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翟晖一、教学立意与教学主题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讲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的汉化改革。史学工作者对此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认为“通过两者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及整合,最终为隋唐的鼎盛奠定了文化基础乃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一环。”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在史学研究现有成果的影响下,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因此,教材用3课时分别论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第3课时“促进民族大融合”正是探讨改革的历史作用。传统的教学将重点放在了民族交融方面,通过解读概念、归纳方式、评价作用等,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角度出发,强调孝文帝改革对隋唐帝国的鼎盛所起的奠基作用,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但史学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和空白——如“对汉化的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其负面作用却鲜有述论”、“史学工作者们仍以汉族为中心的心态在起作用”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也制约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改革。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改革?鲜卑族在这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中又有着怎样的得与失?面对先进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又何以自处?这些问题的提出和相关史料的探究,必然对学生构建时空观念、运用唯物史观、感悟家国情怀等起到积极引导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张元兴:《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4期。基于上述认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立意: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及作用,引导学生反思孝文帝改革在文明碰撞中的得与失;通过与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全面而不是孤立地、具体而不是抽象地思考文明交融中传统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去认识历史事物、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家国情怀。即跳出传统教学关注文明碰撞下的民族交融的窠臼,将反思文明交融的得与失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文明交融中的文化自信确定为教学难点。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场惊世骇俗的婚礼”,介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迎娶自己姨妈的故事。教师:这场婚礼为什么会惊世骇俗?反映的实质是?学生:鲜卑族延续近千年的近亲结婚的婚俗习惯对汉族来讲是乱伦之事。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上鲜卑族近亲结婚的婚姻习俗与现实生活习俗巨大的差异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这一时期鲜卑与汉族的文化差异有直观而又生动的认识,在提升学生解读和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新课学习:环节一:基础知识梳理教师: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自西晋速亡后,南北方处于长期的分裂对峙。来自草原的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由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由此,北方进入北朝历史时期。马背上得天下,正是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的普遍现象。马背上得天下,可不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呢?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食货志》亦云:“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教师:请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学生:鲜卑政权进入中原后制度不够完善,致使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改革迫在眉睫。材料二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杨建新《浅析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史仲文《中国全史》教师: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生:改革措施有计口授田(均田制),婚俗改革(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禁止鲜卑宗族通婚),改汉姓等。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弘,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教师: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生: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使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促进民族交融,为唐朝大一统和繁荣奠定基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时空框架下解读历史概念;通过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分析法、归纳法等合作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作用,学会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得出历史认识,体会史学的实证精神;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为学生深入认知历史,养成核心素养打下基础。环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师:孝文帝的鼎新革故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材料四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学生1:不同意,改革使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了鲜卑迈入先进文明的经济文化体系的步伐,并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孕育隋唐时期灿烂的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进步的历史潮流。学生2:同意,改革学习了汉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族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民族,使鲜卑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教师: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引发了后人的争鸣与反思。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也有一次关于文化的大讨论,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么的思考?材料五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钱玄同高声呐喊废除孔学,废除汉文。傅斯年也要求用欧式语言代替汉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急于冲破一切不同于西方先进文化观念的束缚,急于把中国带入到世界发展的领先潮流之中,因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为未来中国的文化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刘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与反思》教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新文化运动与孝文帝改革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异同,分析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学生1: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两者都主张用先进文化替代传统文化。不同的是,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先进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帝是用汉族先进文化替代鲜卑传统文化。学生2:对后世的借鉴在于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应该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史观审视历史,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得与失;并进一步通过与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联系和比较,认识到任何时期的文明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都应该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环节三:思维的延伸升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随着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践行“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让我们一起诵读:材料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习近平教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从历史中寻找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学生:四大发明、文字、唐诗宋词等等教师:我们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载体上有传承千年的汉字、璀璨无比的书画艺术等独具一格,制度设计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考试选官制度等影响世界,还有以民为本治国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等。这些都是我们践行“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些也是全球化浪潮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气。【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材料,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归纳历史概念,得出历史认识。通过“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的根基”这一问题的设置与探究,引导学生构建历史与时政的联系,用历史解读时政,认识传统文化的伟大与深刻,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弘扬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附:学案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学案)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翟晖知识点框架(课前自主学习):改革背景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改革必要性相对落后的拓跋政权进入中原,旧制度不适应统治的需要,矛盾激化:①阶级矛盾:地主逃避赋役,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起义不断。②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民族压迫致使矛盾尖锐。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崔浩修史被杀,引起汉族地主不满。改革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①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②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革措施冯太后创立新制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行租调制,国家收入大为增加。孝文帝迁都洛阳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济上: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面临强敌柔然的危险;不利于北魏经略南方。移风易俗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官员上朝改说汉话。改汉姓: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原籍。改革影响经济上: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政治上:政权的封建化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脱离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一、概念释疑北魏孝文帝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鼎新与革故——落后民族的智慧选择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食货志》亦云:“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材料四: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杨建新《浅析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材料五: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史仲文《中国全史》(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材料六: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七: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弘,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争鸣与反思——文明交融的理性思考材料一: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1)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钱玄同高声呐喊废除孔学,废除汉文。傅斯年也要求用欧式语言代替汉语。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急于冲破一切不同于西方先进文化观念的束缚,急于把中国带入到世界发展的领先潮流之中,因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为未来中国的文化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选自刘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与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鸭山市中医院教学改革与创新考核
- 佳木斯市人民医院脊柱专科护理技能考核
- 阳泉市中医院纤维喉镜检查技能考核
- 吕梁市中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考核
- 2025第二人民医院健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估考核
- 大庆市中医院眼球突出度测量技术考核
-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生活质量评估专项考核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不稳定骨盆骨折外固定架考核
- 赤峰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处理考核
- 保定市中医院老年术后谵妄防治考核
- 《后滚翻》教学课件
- 中国的八大菜系与饮食文化的特征
- GB/T 5013.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3部分:耐热硅橡胶绝缘电缆
- GB/T 25728-2010粮油机械气压磨粉机
- UPW系统介绍(培训学习资料)解析课件
- 轮机英语(新版)
- 后的英雄-中国远征军
-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 残疾人需求调查问卷
- 我的家乡吉林松原
- 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一体化施工工法(2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