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与剪灯三话_第1页
三言二拍与剪灯三话_第2页
三言二拍与剪灯三话_第3页
三言二拍与剪灯三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言二拍与剪灯三话

明代是中国小说全面繁荣的时期。长篇短制,蔚然大观,明代小说界犹如芬芳姹紫的百花园。而“剪灯三话”与“三言二拍”就是这美丽园囿中的奇葩。前者是明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后者则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扛鼎之作。细心体察之下,这二者之间在故事题材、情节叙述、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影响、继承、发展的关系。“三言二拍”中有九篇小说题材直接因袭“剪灯三话”。“剪灯三话”中题材相同的文章,笔者发现,不论是冯梦龙,还是凌濛初都在题材相同的文言小说作品的基础上作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情节的增饰与改动,完全照搬照用是没有的。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小说三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高尔基说情节是“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1)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发展与结局都离不开情节。“三言二拍”对同题材文言小说的情节再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1.《唐显道》与崔出仕冯梦龙和凌濛初对前人作品首先是有选择地采用,其次根据自己的目的与用途加以改编,改编后的作品隐藏着他们的观点与立场,折射出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二拍”之《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故事来自于文言小说《金凤钗记》,主题与内容都没有什么大变化。但凌氏增加了一对夫妇阴阳相隔,却不能忘情,最后妻嘱丈夫娶其妹为妻以续旧缘的入话故事来强化本篇“见得人生只有这个‘情’字至死不泯的”的主题。凌氏又在《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篇的结尾处,添加了“此后崔生与庆娘年年到他坟上拜扫。后来崔生出仕,讨了前妻封诰,遗命三人合葬”一节。说明崔生为兴娘真情所打动,也以真情待之。“崔生出仕”则表明了凌氏自己的出仕情结。凌濛初祖上世代为官,他自己也渴望登科及第,光耀门楣。奈何从十几岁直至五十左右,一直落魄科场。后虽然在四十岁左右作了篇《绝交举子书》,并从事出版业,但作为一个儒生,科举仕进是其内心永难解开的心结,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心愿只好给了他笔下的人物。还有由文言小说《姚公子传》改编的拟话本《痴公子狠使臊脾钱,贤丈人智赚回头婿》,相比《姚公子传》“竟不知妻之未嫁,终其身不敢一面,老死于斗室云”的结尾。《痴公子狠使臊脾钱,贤丈人智赚回头婿》中的姚公子结局要幸运得多。“上官翁见这些人又来歪缠,把来告了一状,搜根剔齿,查出前日许多隐漏白占的田产来,尽归了公子。公子一发有了家业,夫妻竟得温饱而终。”这一结局的变更体现了凌氏“败子回头好作家”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社会观。2.去心的情节描写故事的连贯与情节的合理,是文章艺术性的表现。在这一点上,“三言、二拍”较之“剪灯三话”更加成熟。如《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一文中,刘氏女为李将军所掳,金定及家人的反应如何?文言《翠翠传》中没有提及,而凌氏改编后则增加了“金定哭得个死去复生。欲待跟着军兵踪迹寻访他去,争奈元将官兵,北来征讨,两下争持,干戈不息,路断行人。恐怕没来由走去,撞在乱兵之手死了,也没说处。只得忍酸含苦,过了日子。”及“金生思念翠翠,时刻不能去心”的情节描写,这既迎合前文两人彼此中意的叙述,又开启了下文的千里寻妻,及夫妇相见不能相认,最终死后魂归一处的诸多情节,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保证了叙述的连贯性和合情合理性。又如《桂员外途穷忏悔》比文言小说《桂迁梦感录》增加了“施济父埋金”一节,为下文桂迁掘金作了铺垫。又如《痴公子狠使臊脾钱,贤丈人智赚回头婿》较之《姚公子传》,增加了两个小人贾清夫、赵能武,他们先在姚公子前巧言惑人,“自古豪杰英雄,必然不事生产,手段慷慨。不以财物为心,居食为志,方是侠烈之士。”以此说明姚公子败家,小人挑唆引诱占了很大成分,这也是他能改过的原因。《痴公子狠使臊脾钱,贤丈人智赚回头婿》篇末又增加了一处情节:贾清夫、赵能武见说公子重新做起人家来;合了一伴来拜望他。又拿些吃喝玩乐的事来哄他,公子只是冷笑,道了句“两兄看有似我前日这样主顾,也来作成我做一伙同去赚他些儿”。这一段,将公子败家前后这两人的行为作止作了鲜明比较,将小人趋炎附势的嘴脸披露无遗,同时也可看出姚公子悔悟之心之坚决,才会有后来的重振家业。《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七卷《顾阿秀喜捨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改编自《剪灯余话》卷四《芙蓉屏记》,《顾阿秀喜捨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为了说明夫妇同心,彼此不忘,最终离而复合的结局,在故事一开始,就增加了对他们夫妻感情的描写,“夫妻两人,真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无不厮称,恩爱异常。”这段描写就为两人虽历经磨难,却坚贞不渝,最终在多年后冤情大白,夫妇得以团聚的结局作了有力的铺垫。3.更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衡量一部小说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是它是否塑造出让读者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剪灯三话”在追求情节的曲折、语言的优美之外,也很注意人物的刻画,塑造了一些初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忠厚老实的文自实,贪焚负义的桂迁、忠于爱情的琼奴等。