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_第1页
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_第2页
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_第3页
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_第4页
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1绪论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会议中,就深入实施新的国家工业大数据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工业领域应彻底深入实施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三大战略,推进安全产业链和互联网技术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以及工业数据中心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设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应始终专注于中国制造业的优化提升,不断提升工业技术基础,产生一批具备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一个制造业新兴强国。构建制造产业生态互联网,打造“智能+”,助力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创新升级。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还没有复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传统行业受新技术的冲击,发展动力不足,增长缓慢。其次,新的又一代的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经历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加速其信息渗透和智能集成扩展到我国实体市场经济。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与广泛移动互联、宏观环境感知、智能制造升级、安全防护稳固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移动互联网油然而生,产业互联网的兴起,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翻传统的运营模式,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模式和促进产业结构配置,加快我国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在产业互联背景下,市场竞争已经上升为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之争,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企业之争,所有企业需要加强他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试图建立一个智慧供应链,加强上游和下游客户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多边合作,通过这种多边合作以低廉的成本、高效率,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产品个性化消费需求,为下游用户自身带来很多更好的产品消费生活体验,企业也会试图为下游客户自身创造更多的品牌价值,从而最终能够有效保证自己在激烈而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率先赢得市场先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为了有效提高商品存货供应流转管理效率、降低商品流通关键环节、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以至于确保企业用户获得极致的商品消费服务体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急迫需要对公司现有的供应链系统进行快速转型改造升级,发展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来自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广大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一个企业战略合作同盟甚至企业命运关系共同体,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企业现金流的高效无缝连接,以有效满足灵活多变的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商业市场竞争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探索的先驱如京东、亚马逊、宝洁和IBM,智慧供应链的价值在促进信息共享、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实现可视化供应链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在全球企业中产生了优秀的带头作用。加快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智慧供应链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如鱼得水?智慧供应链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利用智慧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智慧供应链模型强调企业应优化管理结构,实现流程改进,并建立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和信息共享,以便使企业快速响应和处理客户订单,精简产品流通过程,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满足用户极致的购物体验。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在智慧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大数据可以重建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企业的内外部数据资料,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变化以及客户需求,可以提前做好策略以及计划调整,从容面对需求变化,实现战略同盟合作共赢。运营成本上升、日益严重的积压库存和同质竞争加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和价值,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这意味着企业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方法来建立智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的应用需要对企业进行培训与教育,提升在这方面的认知。然而,毫无准备的推进智慧供应链建立不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资金链风险、高层次人才流失等问题。构建一个智慧供应链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引进新技术,盲目地跟随趋势是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需要企业做出全面调整: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真正找到适合企业自己的智慧供应链实施路径。1.1.2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到各行各业。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变化升级,企业普遍希望通过能够进一步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供应链已开始进入升级到新发展阶段,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进行深度相互融合。智慧产业供应链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对智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分析企业所处理的状态:把握优势、劣势、机遇和重大挑战,认清相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利用相关产业移动互联的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和网络手段,积极探索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带动所有相关产业的共同利益相关者一同谋求进步和和谐发展。当今的全球经济模式趋于扁平化,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供应链也变得复杂化、动态化。一位国内知名企业家认为:“如果我国的产业如果真正能够完全融入一个国际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就一定不怕濒临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挑战,或者能够运用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新模式,推进企业智慧供应链的产业转型改造升级,那么我们将始终站在中国产业移动互联与打造智慧供应链这个行业巨人的伟大肩膀。”从中可以看出产业供应链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根本。产业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产业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它主要是基于产业系统论证的视角下,其设计目的主要在于有效突破我国企业内部及其他企业间已普遍存在的各种业务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的复杂问题,有效地计划和管理的产业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整个的物流过程,尤其是涉及到的产业链上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与企业现金流的融合,辅助企业重大决策。智慧供应链系统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创新性信息技术,其全部生产流程都可以能自动实现实时可视化,使得全体企业员工能及时准确了解各个环节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活动,有效率地操控企业供应链的一个整体生产运营管理过程。用户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递,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与业务伙伴共享信息,企业可以更快地响应变化并及时调整供应链。这些优势直接促进企业实现更高的收益,实现史无前例的高效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本文以产业互联为背景、智慧供应链管理理论为核心,以S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该公司的早已成功建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发现其运行管理中的问题,探讨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构建智慧供应链,从控制采购成本、提高可视化程度、库存控制和用户互联等方面,促进企业向智慧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快速转变,优化S公司企业供应链运营管理,并积极协助国内企业共同构建与实施优化智慧供应链提供更多的战略参考和决策帮助。