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准噶尔关系中的中俄边界_第1页
清朝与准噶尔关系中的中俄边界_第2页
清朝与准噶尔关系中的中俄边界_第3页
清朝与准噶尔关系中的中俄边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朝与准噶尔关系中的中俄边界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清朝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规定,俄罗斯东部的边界分为格尔齐河、外兴安岭河和额尔古纳河等自然边界。外兴安岭河、额尔古纳河以南,格乐齐齐河以东。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两国又签订《布连斯奇界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的走向: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第一鄂博为起点,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往西抵沙宾达巴哈为两国边界线,北归俄国,南属中国。通过近40年内的中俄之间两个边境条约的签订,地处额尔古纳河以东的呼伦贝尔,成为中国的北部边防重地,“防俄越境,重在呼伦贝尔一路。”但是对呼伦贝尔边陲重地采取边防措施,是1731年(雍正九年)以后之事。是年,清军与准噶尔军之间的战局趋于缓和状态,清政府为预防准噶尔再度进攻,开始加强各地的防御。一、海拉尔城城市布局呼伦贝尔正是在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交战时期被重视起来的。1732年清朝从定居于嫩江流域的索伦(现在的鄂温克族)、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和编入盛京、吉林等地驻防八旗的巴尔虎人当中选拔3000人移驻呼伦贝尔地区。同年,又由阿尔泰移来额鲁特人100名。1734年,从车臣汗部移来新巴尔虎(从布特哈移住的称陈巴尔虎)人3700余户。对移住诸民族,实行八旗制,设索伦、新巴尔虎左、右翼各八旗和额鲁特一翼一旗。从布特哈开始移民的同一年,清政府在呼伦贝尔地区选地筑城一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负责选址移驻的索伦总管达巴哈等人与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一起上奏,扎拉木台河注入海拉尔河附近地区,①“地方辽阔,可耕地筑城”。此后,经过一年余时间的考察,发现这一地区气温低,降霜早,不宜筑城。因此,筑城地点又西移百余里,将伊敏河流入海拉尔河之处选定为筑城之地。1732年,兴工建城,1734年竣工,称为呼伦贝尔城或呼伦城,由于在海拉尔河附近,又称海拉尔城,此后这一名称便成为被公认的城名。建海拉尔城,是为了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一个政治中心。1732年除移民驻防外,在呼伦贝尔“由京简派大臣一员为统领,坐镇其地,以三年为任期。”由京城选派的大臣,定为内大臣或侍郎。内大臣是清朝侍卫处的次官,武职从一品;侍郎秩从二品。1743年(乾隆八年)统领改为副都统衔总管,归黑龙江将军管辖,1751年正式铸发关防。1880年(光绪六年)升为副都统实缺。八旗副都统正二品,其职责也与都统同,即“统掌八旗政令,宣布教养,釐诘戎兵,以赞旗务。”海拉尔城内的官衙从雍正年间始建,至清末时“前后相连,周围各绕土墙,高六尺”,房屋共103间。1881年又添建49间。由于官衙是海拉尔城内最重要的建筑,海拉尔又俗称“安本浩特”。安本,满族官名,泛指大臣。从雍正年间的统领到清末的副都统,作为呼伦贝尔八旗最高长官,在黑龙江将军管辖之下前后共有7名副都统轮任。呼伦贝尔为西北边境重地,“额河以西强邻对峙,其形势足以屏蔽齐齐哈尔省城,控制喀尔喀蒙古”,因此其长官职责尤为重要。清末沙俄在东北地区修铺铁路,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呼伦贝尔“西北边界与俄犬牙相错”,沙俄“不惜重资竭力经画,颇存蚕食之心。”东北地方官主张移民并改设民官加强边防。东三省改设省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裁呼伦贝尔副都统,改设呼伦兵备道加参领衔,呼伦贝尔的地方行政建置由八旗军府制转向郡县制。在黑龙江省设治章程中规定:“新设兵备道,承本省督抚之命办理交涉、关税,调遣境内巡防各军并考核所辖府厅州县,兼理蒙旗一切事务。”