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表现出对自己深谋远虑的自信,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3.“何以战”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在鲁军刚获胜时,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认识。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出他过人的谋略。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出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的美好德行。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特殊句式】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3.劝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4.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5.本文为什么强调“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变化?明确:表明齐威王接受了解邹忌的谏言,并采取了措施,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本文的讽谏艺术。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22.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梳理故事情节。2.感知艺术特点,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部史学著作被评价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之一,它也是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他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写作背景公元前209年,一群以陈涉、吴广为首的贫苦老百姓被征派到大泽乡去驻守。当时天下大雨,耽搁了他们前往的时间,按秦朝的律例,误了时间要斩首,陈涉、吴广于是鼓动大家揭竿而起,陈涉封自己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天下百姓一呼百应,纷纷惩罚当地郡县长官,以响应陈涉的起义军。目标导学二:诵读课文,培养语感1.听读。阳夏(jiǎ)嗟乎(jiē)適(zhé)戍当行(háng)

罾(zēng)

篝火(gōu)忿恚(huì)

笞(chī)

徇(xùn)酂(cuó)

柘(zhè)

谯(qiáo)社稷(jì)

陈胜王(wàng)2.自由读。注意重点句节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3.齐读。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意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2.教师点拨。【通假字】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②固以怪之矣(“以”同“已”)③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古今异义】①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会议,集会)②今亡亦死(古义:逃跑;今义:死亡)③等死(古义:同样是死;今义:等待死亡)④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爱,可怜)⑤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经常,常常)【词类活用】①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②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指用网捕)③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④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⑤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⑥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作名词,指铁甲;锐:形容词作名词,指武器)【一词多义】①次: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②将:A.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B.项燕为楚将(将领)③为:A.为屯长(担任)B.为天下唱(向)C.士卒多为用者(被)

D.为坛而盟(修筑)④书:A.乃丹书帛曰(写)B.得鱼腹中书(字条)⑤数:A.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多次)B.卒数万人(几)⑥乃: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B.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文言句式】①省略句A.吴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B.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C.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D.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②判断句A.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示判断)③倒装句祭以尉首(状语后置,中心词是“祭”,即“以尉首祭”)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请简要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示例: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率领军队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温故知新:请一名同学来复述文章主要情节。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说起义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怎样的舆论准备?有何作用?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称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标导学二:谈人物1.陈胜能从一个雇农蜕变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结合陈胜的语言谈谈你发现的陈胜的闪光点。学生可能会通过文章发现这样一些人物的优秀之处:示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少有大志,不甘贫贱,目光长远。(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有政治远见,深思熟虑,不莽撞。(3)“此教我先威众耳。”——有计谋,懂得树立威信和从舆论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性。(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宣传才能,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鼓动戍卒突破畏惧心理参与起义。敢于反抗封建制度,有志气、有抱负。2.多媒体展示《陈涉世家》中另一文段,教师大致讲解文意。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看了这段记述,大家对陈胜其人又多了哪些了解?提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目标导学三:品《史记》教师由陈胜的形象自然导入下一板块:《史记》记人“不虚美,不隐恶”,写陈胜,既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又不为贤者避讳,实事求是地写他的缺点,也正是因为司马迁能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才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丰满真实的个性和风采。这部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不妨进一步来品读。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给予点拨评价。明确:这样的裁剪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往事,选材突出陈胜少有大志,为下文写起义做好铺垫。继而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其取得的胜利,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现成功塑造了陈胜、吴广这两位起义英雄智勇双全的形象。2.《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按传主地位和影响划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本纪”记述古代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述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却将其事迹归在世家,后来班固撰写《汉书》时就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归入列传。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这样的划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组讨论,将你的见解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后发言,不同意见可展开小型的课堂辩论。教师小结:司马迁记述陈涉事迹,并不因为他出身低微而贬低他,将他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酷统治下他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凡之功,这恰恰体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成败论英雄的史学眼光。23.出师表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教学反思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任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进行解答。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古今异义】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②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一词多义】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诏(遗留)②效:恐托付不效(效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③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猛烈,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体会过辛弃疾豪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有何相似与不同。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现实。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宣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目标导学三:《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二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的特点。(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对秦汉各朝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名著阅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及体现的思想感情。2.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3.利用“读书方法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