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太极_第1页
太极拳与太极_第2页
太极拳与太极_第3页
太极拳与太极_第4页
太极拳与太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极拳与太极

我尝试将“伟大的美德”一词整合到太极图像的创作中。”李德林:最近你的太极拳摄影作品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李媚老师评价说:“你在当代视觉语汇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传统语境高度一致、甚至一体两面的摄影视觉语言,用一种最不可能的视觉方式去捕捉太极的精髓要义。”我深有同感。李英杰:谢谢李媚老师的褒奖。太极拳以天人合一、万物皆化的中国传统哲学太极学说为知识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的自我平衡,既是养生健身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验,经与太极拳名家反复沟通,结合自己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体会,我尝试着将“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这八个字融入到太极影像的创作中。“大道至简”是说大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大象无形”是说东西太宏大了以后,就看不到形状了。由此我想到了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的创作。中国书画重气韵,以气写形,以线造形。艺术家把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等有形的线巧妙组合,造成多种不同的旋律;而构图章法中黑白、虚实、笔墨浓淡等无形的线是一种带气的势,统揽全局,表达思想。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色与白色。太极拳摄影和中国书画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将摄影艺术的静与动、黑与白、虚与实融入到对太极拳名家特有之“气”的拍摄中。通过多次实践,终于将太极拳运动中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动作予以有形和无形的记录,将太极拳内在的阴阳转换和“气”用摄影艺术呈现。李德林:我觉得你拍摄太极是在用摄影的方式完成一次文化体验。好了,我们一上来还是不要谈论这么“高深”的问题,先谈谈你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李英杰:上大学时,我开始接触摄影。一方面,我是学生会主席,经常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有很多机会接触摄影;另一方面,我学的是机械制造,对照相机的原理、成像很感兴趣。于是我买了第一台照相机,海鸥120,经常下了晚自习和几个同学一起,把教室当暗房,冲洗照片。参加工作后,我长期在乡、县、市工作,有机会与基层群众亲密接触,认真观察他们的生产生活,接触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照相机更成了我的心爱之物,常常带在身边,拍身边的人和事。李德林:那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发烧”了?李英杰:真正有意识进入专业创作是在2004年。那时起,我经常与当地摄影爱好者一起,拍一些当地有特色的题材。比如与河南省长葛市楷书鼻祖钟繇有关的题材,长葛市的工业发展等。后来我到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的故乡,又是夏朝建都的地方—河南省禹州市工作,接触了很多摄影名家,开始琢磨着拍钧瓷等。后来到温县工作,就拍黄河、太行山和太极拳。李德林:你之前也拍过很多题材,比如风光,但最终在“太极”上开花结果,似乎很多摄影家都走过这个路子,你怎么看待摄影家关注多个题材和专攻一个题材之间的关系?李英杰:摄影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创作需要发掘、思考、创新。因此,无论关注什么题材,都需要下功夫探索。对于我来说,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平常事务比较繁忙,拍摄时间有限,不允许我关注太多。另一方面,关注太多,也不容易去表现,去创新。刚才也说了,我拍过很多题材,后来从时间和精力上考虑,还是应该关注一个题材下功夫去拍摄,尽可能拍到极致。我认为:太极拳是中国的标志,拍摄太极拳更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李德林:过去有很多摄影家拍太极拳,你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拍出自己的风格?李英杰:太极拳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如何把太极拳内在的气拍出来,是创作的根本。太极文化蕴含着辩证统一的观念,黑白、动静、快慢、虚实均为太极,如何把这些应用到创作中呢?一方面,我全面细致地了解、学习太极文化,对所能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太极图进行研究。从甘肃永靖出土的6500年前的双耳彩陶壶上的古太极图案,到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的太极图等;同时参考自然界中的太极图,如河洛汇流形成的太极图,用光电望远镜拍下的太空太极图,龙卷风形成的太极图等;还有社会万象反映的太极图,如人的流动形成的太极图等,直到现代艺术家吴冠中画的太极图。我对从古代到现代的太极图都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我也尝试过各种不同方法去拍摄。我实践过傍晚拍,月下拍,雾中拍,雪中拍,夜晚灯下拍,闪光灯频闪拍等等。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终于找到目前这种长时间曝光的拍摄方法。拍摄中所使用的器材,我也进行过不同的试验,胶片、数码以及各种画幅,用中焦镜头拍太极拳师全身曝光,用长焦镜头拍太极拳师局部曝光。因为白天要工作,我一般吃过晚饭以后去拍摄,在一个闲置的工厂仓库里搭起简易的摄影棚,常常拍到深夜,有时一个晚上也拍不到一张满意的片子。因为太极图的转向为顺时针,阳鱼在上,阴鱼在下,拍摄时,要求男太极拳师在上,女太极拳师在下,男女走动速度一样、走出的太极图案一致,相机的曝光时间与太极拳师按规定路线打拳所用的时间也要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呈现完好的图形。这种方法就是虚与实、动与静、快与慢、黑与白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太极,所以我是在用太极的方式拍太极。陈晓琦:这个“太极的方式”指内在的虚实、动静、黑白,这些东西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理解“用太极的方式拍太极”是指你按照对太极的理解拍太极,对太极的掌握拍太极,用针对太极特征的方法拍太极。太极影像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研讨和科学实验的过程。”