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_第1页
《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_第2页
《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_第3页
《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_第4页
《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汉志传》成书年代考

“孩子们相互依赖,看市场好,只谈楚汉之沟。山河不暇为渠借,听到虞姬直是愁。”南宋诗人刘客庄的这首《田舍即事》,反映了楚汉争霸的故事在当时极受说话人的青睐,在社会上广为演说。可惜的是,这个故事现在已看不到宋、元时候的文字记载,现存福建建安虞氏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平话前汉书续集》(以下简称《续集》),是从项羽乌江自刎讲起,到文帝即位,复兴汉室为止。主要写吕后杀戮功臣,特别是杀韩信一事,因此该书别题《吕后斩韩信》。到了明代,建阳书坊又先后刊刻了两部通俗小说,分别为《全汉志传》(简称《全汉》)和《两汉开国中兴志传》(简称《两汉》)1,两书不仅有《续集》中的故事,还增添了东、西汉的不少内容,并且相应部分颇有雷同之处,因此这两部书与《续集》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就是我们探究两部小说成书的关键。先来看一下两书的版本情况。(一)《汉书艺文志》明宣德十年前刻《全汉志传》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按鉴全汉志传》,上图下文方式,分为《西汉志传》六卷六十一则,《东汉志传》六卷五十七则。《西汉志传》和《东汉志传》前都有序,均署“万历十六年秋月书林余氏克勤斋梓”。《西汉志传》卷一题“鳌峰后人熊钟谷编次”、“书林文台余世腾梓”,其余各卷均题“克勤斋文台余世腾梓行”或“余氏克勤斋梓”等字样。《东汉志传》卷一题“爱日堂继葵刘世忠梓行”,卷二题“克勤斋文台余世腾梓行”,卷三、四、五、六均题“余氏克勤斋校正刊行”,全书末有牌记云:“清白堂杨氏梓行”。这里出现了四个刊刻者的名号,分别是书林文台余世腾、书林余氏克勤斋、爱日堂继葵刘世忠和清白堂杨氏。《西汉志传》署名“鳌峰后人熊钟谷编次”,熊钟谷就是建阳嘉靖年间的书坊主熊福镇,字大木,号钟谷,是明代熊氏种德堂创始人熊宗立的曾孙,主要活动在明嘉靖年间。2而书林文台余世腾即为余象斗,名文台,象斗是他的字,号仰止山人,刻书以双峰堂和三台馆为号。余象斗刻书除了用字、号外,还常用化名,余世腾即为其中之一。书林余氏克勤斋则是建阳另一个书肆,以克勤斋为堂号刻书的有余碧泉、余近泉和余明台,活动时间主要在正德、万历间,如正德四年刻《诗经疏义浅讲》,万历十年刻《文选纂注》,万历十三年刻《锲会元纂著句意句训易经翰林家说》等。爱日堂所刻书今虽不存,但余象斗在万历二十年刻《全像三国志传》中《三国辩》云:“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全像者止刘、郑、熊、黄四姓。……惟爱日堂者其板虽无差讹,士子观之乐然,今板已朦,不便其览矣。”继葵刘世忠的爱日堂当为此,而杨氏清白堂也是建阳的著名书坊,主人杨闽斋(春元)和杨丽泉,万历年间刊有多种通俗小说,如万历三十一年刻《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万历三十二年刻《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万历三十八年刻《三国志传》等。