1.2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1.2.1研究内容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当前产业背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保障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研究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协同管理,智慧供应链及产业互联网;在此基础上,围绕供应链管理、协同管理,分析并对比了国内外供应链理论以及应用现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第三部分是分析了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S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市场情况,其次对S公司供应链的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对智慧供应链认知不足、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提升企业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是介绍产业互联与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问题。从“中国制造2025”出发,对产业互联网、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简单阐述了产业互联背景下制造业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第五部分提出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的逻辑、方案以及流程,从而实现S公司在新形式下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的解决方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启示,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成果结论,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本文的最后对智慧供应链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1.2.2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对比分析法。(1)文献研究法在论文的研究写作过程中,检索和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协同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以及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同时阅读了少许与智慧供应链管理等的国内相关专著,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挖掘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提出了产业互联背景下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模型。(2)案例研究法本文以S公司为例,调研了当前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针对供应链管理的流程、运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运作,提升了企业的效率。(3)对比分析法横向对比其他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包括海尔、沈阳机床等,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针对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向与建议,为国内智慧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2.3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1。11绪论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3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产业互联背景下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趋势5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6结论与启示相关理论文献综述S公司概况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S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产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分析产业互联背景下制造业智慧供应链管理应用案例产业互联与智慧供应链发展启示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逻辑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流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保障措施结论启示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图1-1研究框架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1相关理论2.1.1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基于满足每个不同需求的必要前提下,由最初的工业产品设计发展到最终生产,直到销售、运输等不同环节的各个企业协同分工,实现各类产品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全过程,贯穿了企业客户、产品和服务供给,涵盖从产品需求到设计再到实物的过程,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各组成环节的有效紧密配合。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分为三个方面,即物流、信息流以及现金流。通过合理的方法实现三种方面的有效运行,推动供应链工作的正常流程,实现产品从原材料通过制造技术加工成消费者认可的最终产品的过程,称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运营体系涵盖了企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最终推向市场的全部过程,包括企业产品中的原材料商和配件供应商、生产商和出口企业(其中包括设备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供应链管理仅针对产品制造商。上游实体企业可以称为其他原材料产品供应商,下游实体企业可以称为其他原材料产品分销商或原料零售商。在不同的企业供应链运营环节中,企业所需要充当的主体角色自然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某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在其供应链环节中表现为生产商,而构成此发动机的原材料企业则称为供应商。在另一个供应链环节中,该发动机制造企业可以作为其下游企业,如在汽车企业等使用该发动机的供应链环节中,该发动机制造企业则是汽车企业的供应商。完整的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内部产品供应链管理运营流程管理体系完全涵盖了中国大型企业内部产品供应链运营管理体系流程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内部产品开发以及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供应链管理的特征是具有市场响应和组织规模,它是伴随着消费和生产的重要发展体系。它提供了一个从制造商到市场的完整的产品流通过程,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营销效果。2.1.2协同管理理论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多元化进程发展,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安索夫从企业战略经济角度重新提出协同管理的战略经济学基本含义,并借用美国投资资产收益率数据重新诠释了协同管理的经济含义。日本战略学家伊丹广之等从“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个方面对协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协同管理的内涵更加全面系统。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来自于企业的系统管理,也就是企业各项业务行为间的关联,利用价值链可以抓住这种机会。Weston在对企业进行兼并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时期,他提出企业协同管理效应理论。企业协同效应主要就是体现在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和企业营运协同效应两个主要方面,他认为企业协同管理效应对企业进行兼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益的,能够通过企业协同效应进而体现在管理效率的不断改进。由此可见,协同管理体系作为现代协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对于研究不同管理对象的各种协同活动规律,能够科学高效地指导协同管理。其实质是利用各种工具和方法促使多个单元为同目标,共享资源、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协调一致,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具体在开展企业管理的这个领域,其实质上就是要泛指企业发展使用国际尖端技术所需要提供的一套完整的基于跨领域企业国际合作的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协调管理与合作伙伴之间数据共享,包括业务流程、决策、操作程序和业务数据等,从而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的共同开发,并具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几乎完全涵盖了整个企业间工作计划和业务作业的所有各个方面。2.1.3智慧物流及智慧供应链(1)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赋予物流管理系统以逻辑思维,具有自我思考、分析、学习、判断的综合能力,并能自我帮助解决实际物流过程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即在商品流通经营过程中获取信息、分析商业信息、做出商业决策,从商品源头对实际商品流通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管理,信息流通远比实际货物流通快。通过利用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信息技术等,实现商品物流配送的智能化、信息化。(2)智慧供应链2009年,IBM再次提出了要构建一个具有先进、互联、智能化三大特点的面向未来的工业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概念最初是通过电子传感器、GPS等电子设备和物流系统生成实时物流信息,随后逐步延伸并提出“智慧物流”的基础概念。“智慧物流”更加关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网络,并通过后续环节的互联网技术动态,实现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水平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复旦大学罗刚博士后还特别指出:“智慧供应链”系统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其他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理论、方法,是企业管理技术和运营的一个集成系统。