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空间叙事与人物心理描写_第1页
《茶馆》的空间叙事与人物心理描写_第2页
《茶馆》的空间叙事与人物心理描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馆》的空间叙事与人物心理描写

在连续两天的作品课上,我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在描述场景和重点场景时,使用作品中的“三段”技巧,以扩大描述人物心理活动和夸张渲染的能力。你是怎么理解的?。在北师大讲评张甲的短片时,有这么一组镜头描写人物心情的复杂程度。剧情讲述弟弟从农村到城里投奔做保安头目的表哥,意外发现表哥原来是个贼头,弟弟被表哥指使在地铁站台偷东西;弟弟第一次偷东西,心情十分复杂,作者详尽刻画了弟弟在偷东西之前的心情,使用移动、走位、特写等等手法,描写弟弟围绕着受害人徘徊再三,然后出手偷东西逃走。这无疑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场戏,也是作者和剧组同学最得意之处;但是在课堂上,老师直接指出这场戏的硬伤!硬伤1:空间设置很好,受害人手里提着笔记本包走到一个布告栏旁查看地图,弟弟在布告栏另一侧,从布告栏下方可以看见放到地上的笔记本包,这里是最近和最隐秘的偷窃角度,但是作者放弃了;作者描写弟弟来回徘徊矛盾,终于徘徊到受害人一侧!原本是一个画面两个空间,一下子变成一个空间,使观众开始注意被害人的反应,这时候,作者完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场面调度,分别表现了受害人\弟弟\表哥的空间关系,然后是弟弟的脸部和手部的局部特写,最后出手从被害人身边偷走笔记本包,此时,作者放弃了两个空间,而是从一个空间偷走,消弱了空间的戏剧性的张力。硬伤2:按照剧作理论,作者强化细节的意识是对的,但为什么处理的效果反而假了呢?上文说过,作者的拍摄技巧是成功的,甚至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为什么传递的信息却是虚假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首先,令观众觉得虚假,无论什么原因,都是有错误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知道错在哪里,知道了错误的原因,我们就又获得了剧作中的一个技巧,或者更明确说是一个观念。分析刚才场景镜头,不难发现,虚假在于偷东西的过程。小偷的一次行窃在于迅速,令人反应不过来,影片为了夸张弟弟的复杂心理,延展了小偷的“迅速”,在叙事上成为罗嗦或者矫情。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举例子说,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不断的拍自己的胸脯,始终重复一句话“我就是清白的!”这个人将自己的胸脯拍红,声音扩张无数分贝,无外乎就事说事,反而没有说服力;其二,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拉身边的人来证明“你们不相信我,总相信旁观者吧!请旁观者说说我是不是清白的?”对比之下,后者的处理较有说服力。这就是剧作中,以此说彼的技巧,不能就事论事。其次,重点场景的情感高潮如何得来?以上场戏为例不仅令观众觉得虚假,而且还令观众情感突然拔高,没有舒展。“一波三折”是一个延展的技巧,并非是直线上升的技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或者说在叙事线上延展,这就需要我们来注重张力。在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首次突出这种张力的技巧:林肯在剧场遇刺时,作者巧妙地运用剧场观众的视点,首先发现一名鬼鬼祟祟的刺客躲在阴暗角落,观众的心一下子提起来,然后作者似乎忘了刚才的举动,剧场的观众也没有再注意刺客,使观众错觉危机已经能够过去,然后作者再次强调刺客的存在,如此反复,直到刺客走到林肯背后,作者还插入舞台上的第三者画面,间离观众,最后刺客开枪杀死林肯。应该说,在这一场戏里,刺客走到林肯身边,开枪杀死林肯在叙事时间上是最短的,但却是整场戏的情感高潮!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剧作中一波三折的技巧是在关键动作之前,即在刺客举枪、开枪之前,更进一步,是刺客接近林肯之前。再以《邦尼与克莱德》的结尾为例,所有的观众都知道,影片结尾是邦尼和克莱德死亡,但观众关注的是怎么死,剧情交待,邦尼和克莱德被配角的父亲出卖,要在离开小镇时暗算他们。作者并没有在邦尼和克莱德遇到埋伏时渲染他们的心情或者冲突,而是在这之前,细腻描写邦尼和克莱德已经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时候的邦尼和克莱德回到了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恋情中,邦尼买了一个涂着红指甲的小公主玩偶,俨然已经回到了少女时代,清新动人。这时候,他们所等的配角迟迟没有来,克莱德的一个眼镜片掉下,暗示他们的决定有失误,邦尼下车去寻找配角,克莱德在车上等待。