此书出现了四个书坊名,其刊刻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西汉志传》既题熊大木编,大约成书于嘉靖年间。熊大木所编之另一部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其卷一署“书林清白堂刊行”,一般都认为是清白堂原刊。书前又有熊大木嘉靖三十一年序,云该书是应姻亲杨涌泉所作,故一般认为杨涌泉是清白堂主人。但石昌渝师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原书应是清江堂所刊,“现存本是拿了清江堂刊本与清白堂刊《会纂宋岳武穆王精忠录后集》合而为一书,在合刊时对清江堂刊本正文卷一首叶做了替补(或挖改),换上清白堂的坊号”3。这样,杨涌泉也应该是清江堂主人而非清白堂主。清江堂也是建阳一个著名书坊,明宣德六年开始刊书,嘉靖年间最为活跃,如嘉靖七年刊《三礼考注》、《书经大全》,嘉靖十年刻《紫阳朱子纲目》,十四年刻《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十五年刻《资治通鉴汉唐纲目经史品藻》等。从所刊书来看,清江堂主杨涌泉对历史类著作很有兴趣,其所刊之通俗小说,除《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外,还有嘉靖三十二年刊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熊大木所著),故以他和熊大木的关系而言,《西汉志传》也应为清江堂所刊。现存《西汉志传》是在熊大木书的基础上增修后重刊的,《叙西汉志传首》说得很清楚:“书林余氏文台有感于目而感于心,遂请名公修辑《西汉志传》一书,加之以相,以传四方。”特别指出“请名公修辑”和“加之以相”,余象斗就是做了这两方面的工作。该书刻于万历十六年,是现存余象斗的最早刻本,但该年余象斗还在从事举子业,刻书只能算他的业余工作,直到万历十九年他才放弃儒业,专事锓笈。4因此万历十九年前余象斗还没有以“双峰堂”、“三台馆”之名刻书,在刻《西汉志传》时,虽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所用书坊名还是克勤堂,也同时表明他们的合作关系。《东汉志传》的情况则比较复杂,《题东汉志传序》云:“光武,高祖苗裔也,且能振拔有为以新天命,为东汉之令主,非得间气之所生者而能若是乎?余暇日间览古至此,不能不为之嘉美,于是援笔而修之,突书林文台余子者,已刊西汉而未得东汉,躬求于予。予于是出之,嘱之曰:子可如西汉增之以相,……余子唯而锓之。”该序写得模棱两可,到底“援笔而修之”是独立创作呢,还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作,仅从序言不能判断。不过清楚的是,该书也是余象斗所刊,并且同样“加之以相”——配上了插图。而杨氏清白堂和刘世忠爱日堂,则是在收购克勤斋刊本板片的基础上相继重印的,《东汉志传》前所题“爱日堂继葵刘世忠”几个字特别小,显然是经过挖改,换上了爱日堂的名号,而清白堂重印时只是补刻了自己一个牌记而已。《两汉开国中兴志传》全称《京板全像按鉴音释两汉开国中兴志传》,上图下文,共六卷四十三节,其中西汉部分四卷二十九节,东汉部分二卷十四节。内封题“西清堂詹秀闽藏板”,卷首题“抚宜黄化宇校正、书林詹秀闽绣梓”,末有牌记署“万历乙巳冬月”,即万历三十三年。詹秀闽也是建阳书坊主,所刊书还有《历代皇明注解标奇风教故事》、《翁太史补选文公家礼》等。黄化宇生平不详,抚宜即江西抚州宜黄县。该书题“黄化宇校正”,表明并不是他所著。《两汉》以演刘邦开国与刘秀中兴之事为主,《全汉》除包括《两汉》内容之外,还写了西汉从景帝到哀帝诸朝大事;以及东汉光武开国后至桓帝诸朝大事。