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居易诗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之后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爱好音乐,能弹琴,善鉴赏音乐更擅长用诗文描绘音乐。白居易有自编的《白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文计三千七百余篇,其中论及音乐的大约有三十余篇,从中可以管窥其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方面,白居易是一个典型;中国古代文人又大多在得意时主张礼乐治国,失意时以琴养生、以琴自娱,在这方面,白居易就更是一个典型①。白居易早年强调礼乐治国,晚年主张以情自适,这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封建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下文将具体分析白居易在“达”时与“穷”时所体现出的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所采用的白居易论乐文字,根据中华书局所出的顾学颉校点本《白居易集》,下文当中凡引用白居易论乐文字将只注篇名。一、“正始之音,雅正中和之音。”白居易曾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五弦弹》是《新乐府》五十首之一,诗云:五弦弹,五弦弹,听着倾耳心寥寥,赵璧知君入骨爱,五弦一一为君调。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铁击珊瑚一两曲,冰写玉盘千万声。杀人入耳肤血寒,惨气中人肌骨酸。曲终声尽欲半日,四座相对愁无言,座中有一远方士,唧唧咨咨声不已。自叹今朝初得闻,始知孤负平生耳,惟忧赵璧白发生,老死人间无此声。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更从赵璧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这首诗先从正面来描写琵琶演奏家赵璧在演奏五弦弹时的高超技艺,继而又从听众中一位方士赏乐后的反应来侧面描写时人对五弦弹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但这些描写都不是白居易的本意,不过是为下文将要提到的“正始之音”做的铺垫和衬托而己。紧接着一句“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第一次提出“正始之音”这一范畴。那么白居易所认为的“正始之音”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可见“正始之音”是大雅之乐,其音乐特点是曲调清淡,节奏疏朗,声音不多,听了不觉使人心气平和。《史记·乐书》云:“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认为雅正的教化都是从雅正的音乐开始的,音乐雅正了,行为即雅正,即符合礼,肯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正始之音”即脱胎于此。白居易的“正始之音”是与哀淫之音、郑卫之音相对,指的是雅颂之音、雅正之音、中和之音,这就是“正始之音”的本意。了解了何谓“正始之音”,再来看白居易的立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云:“《五弦弹》,恶郑声之夺雅也。”明确表达了他恶郑声,好雅乐的立场。可见白居易认为五弦弹属于郑声,和他推崇的“正始之音”即雅乐不可同日而语。他甚至在《复乐古器古曲》一文中提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的主张。该文云:问:时议者或曰:“乐者,声与器迁,音随曲变。若废今器用古器,则哀淫之音息矣;若舍今曲奏古曲,则正始之音兴矣。”其说若此,以为如何?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伏睹时议者,臣窃以为不然。何者?夫器者所以发声,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古今也;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于曲之今古也。何以考之?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而怨,则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若君政善而美,人心平而和,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留矣。是故和平之代,虽闻桑间濮上之音,人情不淫也,不伤也;乱亡之代,虽闻《咸》、《頀》、《韶》、《武》之音,人情不和也,不乐也。故臣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故曰乐者不可以为伪,唯明圣者能审而述作焉。臣又闻若君政和而平,人心安而乐,则虽援蒉桴、击野壤,闻之者必融融泄泄矣。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困而怨,则随撞大钟、伐鸣鼓,闻之者适足惨惨戚戚矣。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欢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可见白居易认为“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即政通人和,则音声雅正、中和、安乐;政治失明,则情感放纵,哀淫之声四起。提出音乐与政治相通,强调政治对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腐儒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音声的邪正并不取决于乐器的今古,音乐的哀乐也不取决于曲调的今古。假如政治骄横荒淫,人心怨恨,那么即使舍弃今器改用古器,哀淫之声挥之不散;假如政治修明美好,人心平和,那么即使演奏今曲废除古曲,安乐之音也不会消失。文中提出如何才能“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关键在于改善政治、和乐人情,而不在于改换乐器,变易曲调,这是白居易“政和则声和”观的体现。在关于音乐与时政的关系上,白居易的《华原磬》与《骠国乐》中都有相关论述。《华原磬》诗云: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知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辩致死声感人。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人为乐师,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这首诗中“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这是在说音乐与时政相通,音乐甚至可以改变时政,无疑有夸大音乐对时政的作用之嫌,有失偏颇。但有趣的是,白居易在他的另一首诗《骠国乐》中又提出了相反的的观点,《骠国乐》云:太平由实非由声……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欢;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这首诗中的“太平由实非由声”一句指出音乐并不能带来太平盛世,否定了夸大音乐政治功用的观点,值得肯定。《华原磬》与《骠国乐》真是一对矛盾的观点,颇有意趣。此外,白居易在他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中云:“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强调礼乐在治国当中的重要作用;在《礼部试策五道之三》中云:“礼乐之同天地者,其文可得而考也,岂不以乐作于郊而天神和焉,礼定于社而地祇同焉,上下之大同大和由礼乐之驯致也”,认为大同大和世界是礼乐驯化的结果。