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态势 PAGEREFToc361501409\h41、生猪产业链庞大,前后拉动多产业 PAGEREFToc361501410\h42、城乡差距决定未来需求空间较大 PAGEREFToc361501411\h5(1)城乡居民购买量差距大 PAGEREFToc361501412\h5(2)收入增加将刺激更多农村消费 PAGEREFToc361501413\h53、成本-收益分析 PAGEREFToc361501414\h6(1)成本 PAGEREFToc361501415\h6(2)收益 PAGEREFToc361501416\h7(3)价格:生猪存栏量高决定难有较大的反弹空间 PAGEREFToc361501417\h74、行业进入壁垒 PAGEREFToc361501418\h9(1)养殖场地壁垒 PAGEREFToc361501419\h9(2)资金壁垒 PAGEREFToc361501420\h9(3)技术壁垒 PAGEREFToc361501421\h105、行业政策 PAGEREFToc361501422\h10二、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路径和趋势:规模化和一体化 PAGEREFToc361501423\h111、规模化是未来行业必经之路 PAGEREFToc361501424\h11(1)消费需求增加使出口转进口 PAGEREFToc361501425\h11(2)规模化程度依然偏低 PAGEREFToc361501426\h12(3)规模化将会带来效益的提升 PAGEREFToc361501427\h12(4)美国在80年代后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 PAGEREFToc361501428\h13(5)中国规模化发展正当时 PAGEREFToc361501429\h142、养殖模式:一体化养殖是长期趋势 PAGEREFToc361501430\h14三、生猪养殖行业标杆分析:温氏vs史密斯菲尔德 PAGEREFToc361501431\h151、温氏集团:首创“公司+农户”模式,获得快速扩张 PAGEREFToc361501432\h152、史密斯菲尔德:品牌+一体化+并购战略 PAGEREFToc361501433\h16四、投资策略:从规模化入手,寻找成长确定性公司 PAGEREFToc361501434\h171、短期看周期性,长期看成长性 PAGEREFToc361501435\h172、雏鹰农牧(002477):稳固生猪多品种经营,布局下游屠宰加工 PAGEREFToc361501436\h183、唐人神(002567):积极打造高端种猪品牌 PAGEREFToc361501437\h19一、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态势1、生猪产业链庞大,前后拉动多产业生猪消费在国内占统治地位。在中国肉类消费结构中,2023年猪肉消费量为5272.5万吨,在肉类消费中占比超过6成。2023年全国肉猪出栏量为69628万头,若按照当年生猪平均价格14.97元/公斤计算,当年生猪产值达到1.04万亿元之多,考虑到其上游饲料和动保产业,以及下游的屠宰加工产业,带动的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万亿。猪肉是中国的重要主食,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首位,分别占比49.61%和50.25%。从人均消费来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相较于与我们生活习惯比较接近的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国内的人均生猪消费量还有一定的差距。2、城乡差距决定未来需求空间较大(1)城乡居民购买量差距大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城镇居民年均猪肉购买量为20.63公斤,而农村居民年均猪肉购买量为14.42公斤。年均消费除了包括购买猪肉消费(在家消费)以外,还包括其他在外消费,但猪肉购买量间接反映出城乡消费的差距所在。(2)收入增加将刺激更多农村消费收入差距主要导致城乡在猪肉消费上的差距,目前国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研数据,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时,居民对于肉类的消费需求会快速上涨。随着城镇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猪肉消费需求会保持稳定增长,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农村猪肉消费量每年将增加1500万吨至2023万吨。3、成本-收益分析(1)成本对于养殖业,饲料成本和仔畜成本是最重要的部分,两者合计约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其他成本还包括人工费用、医疗防疫、固定资产折旧等。一般饲料原料(玉米和豆粕)占到养殖企业营业成本的40%以上。(2)收益生猪行业受到疫病、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业绩波动明显,2023年以后生猪价格大幅波动以后,生猪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趋于上行。养殖技术的进步对于盈利影响十分显著,从2023年至2023年,国内生猪养殖的日增重从622.4克提高到792克,增长27%。(3)价格:生猪存栏量高决定难有较大的反弹空间生猪价格波动呈现“蛛网效应”。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管理来知道或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造成了生猪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价格符合典型的蛛网理论。存栏量高决定生猪价格难有大的反弹空间。生猪市场周期遵循“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路径。上一轮周期从06年5月到09年5月持续了三年时间。从生猪存栏指标来看,2月份的生猪存栏触及谷值4.396亿头以后,3-5月份开始小幅缓慢回升,显示补栏积极性不高;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月份以后有减少,2-4月份月均淘汰母猪18.3万头,属于母猪的正常淘汰,且5月份的母猪存栏与4月份持平,表明母猪淘汰出现停滞。上一轮在2023年2-8月淘汰掉母猪产能310万头,每个月平均淘汰掉50万头的产能,直接导致了后来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很明显,今年以来的能繁母猪淘汰率较低,将制约未来价格的反弹空间。我们认为,一般地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在4800万头以下时,生猪价格出现反转的概率较大。4、行业进入壁垒(1)养殖场地壁垒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业用地资源愈加稀缺。生猪养殖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规模化养殖对饲养环境要求较高,养殖场往往需要建在隔离条件好、污染源少、交通便利的区域,因此规模养殖存在场地壁垒。(2)资金壁垒种猪养殖规模直接决定生猪养殖规模和发展速度,大规模生猪养殖需要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而优良纯种猪的价格一般在3000元/头-15000元/头,资金需求量较大。