现将《全汉》、《两汉》及《前汉书续集》之关系列表如下:(二)《史记》第二四《西汉中》小序笔者仔细对勘三书后发现,《西汉中》的卷三尽管抄了《续集》,但文字上有许多改动,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故事情节;而从卷四“田子春智取兵印”到“文帝驾幸细柳宫”,几乎全同《续集》。《两汉二》抄袭《续集》,只是文字上略有改动,但没有增减故事情节。下面举例说明。《西汉中》、《两汉二》一开始就抄《续集》,只是前者几乎全抄,后者略有改动:但接下来,《西汉中》和《续集》出现较大不同,而《两汉二》始终与《续集》保持一致,只是文字上略有修饰润色,如“刘邦定陶视军”一段:可见《西汉中》省略了刘邦与张良的对话,而接下来《西汉中》和《续集》还有更大的不同。在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后,《续集》和《两汉二》都写刘邦悬赏捉拿项羽大将季布和钟离眜,从而引出设计擒韩信的故事。而《西汉中》却在此间插入了一系列的故事,如韩信访异人,刘邦封功臣,又封太公为太上皇,封雍齿、斩丁公,请孙叔通到鲁国问礼,张良出谋招田横等。除“访异人”为虚构外,诸事皆照正史而写。接下来的“陈平计解白登围”,《续集》、《两汉二》同样不载。除了增加情节外,具体描写上,《西汉中》也不同《续集》与《两汉二》。如《西汉中》写隐藏季布的人是朱家,而《续集》和《两汉二》为富户朱长者。刘邦征讨陈豨,《西汉中》云随何是拿钱贿赂陈豨手下部将刘武等,而《续集》、《两汉二》则是随何拿黄金去招安陈豨。韩信密谋叛汉,向萧何告发他的,《续集》和《两汉二》皆是妇人青远,《西汉中》则是谢公著,相比而言,这一段《西汉中》写得更好。《续集》云:“有左右人来报,楚王下一妇人,名唤青远,言有机密事要见相公。萧何曰:‘唤来。’青远叩厅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韩信教唆陈豨造反,却把妾男长兴杀了。因此妾状告相公。’”《两汉二》大致相同。但为什么要杀长兴,这里交待不清。而《西汉中》则改为家仆谢公著酒醉后,遭韩信责骂,顶撞说“我又不曾与外国通□(疑“情”字)”,酒醒后这才仓惶逃出告密,就清楚的多了。此外,如请四皓出山,《西汉中》云是张良出谋,吕后派人请来的;而《续集》和《两汉二》则说是刘邦派人招来的。诸如此类的细节差异非常多,而《两汉二》与《续集》始终保持得较一致。此外,《续集》和《两汉二》多用民间传说,《西汉中》则不用。如彭越受命往长安见刘邦,《续集》记载路上种种怪异之事:“路逢一老鸦,于梁王头上啅噪。梁王不忍,张弓射之,箭落处不见老鸦,见一石碑,上穿一箭,前来视之,上有金字一十四字,曰:‘去年斩了擎天柱,今岁合摧架海梁!’梁王有疑惑之心。又见一老人,哭了三声,言道:‘不可去。’又叙刘邦征讨英布,《续集》云:“是夜,被耿弇劫高祖寨,高祖单马逃生,耿弇后赶,持枪刺之再三不得。见高祖头上紫气腾腾,不能杀之。”又赵王如意被吕后毒死后,《续集》写道:“忽有一日,黑风一阵簇入未央宫殿下。惠帝惊视,至赵王死处,闻空中哭声不绝。其赵王死处,地草不生。惠帝伤心不忍,烦恼感恨。又见一答花砖粉碎,皆是药死如意,打碎花砖。忽觉一阵药气,惠帝似醉倒了,宫人扶起,諕杀近臣。醒来面如经纸。”如此等等,《两汉》皆同,而《西汉中》不载。《续集》和《两汉二》所载的三大王刘长之事,多荒诞无经,《西汉中》亦不载。然而奇怪的是,从《西汉中》卷四第一节“田子春智取兵印”开始,内容就与《续集》保持高度一致,连文字也极少改动。相比之下,《两汉》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文句上略有调整。