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_第1页
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_第2页
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_第3页
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_第4页
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中心设计的标准依据——介绍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经过充分的酝酿和修正,2005年4月,全球第一个综合性的数据中心电信根底标准:TIA/EIA-942正式出版。该标准的推出为设计和建造大/小型数据中心提供了要求和指南。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可谓集现有相关标准和标准的百家之长,特别是它弥补了以前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阶段的信息隔膜问题,全面性地考虑到了诸如电气系统、HVAC(采暖通风与空调)、火灾探测与遏止、平安等多种应用在电信根底设施和空间内的共存。超过50%的内容阐述了如电力、管道、消防、房门和墙壁处理等建筑标准。标准中提出的适用于大多数数据中心的设计要素包括:基于标准的开放系统;综合考虑扩容需求的高性能和高带宽;支持10G万兆或更高速率的技术;支持存储设备〔如光纤信道,SCSI或NAS〕;支持充分考虑扩容需求的聚合点;高质量,可靠性和可量测性;冗余性;高容量和高密度;易于移动增加和改动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数据中心的分级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中提供了数据中心可靠性等级的标准,这个等级划分系统是由UptimeInstitute(正常运行协会)推广的,如下表所示。1级可靠性没有冗余,4级那么提供了最高等级的故障容错率。在4个不同等级中,包含了对建筑结构、平安性、电器,接地、机械、及防火保护等的不同要求。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线路冗余111Active/1Passive2Active冗余部件NN+1N+12(N+1)或S+S占用面积20%30%80-90%100%面积功率W/ft220-3040-50100-150150+首次诞生1965197019851995年宕机时间28.8小时22.0小时1.6小时0.4小时可靠性99.671%99.749%99.982%99.995%电源UPSUPS+发电机UPS+发电机UPS+发电机应急通道支持关闭关闭自动自动冗余组件可以没有系统系统、电力等全部本钱/ft2$450$600$900$1100+

引自UptimeInstitute资料数据中心空间

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将数据中心看成是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个局部,主要功能为容纳一个计算机房及其维护区域。计算机房是数据机房的重要局部,放置核心的数据处理设备。典型的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包括:进入场所〔ENTRANCEROOM〕主分布区〔MDA〕水平分布区〔HDA〕区域分布区〔ZDA〕设备分布区〔EDA〕下列图为根本型的数据中心及考虑冗余的数据中心结构图。进入场所是指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系统与园区布线系统及访问效劳供给商布线系统之间接口的地方。这个空间可位于计算机房的内部或外部,如果在内部,可以与主分布区MDA组合在一起。一个数据中心可能有多个进入场所,原因是冗余考虑或者防止超过最长电路〔MDA-EDA〕要求。例如,T-1,1级可靠性数据中心的电路长度典型被限制为最大长度655英尺〔200米〕,而3级的电路长度典型被限制为最大长度450英尺〔137米〕。MDA是数据中心结构化布线系统的中心分布点,包括大量的主跳接及核心交换设备;HDA类似于TIA/EIA-568B中定义的楼层电信间,主要包括水平跳接,HDA中典型地安装了与EDA区域设备相连的LAN,SAN和KVM交换机;在HDA-EDA的水平布线中可以包含一个可选的连接点,叫做区域分布区,或ZDA,ZDA为频繁变动的EDA终端提供了灵活性,较适于地板系统或不方便在系统机柜中安装快接式配线架的场合下使用,ZDA以区域插座或集合点形式表现,在配置上不能有跳接和有源设备;EDA是分配给终端设备的空间,可以包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交换机和刀片效劳器或效劳器和外围设备。水平布线在EDA侧,通常是采用机柜/机架式安装的快接式跳接板进行端接。标准建议EDA区至少两个出口,为一些应用〔如无线接入点,IP摄像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等〕考虑的线缆也要规划并在此端接好。数据中心还可能包括一个位于计算机房的电信间,用于支持其他空间的水平布线,如员工办公室、业务中心、电气间、机械间,及其他位于计算机房外的数据中心空间。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包括一个或两个进入场所,一个或多个电信间,一个MDA和几个HDA。标准还提供了数据中心计算机房和进入场所的要求,包括:天花板高度〔8.5英尺〕,地面/墙面处理,照明,地板承重〔最小150磅/平方英尺,建议250磅/平方英尺〕,热/通风/空调〔HVAC〕,温度〔华氏68-77度〕,相对湿度〔40-55%〕,电力,接地,和防火保护等。布线拓扑结构数据中心的水平和主干布线都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水平线缆可以连接到HDA或直接到MDA,考虑到系统冗余,位于同一ZDA或EDA的不同端口,可分别敷设水平线缆到不同的HDA;主干布线采用一级星型拓扑结构,每个HDA的水平跳接直接与MDA的主跳接相连,不允许有中间跳接;数据中心结构中允许增加一个冗余的备用分布区域,在此情况下,HDA-MDA,HDA-备用分布区都有主干布线。为了到达充分的冗余,标准允许水平分布区HDA间的直连,这种直连是非星型结构,用于支持常规布线距离超过应用要求距离的情况。为了防止超过最大电路限制的要求,允许在HDA和备用的进入场所间进行直连布线。布线媒介标准认可多种媒介类型以支持广泛的应用,但是建议对于新安装的IDC采用最高容量的布线媒介以最大化其适应能力并保持根底布线的使用寿命。认可的媒介有:

100欧姆双绞线〔ANSI/TIA/EIA-568-B.2〕,建议六类〔ANSI/TIA/EIA-568-B.2-1〕多模光缆:62.5/125或50/125um〔ANSI/TIA/EIA-568-B.3〕,建议选用50/125um,850nm工作波长的激光优化多模光缆〔ANSI/TIA/EIA-568-B.3-1〕单模光缆〔ANSI/TIA/EIA-568-B.3〕认可的同轴媒介为75欧姆〔734和735类型〕同轴电缆〔符合TelcordiaGR-139-CORE〕及同轴连接头〔ANSIT1.404〕。这些电缆和连接头被建议用于支持T-3,E-1及E-3电路。数据中心通道标准认可多种类型布线通道,包括架空地板系统和头顶线缆槽系统〔典型用于数据中心〕。架空地板系统建议用于高容量和高密度接入的数据中心,或支持大型计算机系统〔如主机〕的数据中心。这些计算机系统被设计为从底部引入线缆。高架地板下的电信布线建议放置于线槽中,线槽要求不能阻挡气流,无锋利边角。头顶线槽系统应从天花板上悬挂下来,而不是附在机架/机柜的顶部,这样的悬挂式线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可支持不同高度的机柜/机架设备。标准建议在设备排中间的走廊上安装照明器材和防火喷洒头,而不是直接安装在设备上方。在通常安装设备的机架/机柜中,冷空气的入口是在机柜/机架的前面,热空气从反面排出。