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_第1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_第2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_第3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_第4页
2021-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选择题1.(2023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实施“推恩令”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派军队北击匈奴2.(2023秋·北京平谷·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农为本,减轻赋税 B.焚书坑儒,禁锢思想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安定边疆3.(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见下图),反映了他们无视中央的史实。针对这—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巩固边疆4.(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时间大事前136年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前134年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5.(2023秋·北京东城·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6.(2022秋·北京·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考期末)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统治 B.“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王国数量大大减少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7.(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卡片描述了两件史事,它们所起到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培养三千弟子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A.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B.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实现了思想领域统一 D.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8.(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然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创立皇帝制度 B.焚书坑儒 C.颁布“推恩令” D.平抑物价9.(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秦朝西汉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汉前期,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百姓陷于重困之中。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平定叛乱 D.合并郡县11.(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中央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春秋》等作为教材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学习经过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A.打破官府垄断教育 B.诸子百家学说兴起C.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D.文学艺术繁荣发展12.(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某初一历史社团要举办一期以“秦皇汉武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题的小报,可选用的经济方面资料有()①秦半两②秦铜权③汉代五铢钱④汉代讲经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22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汉武帝时期从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是A.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B.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14.(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尊崇儒学 B.整顿吏制 C.颁布推恩令 D.轻徭薄赋15.(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但他们在处理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16.(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官宦势力17.(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观察下表,分析秦汉两朝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秦朝西汉秦始皇下令焚烧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活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A.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C.提高儒学地位 D.提高军事实力18.(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A.刀币 B.铲币 C.半两钱 D.五铢钱19.(2021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观察以下两幅图,促使“西汉初期”“西汉后期”封国范围发生变化的措施是A.分封诸侯 B.设置郡县 C.实行郡国并行 D.颁布推恩令20.(2021秋·北京房山·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21.(2022秋·北京房山·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二、综合题22.(2023秋·北京平谷·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措施(部分)①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公元前127年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③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④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⑤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⑥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1)观察图1、图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图1和图2所示朝代名称。图1所示朝代为。图2所示朝代为。(2)图1和图2所示朝代统治地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在此制度下,中央政权机构中负责掌管行政的是哪一官职?(4)结合所学,将上表中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按主题分类,填入序号即可。政治方面的措施:思想方面的措施:经济方面的措施:军事方面的措施:23.(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铭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材料一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方文19行,共291字。铭文内容摘译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赏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反映出的西周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目的。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的铭文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诏书,共5行40字,秦小篆字体。其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为秦朝的和措施提供了佐证(从以下各项中选择,填序号),并从中任选一项措施,简要说明其作用。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④统一车轨材料三

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汇总(部分)时期常见镜铭西汉早期“家常富贵”“延年益寿”西汉中晚期“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新莽及东汉早期“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东汉中晚期“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我们不难发现,表达“长宜子孙”(意为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家庭观念的铭文在西汉早期的镜铭中没有出现。到了西汉中晚期,儒家思想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繁衍子孙作为儒家孝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镜铭中集中体现出来。——图表、文字整理自李泽悦《镜铭所见两汉的社会生活》(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长宜子孙”镜铭在西汉中晚期出现的原因。24.(2022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国家治理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完成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表格。制度名称制度内容制度影响西周王室给予属国: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属国对周王的义务:纳贡,提供军事支持。材料二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语书》是秦国南郡行政长官腾于公元前227年发布的一道行政命令,写道:“凡良吏明法律令……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偷惰疾事(指推脱事务),易口舌(搬弄是非),不羞辱,轻恶言而易病人(侮辱别人),无公端之心……”——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评判官吏优劣的标准。材料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颂秦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3)材料三中反映了秦始皇哪些功绩?材料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汉武帝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儒家学者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很受汉武帝赏识,公孙弘曾担任丞相并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4)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25.(2022秋·北京朝阳·七年级统考期末)社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一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玉器、壁画等象征身份等级的物品,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1)写出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生产发展,出现城市;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据材料一,说明石峁古城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理由。材料二周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国一家”的权力配置结构。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起初这种治理结构有利于保证地方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秦统一后,新的权力配置促成了新的社会统一和整合,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由中央统一任命,从而对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摘编自刘凤雪《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分别写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说出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作用。材料三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因此西汉初期建立诸侯国,推行郡国并行制。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摘编自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等(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指出汉武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26.(2022秋·北京东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思想与社会相互作用材料

一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1)假如材料一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最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填写序号)栏目一《人与自然》:________栏目二《法制在线》:________栏目三《和平使者》:________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①“仁”与“礼”;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材料二中,①和②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材料三

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3)从材料三中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四

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钱穆《国史大纲》(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27.(2022秋·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分封的对象。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的作用。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2)请将“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二,说说秦朝是如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的。材料三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简述汉武帝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和结果。材料四

中央集权制从总体上来说,有助于我国古代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28.(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推向大一统。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们的历史功绩。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材料四

汉武帝统治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3)材料四中“在全国各地设盐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而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作用如何?材料五

开凿于初唐(唐618—907年)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摘自莫高窟第323窟故事(4)材料五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六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5)根据材料六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9.(2021秋·北京海淀·七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建立与巩固。材料一(1)材料一中①处应填(填字母),②处应填(填字母)。(A.孔子

B.商鞅

C.韩非子)材料二

秦始皇灭六国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依据材料二,补全下图:A.