因此我断定,《西汉中》之“田子春智取兵印”前后文字乃出自两人之手,另一铁证就是,“田子春智取兵印”的上一节“未央宫鸩杀如意”,花了较大篇幅写萧何之死,写他临死前推荐曹参等事,并引用了后人一首诗来赞美他。而“田子春智取兵印”的下一节“汉大臣饮宴与令”,却写萧何没有死,只是“萧何老矣”。萧何之死,《续集》不载,是前一作者增加的,后一人显然未注意到这点,只管照抄《续集》,因此留下疏漏。(三)《两汉》之“疏”“释”和“逆”既然《西汉中》和《两汉二》都是抄袭了《前汉书续集》,只是《西汉中》有部分内容经过较大改写,而《两汉二》仅是字句上的微调,那么《全汉》和《两汉》的其他部分是否也抄袭了平话呢?《前汉书续集》既题“续集”,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有正集,如郑振铎先生云:“当时,虞氏所刊似不仅此五种。将来或更有机会,使我们能够发见其他各种罢。至少……在《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之前,也必定有一个‘正集’的。”5可惜的是,“正集”如今未见,因此《全汉》、《两汉》与平话的关系只好暂时搁置,先看看它们之间的异同。先看《两汉一》与《西汉上》的关系,笔者经过仔细对照,发现《两汉一》其实是抄袭《西汉上》,例如《西汉上》第一节“公孙乾遇吕不韦”中写道:于是武王已平殷乱,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财,赈济饥民,踈通客旅,什箕子囚,封比干墓,放马于华山之阳,牧牛桃林之野,天下太平,人民乐业。武王传位三十七世,共计八百六十七年。《两汉》第一节“帝业承传统绪”道:武王既平殷乱,于是散鹿台之财,发钜鹿之粟,赈济饥民,疏通行旅,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天下太平,人民乐业。班爵制禄,大封同姓,异姓为诸侯。自武王传位,凡三十七世至郝王而国始灭,历八百六十七年。可见,《两汉》只是改正了一些错字,如改“踈”为“疏”,“什”改为“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加点部分等。此外,《两汉》的改动主要是使文章更通顺合理,试比较下面一段:这是鸿门宴上,刘邦借故想溜出去,又被守门大将申阳拦住的一段描写。《两汉一》比《西汉上》简省,但更合理。《西汉上》之“呼”字用的不很恰当,既然是大声呼喊,申阳也该听到了陈平的话,张良骗申阳就不能成立。《两汉一》改为“请沛公”,也许申阳并没有注意到,张良才能骗他。但有时却是《西汉上》行文简省,致使上下文联系不紧,而《两汉一》则补充清楚,如下:这段写董翳向韩信投降,《西汉上》的描写让人以为他是真的喝退董翳呢!但下文却写董翳在阵上突然反戈一击,擒住司马忻归汉,并云是韩信之计,不免让人感到突兀。《两汉一》有了加点的描写,就清楚多了。《两汉一》有时只改动个别词语,但使行文更加准确,如韩信上表向项羽告辞,《西汉上》云:“楚王视之大怒,骂:‘胯夫,要尔何用?疥癞之疾,何足道哉!’”(《萧相国两荐韩信》)《两汉一》云:“王视之怒曰:‘胯夫竖子,要尔何用?樗栎之材,何足道哉!’”(《鲁公帝封诸侯》)韩信当时只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执戟郎,项羽对他并不看重,因此当以“樗栎之材”为是。《两汉一》对《西汉上》的改动主要是这些,除此之外,《两汉一》并没有增删多少情节,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几乎完全相同,一字不差照抄的也比比皆是。因此可以断言,《两汉一》是抄了《西汉上》,而不是抄已佚了的平话,除非《西汉上》也抄平话,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改动才有这种可能。