故TIA/EIA-942标准建议以交替模式排列设备排,即机柜/机架面对面排列以形成热区和冷区。冷区是机架/机柜的前面区域,如果有静电地板,电力电缆最好分布在地板下面,并通过静电地板上的开孔从前面的冷区进入机柜。热区位于机架/机柜的后部,典型地安装了电信布线的线槽。在设备上要选择使用从前到后冷却配置的类型,安装颠倒会扰乱热区和冷区的正常功能,即一台设备可能从另一台设备吸收热空气。机柜需要适宜的通风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冷却。如果机柜没有电扇以增强冷热区的功能,机柜的门至少要有50%的开放空间。安装设备和布线系统也需要机柜./机架前后有合理的空间,前面的空间应有4英尺〔最少3英尺〕,后面的空间应有3英尺〔最少2英尺〕。总结相比较国外市场,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处于启动阶段,对于如何规划定位数据中心及合理选取布线产品,用户及设计单位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TIA/EIA-942数据中心标准对于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户享有高性能和低本钱的应用,推动着新的布线类别的产生。90年代初期,电信布线的开展速度史无前例,从单个UTP标准出现在第一版TIA-568中,再到关于3、4、5类的一些标准的出现,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经历漫长的5年等待,六类布线标准终于在今年6月刚刚公布。而即将在今年8、9月份公布的ISOE级六类标准/F级七类布线标准,必将再次给这个市场注入一支强针剂,这标志着结构化布线正朝着六类、七类和光纤的未来迈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七类标准的制订中,“非-RJ型〞七类标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RJ型〞接口设计,成为布线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革新。国际标准化组织自1997年就为定义七类/F级性能要求并选择一种标准接口举行过屡次会议。开始制订七类标准时,共有八种连接口被提议,其中两种为“RJ〞形式,六种为“非-RJ〞形式。在1999年1月,ISO技术委员会决定选择一种“RJ〞和一种“非-RJ〞型的接口做进一步的研究。在2001年8月的ISO/IECJTC1/SC25/WG3工作组会议上,ISO组织再次确认七类标准分为“RJ型〞接口及“非-RJ型〞接口二种模式。其中,“RJ型〞接口的可行性研究正在被IECSC488组织审查和研究中。2002年7月30日,西蒙公司开发的TERA七类连接件被正式选为“非-RJ〞型七类标准工业接口的标准模式。TERA连接件的传输带宽高达1.2GHz,超过目前正在制定中的600MHz七类标准传输带宽,可同时支持语音、高速网络、CATV等视频应用。“非-RJ型〞七类的创新“非-RJ型〞七类布线技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8芯模块化RJ型接口设计,从RJ型接口的限制脱离出来,不仅使七类的传输带宽到达1.2GHz,还开创了全新的1,2,4对的模块化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满足线对和线对隔离、紧凑、高可靠、安装便捷的接口形式。例如,TERA连接头可提供极佳的传输带宽,超过目前标准正在制定的600MHz七类标准传输带宽。这使得一些需求高带宽的应用,如高达862MHz的宽带视频应用,可以运行在七类/F级布线系统。由于TERA的紧凑性设计及1,2,4对的模块化多种连接插头,一个单独的七类信道〔4对线〕可以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宽带视频多媒体等混合应用,这使得在同一插座内可以管理多种应用,减少了以前必须的光纤、同轴、双绞线缆需求,从而降低了LAN〔高速局域网〕设备的本钱。竞争优势1.至少600MHz的传输速率正在制定中的“非-RJ型〞七类标准,不仅要求七类部件的链路和信道标准将提供过去双绞布线系统不可比较的传输速率(逼近光纤传输速率,目前标准要求七类的传输带宽高达600MHz),而且要求使用“全屏蔽〞的电缆,即每线对都单独屏蔽而且总体也屏蔽的双绞电缆,以保证最好的屏蔽效果。此七类系统的强大噪声免疫力和极低的对外辐射性能使得高速局域网〔LAN〕不需要更昂贵的电子设备来进行复杂的编码和信号处理。与六类、超五类比较,“非-RJ型〞七类在传输性能上的要求更高。六类/E级是目前不采用单独线对屏蔽形式而提供最高传输性能的技术,对于绝大多数的商业应用,六类/E级的250MHz带宽在整个布线系统生命期内对于用户来说是足够的,因此六类/E级是商业大楼布线的最正确选择。而七类/F级的目标是要比任何平衡电缆的每一个传输参数性能要好。例如,其信道要求至少在600MHz时PSACR〔功率累加衰减串扰比例〕要大于零。“全屏蔽〞的七类电缆在外径上比六类电缆大得多并且没有六类电缆的柔韧性好。这要求在设计安装路由和端接空间时要特别小心,要留有很大的空间和较大的弯曲半径。另外二者在连接硬件上也有区别。正制定中的七类标准要求连接头要在600MHz时,提供至少60db的线对之间的串扰隔离,这个要求比超五类在100MHz时的要求严格32db,比六类在250MHz时的要求严格20db,因此,七类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2.节约一半本钱人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非-RJ型〞七类布线可以到达光纤的传输性能,为什么不使用光纤来代替“非-RJ型〞七类布线系统呢?其一是本钱问题。与一个光纤局域网〔LAN〕的全部造价相比较,“非-RJ型〞七类布线具有明显优势。对24个SYSTEM7〔SYSTEM7采用全屏蔽的TERA连接头,具有每一线对可达1GHz传输性能的标准双绞布线系统解决方案〕和62.5/125μm多模光纤信道系统的安装作一个本钱比较研究后发现,二者的安装本钱接近,但一个光纤局域网设备大约是铜缆设备的六倍。当考虑全部的局域网络安装本钱时,SYSTEM7不仅能提供高带宽,而且其本钱只是多模光纤的一半。其二是“非-RJ型〞七类/F级具有光纤所不具备的功能。由于“非-RJ型〞七类/F级的每对均单独屏蔽,极大地减少了线对之间的串扰,这样允许SYSTEM7能在同一根电缆内支持语音、数据、视频多媒体三种应用。在工作区或电信间,TERA有1对,2对,4对模块化连接插头形式,实现了在同一插座口内直接连接多种应用设备口。谁能用“非RJ型〞七类布线?由于“非RJ型〞七类布线系统采用“全屏蔽〞电缆,它能填补那些以屏蔽的双绞系统为主的地区,比方局部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需要。全屏蔽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严重电磁干扰环境,如一些播送站、电台等。另外,应用于那些出于平安目的,要求电磁辐射极低的环境。采用“非RJ型〞七类/F级布线系统可以受益于其尖端的技术性能,以便使一些业务部门在市场上获得一个领先的优势,包括财证,保险和那些信息传输量需求很大的企业。那些永远站在技术前沿的教育和某些政府研究机构也有可能采用此七类技术。另外宽带智能小区和商业大楼也是潜在的市场。一根7类电缆的能力可以效劳所有的铜缆布线系统的要求,包括代替同轴,不受共享护套的限制,同时享受高性能和低本钱。小知识七类标准是一套在100欧姆双绞线上支持最高600MHz带宽传输的布线标准。1997年9月,ISO/IEC确定七类布线标准的研发。与四类、五类、超五类和六类相比,七类具有更高的传输带宽〔至少600MHz〕。从七类标准开始,布线历史上出现了和“RJ型〞和“非-RJ〞型接口的划分。由于“RJ型〞接口目前达不到600MHz的传输带宽,七类标准还没有最终论断,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研讨七类标准草案。但是在1999年7月,ISO/IEC接受了西蒙TERA为非RJ类接口标准,并于2002年7月,最终确定西蒙的TERA为七类非RJ接口。RJ是RegisteredJack的缩写。