由于采用嵌入式移动智能企业信息网络管理技术,与其他传统企业供应链管理相比,智慧供应链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发展优势:①创新技术的综合渗透性更强。在全球智慧供应链的冲击下,企业不得不利用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变革与创新,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②企业可视化应用程度、移动化程度功能显著大幅增加。智慧供应链也将会带来更多的选择使用手机照片、图像等多种视觉技术形式应用来分析展现企业数据,采取更加智能化的视觉方式应用来分析读取数据。客户的上游需求相关信息数量变化小时,需求相关信息自动传递发送给下游分销商、供应商等上游服务企业时,需求的信息变化及其信息量就会被自动放大,产生了牛鞭效应,此时,准确、及时的“需求预测”也就变得尤为重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整个企业供应链过程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随时共享相关信息,使得进入供应链过程中的各个节点能使企业更加准确、及时地充分了解其对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预测,从而较强有力高效率地彻底缓解了企业牛鞭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③行业信息整合性更强。借助信息化智能网络,智慧供应链能消除内在差异性,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实时连接。④协作性更强。信息集成下,供应链可及时了解其内部和外部的信息,随时联系上游和下游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好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绩效。供应链环节中企业与市场建立协同关系,可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总成本,协同管理是供应链的核心,并基于企业互联网化的大数据分析思维,将以往基于企业历史数据库存的整体规划管理转化成更为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整体规划管理策略;基于网络化的跨境思维,供应链与客户的直接协同将取代产销协同。⑤性能可靠和延展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基于云智能信息网络下,达到企业间信息共享,供应链绩效不会由层级增加而削弱,延展性将来也会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物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与供应链结合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促进了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在物流运输环节,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使得处于供应链中各运输环节的物流企业人员能够准确的及时掌握运输货物的所在位置,从而调配车辆,使其利用率更高;在仓储环节,物联网技术帮助各环节企业及时了解在库数量,提高存储利用率,大大降低库存成本;在生产过程中,物联网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更加灵活,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在许多传统企业物流配送中,无法得到实时情况,但在网络化下,物流配送提供了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2.1.4物联网及产业互联网(1)物联网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起源于媒体领域,是中国信息化高科技产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物联网网络是以移动互联网、电视网、传统网和信息网等网络为信息基础的一种信息网络载体。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一阶段的扩展,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可以轻松实现机与人、机、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互联互通。1999年MITAuto-ID的Ashton博士在研究RFID时首次明确指出这一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论认可。2005年在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物联网的技术定义和应用范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仅仅是泛指基于RFID等技术的新型物联网,覆盖领域不断扩大,超出了Ashton博士1999年和ITU2005年研究报告所明确指出的覆盖范围,物联网似乎被冠以“中国”标签。(2)产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技术内涵丰富的技术概念,是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所有产业相关的国家社会经济组成部分和相关产业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发展模式。虽然这些都代表着未来,虽然其前景必然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这并不容易,我们应该协同更多的力量来促进其发展。2.2文献综述(1)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迈克尔·波特(1985)的《竞争优势》一章中的“价值链”中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价值链将一个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分解后成为许多与企业战略活动相关的基本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战略活动主要包括产品市场、销售、制造、内外部物流、服务等;其他辅助性的活动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开发、采购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管理、财务管理等。价值链的管理概念将一个企业的所有价值管理活动可以划分成为一个大的整体,但仅限于一个单体化的企业。Stevens(198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一个企业在现有功能系统整合的管理基础上需要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有效整合。在20世纪90年代,MartinChristopher(1994)认为供应链管理已经是企业物流体系管理的一个延伸,物流链的管理不仅直接涉及到和优化内部商品流通,而且更加强调了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美国的苏尼尔·乔普拉和彼得·迈因德尔(2001)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有新的高度认识,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是由直接或者是间接地用来满足各方面的客户不同需求,不仅可以包括商品供应商、制造商,而且还可以包含商品运输商、零售商,甚至仅仅是各方客户自己,在每一个企业组织,如果是生产商和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如何接受和使用满足每个客户不同需求的所有重要功能。这些产品功能服务包括但一概不限于新增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线和运营、分销、财务和其他客户关系服务。苏尼尔和彼得做出了不仅仅是包括上游供应链的具体参与者以及运营活动的各种详细描述,更重要的也就是他们能够认识并看到一个客户在上游供应链运营中的特殊主体地位,客户不仅可以是上游供应链中的终端、产品和售后服务的最终接收者、需求的直接来源,更重要的也就是他们能够及时直接反馈客户到上游,甚至他们可以随时直接参与客户到下游供应链运营绩效中的评估。例如2005年日本丰田公司在成立全球首个供应链管理中心就建立了客户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将全球供应链客户体系管理中的客户和全球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来进行共享资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概念目前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理论研究进展快速,国内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迅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士华、林勇(2005)教授系统地深入研究了企业供应链的产生和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介绍了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本含义和及其重要性,供应链体系建模和管理方法的模式选择、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的模式选择,主要从企业供应链管理、协同管理和供应链风险管理两个方面研究发展了一套供应链协同管理基本理论。张蕾(2009)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总结了我国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生产规划、物流管理网络系统设计、库存管理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我国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主要研究工作热点和发展方向。张小玲(2013)认为供应商管理在采购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指的是一种理念致力于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和继续保持长期密切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管理模式理念,是一种理念旨在不断改善国内企业与国际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根据相关材料对应的供应商关系进行管理分类,不同的材料供应商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关系优化管理策略,以便企业进行一套科学合理的材料供应商管理关系优化管理,确保相关材料的生产质量,减少相关材料生产成本,控制相关材料产品供应的重大风险,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卢海清(2015)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绩效管理突出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解决对策中特别指出,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库存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企业供应链中的战略和发展规划机制问题、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机制问题、供应链中的运营管理问题、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过度协调和相互信任的严重缺乏;如何重新建立一套解决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问题的基本管理对策,完善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整体库存企业绩效评价评估机制,利用先进的库存信息技术平台如何实现企业供应链中的库存绩效管理,克服企业组织管理障碍,重新组织设计一套科学的管理库存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对比国外研究,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起始时间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应用在企业中仍有不足。