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_第1页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_第2页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_第3页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有效教学十讲第三讲三维目标读后感我连续接任了2010、2011两届高三毕业班的化学复习工作。由于接班学生基础薄弱、复习内容多,时间又紧。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迅速提升成绩,我采用的是“大容量”与“快节奏”的复习模式。即将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规则、解题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这样可以复习很多的知识点、解题技巧和方法、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成绩也能立竿见影。从高三(上)的市统测成绩结果来看,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明显的复习效果。两届任教的两个班的平均分均由倒数一、二名,一跃至前三名。但在高三(下)的复习过程中,困惑来了:感觉到上课没有什么可讲了,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了,这是最常说的一句话往往是“我都讲过无数遍了,你们怎么还是出错(或不会)?”。两届学生的复习结果如出一辙,我对自己的复习方法觉得很迷茫,如果下一届又是接班,我该怎么复习呢?这几天抽空阅读了学校教科室发下来的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其中第三讲“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很受启发。在第三讲中,余文森教授的用“蝴蝶的启示”,形象地说明教学重过程的重要性: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正如“蝴蝶的启示”的那样,省去了“过程”,看似走了捷径,可能学生也会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但没有过程,没有思考,没有领悟或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不清楚那些“技巧”、“方法”、“结论”或“绝招”的来龙去脉,对它们的使用条件或使用注意事项也不明不白,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再现率差,遗忘率高。所以常常会在一些问题上一错再错。当然,强调探所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的。黄老师重点阐述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和“处理好练习和学习的关系”。黄老师说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素质和知识的关系。教学中“重过程”为什么会很难呢?因为对实现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还有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教科书信息呈现方式为“重过程”带来了困难;过程的形式易被关注,过程的本质常被忽视等。因此,要做到在教学中真正“重过程”,需要(1)认识过程目标的重要性;(2)克服“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的思维定势;(3)不要把“以知识为线索”变成了“以知识为主”;(4)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教学过程的再创造;(5)不仅关注过程的形式,更要关注过程的本质。如,复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三大守恒时,由于质子守恒式是学生的难点,于是我用了二种方法介绍给学生。即:(1)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总是相等的,则在碳酸氢钠溶液中,C(H+)+C(H2CO3)=C(OH-)+C(CO32-)(2)图示法:例:写出(NH4)2HPO4溶液的质子守恒式。得质子基准态失质子自认为两种方法经过这样讲解学生都掌握了。但由于缺少对这两个结论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的深度探究,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经历,自己体验的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解题思想。如果要列出像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Na2CO3和NaHCO3溶液等混合溶液的质子守恒式,学生就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而出错。这样的课堂,节奏是快了,效率看似也很高,但其实际“效益”却不见得高。如果能进一步对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怎么列质子守恒,让学生分析体验比较:NaAc和HAc的混合溶液用上述质子守恒式示意图分析为:得到的质子守恒式为:C(HAc)+C(H+)=C(Ac-)+C(OH-)质子守恒式中的C(HAc)和C(Ac-)是参与了质子转移的HAc和Ac-浓度,与此时溶液中溶质HAc和NaAc中的HAc和Ac-浓度不相等,故上述等式不成立。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能使学生对质子守恒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将“死知识”变成“活思维”,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又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为了能让学生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用传统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平铺直叙、口干舌燥地“满堂灌”,不但学生厌烦,教者也无味。而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梳理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即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与化学实验相结合,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并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就能较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例如,对“铝”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时,先由学生自己构建相关网络:然后以学科的知识综合为发展对象,进行变式设问过程如下:(1)由A1、A12O3、A1(OH)3的共性进行发散设问,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2)不用任何试剂和焰色反应鉴别A1C13溶液和NaOH溶液?如何操作?可否用图象表示?能否熟练进行有关量的计算?还有哪些物质间的鉴别可用类似的方法?以此巩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用量有关的反应”的计算、理解和运用,并突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与描述能力的培养。(3)哪些渠道可以实现NaAlO2向A1(OH)3的转变(加盐酸、二氧化碳、可溶性铝盐、铵盐和铁盐以及碳酸氢盐等)?(4)泡沫灭火器和明矾净水作用的原理是什么?以此从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这一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5)工业上如何冶炼铝?为什么制镁用的原料是氯化镁而不是氧化镁?制铝用的是氧化铝而不是氯化铝?金属的冶炼有哪些基本方法?以此渗透电解的运用和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学法的指导和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关注各类知识间的渗透,才能提高综合能力,达到运用自如。由此看来,一堂课的容量大还是不大,不应该只看灌输了多少知识、解决了几道题或有几个学生发言,而应该从“思维量”的多少来看教学容量的大小。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