呼伦兵备道,辖同年设置的呼伦直隶厅、胪滨府和吉拉林设治局,并“以备边为要著”。总之,海拉尔在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一百余年的行政建置变化中始终是政治中心,直到清末改设民官之前,其八旗首领越设越大,能与黑龙江的其他重要地区相提并论。二、海拉尔城镇的房屋从1732年负责选择筑城之地的卓尔海等人的奏折反映出来,他们都注意到所选之地是否适合种植。这样不得不另勘别处,海拉尔河与伊敏河口便被选定较为适合之种,从这一点分析,清朝政府和地方官员首先是考虑城市周围是否适合耕种,以便于驻守的官兵就地取得给养,并可吸引内地移民定居下来为首要条件。筑城之后,这一考虑是否见效,尚未发现更早的史料来证明,但是据民国初年的一些中外文资料,在海拉尔的居民中有许多以种植蔬菜为业,这就说明,至少清末时在海拉尔附近的种植业已趋普及。中国古代城池由城和池组成,城即城墙,池即护城河。当时新建的海拉尔城,没有修建城墙,更没有什么护城河。据记载:“伊敏河左岸土房为围,划清街道。”所谓的城,只指所建的衙门公署。根据《呼伦贝尔志略》载:呼伦贝尔城“就商户市房为垣,缺处间筑土障……”,“周四里余”,“高丈许”,可见城内商户不少,因而其房屋可充当城墙。清代蒙古新兴草原城镇,如海拉尔、多伦诺尔及其他中小城镇,与内地城市不同,都没有城墙。在八旗官不断改设的过程中,海拉尔城市本身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扩大的过程。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海拉尔始建“南、北二门,起砖楼于其上,街心建中门一座,东、西二门初以木栅为之。”1877年,简略的东、西木栅门“改修土平门”,并拆除街内中门。从没有城门至始建东、西和中门各1座,过30年又经历拆除和修建过程,足见海拉尔城镇内部的不断扩大。在铁路修铺以前,海拉尔的街道由城内、城外互相连接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组成,城内即城四门以内的街道,城外则是城门以外的街道和房屋。“城内南北街二,东西街一,城外街道四”,而副都统衙门在城西门外偏北西沙山之阳。可以看出,城内主要是商户和民房,城外则是官衙所在。副都统衙门所在的西门外街道最长,官方衙门的房屋群相互连接,街道整齐简单。那么为什么城门以内为商户和民房,而门外则是官衙呢?修建城门意图何在?海拉尔的城门始建于清朝政府内忧外患的道光末年,朝廷财政枯竭,力求各种财路来补充。城门肯定是为了便于管理商户,收税而设。因为城门以内的地方“商户市房小铺甚多,此为海拉尔繁盛之区,蒙人之车马往来均于此通过之,蒙人之交易货物者,亦咸集于此。”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沙俄通过签订《中俄密约》,攫取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从1898年开始动工修路,海拉尔城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旧、新海拉尔和铁道村三个相互连接的部分。旧海拉尔即我们上面所述之海拉尔城,新海拉尔和铁道村是在铁路兴修时“方始着手建设,先来俄人,多为铁路建筑员工及贩卖各货之商民,筑建房屋”,定居在这里。城市最南部为旧海拉尔,其北为新海拉尔,一直延伸到铁路线,而铁路线以北为铁道村。城市最繁盛、最重要的部分是铁路以南的旧新海拉尔,不仅各种官方机构聚集在这里,而且各路商贾也咸集于此。不仅有中国旧式房屋密布一方,也有新建的俄式建筑林立各处,东西两种不同特点集于一身。当时编《呼伦贝尔》一书的俄国人就说:“欲观东方特殊之民风者,均可于此城见之。”铁路以北的铁道村,“外形与新旧海拉尔迥异,所建房屋均为同式,盖以铁路员工之用者也。”经过从雍正十年至清末的一百八十余年,海拉尔发展成为呼伦贝尔地区的中心城市,不仅城镇本身不断扩大,而且城镇功能得以不断完备。三、海拉尔地区的商业如果说清朝筑海拉尔城,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政治统治中心,那么针对当时呼伦贝尔地区的物资缺乏的实际情况,吸引商户,振兴贸易,也可看作其重要意图。在修建海拉尔城以前,呼伦贝尔居民最近的交易场所无疑是兴安岭东侧的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山西商人很多,“晋商与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从这一点就可以窥见索伦、达斡尔与山西商人之间的频繁交易来往。海拉尔建城之后并没有很快成为商业交易中心。