与国外对比,我们更注视供应链内部发展,对外部发展不够重视。然而,国外企业注重供应链整体管理,而国内只有大型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管理比较落后;此外,相应的信息技术在国内应用率较低,例如条形码、EDI等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广、应用不足,这些都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产生了制约。(2)协同管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协同管理的基本概念最早可能是由国际供应链协同管理领域专家DavidAnderson首次明确提出。自此,供应链协同管理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专家学者和我国协同管理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领域最热门、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发展方向之一。在最近的20年里,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管理实践者对供应链协同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概念比较宽泛且包容,在国际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其理解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共识。供应链协同体现在:企业组织内部各要素及环节之间的协同,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在非特殊描述的情况下,供应链协同一般是指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供应链的协同研究就是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研究。国外研究中,理论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5年,包括多家国际知名食品零售商和连锁管理企业的Wal-Mart等在内的五家企业共同参与研究,给出了协同管理的实施措施——协同、PLAN、供给(CPFR)。IBM公司(1999年)构建了协同供应链,自主研发了一套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2001年,Oracle的LauraHorvath首次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是: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协同沟通,并指出了如何构成有效供应链管理协同系统的两个要素:资源开放和保持低成本的协同连通性;大容量、流动性的信息数据系统存储;系统和销售渠道的管理一体化;公司具备高水平的自身保护服务管理功能;善于智能化的集成与数据分析;能在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交易;复杂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新的企业Email商务管理能力。2002年,世界出名的ARC咨询公司提出了基于产品价值的协同管理的生产制造成本管理(CMM)解决策略,并由此建立了新的CMM管理模型。2003年,B.S.Sahay和RamneeshMohan在深入研究了印度的化工产业,如何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发现了其开展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时间也迫在眉睫。2004年,TogarM.Simatupang,AlanG.Wrigh和RamaswamiSridharan提出在深入实施企业供应链战略协同的整个过程时,缺乏成本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会直接导致企业供应链协同战略的最终失败。克服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性制约,突破在落地途径中的传统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阻碍,使一个协同实施主体能够走出一个集体组织理性与其他个体组织理性不一致的管理困境。2005年,DilekCetindamarBulentCatay和O.SerdarBasmac在对其本国Turkey纺织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得出了目前实施供应链协同的主要方法、路径和技术障碍。TogarM.Simatupang和RamaswamiSridharan综合了我们前人研究提出的现代供应链管理协同的基本要素,整合了现代供应链管理协同的基本理论实践框架。国内学者也开始把协同管理的理念成功的引入到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范畴,但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基本趋势保持在对传统协同概论理念的深入介绍和具体实际应用理论层面,可以说是协同管理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范正认(2003)教授运用了协同学理论,字科学层面上深入研究了国内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演变过程、发展的规律。从而颇有成效的退工了国内企业协同管理体系的不断升级与良性发展。许巨林(2003)主要研究了构成武汉现代船舶工业的三个协同创新系统,提出船舶创新创业精神、生产和服务市场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打造企业品牌文化能力是构成武汉现代船舶工业系统的重要参数。舒辉(2005)在深入研究构建集成化物流时,运用协同学的原理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一个信息化系统是构建企业企业物流集成的一个参数,同时强调了一个集成化企业物流服务在构建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作用。唐晓波等(2005)基于现代协同管理学在战略和协同模型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上,叙述了现代协同管理学在我国企业供应链中的主要应用以及解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三大方法,提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和模型,以及协同管理评价的新模型。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概念也随之而出。协同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系统中很多环节相互影响、合作、制约,当它们想要达到某种平衡运动结构或从旧平衡结构向新平衡结构发生转变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而且协同的程度与效应成正比。1965年,《公司战略》的作者IgorAnsoff在书中明确描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模式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内部分析、汇总,最终发展呈现出企业群体之间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协同。也就是说,两个独立企业之间这种共生利益互长的合作关系,是在现有资源相互共享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1996年Hepplemann该书提出以人为本的企业协同将发展成为用来衡量一个新的企业群体是否真正能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并明确指出这种协同的最基本的本质含义也就是多样的人和多个组成部门相互合作一起,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Manthou.V等人一同研究出,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是组成供应链体系中各不同环节的企业,为了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综合与整体竞争力,而进行合作、协同、一致。消除各环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加强合作,共同进步。这就是企业进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首要目的。只有更好的协同管理,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各服务节点可与企业通过签订企业服务协议或用户联合会的组织方式形成企业网络服务联盟。在这样一个协同管理的情况下,各个供应链环节,比如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将会更加灵活与高效的进行信息共享,紧密合作,为了同样的目标健康而快速地发展。为了有效实现节点供应链技术协同,节点制造企业通常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共享技术信息和运用知识共享创新技术成果。要求各产业、各环节的重点企业稳固树立“双赢”意识,努力尽快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合作伙伴必须在相互信任、承诺和遵守弹性合作协议的根本基础上继续进行紧密合作。3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S公司概况3.1.1S公司的介绍及发展历程S公司正式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投资设立,是目前我国首家积极致力于推进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的大型股份制投资企业。至2007年5月,先后就已有江苏宜兴汽车四通家电产品配套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大型汽车企业及教学科研多所院校投资入股,S公司实际注册资金已经达到1.12亿元人民币。2006年“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获得并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授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项目获得经国家人事部专门批准正式建立。公司于2009年1月通过国家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认证,2010年1月取得CE质量认证,2015年12月21日公司获得首批“大连市燃料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再次被国家认定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类型企业,2018年再次取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入库项目编号。2018年12月顺利通过ISO9001体系换版认证及IATF16949认证。目前,S公司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目前中国汽车燃料动力电池生产领域行业规模最大,集技术科研开发、工程技术专研、产品研发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一家专业化大型燃料电池生产公司。3.1.2S公司的产品与市场S公司主要研发与生产的是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在汽车行业,并且与其相关产品、技术等已经成功的应用和推广到多个行业领域,并在国内相关重要的国家示范项目运行试验活动中陆续取得了优异的应用成绩。