在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标准和规章〕中的定义是,RJ是描述公用电信网络的接口,常用的有RJ-11和RJ-45,计算机网络的RJ-45是标准8位模块化接口的俗称。在以往的四类、五类、超五类,包括刚刚出台的六类布线中,采用的都是RJ型接口。前言随着技术的不断开展进步,新标准的编制、公布和实施是行业开展的必然结果。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标准》GB50311-2007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标准》GB50312-2007已经登上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舞台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GB50311-2007在旧标准的根底上,做了很多的改良,以适应建筑物功能的多样化带来的新需求。新标准在原标准的根底上更加注重了实用性和操行性,同时也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以下是笔者对新标准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性能标准的提高2000年公布旧标准是5类线标准,随着市场上超5类、6类线、7类线的活泼,旧标准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要。新标准适应了这一特点,增加了5e类以上的布线系统,系统分级也从旧标准的四级增加到了新标准中的六级。从5类系统100MHZ的带宽到现在7类系统600MHZ带宽,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提高,相应的各项重要参数指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应考虑的参数指标也不再仅仅是3类、5类系统中考虑的衰减、近端串音(NEXT),还增加了衰减串音比(ACR)、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近端串音功率和〔PSNEXT〕、衰减串音比功率和〔PSACR〕、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ELEFXT〕、回波损耗(RL)、时延、时延偏差等等;而且对于系统到达7类600MHZ带宽情况下,信道电缆6根对一根4对对绞电缆的外部串音功率和〔PSANEST〕和两根相邻4对对绞电缆间的外部串音〔ANEXT〕性能已经成为评判7类系统的优劣依据。对于行业最先进的10G铜缆解决方案,BELDEN公司在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下,提供给合作伙伴的是4项激发性性能技术:RoundFleXTM线缆构造技术、MatriXTMIDC阵列技术、X-BarTM线对定位技术、FleXPointTM柔性电路靠近补偿技术。见图-1图-1RoundFleXTM线缆构造技术的核心是增加线缆中的独特的“王〞字分隔条加大线缆的间距,从而提高ANEXT性能。也正是这样独特的构架使得BELDEN的7类线缆能到达行业内最细的10G线缆外径-7.55mm,可以和同性能的屏蔽线缆媲美,众所周知,越细的电缆越易施工,这也表达了BELDEN一贯提倡的安装性能。MatriXTMIDC构造模块上的相邻卡线夹互成90度角,使得相互串扰得以抵消,模块间线对串扰也得以抵消。正是这样激发性的技术,BELDEN可提供行业内密度最高的10G配线架,1U可到达48口。而X-BarTM线对定位技术再一次表达了BELDEN所提倡的安装性能,定位卡让每对导线精确定位,卡住导线对,防止松绞,同时缓解导线对IDC的拉力保证了现场与实验室端接性能一样,而且不管是初学者还是熟练工人,可保证端接性能相同。FleXPointTM柔性电路靠近补偿技术采用的是独一无二革命性设计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补偿电路,其8根触针构成的补偿电路与串扰发生点距离缩到极限,使得7类系统的带宽超过标准的500MHz的频率范围,可用频率达625MHz。随着对信息速率需求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建筑物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铜缆系统的开展要求,光纤系统也从原来干线子系统的应用开展到了光纤到桌面的终端应用。新标准中明确定义了光纤三个等级的信道划分。对于逐渐广泛应用的光纤到桌面,BELDEN公司也在这方面提供了十分优秀的解决方案。对于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在新标准中已经提供了明确的要求,2芯或4芯的水平光纤弯曲半径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因此传统的终端86插座盒已经不能满足光纤到桌面的应用了,BELDEN提供的多媒体盒对光纤的弯曲半径做了充分的考虑。见图-2图-2多媒体盒能容纳3个双工SC适配器,内置的光缆缓冲存放冗余线缆,保证了每一根光纤的最小弯曲半径。多媒体盒侧面插口设计可更好地保护跳插软线。从安装性能来看,多媒体盒能直接装于墙上或者是标准的电气底盒上,可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安装,不管是左进线还是右进线都可实现。内容的细化旧标准将综合布线系统划分为6个子系统,而新标准增加了一个子系统-进线间。新标准对进线间是这样定义: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旧标准在进线局部没有明确定义,仅仅是在建筑群子系统做了简单地说明。随着社会开展,拥有大规模的建筑群越来越多了,因此建筑群之间的进线设施已经越来越不可无视了。进线的铜缆要考虑线路浪涌保护装置、接地装置、室外线缆进入室内还需要考虑防火级别的变化等等。BELDEN提供的接续盒可完成无防火规格的室外光纤转换到室内防火规格光纤,最多可容纳240芯光纤连接。〔见图-3〕此外BELDEN的IDC线对保护器可保护电子设备、网络设备和电缆免遭瞬态电压的损害。IDC线对保护器的100%固态抑制器可自动重复进行连续保护,重复寿命可到达200次。IDC线现对保护器可提供纳秒级的保护,2-5秒内可将瞬时浪涌电压转到地,从而保护了各种易遭损坏的设备。图-3新标准中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区子系统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良,旧标准对于工作区提供了三种配置:最低、根本、综合配置,并定义了工作区的面积为5-10平方米。旧标准对于工作区的面积的定义没有考虑到建筑物不同的功能特点,5-10平方米的定义对于普通的办公楼能够满足,但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其他建筑物,例如信息中心商场、机房、娱乐场所、体育场所、医疗机构、厂房等等这样的定义就有很大的偏差了。新标准审时度势,将工作区的面积划分了6等,面积跨越3-200平米。新标准在工作区的面积定义上表达了极大的灵活性。范围的扩大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新标准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工程中常见的民用建筑物上,还延伸到了工业布线领域上了。而工业布线与民用建筑布线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业环境是要远远比民用建筑环境复杂、恶劣。对于综合布线系统来说,要适应工业环境,那么就需要提供比传统线缆更加优异的环境指标。BELDEN公司作为专业的线缆制造商,在工业以太网领域一向是独占鳌头。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是取决于电缆的根底设施,数据的传输错误会导致重大平安事故。BELDEN工业以太网电缆经过了特殊的设计,可承受各种苛刻的工业环境。