一辆警车徐徐开到他们身边,观众的心被揪了起来,期望中的悲剧场景终于到来,意外地是,警车停到了克莱德的身边,甚至警察给克莱德打了一个招呼,但似乎并没有注意他就是被追捕的雌雄大盗!克莱德悄悄将车开走,叫上邦尼离开小镇,观众似乎感觉到邦尼和克莱德逃之夭夭了,甚至克莱德还安慰邦尼,二十分钟后再回去接配角,然后邦尼掏出一个苹果,一人一口地吃着,俩人俨然一双度假中的情侣。就在这时候,他们在小路上遇到配角的父亲,配角的父亲在给拖拉机轮胎打气,克莱德自然停下来帮忙,远处还有黑人乘车过来,一切似乎平静,就在瞬间,四秒钟“惊鸟、配角父亲卧倒、邦尼和克莱德预感到死亡来临的相互对视”和三十秒钟机枪扫射,变格,瞬间,一切归于平静,这无疑是这段戏的情感高潮,是结尾的核心。有些作者在处理这场戏的时候,往往会在邦尼、克莱德遭遇埋伏上延展“一波三折”,而非在此之前一波三折,那样做的话,就没有了瞬间的窒息感,将枪击延长至3分钟、5分钟,最后导致观众认为虚假。所以《邦尼与克莱德》的导演阿瑟·潘是非常清楚“一波三折”的核心在于重点情节点之前。无独有偶,在周日的电影学院导演班的剧作课上,老师在讲授《克莱默夫妇》的时候,再次遭遇这个问题。在《克莱默夫妇》中,老师将斯特里普离家出走后,霍夫曼晚上独自一人带着比利这场戏拿出来分析:场景是起居室,第一个镜头是全景,霍夫曼坐在沙发上,比利在台灯下,两人中间有个橙汁杯子,老师将画面停止,说:“这个镜头的视点是杯子!”马上有同学举手:“老师,这个镜头的视点是比利金色的头发!”老师笑着说:“你等我说完。这个镜头的视点是杯子!”那名同学继续质疑:“老师,整个构图的光影在比利身上,那为什么……”老师说:“你等我说完。这场戏的核心动作在于杯子!”第一个镜头是全景,霍夫曼坐在沙发上研究公司的广告照片,比利在玩飞机模型,桌上散放着霍夫曼的办公图片,在两人之间放着一个橙汁杯子;比利说话想吸引父亲的注意,霍夫曼在忙于工作,观众视点在杯子,担心他被打翻。第二个画面是比利的近景,比利举着飞机玩耍,画面中没有了杯子,观众的心似乎轻松了。第三个画面是全景,杯子再次出现,观众心再次提起。第四个画面霍夫曼近景,杯子再次出画,观众似乎判断出作者不会打翻杯子,就在这时。第五个画面全景时,比利将杯子打翻,霍夫曼的资料被淹!这场戏,在剧作上有三个看点,第一是暗示观众,平时晚上陪伴比利的是斯特里普;第二表现霍夫曼生活上开始陷入困顿;第三,也就是这场戏最具华彩的地方,就是比利的心理动机。在这部电影里,比利虽然是配角,但是是复杂人物处理,所以光彩照人,比利将杯子打翻的动作不是偶然的,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比利需要大人关注。妈妈离开之后,比利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在呼唤父亲没有应答之后,只有将杯子打翻才能唤来大人的重视。所以,这场戏的核心是将杯子打翻这个内心动作的外部化;这同时也是为什么在第一个镜头时,比利在光影明处,霍夫曼在暗处的原因。同时,霍夫曼在暗处也表明霍夫曼生活遭遇困顿。待到杯子被打翻,比利和霍夫曼换位,比利坐到了沙发上,霍夫曼站了起来,霍夫曼将台灯放到比利身边,但比利并没被照亮。非常精彩的动作,用视听语言将剧作目的表现得非常清晰。在这场戏里,作者没有就事说事直奔主题,表现比利将杯子打翻,而是营造一个“突然意外”出现,但是在这个“突然意外”之前,已经完成了一次一波三折!同样是在《克莱默夫妇》中,其音乐的表现也起到了一波三折的作用,在影片第二次重复霍夫曼晚上和比利在一起时,是用吃晚饭一场戏完成的;戏中比利没有丝毫食欲,和霍夫曼的对话表示他只关心波士顿球队,霍夫曼很好奇问为什么,比利说妈妈是波士顿人,霍夫曼哑口无言,比利毫无兴致地独自回到房间睡觉。这时候音乐起,渲染霍夫曼的复杂心情,霍夫曼在喝了一口白兰地镇静之后,悄悄走进比利的卧室给他收拾衣服,就在他拉开抽屉时看到了比利暗藏的斯特里普的照片。毫无疑问,照片的出现才是这场戏的情感高潮。在国内许多人模仿这场戏的时候,大多都遭到失败,因为他们以为在父亲拉开抽屉拿出母亲的照片时,开始强推音乐,然后表现睡着的儿子特写,然后是父亲的特写,极度渲染,不仅矫情而且虚假!在这里,罗伯特·本特处理得非常漂亮,在情感高潮来临之前,甚至在上一场戏中就开始铺垫,先将斯特里普的照片收起,然后在这场戏的开始渲染比利的无精打采和爱屋及乌,然后渲染霍夫曼复杂内疚的心情,用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在这时,已经完全调动观众的情感的时候,快速突变,打开一个抽屉(小空间象征比利的心),看到儿子始终想念着自己的母亲——斯特里普!所以,好的剧作处理,一波三折在延展重点情节和重点场戏的时候,不仅仅是延绵、密针线,更重要的是迅速突变!在影片后面比利逆反强硬吃了冰激凌那场戏更是如此!比利无视霍夫曼的权威,依然将冰激凌塞入了嘴里,霍夫曼情急之下暴打了比利,然后将他扔到床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渲染,而且是非常精彩的戏剧性渲染,而冲突似乎是这场戏的高峰,所以在霍夫曼将比利扔到床上,比利说:“我恨你!”霍夫曼针锋相对:“我也恨你!”比利:“我要妈妈!”霍夫曼:“你只有我!”然后关门而出!等到霍夫曼收拾完,消解了情绪,悄然走进比利房间的时候,观众的内心是谅解的,谅解剧中人物来向儿子道歉!尽管这是平庸之笔,然而意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