一般建设一个出栏量在1万头的养殖场需要投入1400-1500万元的资金成本,平均每头的初始投入资本为1400-1500元,一般生猪行情好时,每头生猪盈利300-400元/头,也需要3到4年才能回收成本,当遇到猪周期下行时,甚至会出现亏损。因此,生猪行业存在较高的资金壁垒。(3)技术壁垒包括饲料配方、遗传育种、疫病防治、养殖管理等技术,通过影响生猪的存活率,对企业的盈利影响重大。5、行业政策政策上,生猪市场的频繁波动,加上行业的散、小、集中度低的情况,因此导致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进行一些调整,防止过度的波动。目前中国生猪养殖的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对母猪饲养、生猪良种、标准化规模养殖、疾病防控、收储等方面。二、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路径和趋势:规模化和一体化1、规模化是未来行业必经之路(1)消费需求增加使出口转进口2023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为6.96亿头,近5年来生猪出栏年均复合增速为4.26%,高于10年来的复合增速水平(2.55%),同时消费需求增速提升。自2023年后,中国猪肉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进口量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猪肉自给率为99.3%,高于粮食自给率(97.7%)。虽然进口量增加,但是总体上来看,占国内的消费量比重较小,对于价格的影响不大。(2)规模化程度依然偏低中国的生猪养殖业规模较低,是影响生猪价格频繁波动的主要原因。从养殖场数量看,2023年中国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养殖场共有22.04万个,占比仅为0.36%;从出栏头数看,该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共3.23亿头,占年总出栏数的34.54%。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在2023年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场共有2900个,合计贡献全美61.1%的生猪存栏量和88%的生猪出栏量,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3)规模化将会带来效益的提升生猪行业规模化程度低会增加行业的波动性,影响行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行业基本上处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之下,即便是龙头企业也缺乏定价权,在行情上行阶段,农户积极养殖生猪导致生猪存栏量激增;而在行情下行阶段,生猪存栏量又会大幅下降。因此,行业的结构对于企业的盈利情况构成现实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规模化养殖能够从猪舍建设到投料用药等流程上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猪仔的成活率,能够形成规模效益。(4)美国在80年代后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19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出现。彼时美国通过提高产仔率(从80年代初的年产仔11头到90年代后年产仔14头)和规范化流程(分阶段养殖)使得养殖效益大幅度提升。随着生猪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养殖户被市场淘汰,使得美国生猪市场出现两种结果:1)猪场数量大幅下降,行业集中度提升;2)形成地理分布上趋于集中的格局(美国的生猪养殖业大部分集中在中部的一些相邻的州)。(5)中国规模化发展正当时从目前的现状而言,规模小、散的特点决定中国尚未形成特定的生猪养殖产业圈。除几个西部省或自治区因为饮食习惯影响,其他各省市均有生猪养殖。年出栏5000万头以上只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占比在27%左右,另外的省市大多在2023万头~5000万头的年出栏量水平。国内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2023年出栏量为813万头,仅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总数的1.2%,生猪养殖行业前10大集中度仅为2%。2、养殖模式:一体化养殖是长期趋势自繁自养一体化是长期趋势。目前养殖业的模式主要是三种:农户散养、“公司+农户”和公司自养模式。各具有优劣势:“公司+农户”模式便于公司通过较低成本进行扩张;公司自养模式能够全程监控养殖的各个环节,在食品安全方面更具有保障。结合其他国家的养殖业发展历史,1)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农民转变成市民,使得与养殖业具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减少;2)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将加大对肉源的控制,要求公司自养模式的比例将会提升。三、生猪养殖行业标杆分析:温氏vs史密斯菲尔德1、温氏集团:首创“公司+农户”模式,获得快速扩张温氏集团在1983年由8名自然人联合设立,最初以养鸡起家。在89年因为肉鸡市场疲软,温氏集团首创“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户构筑利益共同体、分散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公司的养殖业得到迅速扩张,到2023年,公司上市肉鸡达到125万只。并逐步扩展到生猪、牛等其他畜禽养殖,形成了养殖业、动物保健、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2023年温氏集团上市肉鸡8.65亿只,肉猪814万头,肉鸭1437万只,是全国养殖业的龙头企业。2023年肉猪出栏量占全国肉猪出栏总数的1.2%,市占率全国第一。2、史密斯菲尔德:品牌+一体化+并购战略Smithfield是美国第二大肉制品生产商,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销售企业,占有30%的美国猪肉市场份额,拥有Smithfield,Farmland,JohnMorrell,Gwaltney,Armour等12个核心品牌。公司猪肉业务主要由三家全资品牌SmithfieldPacking,FarmlandFoods和JohnMorrell来经营,市场触及中国、日本、墨西哥、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拥有40家生猪生产基地,每天生猪屠宰能力达到11万头,2023年公司生猪屠宰量达到2770万头。公司发展战略包括四个方面:1)发展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2)一体化模式;3)优质遗传;4)进行战略收购。四、投资策略:从规模化入手,寻找成长确定性公司1、短期看周期性,长期看成长性从短期来看,生猪价格通过影响企业的盈利,进而对股价构成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股价与生猪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正相关性。