例如需要暴露在油、阳光、温度变化大环境下,BELDEN可提供防油、UV防紫外线、耐汽油、耐高温和低温的线缆、而对于有剧烈摩擦和挤压的情况下,BELDEN提供了具有工业级护套的各种线缆。在严重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环境中,BELDEN还提供有单层、双层、三层以及四层屏蔽层的线缆。BELDEN为工业数据的传输提供了最正确的解决方案。综合布线系统做为智能建筑的根底设施,其作用不言而喻。而综合布线系统的中心――机房的布线越来越发挥着其领导和核心的地位。新标准将机房布线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地位。机房的布线也逐渐被业主所重视,对于机房的布线,BELDEN公司也一直是走在最前沿,BELDEN公司提供了最新的产品垂直理线器是一款专业用于中心机房的设施,垂直理线器的从每个细节方面都表达其最优的理线功能,垂直理线器的高密度容量可大大节约了传统的机柜的大的占地面积。见图-4图-4垂直理线器小结随着新标准的实施,综合布线系统将以其更新的面貌出现在智能建筑行业的大舞台上,而BELDEN公司作为综合布线的专业制造商也将不留余力的为综合布线的技术开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美国百通公司应用专员涂虹〕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12-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2.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标准》GB/T50312-2000同时废止。://cabling-system/upload/GB50312-2007.rar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7号文件《关于印发“二OO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标准》GB/T50311-2000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由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编部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会同其他参编单位组成标准编写组共同编写完成的。://cabling-system/upload/1188791357641.rar身边的无线产品越来越多,但不少人对无线网络都是一知半解。什么样的无线网卡配什么样的无线路由或许也会难倒一片人。这里小编来一次彻底的“无线〞扫盲。这里说的无线网络主要以无线局域网络为主,无线协议大概包括IEEE802.11、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IEEE802.11n。802.11是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到达2Mbps。由于它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随后又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新标准,2001年11月,第三个新的标准802.11g业已面世。尽管目前802.11a和802.11g倍受业界关注,但从实际的应用上来讲,802.11b已成为无线局域网〔WLAN〕的主流标准,被多数厂商所采用,并且已经有成熟的无线产品推向市场。802.11bB标准的之前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并根本被a、g取代。带宽最高达11Mbps,采用2.4GHz直接序列扩频,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11Mb/s,无须直线传播。动态速率转换当射频情况变差时,可将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为5.5Mb/s、2Mb/s和1Mb/s。支持的范围是在室外为300米,在办公环境中最长为100米。802.11b使用与以太网类似的连接协议和数据包确认,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和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802.11aA标准工作在5GHzU-NII频带,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s,传输层可达25Mbps。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TDMA的空中接口;支持语音、数据、图像业务;一个扇区可接入多个用户,每个用户可带多个用户终端。802.11g802.11g其实是一种混合标准,它既能适应传统的802.11b标准,在2.4GHz频率下提供每秒11Mbit/s数据传输率,也符合802.11a标准在5GHz频率下提供56Mbit/s数据传输率。802.11n重点介绍一下n标准,未来定会成为主流。其诞生是为了实现高带宽、高质量的WLAN效劳,使无线局域网到达以太网的性能水平。在传输速率方面,802.11n可以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108Mbps,提供到300Mbps甚至高达600Mbps。在覆盖范围方面,802.11n采用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多组独立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可以动态调整波束,保证让WLAN用户接收到稳定的信号,并可以减少其它信号的干扰。因此其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到好几平方公里,使WLAN移动性极大提高。在兼容性方面,802.11n采用了一种软件无线电技术,它是一个完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使得不同系统的基站和终端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不同软件实现互通和兼容,这使得WLAN的兼容性得到极大改善。这意味着WLAN将不但能实现802.11n向前后兼容,而且可以实现WLAN与无线广域网络的结合,比方3G。未来随着更多国家投入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相信离“全城尽是无线网〞的日子已经不远啦经过了三年的漫长等待,2007版的综合布线验收标准终于公布了。在看到了新标准,并与2000版标准比较后,一个总的印象是:综合布线的验收要求已经在过去的根底上,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综合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工程中表演着地基的作用,它几乎是看不见、碰不到,可在智能建筑中不能没有它,它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智能建筑的好坏。即使是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眼光中,综合布线系统一旦出现故障,那就意味着维护的难度将大大提高,因为它只能现场修复,无法像网络设备那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新版验收标准中,主要加强了以下方面的验收要求:〔1〕将防雷提升为强制性条款在新标准中添加了对室外铜缆进线的浪涌保护要求,它要求所有的铜缆在进入建筑物时都必须进行浪涌保护。这一点写入综合布线标准,并提升到了强制条款,有助于保护人生平安和设备平安,使雷击所带来的破坏作用大幅度下降。