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_第1页
《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_第2页
《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_第3页
《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_第4页
《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爱》的人性表达与人性追求

《莱尼与她》中的莱尼女性形象受到了批评,但作品中的另一个群体形象“他们”却被忽视。“他们”从表面看是作者为塑造莱尼这一形象而设置的内容表达形式及结构安排。但这仅仅是表象。“他们”有更重要的意义,即作者是以“他们”的生命存在模式与莱尼的生命存在模式相对照,以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性的探索与追求。一社会人的生命状态“他们”主要有女性形象:拉埃尔修女、小办事员洛特、护士玛格丽特;男性形象:老格鲁伊滕、佩尔策、霍伊泽、维尔纳和库特。“他们”中除拉埃尔修女外(是一个自然人,本文不予论述)。生命状态几乎是一个模式,即“社会人”。“社会人”,即指其生命特征主要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的人。“自然人”,即指其生命特征主要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的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莱尼是一自然人的典型。(笔者另有论述)社会人的基本生命特征大致可表征为:类的存在、自觉地存在、理性的存在、在社会的规定性与约束中的存在。这使社会人具有了自然人没有的人性美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利他精神、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的支撑与认同。“他们”这组群像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共性,但也有不同的个性,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深刻寓意。(一)老格鲁伊滕的人性观老格鲁伊滕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较为完美的社会人形象。其生命状态有以下特征:首先,具有极强的自觉存在的主体意识。老格鲁伊滕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为了自觉存在而冥思苦想的人”,与自然人消极被动的“自在地存在”不同。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老格鲁伊滕本是一卑微的泥瓦匠,但他不安于现状,奋起与命运抗争,“他总是同任何阻挡他前进的精神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他“大胆”、“无畏”地进行不屈的努力,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彰显了人的主体精神、进取精神。其次,以理性指导自我的行为。老格鲁伊滕的抗争并非盲目而鲁莽的,他是一个“为了自觉存在而冥思苦想的人”。“冥思苦想”即指老格鲁伊滕的理性分析与思考。其对自己的前途有精心的分析与安排。他深知,一无所有的他,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走婚姻的捷径。于是娶了一个富有的建筑师的女儿,由此得到了丰厚的陪嫁:“一幢坐落地段好、结实、坚固的出租房屋”,从而奠定了他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基础。接着在希特勒上台之际他看准时机,承包了希特勒西线的军事建筑工程,到“1943年初达到飞黄腾达的顶峰”,一跃成为暴发户。老格鲁伊滕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理性的思考完美结合,改变了老格鲁伊滕的命运,使他走向辉煌。其三,洋溢着原始的生命激情。老格鲁伊滕的理性精神并未扼杀其原始的生命激情,其生命充满了力的美感。这体现在奋斗过程中的不屈不挠,及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热情。理性的冷静与感性的热情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其四,个体与社会互为支撑互为肯定的和谐统一。老格鲁伊滕在面对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时,力求与社会相互认同与支撑。他认同并遵守着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制约,他是在社会允许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发展。他的致富并非以违法的行为达到,而是抓住了机遇,在社会秩序、法律、政治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老格鲁伊滕严格遵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不敢越雷池一步,这表现于他的婚姻。他不爱妻子,年轻的女仆与洛特对他都有吸引力,但老格鲁伊滕从未突破道德底线,背叛妻子。世俗的物质生活也未使老格鲁伊滕成为物资与金钱的奴隶,其人性未被金钱异化,宽厚仁慈是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他对待员工特别宽厚,与员工的关系亲切融洽:“他叫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也知道他们老婆孩子的名字”。由于他对社会的肯定与认同,社会也认同肯定了他。老格鲁伊滕在他的生存环境中如鱼得水,踌躇满志。其人性的生成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与提升,使之成为了一个人格近乎完美的人:“他的所有的同事、建筑师、技术员、商人都钦佩他”。老格鲁伊滕的生命节律体现的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与统一,其生命的节律体现了和谐之美。作者塑造这个完美的社会人,并非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的肯定与赞美。作者以两件事否定了理想的社会人存在的可能性。第一是老格鲁伊滕对自己儿子培养的失败。老格鲁伊滕想将儿子塑造成有理想人性的人:“他不愿让生意玷污了孩子”,“他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学者”。