但是在规模化的进程中,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加导致价格的话语权提升,生猪存栏的波动幅度会减小,价格变动相对不会过大。美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其价格波动周期延长,由4年一次变成5至6年一次,价格波动的幅度明显减缓,主要是因为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快速上升。因此,长期来看,侧重成长性所带来的投资机会:1)规模化的提升;2)一体化发展。2、雏鹰农牧(002477):稳固生猪多品种经营,布局下游屠宰加工雏鹰农牧是国内第二大生猪养殖厂商,主要产品覆盖商品仔猪、商品肉猪和二元种猪,2023年公司销售生猪149万头(其中商品仔猪117万头、商品肉猪27万头和二元种猪4.9万头),公司在去年开始拓展屠宰加工业务。公司在去年开始逐步试水下游屠宰加工业务,打造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符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在“雏鹰模式”的推广下,上市后生猪产能和销量快速增长。2023年和2023年生猪销量有望达到240万头和360万头。3、唐人神(002567):积极打造高端种猪品牌2023年,公司与美国华特希尔(whiteshirehamroc)育种公司合资成立美神育种。2023年美神育种的种猪通过美国NSR(美国国家种猪登记系统)认证,是中国第一个经NSR认证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原种猪场,也是NSR在美国本土以外第一个国际联合育种单位。美国华特希尔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纯种SPF种猪核心场,在美国国家种猪登记系统中,杜洛克猪和大约克猪排全美第一,长白猪排第二。我国能繁母猪存栏5068万头,按母猪年更新率30%,我国每年需要补充后备母猪1520万头。目前国内出售种猪的体重一般在40-50公斤左右,从出售阶段到进入种群生产,有20%左右的后备种猪被淘汰。我国优质种猪市场仍然有缺口,尤其是父母代种猪。公司现有14家种猪场在建(包括原种猪场和扩繁场),2023年有姚家坝、凎田和岳阳投产贡献利润,全年销售种猪1.8万头。随着种猪场的陆续投产,预计2023年种猪销量将会增加到3.24万头。
2023年出版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3\h3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PAGEREFToc357197374\h3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 PAGEREFToc357197375\h5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 PAGEREFToc357197376\h7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7\h8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 PAGEREFToc357197378\h9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 PAGEREFToc357197379\h9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PAGEREFToc357197380\h11三、教材教辅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和驱动力 PAGEREFToc357197381\h121、初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出版市场前景广阔 PAGEREFToc357197382\h122、出版集团深耕教育出版市场,开拓全国盘活出版资源 PAGEREFToc357197383\h14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阅读器的开发,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传媒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产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化浪潮中也同样而临着冲击,目前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出版等新领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使得通过提供内容实现价值的出版行业将不再囿于纸质图书的产品形态,得以突破货架经济的限制,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规模经济、长尾效应作用更加突出;在定价机制、盈利模式等方而也有望制定新的规则、开创新的空间。2023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增速加快,美英市场发展最快。美国电子书市场占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近8%,达到了2.7亿英镑。英国市场2023年的电子书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至1.8亿英镑。德国的电子书市场不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即少于7500万英镑。2023年日本电子书市场占图书市场的1.1%,即117亿日元(9000万英镑),韩国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75亿韩元(C1.1亿英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发展迅猛,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3%}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入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5%。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阅读率都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同比大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到高强度的工作、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冲浪的挤压,在家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的整块阅读时间渐渐萎缩。