搭载S公司研制的氢燃料电池的汽车,作为首款以氢燃料电池的汽车,圆满的完成了技术示范车试运行,成功投入服务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燃料动力电池轿车发动机在奥运和残奥期间零故障,得到各界一致好评。凭借雄厚的研发技术实力,2009年底S公司成功赢得了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中国上海发展示范汽车项目的技术合同,并成功取得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氢燃料动力电池技术示范车项目,新增发动机容量超过75%的订单。公司燃料电池产品可满足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辆需求,通过第三方的转动实验检测,HYMOD-36型车用燃料电池模块已有的耐久性已经突破5000小时,实现-10℃的超低温快速启动,防水静电防尘防护等级已经达到IP67,通过GB/T33978-2017《道路车辆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标准要求的-40℃至60℃燃料储存温度试验。2015年向战略合作客户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提交荣威750轿车用燃料电池电推模块59台套,实现了公司单一定型产品100台级/年小批量生产和销售。2017年11月9日,S公司携HYSYS-30燃料电池系统及HYMOD+燃料电池电堆模块亮相江苏省如皋汽车文化馆,代表了国内燃料电池行业最先进技术成果的HY系列产品以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一经亮相便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17年11月17日,搭载S公司自主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和电堆技术模块的上汽大通旗下首款轻型氢燃料电池轻型客车FCV80于今年广州国际车展正式完成发布化并上市,FCV80是国内汽车首款正式完成量产化并上市的氢燃料轻型汽车,该车目前搭载的都是HY系列的氢燃料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电动车尤其是燃料电池也将大规模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去,贯穿到交通运输、民用及商用领域,氢燃料电池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广阔,S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生产能力,必将在未来的新能源领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3.2S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3.2.1供应链结构S公司的供应链结构是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物流、现金流的把握掌控,以企业的运营模式为基础,从产品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开始,生产最终成品和半成品以及销售最终产品,最终由公司销售服务部门把最终产品直接卖到最终客户手中。它指的是将S公司的供应商、采购、生产、销售,以及所有终端客户信息连接成为一种庞大而整体的互联网链网络结构。S公司的供应链不仅仅只是一个连接供应商与终端客户的一个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它也是一个大的增值链。材料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制造、包装、物流运输等多个过程在企业供应链中实现增值,最终为企业经营带来长期收益。S公司供应链结构如图3-1所示。图3-1S公司供应链结构图3.2.2供应链发展现状(1)S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冲突。任何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都应该是建立在以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模式为主要基础的,这就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所需要涉及的从业人员都代表着不同企业群体的根本利益。但是在S公司的实际业务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的就又会同时出现各种自身利益上的问题,这就间接的就会导致了各企业群体之间由于各种利益上的问题而又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其他企业之间的实际合作。由此可见,S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理念和业务实施战略意图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协调和整合,只会使S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2)S公司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21世纪即将是移动互联网络和信息电子技术发达的关键时代,企业只有能够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总体和趋势,才能有效率地降低其在供应链经营管理中的成本,从而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从S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来看,公司内部的整个运作机制并不是基于信息系统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S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有序发展。此外,受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资金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S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措施,特别是缺乏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从长远来看,S公司必须注重其供应链的内部管理,使其规范化,否者会严重制约S公司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体来看,S公司在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低下,发展状况不容乐观。3.3S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1)供应链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公司供应链管理及发展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S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公司供应链的管理没有深入的整体了解。而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公司的高层领导,而且在公司的最简单的工人体现的更加明显。作为S公司的高层领导者,虽然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却仍然认为供应链管理只是企业在管理环节的普通表现形式而非重要环节。在需要组织多名员工同时进行批量生产时,只需要注重尽量节约资源和尽量降低生产成本,然而,他们并没有深刻的去认识并看到传统企业中的供应链工作管理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系统的企业工作管理流程,只有不断加强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与紧密联系,才能有序地组织开展企业生产供应链经营管理的专业相关培训工作。同样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名员工,也总是认为只要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因此,在参与工作时,他们往往无法承担应有的使命和责任。由于他们的忽视,供应链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他们没有明确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给S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企业对于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信息交流不顺畅。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公司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安全原因,尤其主要是企业信息沟通不畅,S公司在产品采购、生产等一系列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流程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保密问题。假如S公司在供应链管理的每个流程之间不能保证信息的顺畅,只会在实际的最终商品运输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不仅损害了部分客户的合法权益,也反映了S公司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否则只会严重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3)供应链的成本控制问题。S公司对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意识不高。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问题的缺失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没有充分看到成本控制的问题并参与其中,一些操作工人认为成本管理或控制是采购部门的事情,自己无法控制。第二,S公司也非常缺乏全面的企业成本风险管理战略意识和对于供应链企业成本风险管理的高度统筹战略考虑。只能仅关注产品局部,尽可能多地降低产品采购管理成本和营销支出,忽略了产品制造过程成本和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对生产企业的直接影响。因此,S公司通常需要通过进行业务流程中的重组或战略规划,消除业务部门间的自我利益保护主义,从而有效优化企业供应链的运行总成本,真正有效的减少浪费,使供应链总成本最优。(4)供应链管理潜在因素的不可预测性。涉及到S公司供应链的内部管理,主要存在有以下五大风险:采购信息沟通方式错误、采购产品到货无效率、物流中止、库房经营管理差、物料配送计划不准确等;而在属于S公司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外部,市场经济不稳定性、行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周期性、政策和法规以及其他不利因素等各种不可抗拒的风险,都会直接使S公司供应链体系受阻或不稳定情况的发生。(5)供应链信息整合问题。S公司在信息系统方面投入太少。虽然目前有用友等的企业管理软件,但是模块的应用比较少,没有发挥软件的作用。同时又有企业OA系统并行,使企业信息分散,不便于管理。4产业互联背景下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趋势4产业互联与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问题4.1“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中国正处在科技产业革命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正在创新重塑和优化调整当代国际主要产业结构分工,与当代中国经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交汇,推动当代中国深入实施国家创新技术驱动产业发展重大战略。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全面推进建设中国制造业综合强国的重大战略发展构想。