实际上,《西汉上》内容平实,没有耸人听闻的传说、迷信,也没有特别的夸张、渲染,与平话特点迥异,倒和熊大木编撰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类似,都是“按鉴演义”的写法,因多抄史书,故真实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正如孙楷第先生评熊大木所编之《唐书志传》云:“多抄缀史书,尽是呆板之文矣。大抵讲史一派,市人揣摹,则勇于变古,唯其有变古之勇气,故粗糙而尚不失为活泼。小儒沾沾,则颇泥史实,自矜博雅,耻为市言。然所阅者至多不过朱子《纲目》,钩稽史书,既无其学力;演义生发,又愧此盘才。其结果为非史抄,非小说,非文学,非考定。”6《西汉上》同样如此。然而《东汉上》却与《西汉上》风格迥异,颇疑这部分倒是抄了已佚的平话。《三国志平话上》有这样一句话:“如今光武皇帝即位,宰相兼有二十八宿四斗侯为将帅辅从。光武是紫微大帝。”《东汉上》就说光武是紫薇星,《白水村明君出现》云:“此人姓刘名秀字文叔,正是上界紫薇星也。”并在文中按出场顺序,一一介绍了二十八宿四斗侯,如介绍邓禹云:“此人乃上南阳宛城人也,姓邓名禹字仲华,乃上界角木蛟,是二十八宿班头四斗星君领袖。”又:“文叔见二人头上现出本相,岑彭是尾火虎,姚期是井木犴。文叔自思子陵曾言二十八宿助我兴天下,岑彭不肯归顺,待我射其本相,拈弓搭箭望空中,虎射着往东走了。”(《文叔逃难遇杜茂》)卷二末节“光武颁诏封将侯”中,列出了众星宿名单,并有诗云:“四斗星君临相府,二十八宿尽封侯”等。《东汉上》的行文也颇类说话人口吻,如喜欢在叙事中插入评语,如《萧王幽州遇耿弇》云:“萧王大惊,则是花正开遇一阵狂风,河水涨添一番骤雨。行至近,乃是臧宫、王常、贾复。”又当刘秀正为如何杀退王郎子兵犯愁时,小说写道:“傍边转过一人来:‘臣有一计可立斩王郎子于马上,杀桓法钦于麾下。’献计者是谁,既言安国计,必是栋梁材。乃是耿纯也。”又《光武颁诏封将侯》云“冯异进曰:‘臣有一计可取潼关。’赛伍子胥智取昭关,胜韩元帅谋下井陉。帝问公有何计以取潼关。”这种特点在《三国志平话》中也存在,如:“正门中间有人报曰:‘祸事也!’幽郡聚勇兴戈甲,反乱黄巾觅死来。燕主言曰:‘有何祸事?’”并且《东汉上》中还有一些句子明显表明是说“话”,如《苏成途中救岑彭》在叙述贾复与王林大战后云:“此一回名曰拖肠大战”;又如邓禹劝说邳仝归降后,作者插入道:“此话名邓禹说邳仝归降。”(《众议立萧王为帝》)《东汉上》的内容也大量虚构,如云刘秀到长安应试为王莽追杀,更始皇帝刘玄为刘秀所立,刘秀引兵入长安破王莽等等。试举刘秀立刘玄为帝一节:见一人突入泪下言曰:“文叔(刘秀)你为皇帝,我合做甚?”文叔觑了,下阶便拜。宜秋山下千对虎,大林军内两条龙。拜毕请上帐坐,此人姓刘名玄字圣公,文叔族兄。……遂扶刘玄登座立帝,号更始皇帝。(《文叔立刘玄为帝》)显然和历史相差甚远,不仅如此,《东汉上》还多民间传说。如书中写到刘秀多云其是金龙绕身,“县尹赶来,抬头见文叔本相露出金龙,县尹弯弓欲射□,其弓落地”(《任光劈锁救刘秀》)。又刘秀被追杀,走投无路,“忽然一阵风过之后,见一红牛在傍,生有独角,文叔跳上牛背,提刀杀出林外……文叔回头,老人共牛化风不见”(同上)。《光武颁诏封将侯》中云:“忽一阵狂风起处,见一妇人穿青锦袍,披头撒发,两手持两口刀,撞出阵来,摇动九环刀,向黄沙影里见千千个无头鬼魅,黑雾昏中有万万对突眼妖精,汉军吓得掩面而回。”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不少,综上所述,说《东汉上》据平话而成,当非无的之论。而经笔者对照,《两汉三》也可能抄了《东汉上》,只是在某些文句和描写上略有雅化,情节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