〔2〕增加了对进线间的要求在设计标准中,明确将进线间列为7大局部之一,与水平配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平齐。而在验收标准中,对进线间的引入管道、引入缆线及房间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进口设备和材料应具有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在综合布线产品中,有相当多的产品来自于海外,这对于提高国内的综合布线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致使工程中使用产品的质量难以把握。这一次,在器材检验中,单独提出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控制进口产品的质量。〔4〕对测试仪器和工具提出了定期计量的要求根据仪器仪表的特性,绝大多数仪器仪表都存在时漂〔时间漂移〕,即由于时间的推移,仪器仪表所存在的误差有增大的趋势。为此,凡计量仪器仪表都要求定期进行计量,以确保测试数据能够准确、有效。在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测试仪中,通常要求每年进行一次计量。在新版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定期计量的要求,这符合国家相关的计量标准,也有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度。〔5〕要求“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弱电系统中的一局部,在建筑工程管线设计时,通常是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通盘考虑,在空间有限时那么大多采用混合敷设的方式。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的桥架中,有时会看到其他弱电子系统的线缆〔包括接地线〕。在新版标准中,明确要求综合布线缆线单独敷设,并要求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加金属隔板〕。这样做有助于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质量和长期可靠性。顺便提一下,对于一些为了美观而采用塑料分隔线槽的布线工程,如果在上下两个槽中分别敷设电源线和双绞线,就有可能违反了验收标准,致使电源线对双绞线施加电磁干扰,有可能会影响双绞线的传输速率和网络系统的误码率。〔6〕提出了涉密工程中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随着综合布线系统的普及和平安保密工作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综合布线系统已经大量用于有平安保密要求的工程。因此,在新版标准中,提出了对涉密工程中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其中包括与其他线缆之间的间距和单独敷设要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涉密工程的缆线明确要求采用屏蔽双绞线或光缆,如果使用非屏蔽双绞线,那么要求线与线之间的间距在1m以上。〔7〕两种打线连接方式〔568A和568B〕均可使用在2000版验收标准中,明确要求以568A连接方式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当综合布线系统传输2对线的〔主要是指数字,如极少见到的CallCenter专用交换机和数字机〕时,如果端接水平双绞线用的配线架是110型配线架,那么使用568A连接方式可以使用1个2对鸭嘴舌跳线,而568B连接方式那么要使用2个1对的鸭嘴舌跳线或1个4对鸭嘴舌跳线,从造价看,1个2对的鸭嘴舌跳线是最廉价的。为此,在TIA/EIA568-1990中产生了两种连接方式。时至今日,日常工作中很少能用到2对线的数字,而水平配线子系统中大多采用了RJ45型跳线式配线架,而不再使用维护不方便的110型打线式配线架。这样一来,两种连接方式的效果完全一样,自然就不必再优选连接方式了。〔8〕对性能测试不仅仅采用典型值,而是要求符合拟合曲线在过去的综合布线标准中,提供给测试仪的数据只有典型频率点上的数据,这样一来,一个技术参数只有区区数点的参数。在现在的布线测试中,往往一个技术参数〔如NEXT等〕需要测数千个频率点的数据,其中每一个频率点的数据都符合要求,才能认为该技术参数合格。而这些数据以频率为横坐标,就可以形成一根时高时低的曲线。在测试仪器中,检查这些数据是否合格那么是用一条理想的曲线作为分界线。在新版标准中,使用了与ISO11801-2002完全相同的拟合曲线公式作为验收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参数,其意义就在于现在的验收测试不仅仅是在几个频率点上要符合要求,而且要求在整个频率段上都能符合要求。当系统集成商需要证明自己所做的工程是符合国家标准GB50312-2007的,就需要使用支持GB50312-2007的性能测试仪。只是不知三大测试仪生产厂什么时候能够提供支持GB50312-2007的测试仪器?请允许说句外行话:这只要修改测试仪内的软件就解决了。〔9〕提出了对屏蔽双绞线的屏蔽层端接要求屏蔽双绞线的屏蔽层端接其实不难,但需要掌握必要的规那么。在标准中已经提出了这一要求,要求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在欧洲的综合布线安装标准EN50174.2-2001中,曾经要求:有丝网编织层的双绞线〔典型产品为SF/UTP和S/FTP〕,只需要对丝网进行接地端接;只有铝箔的双绞线〔典型产品为F/UTP和U/FTP〕,要求铝箔和接地导线一起接地端接。〔10〕提出工程验收的合格判据在目前的综合布线工程中,工程往往还无法做到100%的性能合格,而验收那么通常采用了抽检方式。在新标准中,提出了符合现实情况的合格判据,即要求验收合格率到达99%的判断方法。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这一方法防止了绝对化和理想化,使验收测试具有可操作性。不过,在标准中要求“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信道无法修复,那么判为不合格〞。如果面对水平配线子系统中的数据局部全部采用光纤的布线工程,这是否要求过高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也一直在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例如:GB/T50312-2000比CECS89-97完善,而七年后的2007版标准自然应该比2000版标准完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符合施工人员不断进步的现实情况的。相对而言,新版的验收标准大量吸取了海内外相关标准中有价值的局部,使新标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够对布线工程的实施和验收起到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德特威勒电缆系统)期盼已久的2007版综合布线国家标准终于掀起了神秘的面纱,允许行业内的人士一睹其风采了,这意味着综合布线标准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尽管这一步的迈出花费了7年时间,但它使得综合布线行业的产品、设计、施工和验收更为标准。作为一个综合布线厂商的工程师,更多看中的是新版国家标准对产品及产品推广的影响。在初步学习了新版国家标准后,感觉到新版国家标准除了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有着比过去更大的指导意义外,对厂商也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在通读了新版标准后,初步的感觉是新版标准根据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上相关标准、与之相关的其它国家标准以及技术开展的动态,提出了一份既有继承性,又有现实指导价值,还有着一定的超前意识的标准。在对新版标准的初步通读中,目前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1

