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_第1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_第2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_第3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_第4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动荡的春秋时期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石景山·七年级统考期末)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

)A.周王室还能有效控制地方 B.社会处于动荡状态C.晋文公首先取得霸主地位 D.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2.(2022秋·北京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以下关于春秋时期的资料中,属于可信史料的是(

)①《史记・周本纪》②出土文物“春秋护头胄”③小说《春秋霸图》④影视作品《春秋风云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2022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下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的内容应是(

)动荡的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王室衰微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分封制逐步瓦解①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A.盘庚迁殷 B.平王东迁 C.诸侯争霸 D.战国七雄4.(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5.(2022秋·北京大兴·七年级统考期末)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所示历史时期是(

)A.春秋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三国时期6.(2022秋·北京大兴·七年级统考期末)西周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了(

)A.民族交融 B.王室衰微 C.国家产生 D.经济发展7.(2022秋·北京昌平·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其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最先成为“诸侯之长”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8.(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东周初期,都城发生饥荒,周王室向鲁国求助;鲁国粮食有限,只得又向宋、卫等国请求代买粮食。周襄王死后,周王室大臣请求诸侯给予丧葬费用。材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大缩小 B.初步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鲁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D.周王室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9.(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笔记,①处应填写(

)生产力发展①社会(生产)关系变化允许土地买卖,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B.战争规模逐渐扩大C.各诸侯国统治者开始实行变法改革 D.商业活动逐渐活跃10.(2022秋·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Δ处依次应填(

)A.商、春秋 B.夏、商 C.春秋、西汉 D.商、东汉11.(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战国形势图》中,☐中三国是由春秋时期的某一诸侯国被瓜分后形成。这个诸侯国是(

)A.卫国 B.宋国 C.鲁国 D.晋国12.(2022秋·北京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2020年河南洛阳发现了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大墓,墓葬既具有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又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A.殷商青铜制作工艺 B.西周礼乐文化衰落 C.春秋时期民族交融 D.秦汉时期文化交流13.(2022秋·北京顺义·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14.(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的内容应是(

)A.盘庚迁殷 B.平王东迁 C.诸侯争霸 D.战国七雄15.(2022秋·北京石景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实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这反映了诸侯争霸的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16.(2022秋·北京房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17.(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以下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有①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②秦穆公发兵征伐西戎,西戎国皆降服于秦③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④赵武灵王命令军队穿胡服短装,并训练军队骑马射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隶属于诸侯的卿大夫,纷纷篡夺诸侯国国君的权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员,又纷纷篡夺卿大夫的权力。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瓦解 B.诸侯争霸 C.民族融合 D.国家产生19.(2022秋·北京顺义·七年级统考期末)吕思勉《先秦史》中说:“盖齐工商之业既盛,海利富饶,富强之基久立,故得管仲以用之,而桓公遂为五霸之首也。”这表明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有(

)①齐国经济比较发达

②任用管仲为相

③齐国拥有渔业盐业优势

④大夫田氏主理国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出土某一历史时期的铁质生产工具185件,其中农具131件。这一历史时期应是A.炎黄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21.(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22.(2021秋·北京怀柔·七年级统考期末)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A.经济发展 B.百家争鸣 C.战国七雄 D.秦朝统一23.(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文化方面学术思想活跃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4.(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A.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维护周天子的利益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25.(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A.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诸侯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C.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证明争霸战争具有正义性26.(2021秋·北京房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27.(2021秋·北京昌平·七年级校考期末)春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其他各国承认其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因此这是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处于动荡状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排除A项;春秋时期齐桓公首先获得霸主地位,而不是晋文公,排除C项;晋国被三家分晋发生在战国时期,而不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记载较接近历史史实,属于可信史料,①正确;出土文物能够直观反映当时历史,属于可信史料,②正确;小说属于文学创作,不属于可信史料,③错误;影视作品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属于艺术创作作品,不属于可信史料,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史实,C项正确;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时期,排除A项;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排除B项;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地位低于诸侯的上大夫也使用了七鼎,这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5.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室,秦、晋、宋、燕、吴等诸侯国存在的时期是春秋时期,A项正确;秦朝、西汉时期实现了统一,与图片所示明显不符,排除BC项;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对青铜器的使用规格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可知,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享用九鼎,说明王室衰微,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西周时期国家早已产生,排除C项;经济发展,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最先成为;‘诸侯之长’”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取得优势,“尊天子,攘四夷”的名义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是齐桓公以后的霸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8.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不仅请求诸侯解决粮食危机,甚至连周天子的丧葬费用也向诸侯求助,由此反映出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微、不得不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周王室的管辖范围大大缩小,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初步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但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周王室力量衰微,没有体现鲁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所以,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A项正确;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的特点,不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各诸侯国统治者开始实行变法改革是政治上的表现,排除C项;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在商业上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依据题千所给“朝代更替示意图”中的信息“西周”、“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汉,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题干中的空缺依次是商、春秋,A项正确;BCD项均不符合题意与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11.D【详解】据所学知识,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到了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因此《战国形势图》上没有晋国,D项正确;卫国(约公元前1117年—公元前209年),周朝的姬姓诸侯国,排除A项;宋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排除B项;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诸侯国,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C【详解】由材料“河南洛阳发现了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大墓,墓葬既具有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又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可知,西北戎人大墓的发掘体现了春秋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北戎人丧葬习俗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一大·表现,所以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北戎人丧葬习俗的影响,没有涉及商代青铜工艺水平和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北戎人丧葬习俗的影响,没有涉及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3.C【详解】根据所学,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春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大减弱,分封制遭到破坏,礼乐制遭到破坏,各个诸侯之间进行争霸战争,比较有名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C项正确;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而不是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5.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当时的背景是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故A项正确;诸侯争霸中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些诸侯相互征战属于争霸过程,最后征战的赢家属于最后的结果,,排除BC项;诸侯争霸一方面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周平王在位时期,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前771年在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排除A项;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而是强调诸侯争霸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7.B【详解】根据材料“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及所学知识可得,“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贵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加强了民族交融,“秦穆公发兵征伐西戎,西戎国皆降服于秦”通过战争的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赵武灵王命令军队穿胡服短装,并训练军队骑马射箭”通过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加强民族交融,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不能够体现与少数民主之间的交往、交融,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8.A【详解】根据材料“隶属于诸侯的卿大夫,纷纷篡夺诸侯国国君的权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员,又纷纷篡夺卿大夫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得,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大夫—士,然而在春秋时期这个等级被打破,不在尽各自的相应义务,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诸侯争霸这是说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民族之间的来往,促进民族交融的现象,排除C项;国家不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齐工商之业既盛,海利富饶,富强之基久立”,可知齐国经济比较发达,拥有渔业盐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因此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有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④大夫田氏主理国政,与齐桓公时期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0.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铁质生产工具185件,其中农具131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期铁器得到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故D符合题意;炎黄时期使用石器、骨器;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使用青铜器,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21.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这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促进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生产工具而不是农业技术、水利工程、农业产量代表生产力水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2.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西周的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