这些人物经过冯梦龙和凌濛初的艺术加工,赋予他们更丰富的内涵,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芙蓉屏记》讲述真州人崔英携妻王氏乘船赴永嘉任县尉。经苏州山时,船主顾阿秀见财起心,将崔英推入水中,并强迫王氏改嫁其子。王氏乘其酒醉之机,逃到寺院中当了尼姑。后来顾阿秀将抢来的芙蓉屏送给寺院,王氏见后,题词其上。此后芙蓉屏被御史高纳麟所得。崔英被推入水后,因识水性,幸免遇难。在苏州以卖画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高御史家见到芙蓉屏,并见到王氏的题字。高御史帮助他严惩了顾阿秀,使一对苦难夫妻终得团圆。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公案小说,它反映了元代社会动乱的现实,也歌颂了崔英和王氏真挚不渝的爱情。文中的王氏是一个重感情、有胆识、有计谋、主见深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形象。当夫亡于盗贼手,自己前途未卜时,她不惊慌,有主见。与盗贼虚予应付,抓着时机,便毫不犹豫逃走,表现她的机智、勇敢。面对他人询问,她“未敢以实对”,表明她的机警慎重。寄居尼院时,“大为院主所礼待,凡事之巨细,非王主张,莫敢辄自行者。而复宽和柔善,人皆爱之。”则说明其精明能干,有才学。将仇人姓名题于屏上,说明其心思缜密,当有申冤雪仇的希望时,她紧紧抓住,“深愿一出,或者可以借此复仇”,王氏的坚忍与执着可见一斑。应该承认,《芙蓉屏记》中的王氏塑得已经相当成功。而凌濛初则通过几处细节的添加进一步完善了王氏的形象,如王氏屈从时的心理活动“起初怕他来相逼,也拼一死。听见他说了这些话,心中略放宽些道且到日后再处。”说明王氏非贪生怕死之辈,只不过为日后计才委屈求全的。“心理描写能够细致入微地显现出人物的情绪、心境,突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心理活动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文言小说不太注重人物心理的观察,往往只交待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而不问为什么发生?事件发生后人物怎么想?人物采取行动前有什么心思谋划?这些问题,作者或者根本不提及,或者一笔带过。相对而言,拟话本“三言二拍”中有些篇章在人物心理观察上要深化得多。我们仍以《顾阿秀喜捨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为例。文言作品中王氏逃脱贼船后,见一尼院,“王氏径入”,这与其之后的小心慎重、心思缜密的表现矛盾、不相符,倒是凌氏增加的王氏入庵前的一番思虑描写:“王氏欲待叩门,心里想道:这里头不知是男僧女僧。万一敲开门来,是男僧,撞着不学好的,非礼相犯,不是才脱天罗,又罹地网?且不可造次。总是天已大明。就是船上有人追着,此处有了地方,可以叫喊求救,须不怕他了,只在门首坐坐,等他开出来是”,更符合人物的身分与一贯性格。《顾阿秀喜捨檀那物,崔俊臣巧会芙蓉屏》还增加了崔俊臣夫妇团圆后,先后两次归访庵院的情节。前一次是王氏要随夫赴任,依依不舍与庵内众尼话别,后一次是随夫任满归来,出重资厚馈庵主。王氏的善良、知恩图报跃然纸上,令形象更丰富,读者印象也更深刻。再如《剪灯余话》卷四《秋千会记》。《秋千会记》讲述元初一蒙古公子拜住路过宣徽家杏园,被正在举行秋千会的女子的戏笑声所吸引,忍不住驻马偷窥。回家后尽告母,母善解子意,托人到宣徽府上说亲。宣徽召拜住相见,并出题相试,拜住以其才高貌秀获得宣徽府上下一片赞美,并得以婚配“秋千会里女伴中最绝色”的三夫人的小姐速哥失里。不料风云不测,灾祸横生,先是拜住父被革职,后又全家染上牢瘟,一月之内,弄个尽绝,止剩得拜住一人不死。家业一空。此时,三夫人悔婚,将女另配他人。速哥失里忠于爱情,以死抗争,缢死在出嫁的花轿内。拜住前去哭灵时,速哥失里竟然死而复生,两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后又得与宣徽夫妇团聚。故事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笔者认为此篇可贵之处在于,除了歌颂“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爱真情外,还塑造了一个真实、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三夫人。《秋千会记》里的三夫人势利、冷漠、自私,表现在悔婚和逼女另嫁上。凌濛初在改写时,增加了两处情节。一是女儿缢死后,“三夫人哭得昏晕了数次。无可奈何,只得买了一副重价的棺木,尽将平日房奁首饰珠宝及两番夫家聘物,尽情纳在棺内入殓”,这说明三夫人之所以嫌贫爱富,并非自己贪财,只不过是为了女儿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读到这,让人不禁心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三夫人也不再那么可憎,反而让人产生了几分同情。第二处是在速哥失里复活后再次回到宣徽府。三夫人一句“我的儿,就是鬼,我也舍不得放了你了。”舐犊深情,跃然纸上。这两处改写,写出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4.破坏“劝戒惩淫”的主题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人的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三话”中的诸篇虽可见果报的影响,而“三言二拍”中的果报则色彩浓重。抛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失节的王三巧由妻到妾地位的降低,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负心汉李甲与不仁富商孙富的不得善终这些果报情节不说,我们以“剪灯三话”与“三言“、“二拍”中题材因袭的作品为例来看一看,冯氏与凌氏是怎样抱着果报观念对原作进行的情节改动:《桂迁梦感录》中桂迁二子及其妻并未真作犬,只是桂迁梦中所见。而冯梦龙在拟话本《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将其母子三人安排为真托生为三只黑犬。体现了恶有恶报思想,加重了对其母子三人的惩罚。对桂家贪婪负义惩罚加重的另一情节是桂家女由原配之妻到再娶之妾身份的改变。这种改动可见冯氏对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