对屏蔽双绞线进行了分类相比2000版标准的年代而言,现在对屏蔽布线系统根本上没有了当时的争论,而进入了面对工程应用及方法的讨论。随着屏蔽双绞线的推陈出新,在新版标准中,明确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屏蔽双绞线结构,这使屏蔽双绞线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开始进入了对屏蔽性能的理性应用阶段。过去,屏蔽双绞线用的代号是ScTP、STP、FTP、SFTP,在双绞线的屏蔽结构只是在双绞线芯线外添加丝网或〔和〕铝箔时,这些符号能够说明屏蔽的结构,但是,在屏蔽层武装到每对芯线时,这四个符号都变得模糊不清了,因为它们无法准确地说明新出现的屏蔽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版国标引用了ISO11801-2002中对屏蔽结构的定义,使用“/〞作为四对芯线总体屏蔽与每对芯线单独屏蔽的分隔符,使用U、S、F三个分别对应非屏蔽、丝网屏蔽和铝箔屏蔽,通过分隔符与字母的组合,形成了对屏蔽结构的真实描写。例如:非屏蔽结构为U/UTP,当前最常见的四种屏蔽结构分别为:F/UTP〔铝箔总屏蔽〕、U/FTP〔铝箔线对屏蔽〕、SF/UTP〔丝网+铝箔总屏蔽〕和S/FTP〔丝网总屏蔽+铝箔线对屏蔽〕。从原理上说,丝网与铝箔的合理搭配可以充分发挥两种不同材质、两种不同造型的金属材料的组合屏蔽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四组屏蔽符号代表着四个不同等级的屏蔽双绞线。2

对信息点的布局原那么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新版国标中,工作区的定义已不在是6~10m2,而是根据实际布局,从数平方米到数百平方米都可能。对于每个工作区的信息点,也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性质提出了不同的配置方案。在实际工程设计时,工作区的定义有时是十分模糊的,但每个工作岗位所对应的信息点数量那么是有一定规律,各种用途都有着一定的规矩。其数量有时远远超过新国标中的数量。但对于一般情况而言,新国标中的规定还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3

每个底盒支持安装的信息点数量不宜大于两个在现有的产品序列中,经常看到三口或四口86型面板,就意味着在一个86型底盒的空间中可以安装三个或四个模块以及对应的双绞线。从平面空间上看,一个86型面板上确实装得下四个模块,但从底盒的容量来看,如果要容纳四个模块以及模块后侧保存的全部双绞线,在工程上是有一些问题的。对于面板上的模块端接而言,无论模块是从面板后侧安装、还是从面板正面安装,都需要在模块后保存一段双绞线,使模块能够拿在手上、贴在面板〔或墙壁〕上进行端接,然后再插回面板内。为此,在模块后如果不留一些双绞线,那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事。同时,预留双绞线还可以在万一端接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预留线重做端接。在《民规》中规定电气面板后应预留150~200mm的电线,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的面板后,也应预留差不多数量的双绞线,而预留这些双绞线就意味着需要在底盒内有足够的空间。按照86型底盒的常规深度为44~46mm来看,在底盒内容纳两个模块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双绞线是比较适宜的。4

对工程性能测试提出了明确的定量指标综合布线系统的性能测试在中国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前,综合布线系统的合格率还比较低,施工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测试合格上,而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性能测试合格已经成为必然,在有些合同中甚至要求合格率为100%。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必要应用数理统计来确定工程质量的定量指标。同时,确定定量指标说明当今的施工人员已经不再为测试合格而犯愁,他们已经开始走向了新的高度——整齐与美观。1993年,当计算机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罕有和金贵之物时,我国第一部关于机房的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标准》GB50174-93诞生。弹指一挥间,十五年过去,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如今机房内的设备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重新修订机房标准已迫在眉睫。令人欣慰的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视下,新的机房标准即将应运而生。日前,记者采访了机房设计新标准的总编、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钟景华副总工程师,了解到制订新标准的艰苦过程和新标准的一些要点,并欣喜地发现,和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在节能、环保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新标准的名称从《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标准》改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标准》。之所以更名,钟景华做了这样的解释:“编制标准时,我们考虑到如果还叫《计算机机房设计标准》的话,适用范围就太窄了,现在的机房一般都包含存储设备、交换设备、效劳器等,而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等都只是众多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中的一种,其目的都是为存储、处理、传输电子信息,因此最后经过专家的剧烈讨论之后,定名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标准》。〞新标准重视绿色节能“第一本标准〔指93年版《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标准》,简称旧标准〕编得很不容易,新标准编制的根底仍然是它,比方噪音、震动等根底参数使用的还是它的参数。〞深谙个中甘苦的钟景华首先肯定了我国首部机房设计标准的地位和作用。当然,随着IT技术愈加快速的开展,机房技术应用的滞后越来越凸显出来,旧标准已明显不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对机房的设计要求,这已是业内共识。国内一位知名的机房设计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在设计机房时主要参照的是美国的TIA-942标准,并且据他所知,目前国内主流的机房设计也都是参照这一标准,因为旧标准的许多参数和规定已非常落后。国内机房专家沈卫东表示,在旧的标准制订之时,还没有机架和机柜出现,随着上个世纪末机房设备向机架化方向的开展,设备密度大大提高,原来规定的供电、散热、布线等条文已完全不适用,逐渐使得业界不再认同这一标准,这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国家标准的公信力。