以上可以看出白居易继承儒家礼乐思想,充分重视礼乐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认礼乐的教化作用。“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是他倡导的礼乐思想。二、“理”,“则”,都“因果报应”白居易倡导礼乐治国的思想毋庸置疑,但在如何沿革礼乐问题上,在他的《沿革礼乐》一文中有具体论述。文中论述了音乐的本末关系问题,对本末倒置的腐儒思想提出了有力的批判。其文曰:臣闻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人。是以总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备于古,则礼不能行矣:干戚羽旄、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于古,则乐不能和矣。”古今之论大率如此。臣窃谓斯言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何者?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苟可以正人伦宁国家,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失其情,则王莽屑屑习古,适足为乱矣。故曰行礼乐之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且理本于体,乐本于声,文物名数所以饰其体,器度节奏所以文其声。圣人之理也,礼至则无体,乐至则无声。然则苟至于理也,声与体犹可遗,况于文与饰乎?则本末取舍之亦可明辨矣。今陛下以上圣之资守烈祖之制,不待损益,足以致理。然苟有沿革,则愿陛下审本末而述作焉。盖理者,以安上理人为体,以别疑防欲为用,以玉帛俎豆为数,以周旋裼袭为容,数与容可损益也,体与用不可斯须失也;乐者,以易直子谅为心,以中和孝友为德,以律度铿锵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饰与文可损益也,心与德不可斯须失也。夫然,则礼得其体,乐达其情,虽沿袭损益不同,同归于理矣。从上文可以看出,腐儒所认为的沿袭礼乐是一种对上古礼乐迂腐的完全照搬,重形式、重表面,不重内容、不重实质。白居易认为这是一种舍本逐末、食古不化的礼乐观,认为礼乐“非天降非地出”,盖由人作,故应“酌于人情”,顺应时势,分清本末,进行损益。他指出“制礼”的本意是“正人伦宁国家”;“作乐”的本意是“和人心厚风俗”,所以沿革礼乐的本质是“沿其意不沿其名,变其数不变其情”。又例举三皇五帝正因为“得其意”,虽“不相沿袭”,依然同归于大治;而王莽“失其情”,尽管“屑屑习古”,却终致乱世。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行礼乐之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礼的根本在于“体”,乐的根本在于“声”,“文物名数”不过是“体”的外饰,“器度节奏”也不过是“声”的表面。圣人的理解是:礼的极致是“无体”,乐的极致是“无声”,既然“声与体”都可以丢弃,更何况“文与饰”呢?本末取舍不言自明。白居易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以“安上理人”为礼之体,“别疑防欲”为礼之用;以“易直子谅”为乐之心,“中和孝友”为乐之德,强调体与用、心与德“不可斯须失”。这是他在倡导礼乐治国时所推行思想,即“行礼乐之情”而非“行礼乐之饰”,是对当时腐儒思想的有力批判。但他并未跳出儒家礼乐思想的樊篱,依然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是儒家礼乐思想的一脉承袭。三、音乐美《夜琴》白居易的诗歌一面继承了陈子昂、杜甫的“讽喻”传统,一面又继承了陶渊明、韦应物的“闲适”风格。早期的讽喻诗是他“志在兼济”的一面,后期的闲适诗则是他“行在独善”的一面,这两个方面在他的全部诗中并行不悖。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是其一生的转折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他的诗文一样,在前后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前期,毫无疑问白居易秉承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捍卫者。被贬江州以及其后,他寄情山水,逍遥自得,常以陶潜自比,从他的诗歌文集中不难发现,道家音乐美学思想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白居易的审美情趣。晚年他自号“香山居士”,常与僧人往来,这使得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儒、道、佛三者融合的意味。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夜,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这是佛家的空灵、恬谈、物我两忘。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大自然的静美与内心的宁静相对照,追求音乐的恬淡,无味之美,此乃道家对音乐的审美取向。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在寂静的深夜自弹自赏,首先突出了一个“静”字,音乐舒缓,清淡无味,内心惬意,脉脉含情。这首诗里佛家的“静”、道家的“淡”、儒家的“情”都融合在了一起。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原化,天地清沉沉。(《清夜琴兴》)诗一开头就描绘出万籁俱寂的大自然景象,沉浸其中,人的心境是空寥闲淡的,在这种情境下弹奏音乐,自然是诗中描绘的“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正声感原化,天地清沉沉”。这里有道家追求的“恬淡之音”,亦有儒家追求的“正始之音”。……圣人之理也,礼至则无体,乐至则无声。……(《沿革礼乐》)《老子·四十一章》提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大美的音乐就是“希声”,即听不到声音,这是《老子》认为的音乐的最高境界。白居易推崇圣人所理解的音乐的极致就是“无声”,听不到声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公司的采购合同
- 燃气安装合同
- 文案策划服务合同
- 垫付房租合同
- 洪塘租房合同
- 宝莱特假合同
- 合同分为民事合同
- 电商供货合同
- 贷款审批合同
- 电力巡检合同
- 2025年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知识百题问答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公司无人机管理制度
- 微量泵使用与护理
- 脱水护理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环境管理、合规和尽职调查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模具设计部管理制度
- 2025年烘焙师职业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经济师真题】2024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真题及参考解析
- 2025年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 DB31/T 1341-2021商务办公建筑合理用能指南
- (新版)国网配电安规考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