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_第1页
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_第2页
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_第3页
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_第4页
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商时期晋南地区军事防御的考古学观察

在晋南地区,“东连党,西连黄河,南开燕洛,北破晋阳”。田野考古和甲骨文资料表明,整个商朝数世纪间,晋南地区一直是商代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商朝对晋南地区的持续政治、军事经营客观上促进了山西境内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为周朝建立前夕,文王之世在晋南地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并对晋南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垣曲条件与中商文化格局商汤灭夏,商人迅速据有夏的故土,并积极经营有夏之居。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追述夏商之际史事说:“成唐,又严在帝所,尃受天命,翦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铭文中的“成唐”,显然即商朝国家建立者成汤。在春秋时期人们的观念中,商汤所建国家的地域是以夏代的疆土为基础的,这已基本为早商时期考古学资料所证明。夏代以豫西和晋南地区为国土中心,不仅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持,而且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田野考古资料也日渐为传统文献记载提供了较为坚实可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早商时期,除了具有都城性质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外,目前在以上两座城址周围的山西境内考古发掘的同一历史阶段的古城址还有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以上两座城址同样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军事防御功能非常突出。垣曲商城位于商朝的直接控制之地,城址雄踞三面环水的高台地,居高临下,西南修建双道夹墙以增强城址防御能力,由于其处于洛阳平原通往晋南的水陆交通要道旁,再从城址所处地势和夹墙结构看,该城“很可能是商代早期的一座军事重镇”。目前学术界许多人均赞同,东下冯商城是早商设在晋南的另一军事重镇。有的学者指出,东下冯商城所处的晋南地区是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中心之一,该处的商城建立在东下冯类型夏文化的废墟上,“其作用很明显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其南段城墙的二次拐弯“亦为军事防守之需要”。总之,“东下冯商城的作用及性质始终未脱离军事重镇的范畴。”从地理位置看,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均位于夏朝国土的另一中心地区晋南一带,早商时期在此建城不仅在于构筑起拱卫早商政治、军事中心——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的一道防线,而且本身同样具有经营有夏之居的政治、军事意义。东下冯是晋南夏人的中心聚落之一,早商时期在此建城,毫无疑问在于有效地控制夏墟一带的夏遗民,并积极向北方开拓。垣曲商城同样“很可能是一座为监视和控制夏遗民而修建的军事城堡”。以上考古学材料表明,早商时期对山西地区的控制仅仅局限于在晋南地区建立若干军事据点,商朝在晋南地区有效行使主权的区域颇为有限。但垣曲商城和东下冯商城在构筑起拱卫早商政治、军事中心——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的一道防线的同时,对于商朝来说,同样具有积极向北方开拓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意图。目前,由于商代中期以后的商文化遗存,在晋南地区甚为罕见,包括垣曲等晋西南地区中商时期的文化面貌有待进一步探明,中商时期的商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长治、屯留一带的晋东南一带。以前,长治市博物馆曾收集到一批中商二期铜器,器类有觚、爵、斝、壶等。距长治东北不远的潞城县,也曾出土过中商铜器,包括鼎、斝等。距离长治不远的长子县,县内有商代遗址多处。其中西旺遗址和北高庙遗址屡有铜器出土。1971年冬和1972年春,长子县北关的北高庙曾两次发现商代文物,计有铜鼎、鬲、觚、爵、斝、小口折肩尊、戈、镞等铜器,以及陶鬲、陶豆、玉柄形饰、玉镞等均应是随葬品。上述诸器的年代均属中商二期。长治市博物馆曾征集到长子县所出鼎、斝、戈等铜器,年代属中商二期或三期。考古学家参照同出陶器和小神遗址的发掘资料,判断长治、长子、潞城一带所出铜器,“应属商文化范畴。”