比方,对日益受到重视的节能问题,旧标准就没有提及。而“新标准把节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钟景华说。确实,在新的标准中,许多条款是针对于节能这一目标的。比方,标准7.4.13条规定:空调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采用以下节能措施:大型机房宜采用水冷冷水机组空调系统;北方地区采用水冷冷水机组的机房,冬季可利用室外冷却塔作为冷源,通过热交换器对空调冷冻水进行降温;空调系统可采用电制冷与自然冷却相结合的方式。钟景华说,大型机房通常是指面积数千至数万平方米的机房。在这类机房中,安装的设备多、发热量大、空调负荷大,而水冷冷水机组的能效比高,可节约能源,提高空调制冷效果。同时,夏季由冷水机组为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冬季可利用室外冷却塔作为冷源,通过热交换器对空调冷冻水进行降温,进一步节约了能源。调查资料说明,机房内空调系统的用电量约占机房总用电量的20%~50%,因此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是机房节能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类似这样以节能为出发点的条文还包括对机架机柜的摆放方式、照明光源、机房窗户设置的细节考虑等等,充分表达了对节能环保的关注。机房将分为A、B、C三级“新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根据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划分为A、B、C三级。〞钟景华表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机房包含的范围太大,有银行、电信业的大的数据中心,也有企业自用的小机房,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展,各行各业对机房的建设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不分级,标准遇到的最大问题将是可操作性。〞钟景华进一步解释说。根据新标准的定义,A级是最高级别,主要是指涉及国计民生的机房设计。其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或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像国家气象台;国家级信息中心、计算中心;重要的军事指挥部门;大中城市的机场、播送电台、电视台、应急指挥中心;银行总行等属A级机房。B级定义为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一定的社会秩序混乱和一定的经济损失的机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级医院;大中城市的气象台、信息中心、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电力调度中心、交通〔铁路、公路、水运〕指挥调度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体育比赛场馆;省部级以上政府办公楼等属B级机房。A级或B级范围之外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为C级。“相对于旧标准,新标准在附录中增加了机房的分级标准、性能要求准及针对不同等级的机房的具体设计原那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钟景华说,“看了这张表,设计人员即使不看前面的条文,各种指标也会了然于胸。〞确实,在这本新标准的报批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详实的附表——“各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技术要求〞,里面涵盖了A、B、C三级机房设计要素中的各种要求和规那么,如位置选择、环境要求、建筑结构、空气条件、电气技术、供电电源质量要求、机房布线、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平安防范系统、消防等。比方,在环境要求项下的主机房开机温度标准中,A级和B级机房为23+/-1摄氏度,C级那么为18~28摄氏度。沈卫东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新标准充分参考了国外先进的机房设计标准,如TIA-942,并结合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尤其是根据可用性对机房进行分级,并提供详细的配置说明,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机房设计和建设的可操作性。〞艰苦的编制过程从2005年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编制新标准,到最终形成《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标准》报批稿,钟景华和编委会度过了2年多的艰苦时光。回忆起整个编制过程,钟景华的切身感受可以用怎一个“累〞字了得来形容,“作为电子工程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平时上班要做好日常的专业技术工作,如经常负责工程投标工作,编制标准很多时候只能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而国家对编制标准的原那么和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的原那么,必须经过准备阶段、形成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根据钟景华的介绍,在准备阶段,确定了《标准》编写工作大纲,内容包括:标准的适用范围、编写工作的主要要求、标准的章节构成及分工、调研和专题报告内容、总体进度安排等。并在会后开始了设计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我们收集了40个机房的机房温度、相对湿度、主机房净高、UPS容量等参数3000多个。同时,研究和翻译有关国外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吸收和采纳合理内容。〞钟景华说,新标准参考的国外标准主要有三个: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IEEE-1100《电子设备供电和接地操作规程》、美国通信行业协会标准的TIA–942《数据中心通信设施标准》、美国防火协会标准的NFPA75《信息设备的保护》、NFPA76《通信设施的消防》。在此根底上起草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标准》初稿。“当然,我们并没有完全参照国外的标准,因为有些条款针相对于国内经济现状来说并不太适用。比方,在TIA-942标准中,要求大型数据中心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的数量是n+n,这样会导致投入特别大,所以我们定的标准是n或n+1。〞在征求意见稿阶段,主要内容是讨论标准初稿,形成修改意见,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其后由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向全社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此后,编写组针对征求意见收到的330条意见,逐一作了答复。并根据征求意见进行了讨论、修改,形成了送审稿,由专家评审。