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到上下班路途、会议就餐等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的移动阅读,释放了大批有心没时间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阅读的流行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电子阅读器正在让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2023年,在报纸期刊阅读率走弱之时,以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率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23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从2023年到2023年的4年间,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23年以后,年均增幅度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数字阅读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数字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等设备,另一类是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IHSiSuppli2023年12月的数据整理发现,202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了108%,达到了2710万台的规模。据预测,该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3710台,但是增长率放缓,约为37%。预计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前期固定用户的使用率基本趋于饱和,另外来自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会影响纯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增长率。近年来移动终端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平板及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7亿部,首次超过了全球市场PC(台式本及笔记本)的出货量。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终端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会被逐渐淘汰,随着相关应用和内容的丰富,未来趋势是平台化的运作,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交互。在中国市场上,智能终端发展迅速,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将超过功能手机。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23年4月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通过电子书包及配套资源数字化工程提高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2023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等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就电子书包的标准等开始研究制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课程。教育产业的数字化,将是出版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数字教育包括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定了100个示范区来进行试验推广,传统的出版集团抓住教育产业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逐步全而向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出版发行行业在数字出版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变迁挑战下,整体呈现平缓增长态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和销售收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增幅在10%以内。在教材教辅改革、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图书内生经营而临较大压力,出版类公司的成长需要寄希望于外延整合和发行及商业模式变革。2023年前9月,图书销售指数累计同比降幅1%,较上年同期及2023年全年均实现正增长。我们认为,虽然出版发行景气度偏弱,但应该看到,发行资产往往包括良好的地段优势资源(如市中心新华书店),如果结合商业文化地产运作,将有资产增值机遇。我们预判结合影院、图书、娱乐的综合文化地产,将是政府重点支持方向,也可能成为凤凰传媒等公司求新求变的突破点。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数为13.7亿人,对比2023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0.7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2亿人,占16.6%;15-59岁人口为9.40亿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与2023年数据对比,分布下降了6.29%、上升3.36%,2.9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1.2亿人,与十年前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23年的77.1%增加了0.5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保管寄售协议书
- 人工费外包合同协议书
- 驾校投资加盟协议书
- 采样作业安全协议书
- 解除期权股权协议书
- 代家长陪读合同协议书
- 让老公签忠诚协议书
- 农场看护房转让协议书
- 车祸报废赔偿协议书
- 解除增资扩股协议书
- 舜宇校招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纺羊绒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解读
- 【MOOC答案】《大学篮球(四)》(华中科技大学)章节作业期末慕课答案
- 2025年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专业试卷(真题)预测与解析
- 2026届新高考地理精准复习:海气相互作用
- 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英语试卷+答案
- 图像分割与目标检测结合的医学影像分析框架-洞察阐释
- 2024年新疆泽普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
- 《网络素养教育》课件
- 2025年大数据分析师职业技能测试卷: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试题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