李德林:看你的《太极》作品和其他作品,感觉你始终将自己的拍摄点锁定于自己生活的黄河边上,始终和土地、传统文化有关,作品里回荡着某种精神气质。李英杰:这与我工作的环境有关。2009年以来,我一直在温县工作。温县南滨黄河,北依太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黄河温县段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人文始祖伏羲在这里看到伊洛河入黄河所形成的清浊相交的漩涡,构思出了太极图,在此基础上画出了八卦,孕育出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中国儒释道文化融合与统一的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太极拳是太极文化活的传承载体,无论世界什么地方,人们看到太极拳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太极拳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打太极拳,据统计,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的3亿人在练太极拳。那么,出于工作关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身份,我就想利用业余时间记录太极影像,传播太极拳,传播太极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所以我选择太极拳这个题材进行研究和创作。李德林:太极是一种传统文化,把一个传统题材拍得这么艺术,甚至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确实拓展了纪实类题材的拍摄思路。陈晓琦:太极影像是纪实的,不能说虚了就不纪实,实了就是纪实。李英杰太极影像的拍摄过程和图像来源都是真实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去年,墨西哥当代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Orozco)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旧轮胎》展览,有人说没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些旧轮胎是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捡来的,他说,那太厉害了。这说明什么?来源很重要。这里面包含了多少信息?每个轮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太极影像实际上已经模糊了纪实和摄影概念,它有纪实特征,又有非常高的表现性。于德水:李英杰在太极影像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觉得他的太极摄影实践对我们摄影人的启示有两点:一是他对待某一题材的姿态:深入地研究式地拍摄。他不仅仅是泛泛地了解太极,他完全是研究式的学习,现在基本可算是一个太极专家,拍摄太极的体会和状态与之前也完全不同。所以,实际上,他拓展了摄影家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他把来自西方、又在当代社会流行发展的摄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影像传播方式。通过他的影像,我们能够凭视觉感知到太极文化的内涵和奥妙,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他从初期虚化表现进入后来对整个太极之气流动的表现,越来越简洁,近乎于一种书法的简化表现。这个时候,当你长时间、反复凝视他的影像的时候,你就能感知到那种太极文化的妙不可言了。就好像他是一个太极高手,把太极文化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太极》是对摄影可能性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对摄影语言的创新。严双军:李英杰老师的太极影像,都是符合太极文化特征的,他是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后,所进行的一种创作,并不是盲目地创作,甚至图像的运行方向也都符合天体的运行方向。所以,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研讨和科学实验的过程。李德林:通过你的摄影,我觉得你是一个研究型的摄影家,很多艺术家都是随性的,而你似乎很严谨,但作品又如此浪漫。李英杰:从最初构思、到呈现画面的控制,再到最终完成,整个拍摄过程确实非常认真。比如相机的选择,我曾借来朋友的多款相机做过比较,最终选择了CCD成像的中画幅数码相机和中画幅胶片相机进行拍摄。选择CCD成像系统的相机,有胶片的感觉,放大到8倍后,有银盐的质感,呈颗粒状。而CMOS成像的相机,放大到8倍后就会出现色块儿,有马赛克状。一般我拍摄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成功了,再用胶片相机拍。在后期制作阶段,保持原创性,仅仅只是适当地处理影调和剪裁,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不增减像素,不改变影像结构。陈晓琦:我体会比较深的是他的实验精神,这种实验精神是我们传统摄影所欠缺的。拍摄太极非常困难,我们在一块儿经常说,他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他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验出来的结果。太极影像是对摄影可能性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对摄影语言的开拓创新,具有毋庸置疑的独创性,不仅给了我们一种新鲜的视觉经验,其对摄影时间的独到理解和运用,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或许《太极》还有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和符号意义的太极形象。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非常珍贵。我们通过文字可能都读不懂太极文化,但通过太极拳我们可以体验太极文化。太极拳让太极文化深入民间,深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参与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这也是太极拳的价值所在,作为载体把太极文化从抽象变为具象,一代代传承下去。李英杰太极作品的最高价值就是把太极拳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内涵给视觉化了。他找到了一种看起来好像不可能表现的东西,用摄影这种很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他找到的东西就是时间。太极拳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性的表现,有一个时间意识,它的精髓和韵味都是在时间中体现出来的,一个瞬间是不行的。李英杰把时间概念引进拍摄,在时间维度当中体现太极,体现他对太极的这种理解。