P271中商文物尤其是大批铜器在晋东南地区发现,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在商王朝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晚商时期的山西考古学资料表明,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早商与中商时期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同时期商文化基本一致,但到了晚商时期,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的商文化遗址却很少发现。目前,考古学界对这一现象仍在做深入的探讨。灵石旌介村、汾阳杏花村等地的晚商墓葬在墓葬的基本形制以及使用腰坑、殉人等习俗方面与殷墟类型晚商文化一致,但灵石等地晚商墓葬中的陶器组合主要是鬲或豆,与殷墟类型陶觚、陶爵比较常见并且往往成对使用的习俗有别。除个别殷式鬲表现出殷墟商式作风外,多数陶鬲具有自身的特点。随葬青铜器中的礼器无论器类还是形制,都与殷墟相同,但部分非礼器类铜器,具有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地方特点,似与北方青铜文化有某种联系。由于文献材料缺乏,晚商时期山西境内的民族结构尚难以讲清楚,考古学家根据山西境内不同的两种文化面貌,推测晋东南地区的长子、潞城和黎城等地“一带可能是殷王朝管辖的王畿范围”70,石楼类型的方国青铜文化分布区即“古文献所提到的鬼方、土方的活动区”71。文献明确记载,西周初年晋国始封时,“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东周时期,晋国周围仍然“戎狄之民实环之”。《国语·郑语》列举西周末年北土的民族格局时,提到赤狄中的潞、洛、泉、徐、蒲支系,根据清代学者董增龄《国语正义》中的考订,以上赤狄中的隗姓族群的地域分布,基本上都不超出今山西之境。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这些赤狄支系绝非西周时期突然从天而降,至迟在西周以前其已陆续进入该地区。其中,某些族群的史迹,已散见于甲骨卜辞,这就为研究晚商时期商朝势力在山西地区的进出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信息和可循的历史线索。甲骨卜辞中记载最多的是赤狄支系中的鬼方。己酉卜,贞:鬼方昜无祸?五月。(《合集》8591)己酉卜,……鬼方昜……祸?五月。(《合集》8592)……贞:乎龙田于…………卜,贞:鬼方昜……(《合集》8593)卜辞鬼方所在,学术界有不小的分歧。自徐中舒先生提出“盖鬼方之本据,原在山西晋地之近境”的意见之后,王玉哲、陈梦家等先生又分别提出殷周时鬼方地域“在晋中南部”及“殷代鬼方似当在晋南”275的观点,则似乎表明,晚商时期,今山西中南部一带极有可能为鬼方所据之地。目前学术界对卜辞“鬼方昜”的“昜”字,理解不一。王玉哲先生说,从卜辞整句看,鬼方逃去为“无祸”,李学勤先生进一步指出,“(鬼方)以有祸为正卜,表明商人是希望它们有祸的,它们都是商的敌人”75。这正和《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相一致。然而,有关资料表明,鬼方为患的问题直至西周时期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年克之”,如果按照王玉哲先生的理解,“是殷高宗即位三年之‘三年’的纪事”,则仅仅表明商朝对鬼方的战争,在军事上所获得的胜利是颇为有限的,商朝在今山西中南部一带的边患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卜辞中还有方。陈梦家先生推测邛方“大约在安邑与济源之间”274,李学勤先生考证邛方在太行山北山西的东南隅和中部64,王玉哲先生以为,卜辞方即周代的玁獯,可备一说。据卜辞记载,方经常为患,并不断受到商朝征伐。如《殷墟卜辞书契续编》1·10·3:“贞,登人三千乎伐邛方,受出又。”卜辞中,商王征伐方的记载另有以下记载:贞:乎征方?(《合集》6305)贞……王往伐方。(《合集》6210)贞:叀王往伐方受有佑?(《合集》6213)丁卯卜,争贞:翌辛未其敦方,受有佑?(《合集》6338)此外,卜辞中还屡屡提到商王经常派人侦察方的军事动态。贞:共人五千见方?(《合集》6167)庚寅卜,贞:勿视三千乎……(《合集》6185)贞:乎望方?(《合集》6189)贞:乎目方?(《合集》6194)从卜辞记载看,经过商朝的军事征服,方曾在一定时期内臣服于商朝,并曾经佑助过商王。……贞:我受方佑?(《合集》8501)贞:我弗其受方佑?(《合集》8505)庚午卜,贞:我受方……(《合集》8504)乙巳卜,贞:弗其受方佑?(《合集》8511)但以上卜辞所载,方同商朝之间的这种臣属关系并不大稳定,更不甚严格。李伯谦先生说:“从灵石往南至今曲沃、侯马一线往西不远,恰恰是石楼——绥德类型青铜文化的分布范围,很显然,这种重合现象决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方与石楼——绥德类型遗存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明证……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汾河以西以石楼——绥德为中心的黄河两岸高原山地就应该是方遗存”182。西周时期,该族仍然长期为患,说明其仍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商朝对方的控制,收效甚微。卜辞中还提到龙方。