通过评审后,编写组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再次修改,形成了最终的报批稿。钟景华说,机房工程是一项涉及到空调技术、供配电技术、照明、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抗干扰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净化、消防、建筑、装潢等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同时,编标准既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又要考虑具体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并且要与其他标准具有协调性。这对主编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编制标准时,有时为了一个词、一句话怎么写,经常晚上会给相关专家打进行讨论,大冬天都能憋出一身汗,经常一晚上也定不了一条,甚至会让你有坚持不下去的感觉。〞钟景华对当时的艰苦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但天道酬勤,钟景华表示,目前,报批稿正在审批过程中,预计年内将会公布实施。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标准的实施,将极大地推动机房建设的标准化,推动机房建设向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平安适用、节能环保方向演进。“我在参与机房工程评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都已在按新的标准在做了。〞这让他很欣慰。续编机房设计《图集》和检测标准完成新标准之后,钟景华的工作并没有止步。在《标准》编制的后期,建设部又批准立项了国家标准图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简称《图集》〕。钟景华和他的团队又投入到了《图集》的编写工作中。“标准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达意思,而《图集》那么是以图形来帮助设计、施工和检测人员进行设计、施工和检测;标准主要是原那么,而《图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标准,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设计方法,节省设计的时间。〞钟景华说,在其他国家只有标准,很少有图集。与此同时,钟景华透露,紧接下来他们还要编一个机房检测标准,以指导机房的温度、湿度、供配电、震动、噪声、节能等指标如何进行检测,以做到机房管理真正的科学化。钟景华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机房不适合高密度机柜的应用,缺少节能措施,面临改造或重建。但一些设计院没有将整体和系统的节能理念贯穿到机房设计之中,没有对能效指标〔PUE〕提高认识,很多时候是依靠设计人员将自己零散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在设计之中。针对这一点,新标准将会有意识去做宣传和推广。“在新标准编制过程中,通过与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学习和实际调研,自己逐步掌握了机房建设的核心技术与精髓,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作为标准的主编单位,标准的成功编制也使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在机房建设领域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言语中,钟景华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心情。但他并没有自足于此。他表示,IT行业技术开展如此之快,机房设计标准亦将不断随之更新。比方,虚拟化技术的迅速开展,或许将对机房的配电、空调等参数有所改变,使得机房更加节能。“届时,我们可以对标准做出新的修订。〞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他显得乐观而沉着。在2023年8月29日的临时会议上,TIA〔电信工业协会〕的TR-42.1商业建筑布线小组委员会同意发布TIA-568-C.0以及TIA-568-C.1标准文件,在TR-42委员会的十月全体会议上,这两个标准最终将会被批准出版,从而现行的TIA-568-B系列标准将会被逐步替代。经过漫长的修订工作,新一代北美布线系列标准TIA-568-C已是呼之欲出。TIA-568-C标准文件中究竟有什么看点和亮点?笔者参阅了相关标准的诸多介绍,现稍作以下说明:1.标准为什么更新这是因为ANSI〔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认可的标准使用年限为5年,而最初的568-B系列标准,即568-B.3光纤布线连接硬件标准,是早在2000年3月30日批准的,568-B.1〔总那么性标准〕和568-B.2(铜缆布线连接硬件标准)是在2001年批准的。经过多年的积累,通信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得568-B系列布线标准出现了大量的增补内容〔如现行568-B.1标准有6个附录,568-B.2有10个附录,568-B.3有1个附录〕。通过重新修订,可以将增补内容融入到一个新的标准文件中去,同时在新的标准中也可提出其他值得考虑的先进技术。2.布局的调整新的TIA-568-C版本系列标准分为4个局部:TIA-568-C.0用户建筑物通用布线标准TIA-568-C.1商业楼宇电信布线标准TIA-568-C.2布线标准第二局部:平衡双绞线电信布线和连接硬件标准TIA-568-C.3光纤布线和连接硬件标准原来的TIA-568B标准,那么是针对商业环境的,包括三个局部:ANSI/TIA/EIA-568-B.1-2001:商业楼宇电信布线标准第一局部:通用要求ANSI/TIA/EIA-568-B.2-2001:商业楼宇电信布线标准第二局部:平衡双绞线布线连接硬件ANSI/TIA/EIA-568-B.3-2000:光纤布线连接硬件标准比照发现,原来的B.1标准在新的体系中分为了C.O,C.1两个局部,一个为通用的标准文档,一个为侧重商业环境的布线标准。这是因为TR-42委员会希望以568-C的修订为契机,为更好地开展和维护标准打好根底。像568-B.1标准,原先是定位于商业办公建筑的通用布线标准,实际上已被广泛用于其他类型的商业建筑,如机场、学校和体育馆场等设计,因为目前针对这些建筑没有量身定做的标准,所以568-B.1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参照。另外,布线标准的开展和应用领域息息相关,如新的技术或应用的出现会导致几个布线标准文档的同时更新,这使得相应的修订工作变得很复杂;同时,在创立新的标准时候,许多已在其他标准文档中实施良好的标准〔如,数据中心标准必须包括已经在568-B.1中明确的分级星型拓扑结构的描述〕又得经过标委会长时间的争论才能被接纳,这使得新标准的出台颇不容易。考虑到上述因素,TIA-568-C.0被设计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知识库,其中的要求和指导是TIA系列标准中重复性的和常规适用的,如认可的媒介、布线长度、极性、安装需求、支持应用等细节。这样,如果某些适用于特殊环境〔如卫生保健、工业〕的布线标准暂缺,568-C.0就可以成为一个通用的标准参考文档。这样的调整既简化了标准升级的过程,又可以加快新标准的开展过程。在以后的修订过程中,如涉及到普遍性的信息,可以只在C.0中进行更新而不用在多个标准文件中进行复制。而适用于其他建筑环境的标准,例如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