物,一旦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如饲养员养了一条眼镜蛇表演,当蛇自发地跳起来时,咬着观众,使观众的生命悬一线。此时,如果法律没有增加对它们的要求,这些饲养者或管理者将不会保持警惕。第二,违反管理规定的定义。作者认为所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