是我们为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综合强国发展战略进入头十年的长期行动计划纲要。通过“三步走”来明确实现中国制造业综合强国的三大战略目标:第一步,2025年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综合强国;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现代制造业综合整体实力达到整个世界十大制造业综合强国的国际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20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一百年时,综合经济实力迈进整个世界十大制造业综合强国战略前列。制造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是国家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民族强国之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是不断增强提升我国工业综合国力、保障党和国家安全、建设现代世界制造强国的一条必经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推进中国未来10年努力建成现代制造业振兴强国的重要行动指南,是推进中国未来30年努力实现现代制造业振兴强国梦的重要纲领性决策文件,为推动中国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完成机构调整和稳增长任务,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品质和信誉。“中国制造2025”是当代中国装备制造的一个升级版,主要特点体现在四大理念转变、一条发展主线和八大关键战略发展对策上。四大方向转变:一个就是应从要素创新驱动向产业创新技术驱动方向转变;第二,从低生产成本上在竞争中的优势驱动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在竞争中的优势;第三,从发展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粗放型能源制造业向发展绿色能源制造业典型转变。四是从生产型工业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工业制造模式转变。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制造工程为技术主线,体现了现代信息电子技术与传统制造工程技术的一种深度有机融合。八项重大战略发展对策:加快实施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制造,提高装备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完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强化装备制造技术基础,提高制造产品质量,促进发展绿色智能制造,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全球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优势的制造企业,发展新兴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主要围绕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发展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提出了9项主要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提高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继续促进工业信息化与现代工业化领域深度对接融合;三是继续强化国家工业制造基础设施能力;四是继续加强产品质量和服务品牌体系建设;五是继续全面推行我国绿色装备制造;六是大力支持推进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突破;七是进一步深入促进我国制造业供给结构优化改革;八是继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九是着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综合国际化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1号通知,关于印发建立指导国家先进制造业综合强国体系建设国家领导工作小组的有关通知,国务院新闻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并与所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其他24个职能部门25名主要领导同志组成国家领导工作小组,协调指导国家参与全球先进制造业综合强国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审议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重大重点工程项目,以及重要的重大工作计划安排;三是加强对重大社会问题决策落实有效情况的检查监督协调检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把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技术强国。4.2产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分析4.2.1产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是处于市场初期到发展期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从横向的产业链覆盖,到纵向的产业链升级转型,但不容置疑的是我国的产业互联将是互联网产业的里程碑,也是我国从传统产业升级到产业互联的焦点路径。目前,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无论是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结构升级,还是努力促进整个区域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产业链和互联网都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创新,包括生产方式(技术创新)、贸易方式、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互联网是真正能带来这些创新的关键技术。这必然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变化趋势,只有真正适应这些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些根本变化,企业和地方政府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只要他们现在已经拥抱了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就有可能在中国未来三到五年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拔得头筹。产业互联网已经是一个技术内涵丰富的产业概念。它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所有与其相关的各类社会经济组成部分和相关产业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新的增长驱动模式。虽然这一切也都代表着未来,虽然其发展前景必然也会是美好的,但是要在实践中,这并不容易,我们仍然应该积极协同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翻看移动互联网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从最初的ARPA无线网络连接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天的移动智能互联网、工业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可以清晰感觉到,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已经正式来到。可以说是各行各业的转变是通过互联网从最初的通信领域根据“就近原则”,然后从消费端已逐渐扩展到生产端,从生活、生产领域,然后“狂飙”进而朝着跨界、融合、颠覆重建的方向。毫无疑问,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产业革新”的另一个关键节点——产业互联网之上。犹如清晨的天空,一轮耀眼夺目的旭日正呼之欲出。在过去的20年里,大家的实物消费行为由于互联网而发生改变,人们已经进入了“消费互联网时代”,但是一些消费产品互联网传统市场已经趋于完全饱和,那些对各类实物消费资源已具有完全自主控制能力的新型传统服务行业等也正试图与消费互联网深入发展融合,期待它们利用消费互联网的“革命力量”不断创造新的消费价值,从而努力促进消费互联网传统行业快速走向“产业互联网时代”。4.2.2制造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分析2017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和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本文简称《意见》),正式明确形成构建智慧供应链的产业政策发展导向。《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尽快完成一些能够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智慧供应链技术发展新型的技术、新模式,基本可以形成一套涵盖整个中国所有核心制造产业的全球智慧制造供应链技术系统,中国将发展成为覆盖全世界智慧供应链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意见》明确认为,供应链以满足客户整体需求驱动为市场导向,以不断提高质量和运营效率水平为最终目标,整合行业资源,实现涵盖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高效和可协同的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迈入智慧供应链新时代,以往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实现智能中国制造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智慧、高效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是国内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关键。近年来,新一代的物联网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等技术,业务流程的“四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仓储物流都将得到有效相互连接,使我国传统企业供应链进一步健康发展并达到现代智慧供应链新发展阶段。智慧供应链与制造业的生产体系相连接,通过供应链服务,提供智能虚拟仓库和准确物流配送,制造企业可以将重心从实体仓库转向制造,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经营流程,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4.3产业互联背景下制造业智慧供应链管理应用案例4.3.1家电业的工业4.0——海尔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智能制造,将传统工业控制网络进行转型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此同时,海尔不仅中国建立了首家智能工业互联网工厂,而且向整个世界开放透明,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制造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工业4.0的第一步。顺应当前全球新工业革命和移动互联网制造时代的发展潮流,海尔互联制造工厂正在从传统大规模智能制造向现代大规模智能定制制造转型,积极探索现代智能制造工厂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现代智慧制造工厂。海尔分析了这个工业4.0的技术本质,它就是基于智能电器制造的一个互联网加工厂,它不仅需要用户获取基于消费者的在线购物互动体验,实行用户定制个性化售后服务。