B.

C.材料三材料四(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初期中央政权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如何?材料五

大一统国家中实行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发生的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4)依据材料五,结合下列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每个角度选择一个史实即可)。①修筑长城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北击匈奴

④“丝绸之路”

⑤焚书坑儒30.(2022秋·北京通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材料一

秦实现统一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示意图补充完整。材料二(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任选其一,说出所选图片对应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三汉武帝时期部分施政措施①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②汉武帝下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诸侯不得参与政事。③兴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学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④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府库因而大大充实,财政状况有了显著改善。⑤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⑥汉武帝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夺爵者达106人。(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完成表一、表二。要求: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示例:

表一

表二材料四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形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4)依据材料四,谈谈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四个选项都是汉武帝为实现国家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B项颁布“推恩令”为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C项盐铁官营为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D项派军队北击匈奴为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经济举措,排除A项;“焚书坑儒,禁锢思想”是秦始皇时期的思想措施,排除B项;“北击匈奴,安定边疆”属于汉武帝在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但西汉初年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反映了诸侯国势力强大,无视中央。面对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北击匈奴,巩固边疆,是汉武帝在军事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D【详解】根据材料“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这些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肯定,同时重视学习儒学的人,重视儒学人才培养,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汉初的时候推行过,汉武帝时期不能说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经济的重视或者对经济的控制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A【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A项符合题意;B项表达不全面,不合题意;推恩令颁布后,诸侯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C项不合题意;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要注意比较选项,选择比较全面的。6.A【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辖郡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A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从图表中得出,排除B项;推恩令颁布后,诸侯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排除C项;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两者都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A项正确;孔子创办私学,这促进了文化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但不符合材料中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排除B项;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领域统一,但不符合材料中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排除C项;孔子创办私学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很大,威胁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C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排除B项;平抑物价是经济措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秦朝设监察御史、郡监,郡县官员向上级汇报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汉代建立刺史制度,郡设置督邮等措施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D项正确;表格没有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打击豪强势力的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排除B项;题干没有关于促进经济交流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富商大贾蓄积财物,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体现了西汉的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针对冶铸煮盐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和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B项正确;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排除A项;平定叛乱是针对诸侯国的问题,排除C项;合并郡县是东汉光武帝的治国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办太学,以《诗》《书》《春秋》等作为教材,在地方也设立学校,学习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表明儒学在汉代居于主导地位,C项正确;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是孔子创办私学,排除A项;诸子百家学说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题干也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皇汉武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如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如秦半两,秦铜权,汉代五铢钱,①②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④汉代讲经图是思想方面,与题意经济发展方面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A项正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4.C【详解】根据材料可得,汉初不管是在数量和人口上,封国明显占优势,结合所学知识,这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有关系,到了汉武帝为了解决封国问题采取了推恩令等相关措施,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是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不能直接解决封国问题,排除A项;整顿吏治对于官员的管理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直接解决封国问题,排除B项;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不能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二人在对待儒家思想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故D符合题意;他们在国家统一上实行一系列的措施维护国家统一,故A不符合题意;他们面对外族骚扰,积极抵抗,故B不符合题意;他们都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两者都属于秦汉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都试图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治,B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措施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举措,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事实力并无直接关系,AD排除;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提高儒学地位,C并非两者的共同点,排除。故选B。18.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符合题意;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A排除;铲币亦称布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B排除;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C排除。故本题选D。19.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西汉初期”到“西汉后期”封国范围逐渐变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20.B【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漫画反映了统治者将诸侯的封地分成了若干块小的封地,汉景帝时期“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故A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B符合题意。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短命而亡,故C不符合题意。“杯酒释兵权”是在宋太祖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答漫画类历史选择题,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从漫画本身,真正理解漫画本身蕴含的深刻道理;第二,要从题干文字入手,注意题干材料所提出的条件要求。只有把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确选项。21.D【详解】根据题干“《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D正确;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推崇诸子百家学说,排除A;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定位正统思想,不是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授经讲学,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无关,排除C。故选D。22.(1)图1:西周;图2:秦朝(2)分封制;郡县制(3)中央集权制度;丞相(4)政治方面的措施①③思想方面的措施②经济方面的措施④⑥军事方面的集权措施⑤【详解】(1)材料一图1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周初形势图。图1所示的朝代是西周;图2中有咸阳、象郡、陇西郡,秦朝都城是咸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图2所示的朝代是秦朝。(2)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秦朝统一后,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在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两种制度实施初期所起的共同作用是稳定国家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全国的统治。