这看起来虽然有些虚无缥缈,但他拍摄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现实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某一段不舒服,你把它去掉,然后再添上一段别的,那么影像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实际上,难度是所有艺术的价值之一。他的拍摄对象都是顶尖的太极拳大师,太极拳的传承人,表演内容都是太极拳经典的套路,并且所有的影像都是一次拍成,没有过多的后期处理,虽然我们一时还不太习惯这种超出视觉的高度抽象化的记录,但作者对影像真实性的着意保护,还是构成了我们观看和接受的心理基础。李英杰:要完成一次理想的动态艺术创作,难度确实很大。仅仅那个太极图的拍摄,我花了两个晚上,每天晚上拍三、四个小时,拍了以后还觉得不够流畅,还要重拍。陈晓琦:所以说你通过对虚实的控制,对时间的控制,已经不是描述太极拳的外在特征,而是把太极文化内在的东西视觉化。大家看你的作品,不是在看太极拳表演,看了基本上也学不会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但大家会对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内涵有所领悟。因此你现在这些太极拳影像已经不是叙事性的语言了,而是对精神和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太极拳影像以后很难被超越,也很难被模仿,模仿没意义,超越太难。如果想要成为经典,进入摄影史也好,进入影像市场也罢,一定要禁得住考验,一定要保证它的纪实性,不能懒,图省事。‘影像太极’,由视觉带我们进入另一空间,且令人充满疑惑和感叹的图像。”李德林:你的这两次研讨会我发现一个现象,大家对你的太极作品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你觉得大家是在欣赏作品、欣赏文化、还是欣赏作品传达的某种信息?李英杰: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是太极文化作为中国的核心文化,或者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如何去表现?大家对这个比较关注。另外一个,可能大家过去看到的太极影像都是使用传统的拍摄手法,我这种创新的拍摄手法引起了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趣。罗勇:李英杰先生的两次展览和研讨会我都参与了,我感觉到观众热情非常高。两次展览的形式也非常新颖。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做艺术真的需要用心才行。李德林:说到太极作品,一个大的话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注入—比如对于书画、对于气与气韵,对于有形无形等,还有一些哲学问题,在拍摄时你是不是有“意”在先?李英杰:确实是有“意”在先,比如怎么去表现一个线条,怎么去表现一个图形,怎么去表现一种气场,还有现场的光线控制等等,确实都是经过事先设计的。在太极影像的表现手法上,比如把书法和水墨画的意蕴,线条长短、粗细,有形、无形,融入到对太极的表现中。在我的太极作品中,那些采取大面积曝光的作品,实际上是对天空太极、星空太极的反映和描述。后来运用局部曝光的影像,是反映一些气场,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呈现。李德林:有的专家说不要过多的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我理解是不要屏蔽作者的影像创造力,不要忽略作品的艺术性和技术含量。从你的太极作品中生出“影像太极”等新的提法,这说明你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于德水:“影像太极”,由视觉带我们进入另一空间,且令人充满疑惑和感叹的图像。李英杰摒弃了照相机装置“快门”—速度的概念,让“太极拳”透过镜头的影像,任由其在CCD上自在地完成“历时性”的记录成像。其物像运动的光影,成就了境生象外的“共时性”的思想场域。一切隐现在现实中的视觉意义,被重新编入了一个深邃的具有主体意象的视觉辩证结构之中,从而创造性地呈现出一个崭新形态的意念“太极”。“影像太极”以其特别的拍摄方式,诱发出了幻视抑或是梦境般的“太极”意象空间。呈现出来的影像越过了知觉的表面,让人们在凝视中感受:生命形态—内部与外部的运动过程之中,流淌在大自然里能量信息的无尽魅力。这不仅仅是李英杰对太极拳的艺术记忆,更是难以置信地以视觉的方式,达到和展示出了太极拳如此神奇的超化境界—优柔、沉静而又雄浑、强大的生命力量。李德林:《太极Ⅰ》与《太极Ⅱ》有哪些区别?李英杰:《太极Ⅰ》可以说是初步的尝试,有虚实、动静、快慢,把几位太极大师的状态表现出来。《太极Ⅱ》是在《太极Ⅰ》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探索,这个延伸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把太极大师打的太极图呈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运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太极的内在,就是把它的气场、有形无形表现出来。李德林:当地的百姓看过你的作品吗?他们是怎么评价的?李英杰:举个例子,我给朱天才大师送去了几幅我拍摄的以他为对象的作品,他非常高兴,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他书法很好,自己又在上面写了几句话。他说,这太极真是太极,把我想象中的太极表现了出来,可以说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于德水:你的影像得到了太极大师的认可,这就验证了你对太极的理解、以及将其进行视觉化的表现是准确的。李德林:有没有听到过不同的声音,他们都是怎么评价的?李英杰:目前听到不同的说法,就是光明日报社的王巍女士说的,她感觉太极是比较安静的东西,现在看到的我所拍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动的。我赞成她的观点,现在看我拍的太极影像,确实是动多静少,下一步要研究。于德水:她的意见是很有价值的,过去我们在选编的时候,太过于侧重动态的、气的流畅的变化,而忽略了静的方面。但在你拍摄完成的素材库里,应该是有静态的这一类影像的。从整体结构来看,也确实需要静态的影像。新温县人的“温县情结”罗勇:一位著名摄影家曾经说过:“摄影也是生产力。”李英杰先生的太极摄影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用镜头弘扬了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文化。李英杰: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拳的发源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那么我就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感,这也加大了我的创作动力,通过摄影把太极拳和温县太极拳发源地传播出去。所以我内心确实是把摄影作为一种工具去宣传、弘扬当地文化、太极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摄影就是生产力。李德林:你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