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从用户的想法出发,消费者主动参加整个操作过程,实现企业消费者的各种个性化消费需求和整个操作过程的实时可视化;与企业用户进行实时移动互联,从售前产品设计研发工作到售后产品设计制造的整个操作流程和产品供应链的实时整合,以及苏宁到海尔的物流供应商、物流供应商;也就是说,海尔完成了由为库存生产到为客户生产的转型升级。对于消费者来说,海尔创造的互联工厂是可以获取全程服务跟踪的智能平台。用户想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验,但是他不能快速的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和分销过程,也不能深入的参与设计和营销过程。例如,现在有些用户会问一些问题,比如“我想把我的照片放在洗衣机上”,“我能看到我的冰箱从订单到生产一直到发货吗”,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工厂模式来解决。海尔从2012年开始探索互联工厂,在探索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再沉淀的过程,从一个过程中的无人,到一个工业生产间的无人,甚至到整个生产车间的工业自动化,最后到整个工业互联网和工厂的智能展示。目前,海尔建立了多个行业4.0示范一体工厂,包括专业生产数控冰箱的智能互联一体工厂(目前全球空调家电业第一个采用智能冰箱互联一体工厂)、生产控制空调的智能互联一体工厂(目前全球控制空调家电行业最先进的智能互联一体工厂)、滚筒洗衣机的智能互联一体工厂、青岛热水器厂的互联一体工厂。除了这些具有示范性的工厂,海尔还要不断扩大和重新复制覆盖全球的智能供应链管理体系,用户在此可以自由定制新的产品,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通过海尔移动智能终端随时连接整个工厂,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的前端被称为“众创汇”的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平台,使用此平台,海尔与用户一对一对话,消费者同时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智能电子设备实时跟踪空调产品“诞生”的整个生产过程,如用户定制产品内容、定制自动下单、订单自动下线等十个具有时间轴的节点,根据每个消费人的兴趣偏好可以自由选择产品空调的各种样式、风格、性能、款式等专属产品空调,用户向空调工厂厂商实时在线提交空调订单后,互联工厂系统自动安排生产,并自动将信息传递到车间生产线及各材料、物流商,智能生产工厂优化生产线让您可以同时加工生产不同的各种产品型号。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就能实时随地获取整个产品订单的实际生产过程状态,生产的全过程由手机用户掌控尽在“掌握”。同时,用户也可以直接评价产品或提出意见,可视化工厂将用户评价系统由完成后提前到生产完成之前,实现用户“倒逼”的产品质量,用户不仅仅单单只是一个海尔产品的“消费者”,更是一个智能产品的“创造者”,海尔已经彻底正式开启了一个“人人自造”的智能产品制造时代。在海尔,智能化的互联网工厂系统是一个非常智能化的能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云平台管理系统。目前,消费者交互家庭智能安居定制家庭解决方案平台主要产品有四种具体运作管理模式:交互智能安居型号家庭用户量身定制、众联家庭用户量身定制、专属家庭用户量身定制,以及为未来一个能够真正达到整个U+智能化的交互智能家庭智慧安居家庭而用户量身设计定制的一整套智能家庭交互智慧定制解决服务方案。此外,海尔还可以使用3D打印来支持独家定制。用户可以发送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和图片进行3D打印,最后通过注塑技术将这些需求和图片进行整合,使产品质量更加细化,提高用户体验。4.3.2i5数控系统打造“指尖工厂”——沈阳机床随着发达国家在未来大力支持推进基于智能机器制造的“工业4.0”,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寻找一条能够真正满足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快速发展转型道路。机床装备行业被业界称为“机器之母”,它往往是直接衡量一个发达国家机床装备技术制造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参数。核心技术费用研究和复制开发自2007年以来,沈阳机床集团连续五年累计投入核心研发技术费用11.5亿元,成功的复制研发了基于i5数控系统的CNC运动控制系统技术,数字运动伺服电机驱动控制技术,实时运动数字数据总线控制技术在通用电机运动控制系统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应用技术,彻底成功复制研发和熟练掌握了电机运动控制的关键基础应用技术,2012年成功研制开发出来了世界上首台完全具备电机智能运动网络控制功能的新型i5数控控制系统。i5是指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网络化(internet)、智能化(intelligent)和集成化(integrated)的有效集成。该控制系统产品采用先进的控制误差精度补偿处理技术,控制精度误差可达到微纳米数量级,无需使用光栅尺进行测量,产品控制精度误差可达3微米。在此基础上,智能机床实现了自动补偿、自动诊断、自动控制和自动管理,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终端。自动误差补偿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校正,误差补偿可以进行智能自动补偿,根据设定目标补偿对象误差进行自动补偿,可以同时达到高补偿精度;自动故障诊断系统能及时准确实现司机遇障自动报警,避免自动停机;自动控制可实现智能控制,实现高效、低消耗、精确控制;自动管理可以实现“指尖上的工厂”,实时传输和输入机床加工数据。自i5实现智能沈阳机床制造实现“互联网+”以来,沈阳机床公司计划通过打造“i平台”,将沈阳智能机床制造从一个单机模组扩展扩大到一个无限制模组。“i平台”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通过互联网络直接销售的数控机床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机床是否在使用或停机状态,正在加工什么,加工进度如何,质量如何,有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维修?“I平台”终端一目了然。可以这样说,i5的成功推出对我国机床制造行业的经济刺激不亚于移动智能手机对我国传统智能手机的巨大经济冲击。德国电工委员会名誉主席RolandBent在去年参观中国沈阳机床时如此表示,这令人难以置信。2013年,德国刚刚正式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快速连接德国制造业中各领域的重要资源、信息、物品和机器人,构建高度灵活的工业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智能电子装备技术制造业新形态。出乎意料的是,沈阳机床这么早起来就让我们又看到了把它作为当代中国“工业4.0”的一个现实典型的好例子。4.3.3“机器人工友”解围“中国制造”——上海海立对于当前国际高端空调消费市场而言,制造业加速回归的利好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公司开始独立研发制造生产热泵干衣空调机和压缩机,德国的公司Miller和Electrolux也分别独立研发生产热泵干衣机。国内高端压缩机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快速转型,打造国内高端压缩制造业新模式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海立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成功完成了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布局。在整个欧洲及亚太地区拥有5家生产工厂和6个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已经远销160多个发达国家和偏远地区。海立作为一个传统的家电制造业能带头执行,实现产业的国际化布局,长期占据着世界市场份额的前三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进口智能自动化生产模式,这对我国遭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招聘难”限制的传统制造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虽然海立的生产线为机器人“上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机器人生产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并非一蹴而就。2007年采购的第一台机器人用于钣金车间压缩机壳体相对简单的冲压工艺。从做出决定到成功申请,大约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在研发过程中,机器人生产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力量,由于第一次尝试从一个简单的流程开始,问题并不多,整个流程进行的很顺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继续改造生产线的信心。自2007年以来,该公司钣金加工车间已经过7年的逐步升级改造。在过去7年里,海立方共引进了150多台工业机器人,替换了670多名企业工人,约占其一线企业员工工人总数的20%,这种工人替代并没有为其导致任何劳动争议纠纷。由于目前中国的工业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急剧上升,海立已经组织制定和规划实施了“五六七”发展计划:到2015年,实物工业劳动生产率将达到超过5000台/人,员工的平均收入将达到超过6000元/月,每个人都有可能至少同时操作7台劳动设备。到目前为止,海立的实际人均劳动生产率已经从按照计划明年开始继续实施时的2500台/人,提高到4100台/人,普通职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也从按照计划明年开始继续实施时的3000元/月,提高到5000元/月。在引进机器人之前,海立每天至少要同时进行8个生产步骤,每一步的生产接力:在一条自动生产线上,10多名生产工人每天操作12台半自动生产机器,每班工人生产3000个产品外壳。现在只能就剩下忙碌的电动机械臂了。每条机器装配线还是12台小型机器,但每个串联连接起来的机器变为8台大型机器人。他们沿着一条30米长的汽车生产线一字排开,以大约10秒的工作节奏快速抓取每个成品,快速准确地将车移动到下一站,还甚至可以连续工作数百小时。除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在钣金车间、装配车间、电机车间、加工车间形成了整个或部分数字化工厂,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系统(HCM)和单独的机器设备远程监控系统(SCADA)集合,致力于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生产、装配、物流的智能集成。在海立看来,机器人制造企业员工上岗并不等于所有企业工人下岗。反而在大量人员投入使用现代工业工程机器人后,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了企业的不断转型和快速发展。随着企业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企业人员可以不断增加企业核心技术员工的劳动收入,防止企业高技能技术员工的大量流失。不仅如此,机器人时代到来后,工人企业可以直接转向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劳动强度较低的专业岗位上开展工作,增强个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有利于企业员工实现个人企业价值的真正实现。机器人的使用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4.4产业互联与智慧供应链发展启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现在从“人人相联”到“物物相联”的转变上。这也意味着,未来20年,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将以互联网为基础。工业将在产业互联下首当其冲。