其意在于拒绝让儿子接触社会,免予被社会异化,保持儿子人性的纯真。于是“他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精心地做了安排”。儿子果然如他所愿成为了一个外表优雅、知识丰富、头脑敏捷的学者型人才。但这是一个外表红润健康而已烂了心的苹果。儿子感受到的是存在的痛苦,成为了一个虚无主义者,在二战期间,采用自杀性的行为让军方将自己枪毙。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培育出的是一个毫无生命热情的悲观主义者、虚无主义者,这无疑是对父亲信奉的理性主义的否定。第二是老格鲁伊滕悲剧性的结局。老格鲁伊滕因儿子的去世万念皆灰,沦为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虚无主义者,主体意识丧失,从此一蹶不振,40岁的人“看上去像70岁的人”,他以一个自杀性的行动——有意伪造工资花名册,将自己投进了监狱,于1949年默默地死去。作者以此进一步宣告了理想的社会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救济的是法律、规则、宗教人性在生成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的类的价值观的规定,也要受到来自于社会的政治、宗教、民族、阶级、法律、伦理道德的制约。这种规定与制约使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单纯、善良、纯洁、感性消解,使人性在生成过程中所必需拥有的自由丧失,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作者塑造了这类被异化了的社会人群像。其一,被金钱异化了的人。第一类,会计师霍伊泽:被金钱异化,完全泯灭了人性。霍伊泽认同的是社会的金钱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法规被他弃之不顾。他的起家完全靠莱尼的父亲老格鲁伊腾及母亲。当年他是老格鲁伊腾手下的一个仆人,一无所有。老格鲁伊腾送给了他大捆的钱,其妻子送给他孙子一块土地,才奠定了霍伊泽的经济基础。二战中他靠掌握火车的调度权,倒卖物质投机倒把发了财,成为暴发户。人们说,有了钱“他变得相当卑鄙”,对待恩人的女儿莱尼趁火打劫,以4万马克的低价买下了莱尼的房产,“他这幢房子,今天少说也值将近50万马克”。战后莱尼及他的儿媳洛特住他的房屋皆要收取房租。金钱已使他丧失人性。第二类,花圈店老板佩尔策:被金钱异化但人性并未完全泯灭的人。这是一个熟知社会规则、刻意投机钻营的社会人。佩尔策对社会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但目的不是遵守它,而在于钻它们的空子,达到发财的目的。他说这个社会“没有道德”。“他并不顾忌什么军纪国法,只要注意别叫人抓住”。掠取金钱是其生活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天不怕地不怕,连死人嘴里的金牙也不放过”,他发了小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看准死人多,开办了花圈厂,弄虚作假,将用过的花圈和飘带反复使用赚取昧心钱。但佩尔策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同情之心仍在。他始终是莱尼的帮助者,二战中将莱尼收留在自己的花圈店,并冒着生命危险掩盖莱尼与苏联俘虏的地下情。二战结束后,莱尼面临无家可归时,他为莱尼四处奔走。这一形象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其二,被法律、规则、宗教异化了的人。指维尔纳和库特兄弟俩。人们说兄弟俩成为了“令人遗憾和惋惜的六亲不认”的人。首先不认母亲。他俩的理由是“她三句话不离‘乱弹琴’”;“她偷人养汉”;“她反宗教反教会的情绪”。母亲的行为发泄的是对政治制度的不满、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违背、对基督教的否定。这触犯了他们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其次,不认恩人莱尼。莱尼的母亲是兄弟俩的教母,兄弟俩最大的产业是当年教母送给他俩的那块土地,莱尼一家是他们的恩人。他俩在莱尼最困难之时也帮助了她,二战后莱尼无家可归,他们拿出几间房让她转租,只象征性地收取极低的房租,以此解决了她的生存问题。但莱尼拖欠了房租,他俩仍毫不留情地将莱尼赶出家门。赶走莱尼的原因并非为了金钱。根源在于,他俩认为,“不近人情的不是他,而是她,因为健康的利润欲和占有欲乃人之常情,神学已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越来越肯定了这一点”。但莱尼则“始终不渝地拒绝任何形式的利润思想”。莱尼由于善心不收或少收房租的行为,打破了兄弟俩认同的社会规则,破坏了既有的社会秩序。为维护既有的社会规则与秩序,他们必须赶走莱尼。再有,出卖教子。兄弟俩是莱尼的儿子莱夫的教父。莱夫由于伪造假文书,兄弟俩就“为了一些法律上无论如何都成问题的愚蠢行为”控告了莱夫,使莱夫被判入狱。他俩认为这一行为是正当的。综上分析可见兄弟俩“六亲不认”,并非因金钱的缘故,但兄弟俩的行为仍然有悖人伦,可是他们做得理直气壮。他们的理在于兄弟俩是以社会的法律、宗教、秩序、规则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谁违背了这个标准,哪怕是至亲的人,他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以审判。他们“要遵守的是一种法律身份”,一种社会、宗教身份。他们的行为显现的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与支持,但这种主流文化对人性产生了如此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人性变异的根源之一。其三,被利他的传统价值观异化的人。指护士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好似一个淫荡堕落的妓女形象。她随意委身于人,最后得性病死去。但了解她的朋友则说:“她绝不是一个妓女,甚至不是一个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女人”,可是玛格丽特为何做出妓女般的事呢?朋友们说“她绝不是为了钱,也非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并说“怪只怪她这个人身上讨人喜欢的东西太多了,把它们施舍出去,乃是她天生的本领”。显然,玛格丽特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了施舍物了。她将自己的性付出视为一种崇高的大慈大悲的人道关怀。她对“所有长得漂亮和神色沮丧的人一视同仁,不折不扣地发慈悲”。