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养生(讲座培训材料)_第1页
体质养生(讲座培训材料)_第2页
体质养生(讲座培训材料)_第3页
体质养生(讲座培训材料)_第4页
体质养生(讲座培训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体质养生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是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问题,对人类体质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是综合性、整体性的。

22中医体质养生既考虑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特点,又充分考虑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代谢方式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殊性,综合地认识人类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及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个人体质与父母遗传、妊娠孕保有关,但后天调养至关重要。养护不当,体质下降;调养适度、体质平和。体质的概念33中医体质养生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体质的偏颇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础性因素。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及时进行健康调养,则可以达到有效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人们常有这样的疑问,有些人容易生病,有些人不易患病呢?其实这些都与个人的体质息息相关。44中医体质养生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一种为平和,八种属偏颇。体质的不同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55中医体质养生明白体质的意义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健康调养,才能有的放矢,起到改善体质、养生保健之作用。盲目调补,不如不补。即便在家煲汤进补,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调养。中医体质学辨证论治提供的是纯个体化的诊疗,而辨质论治实际上是辨别此人属于几大体质类型中的哪一种,这种辨证论治与辨质论治相结合,既考虑到了人的共性,又考虑到了人的个性。自知体质,真正实现个体化养生、诊疗、康复。66中医体质养生体质与治未病的关系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手段: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特色。研究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可直接应用于健康评估。

77中医体质养生体质与治未病的关系

中医学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在《内经》中就有依据病人的体质属性进行诊治的记载。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类型包含的相对稳定的阴阳偏颇是亚健康状态时阴阳失调的内在依据。同时,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亚健康的转归也不尽相同、发病情况各异。88中医体质养生平和质表现平和质--健壮均匀;患病少,健康快乐。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99中医体质养生平和质养生施养总原则:平衡阴阳/培补阴阳。1、您阴阳平衡,体质健壮,忌滋补。2、饮食调养: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保持膳食平衡,保持健康体魄。如酒精不过敏,平时可每日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米酒、红酒、白酒均可。3、起居调养:遵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春夏季早睡早起多运动,秋冬季早睡晚起少动。4、运动调养: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全身运动。如慢跑、乒乓球、羽毛球、骑自行车、武术等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长期坚持。(中青年)选择中小强度适合自己的全身运动,如:散步、中老年健身操、太极剑、瑜伽、八段锦等,每周2-3次。长期坚持。(年老者)5、药物调理:您肾气平均,生理机能旺盛,不宜乱滋补。1010中医体质养生气虚质表现气虚质--肌肉不健壮;情绪不稳定。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1111中医体质养生气虚质养生施养总原则:益气健脾,培补元气。1、饮食调养: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滋腻、难于消化的食品。宜常食糯米、小米、山药、红薯、马铃薯、胡萝卜、鸡肉、牛肉、黄鱼、鲢鱼、桂圆肉、大枣等,也可通过药膳来调补,如当归黄芪炖鸡、参芪大枣粥等。2、起居调养:《内经》曰“久卧伤气……劳则气耗……”,故气虚之人不宜久卧和过劳。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夏季宜早起,秋冬季宜晚起。3、运动调养: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小强度的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八段锦等,可隔天或一周两次,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4、药物调理:保健品可选主含人参、黄芪、当归的益气健脾类,冬季食红参佳,夏季食西洋参(花旗参)佳。中成药可选择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调补,病后或乏力甚也可选十全大补丸补益气血。1212中医体质养生阳虚质表现阳虚质--白白又胖胖;性格多沉静。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病肿胀、泄泻(哮喘、消化不良、浮肿、腹泻)等。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1313中医体质养生阳虚质养生施养总原则:益气健脾,补肾温阳。1、饮食调养:如血压正常,多食有温补阳气作用食品,如羊肉、狗肉、带鱼、虾、核桃、生姜、干姜、洋葱、韭菜、辣椒、花椒、胡椒等,不宜过食生冷,少饮绿茶。药膳可选择苁蓉酒或鹿茸酒或虫草酒、虫草老鸭汤、当归生姜炖羊肉等。2、起居调养: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天气湿冷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的防寒保暖。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3、运动调养: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小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太极剑、中老年健身操、八段锦等。运动时间以下午2-4点,阳气旺盛时为佳。4、药物调理:中成药可选择《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六君子丸常服调补。补品以虫草、鹿角胶、紫河车(人胎盘)为宜,但不能多服久服。也可膏方调理。1414中医体质养生阴虚质表现阴虚质(“燥红质”)--形体美瘦长;性情易急躁。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失眠、便秘、口疮、慢性咽炎、糖尿病等阴亏燥热病变及高血压等阴亏阳亢病变。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力较差,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1515中医体质养生阴虚质养生施养总原则:滋肾养肝,培补阴液。饮食调养: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包括葱、姜、蒜之类),可常枸杞、麦冬泡茶饮或食枸杞菊花粥,宜多食黑木耳、黑芝麻、绿豆糯米、乌贼、龟、鳖、螃蟹、牡蛎、鸭肉、猪皮、豆腐、牛奶等性寒凉食物。起居调养:居处尽量寒温适宜,空气新鲜,夏季宜阴凉,冬季注意保暖。运动调养:宜选择中小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并长期坚持。情志调养:恼怒伤肝,注意调畅情志,少生气。药物调理:保健品宜选主含熟地、鳖甲、龟板、枸杞等滋补肝肾之品;中成药可选择知柏地黄丸常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可选择冬令膏方调理。1616中医体质养生痰湿质表现痰湿质--体形肥又胖;性格偏温和。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消渴、中风、胸痹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1717中医体质养生痰湿质养生施养总原则:健脾利湿,化痰泄浊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生冷之品,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蔬菜、水果,尤其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作用食物,宜多食山药、薏米、扁豆、萝卜、洋葱、冬瓜、红小豆等;药膳可选择白茯苓粥,薏米粥、赤小豆粥,都具有健脾利湿之效。起居调养:平时多进行户外活动,舒展养气,调达气机;保持居室干燥,衣着应透湿散气,常晒太阳;天气湿冷则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侵袭。运动调养: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中老年健身操等,每周2-3次并能长期坚持;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气旺盛的下午2-4点。药物调理:平素可常服六君子丸或肾气丸以绝痰湿生化之源。也可请医生开平胃散调理。1818中医体质养生湿热质表现湿热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