迁居呼伦贝尔的各族“所需茶布米物”仍“须越兴安岭之险,至齐齐哈尔交易”,各旗来往非常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清朝政府招山西商人进入呼伦贝尔地区,并采取了发放龙票的办法。龙票,是一种由皇帝特许发放的,保障商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保证书。当时接受龙票,前往呼伦贝尔有名可考的商家有8家,即聚长城、隆大号、广太号、晋升号、鼎升号、大利号、天聚号和弘盛隆等,一直被称为海拉尔八大家。从发放龙票到8大家落脚海拉尔,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境内新开发的商业中心,开始发挥草原城市的商业作用。商人不仅从黑龙江的其他地方进入呼伦贝尔,也从河北、山东等关内省区和多伦诺尔等蒙古地区的大市场前来经商。对清代蒙古地区的新辟城市来说,商人往往是最早的居民之一,他们以城市为其定居点,而以其周围,或以更广泛的地区为其交易范围。海拉尔的商人把坐商和行商特点集于一身。一方面他们的商铺设立在城里,经营着稳定、长期的商业活动,其交易对象是能够进城选购必需品的部分人。另一方面从城里的商铺派遣行商,到草原各地,经营临时、不稳定的商业活动,其交易对象是那些经营游牧或狩猎、很难到市场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大部分居民。对以游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呼伦贝尔地区来说,正因为这种商业的方式,使海拉尔名符其实地成为商业中心。1903年中东铁路的修通,对海拉尔的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路是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运输量大、速度快、运价低,对传统交通和运输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尽管沙俄直接经营和控制着这条铁路,为推销其国内工业产品、掠买中国东北土特产品以致军事扩张提供了便利,但是,铁路运输大大加强了海拉尔与境外城市之间的联系,刺激和活跃了牲畜和畜产品的输出、外地工业和其它商品的输入,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这样,海拉尔从一个地方市场发展成为市场范围超过政治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市场。其商业范围包括呼伦贝尔全境、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部分蒙旗和喀尔喀境内的部分蒙旗,并通过铁路交通与境外大市场(哈尔滨等),甚至与国外市场发生联系。四、海拉尔地区的交通海拉尔的交通,开始时作为驿站枢纽发展起来的。驿站是清朝政府普遍设在全国各地的通讯、连络机构,政令传达、官吏来往、朝贡觐见等均通过驿站来进行。清代黑龙江驿站官道有3条,其中1条“自省城而西过兴安岭而至呼伦贝尔”,这便是雍正年间开通的西北驿站。它连接齐齐哈尔和呼伦贝尔地区,沿途设有21台,其中11台在呼伦贝尔境内。而这11台,以海拉尔为中心,东接齐齐哈尔,西北则连俄界。驿站由呼伦贝尔总管派笔贴式二员管理。除了官方驿站交通外,海拉尔在与外界来往的过程中,形成了通往四面八方的陆路交通。在呼伦贝尔境内交通网主要是南通甘珠尔庙、④西至喀尔喀车臣汗部各旗、东达齐齐哈尔、北连额尔古纳河。以上路线再通向境外,形成了更为广阔的交通网。主要有通往古北口、张家口等关口的道路,有连接多伦诺尔等边外著名市场的道路,还有通往喀尔喀各蒙旗的道路。古北口和张家口不仅是朝廷所规定的边内外关口,而且是重要的商路。多伦诺尔地处内蒙古和喀尔喀之间的适中之地,连接着张家口、古北口等关口,通过喀尔喀境内可以到达呼伦贝尔。商人和货物沿着各条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呼伦贝尔地区,聚集在海拉尔,而从这里分散到各地。中东铁路修建之后,海拉尔始有近代意义的交通运输,交通条件大有改善。中东铁路的滨洲干线由西入境,横贯呼伦贝尔,东经西布特哈、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后旗,是在东部蒙古地区内经过路线最长、设站最多的铁路线。在呼伦贝尔境内共设十余站,主要的有满洲里、扎赉诺尔、海拉尔、牙克石和兴安等。其中海拉尔和满洲里被定为二等车站,其规格仅次于这条铁路的长春、哈尔滨等大车站。海拉尔作为这条铁路的重要车站,不仅城市本身大大扩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