由此判断,玛格丽特应该是一个无私的、富有崇高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玛格丽特的思想和行为深受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所认同与崇敬的是人性中的善及无私的利他精神。这种价值观成为了玛格丽特的人生观及生活准则,玛格丽特将它作为完美人格而努力追求。她看似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为了解她的朋友们都称之为“善良的玛格丽特”,“菩萨心肠的女护士”。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玛格丽特仍是一个妓女形象,她的奉献与牺牲并不被社会认同。原因在于其选择的方式与传统道德的贞操观相悖,故她不但未得到社会的肯定甚至连起码的理解也没有,反被社会群体抛弃。作者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消解了莱尼利他精神的崇高与伟大,留下的只有荒唐、可笑与无知。玛格丽特成了利他价值观的牺牲品。作者为我们揭示出了被我们忽视的人类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异化,令人深思。(三)失去自由的痛苦指洛特。洛特的生活与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积极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她有较强的责任感与利他精神,乐于助人,善解人意。从不拒绝帮助朋友。莱尼生命中的所有困难都有她鼎力相助。由此洛特赢得了大家的肯定与赞扬。洛特努力地遵守社会规范,基本上是一个好公民。但另一方面她又难于真正融入社会。她不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她感受到的是失去自由的痛苦。对现实极为不满,“她三句话不离‘乱弹琴’”;她冲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偷人养汉”;她具有“反宗教反教会的情绪”。双重的精神生活使她“变得越来越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她的生命存在没有快乐与幸福,只有痛苦。故她被称为“痛苦的洛特”。痛苦的根源在于洛特既不得不遵从社会的规定性而生活,又为由此而失去自我的心灵自由而苦恼,但又无力摆脱这种生活。她在屈从社会的规定与要求自我的自由之间拼命地挣扎,成为了一个既非社会人也非自然人的边缘人,其生命的节律是紊乱的,其生命的存在必然是痛苦的。她的儿子对母亲的认识可谓深刻,他们说母亲“变得越来越怨天尤人和愤世嫉俗,正是因为缺少平衡,这种平衡在莱尼婶婶那里找到了”。即洛特摆脱痛苦只有两条路,一条,彻底地成为自然人,如莱尼一般完全抛弃社会的一切约束求得彻底的心灵自由;另一条,彻底成为社会人,如霍伊泽、佩尔策、玛格丽特他们一样,在完全融入社会中忘却自我。二生命存在的缺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莱尼和“他们”表征了作者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与理解。其一,否定与肯定。否定社会人肯定自然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已经见不到自然人莱尼所表征的自由与快乐,超然与洒脱的生命状态。“他们”被物质世界的名利金钱所累,被社会的宗教、民族、阶级、道德伦理所累。“他们”的个性被泯灭,丧失了存在的自由,丧失了人性的天真、纯朴,“他们”的生命所表征的是失去心灵自由的空虚、痛苦、烦恼的生命节律。可见社会人的人性是不完善的,作者将自然人莱尼的生命状态与“他们”的生命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肯定了自然人否定了社会人。自然人的生命状态正是作者伯尔追求的理想的生命状态。其二,矛盾与迷茫。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人性虽然不完美,但作者又如实地描写了社会人所体现的利他精神及强烈的责任感。这几乎体现在“他们”中每一个人的人性中,即便是金钱意识很强的霍尔泽也不例外。这集中表现于“他们”对莱尼的帮助与拯救。最令人感动的是当莱尼将被赶出家门、没收财产,面临无栖身之地时,“他们”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共同商讨怎样帮助莱尼。这是一个令心灵震撼的场面,这些常年忙碌着自己生活的人,平时无暇碰面,仅为了一个与他们无亲无故的女子就积聚在一起,商讨着解救她的良策。“他们”的这一集体援助举动,折射出人类崇高的利他精神与责任感。不管作者是否愿意,这一情节的描写是对社会人的一种求实的肯定,也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的自然人的生命状态的质疑。自然人莱尼的生命存在无论有多自由,但她无力解决自我存在中的危机,要依靠社会人的帮助方能渡过难关。莱尼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述说了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的不可能性,从而宣告了作者自我理想的幻灭。更深层的是,作者认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生命存在都是痛苦的。莱尼的生命痛苦来自于被社会的遗弃,洛特的痛苦来自于对社会规则的被迫屈从,玛格丽特的痛苦来自于助人之后仍未被社会认同。作者沉痛地说“莱尼是痛苦的,她玛格丽特也是痛苦的”。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痛苦,这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否定,流露出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希望与无望纠缠于一体,伯尔陷入了迷惘之中。其三,价值与意义。尽管伯尔并未在《莱尼和他们》中,为我们指出一条通达理想的人性之路,但作者通过他的小说否定了纳粹的统治,批评了使人性异化的社会。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人类生命存在的各种形态,探讨了造成其差异的根源,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层认识与思考,诠释了自己的生命观。他对人类的关怀已超越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他力求的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他的思考无疑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