产品在设备出厂之前就已经植入到了传感器,传感器将能够时刻跟踪记录每个产品的正常运行工作情况,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和产品故障,可以快速及时整合产品生产过程记录、销售过程记录、产品安装操作过程记录,通过随机分析数据找出故障原因,再将数据分析后的结果及时反馈用户到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以大大减少发生错误。农业将继续成为中国有望推动加速农业进入中国移动端和互联网等新经济发展时代的“快车道”。由于传统农业应用互联网和传统农业应用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的几年中国传统农业绿色蔬菜生产种植将更加高效高产。例如,传感器可以埋在土壤中实时测量土壤水分,然后结合当地的温度来确定什么时候和来灌溉作物。家庭互联网也不愿意落后而迎头赶上。正如今年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大型智慧智能家居应用案例所想要展示的那样,接下来各种智能家居用品,如厨房电器、门窗等都将全部接入智能互联网。我们即将带您进入一个智能家居的新时代:您不仅可以在您的办公室随时调节放在冰箱里的温度;在上下班的繁忙时候,你甚至可以通过控制打开电饭煲的电源开关、打开户外窗户、打开中央空调等。甚至处于人体中的互联网也因此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移动可戴式穿戴医疗设备已经可以实时监测我们的正常体温、心跳、睡眠、活动模式、卡路里热量消耗等健康指标,并将这些数据上线后传到我们云端,供外科医生或其他医护人员实时跟踪分析。更确切可以让人想象和我们期待的事情是,在世界万物交相互联之后,我们今天收集的这些数据将在一些新的知识维度上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应用价值。这种“数据的外部性”,即研究数据的内在价值和实际效用,可能远远不会超出双方当事人建立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设计管理系统的工作初衷。产业互联背景下,会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融合。即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与产业生态的融合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边界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模糊上。通过实现数据资源连接、开放、共享和信息交易,以及对各种类型数据资源碎片的整合解构、重组和资源整合,打破传统数据资源孤岛,形成存在区域性和空间网络中的各种数据资源聚合,挖掘出越来越大的数据价值。第二个关键词是行业跨界。即实现生产性质与服务业、大数据、产业链和生态等的跨界融合发展。其中,大数据技术是将现代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技术注入现代产业创新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数据流和集成技术流、物质流、资本流、人才流和服务流,然后影响社会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组织模型,促进自主创新和驱动创业,并不断促进新的经济商业模式、价值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活动增长点。这也正是今年中国大力推进实施“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工业大数据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初衷之一,这也是信息产业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动力和强大活力。在产业互联发展背景下,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的发展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级:(1)连接升级据估计,在未来5-10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诸多新一代物流信息基础技术都将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以及物流货物将完全自动连接接入到移动互联网,显示一个指数级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个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全面性的覆盖和广泛的网络连接,“万物互联”将极大促进一个智慧时代物流的快速发展。(2)数据升级随着物流信息系统的加速建设、数据的实时对接与相互协作以及移动手持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物流中的数据将更加能够及时得到全面的实时采集、记录、传输和数据分析。预计未来5-10年,物流信息数字化应用程度将显著大幅提高,打破传统行业物流信息不对称和物流信息资源孤岛化的现象,“全程透明”将逐步夯实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基础。(3)模式升级据我们估计,在未来5-10年,分工合作协同的新模式方法和比如众包、众筹和信息分享等将可能会广泛得到使用,打破了物流传统的企业分工管理体系,重建物流企业优化业务流程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将继续成为打造智慧物流的强大动力。(4)体验升级我们预计,分布式商业物流以及互联网将更加多地贴近中国消费者,全面实现取代传统集中式商业运营物流模式,依托一个开放资源共享的智慧物流体验服务网络,满足每一位物流客户的各种个性化物流服务体验需求,“体验经济”将为您创造一个智慧物流的新价值。(5)智能升级随着各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迭新换代,机器将在很多各个方面可以取代目前人类的日常劳动。预计未来5-10年,物流产业机器人将彻底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的产业使用规模密度,物流产业动力优化将彻底改变传统时代物流产业基因,“智能革命”将彻底改变中国智慧物流产业格局。(6)绿色升级中国智慧物流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闲置人力资源,积极实施降低社会能源消耗,符合现在全球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预计未来5年,绿色物流包装、绿色物流运输、绿色物流仓储将继续加快示范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将大大提升我国智慧物流的社会影响力。(7)供应链升级发展智慧物流将直接引导我国智慧物流供应链的产业转型创新升级。优势之一是更加接近广大用户,智慧物流将直接推动行业互联网深入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将推动物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与广大用户的相互联系,深化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形成“协同共享”的大生态系统。5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5产业互联下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5.1S公司智慧供应链管理优化逻辑5.1.1更智能的成本控制(1)人力成本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大量的人工干预,因此供给效率低,智能化水平低,不能有效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储运需求。智慧物流供应链运营管理的主要应用目的也就是通过减少人工干预,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经营运行管理效率的重要基础上有效节省企业劳动力管理成本,通过实现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高效便捷化和物流运输管理策略的精确可视化,为企业决策实施提供有效参考数据支持。积极利用产业互联网,把既有工厂升级成智能工厂,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减少用工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制造资源的配置和效率,降低了加工厂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提高加工企业的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例如,国内某家电制造企业使用产业互联网建立智慧供应链来对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已基本达到每年降低其组装工人的人均劳动力生产成本约30%、提高个人工作效率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组装生产区域内已实现全部流程自动化,节省企业劳动力90%,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生产成本的生存压力,保持其在中国家电市场的固有竞争龙头优势。(2)采购成本智慧供应链的最大一个特点也就是企业可以轻松实现集中自动采购。由于库存管理信息非常准确及时,采购部总经理可以根据各不同生产设备工厂的库存具体情况自动制定采购计划,而不是逐个同时打来或电话反馈各生产工厂可以查询产品库存管理情况、库存物料消耗反应速度等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自行制定具体采购计划。由于库存采购信息通常是实时的,可以在各个方面公开透明,他还甚至可以实时控制公司库存的总量消耗变化情况和供应速度,所以他的采购计划可能会更加具有强的说服力和更有可信度。在未来,集中批量采购将逐渐取代传统小批量采购,也将成为市场常态。(3)物流成本在现代企业中,大部分物流服务都是采用外包形式。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物流服务商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的大多数企业中,物流过程大多是优化的。因此,可以进一步优化智慧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4)时间成本在企业供应链中还具有两种有效压缩交货时间的方法:包括产品实时交付和业务信息实时传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智慧供应链,不断创新优化智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以显著有效降低S公司的生产时间费和成本。①把握压缩主要物流利用时间,首先做的就是把握优化有效管理操作流程;把握消除主要操作流程中的多余无用操作过程,采用更多的物流并行操作工序;把握掌控好主要操作流程的利用时间,有效管理利用物流时间相对完成主要非关键操作步骤的利用时间,压缩主要流程操作中的多余利用时间和其他无效利用时间;避免返工的时间和停工等待的时间。②提升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快速自动响应管理能力——QR管理技术。快速企业响应系统是一项指公司利用我国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技术量身定制的一套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快速库存响应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信息处理技术:库存管理控制、信息资源共享、RFID/条形码处理技术和商品分拣处理技术。在本文中,供应链产品库存控制管理、运输成本控制管理实际上已经是目前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多种重要手段。它一定能帮助使您的供应链更为高效、快捷。③推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工作时间相互压缩。为了有效实现不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时间相互压缩,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应该要优先进行考虑。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一种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