(3)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4)由材料三“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措施”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有:①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公元前127年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③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思想方面的措施有: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经济方面的措施有:④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⑥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方面的措施有:⑤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23.(1)分封制;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2)①、③;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其目的是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西周的分封制规定,天子为最高一层,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里最低的一层。士下面就是平民,平民下面是广大的奴隶。(2)根据材料二“秦小篆字体……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可知,为秦朝的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措施提供了佐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文字的作用是: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根据材料“……到了西汉中晚期,儒家思想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繁衍子孙作为儒家孝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镜铭中集中体现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行思想大一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24.(1)名称:分封制。影响:稳定了政局,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2)优秀官员需要明晓法律、廉洁奉公、勤政公正、忠于职守。(3)实现国家统一、创立皇帝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任用儒士担任国家官员。影响: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巩固了大一统的统治;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延续。【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西周”“封藩建卫”,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分封制。从“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施,稳定了政局,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根据材料二中的“良吏明法律令”“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偷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而易病人,无公端之心”可知,秦朝评判官吏优劣的标准是:明晓法律、廉洁奉公、勤政公正、忠于职守。(3)根据材料三中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统一、创立了皇帝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4)根据材料是中的“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汉武帝任用儒士担任国家官员,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5.(1)夏朝;出现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具备早期“宫城”的性质;墓葬分为四类,极可能代表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出现具有神权和或王权象征的石砌的墙垣,象征身份等级的玉器、壁画等物品。(2)分封制和郡县制;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3)继承秦制,尊重传统,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推恩令。【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与石峁古城年代最接近的王朝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第二小问,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以及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体现了石峁古城的生产发展状况;“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护墙的台地,这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体现了石峁古城出现了城市。“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说明墓葬的分类体现了石峁古城出现了阶层分化,出现阶级;“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说明石峁古城出现了王权和国家。(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天子统领天下,天下之域内有诸国,诸国之内又有家,国与家都采取世袭制。”中的“诸国”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的产物。“各级政府官员基本都由中央统一任命”指的是秦朝实行的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从而推进了中央统一和地方稳定”“从而对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都起到了促进国家统一和地方社会稳定的作用。(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要继承秦的制度,另一方面实行一千余年的旧制度具有强大的惯性,尊重这种传统才能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说明西汉继承秦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为旧制度即分封制的惯性,为了尊重传统,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楚、齐等地贵族民众的支持,西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制,因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这种做法在汉初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指的是汉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王势力强大,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甚至举兵叛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已经无法与朝廷抗衡了。”指的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以此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使其无力与中央对抗。26.(1)栏目一《人与自然》:②栏目二《法制在线》:③栏目三《和平使者》:①(2)孔子孟子(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4)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政府设置太学和博士,儒士进入政府机构【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因此庄子适合《人与自然》;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因此韩非适合《法制空间》;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因此墨子适合《和平使者》。(2)通过材料二“仁”“礼”及所学知识可知,仁与礼的思想是孔子提出的;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3)根据材料“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根据材料四“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可归纳出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根据“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可归纳出政府设置太学和博士,儒士进入政府机构。【点睛】27.(1)分封对象:先代贵族、宗亲、功臣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①郡(守);②县(令或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皇帝)直接任免(或: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或: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3)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举措:实施“推恩令”(答出推恩令的具体内容也可)。结果: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有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等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说明分封的对象是先代贵族;“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说明分封的对象是功臣;“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说明分封对象是王室宗亲。根据所学可知,通过分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根据材料可知,①、②属于地方政府,秦朝在地方上的中央集权措施是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分别是郡守和县令或县长,故①为郡(守),②为县(令或长)。“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说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说明秦朝通过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来加强对全国的统治。(3)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诸侯国人口和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央,“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再找借口削爵、夺地直至除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各自采取不同的措施可知,实行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从总体上来说,有助于我国古代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等等,言之成理即可。28.(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特点: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巩固统一。(2)措施:“推恩令”;作用: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政策:盐铁专卖;作用: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目的: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学生只要能答出“为丝绸之路……基础”,就可得分。学生如有其他表述且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5)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任意一点即可得满分)【详解】(1)从材料中的图示可得出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特点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措施:从图片内容可得出秦朝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巩固统一的角度概括。(2)措施:根据“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可得出是推行”“推恩令”;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政策:根据“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可得出盐铁专卖;作用:根据所学,主要从经济与政治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大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目的:根据“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可得出寻访金人的来历。意义:根据所学可概括得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5)评价汉武帝:综合以上材料的主旨,可得出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客观、公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29.(1)①:C

②:B(2)A:皇帝

B:丞相

C:中央政府

(3)西汉前期,诸侯国势力强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七子弟作为侯国;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角度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每个角度积极作用:(以下三个史实中任选一个)修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