郑杰祥先生以为,商代龙方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说的豢龙氏,其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316。卜辞记载,龙方曾经遭到过商朝的讨伐:贞:王叀龙方伐?王勿隹龙方伐?(《合集》6476)贞:王勿乎妇妌伐龙方?(《合集》6585)贞:及龙方?(《合集》6592)以上表明,龙方曾经与商朝处于敌对状态,故屡屡遭到商朝的讨伐。此外,卜辞所能见遭到商朝讨伐的国族还有亘方。邹衡先生认为,垣曲一带“当为亘方之属地”。卜辞中提到:己亥卜,争贞:令弗其获执亘。[己亥卜,争贞:令]获执亘。贞:戉获。乙巳卜,争贞:雀获亘。乙巳卜,争贞:雀弗其获亘。辛亥卜,贞:雀[其]获亘。(《合集》6952正)戌卜,宾贞:戈执亘。(《合集》6951)卜辞中,另载有亘方向商朝纳贡之事:亘入十。(《合集》9289)……亘示四十。(《怀特》102b)卜辞中有关商朝在今山西境内的军事活动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仅举以上几典型例证,略加申论。综上所述,商代晚期,山西一带的民族结构和民族关系颇为复杂,从甲骨卜辞看,该地区是晚商时期商朝极力加强军事经营的重点区域。以前,郭沫若先生称“殷人之敌在西北”539,陈梦家先生对卜辞所见四十多个部族方国方位进行考证,“在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朝敌对的方国,多在晋南即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311根据先秦文献所透露的信息,今山西南部和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既是传说中尧、舜等古老族群和夏族后裔的久居之地,又是北方戎狄支系进出中原地区的前哨,“这种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格局折射出山西作为中原与北方联结地带的民族大熔炉性质。”67晚商时期,商朝军事力量在晋南及晋东南一带的进出,客观上促进了山西境内的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周朝建立前夕,极力加强对山西一带的经营及周朝建立后在山西境内的分封,其目的很明显也包含“匡有戎狄”的意义。周朝统治者“启以夏政,彊以戎索”的统治策略,收到了比晚商时期单纯军事征服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商、周之际,山西一带民族关系是否和谐与巩固,对于王朝的安危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三、晋南时期陶寺类型文化遗迹《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考古学资料表明,河东所在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和成长的重要区域之一。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山西全省范围的文物普查、重要区域的专题调查、重点遗址的科学发掘、典型遗址的综合分析,基本建立了各区域的文化序列与谱系。仰韶中期,山西完全被庙底沟文化所占据,该文化继承了山西南部仰韶前期的主体因素,形成过程中接受了半坡文化与后冈一期文化的影响,西阴村遗址充分揭示了晋南地区该文化的空前繁荣,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庙低沟二期文化最初形成于晋豫交界的中条山南侧,在很短时间内向北传播,形成了晋西南、晋南和晋中地区不同类型,每个类型又可划分出时间大致相当的不同阶段。其中最发达的文化分布在晋南临汾盆地,陶寺、下靳墓地中墓葬规模、葬制、随葬品上的区别显露出文明时代的某些特点67。学术界认为,这些遗存就是被先秦典籍推崇备至的唐尧部族的物质遗存,此前较兴盛的北方文化为该部族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雄踞于诸方国之首67。龙山时期山西境内的三里桥类型和内涵独特的陶寺文化以及白燕类型、小神类型文化等构成龙山时期山西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主体。以上地方类型同属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陶寺类型则是这一时期最发达的物质文化遗存。该文化在接纳了来自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具备了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确立了当时诸方国群中的中心地位67。三里桥类型和王湾三期文化在地域上相接,文化面貌相近,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属同一个大的居民集团。”58王湾三期文化最终发展为二里头文化,三里桥文化则直接为二里头文化所取代。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三里桥类型虽然不能算是夏文化的主体,但却很难将其和夏文化完全割裂开来。同样,陶寺文化的族属,目前考古学界也存在不少争议。有的学者提出陶寺文化是陶唐氏文化说和有虞氏文化论,另有不少学者则认为这种文化遗存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