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_第1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_第2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_第3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_第4页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方法一、重视对《考试大纲》、近两年高考题的利用,增强复习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除课本外,《考试大纲》和近两年高考题,也是我们进行第二轮复习必须进行研究并充分加以利用的。通过对《考试大纲》、往年高考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某类知识几乎年年高考考,某类知识隔几年才会考几道题,某类知识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还没有考过。如果把《考试大纲》的“考试的知识范围”中所列内容视为考点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考命题并不考虑覆盖面和年度轮回,而是有鲜明的选择性和侧重。从总体上说,考的可能性较大的是:学科的主干知识、易于学科内或跨学科综合的知识、有较大的教育功能和现实借鉴意义的知识;考的可能性较小的是:零散不易综合的知识、现实借鉴意义不大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这就使我们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有据可依。根据近些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命题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考试大纲》的“考试的知识范围”中所列内容分为四类即“四点”:热点、重点、冷点、冰点,并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热点:几乎年年考、每年几套卷都考的知识点,中国古代、近现代,世界近现代史都有。一般而言与现实有一定联系,或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容易与地理、政治学科组成跨学科的问题。(1)与古今中外农业、农民有关的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唐朝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农业。王安石变法。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和农业的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北伐时期的农民运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减租减息”政策。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英国圈地运动。法国雅各宾派的土地法令。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宅地法》、罗斯福新政。俄国的1861年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赫鲁晓夫的改革。从高考来看,2003年全国卷考了中国土地问题,天津卷考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2004年海南等四省卷考中共的土地政策、北京卷考苏联的农业政策(1917—1927年)、甘肃等四省区卷考了古代近代的农民运动。2005年黑吉桂卷考了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2)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有关的考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汉同西域的关系。唐朝的边疆各族。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制度创立。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北伐战争。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从高考来看,2003年全国卷考了汉到明,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从长城切入)。2004年甘肃等四省区卷考了古代到现代的民族关系,北京卷考了唐到明清的民族关系,天津卷考了隋到明的民族关系和多民族国家发展。2005年湖南江西等11省卷考了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四川等11省市区卷考了汉与匈奴的关系,北京卷考了台湾,天津卷考了唐太宗的民族观。(3)与文化、思想和科技发展有关的考点:先秦时期的文化。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进步思想家、西学东渐。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的发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从高考来看,2003年全国卷考了明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2004年山东等八省卷,一个主题就是考科技发明(4题)、“文字资料和文物”这个主题也有3小题与科技有关。天津卷考了科技发明、工业革命。2005年湖南江西等11省卷考了汉至宋的文学作品,四川等11省市区卷考了从唐到1977年文化教育的发展,天津卷考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属中外交往和国际关系的考点:丝绸之路和与欧洲的往来。唐朝的对外关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和反侵略斗争。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抗日战争。抗美援朝。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70年代初的外交成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从高考来看,2003年考了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战场的开辟)。2004年湖南等八省卷考了中日关系,山东等八省卷考了中俄关系,海南等四省卷考了殖民扩张,甘肃等四省区卷考了近代山东问题,北京卷考了一战后美欧关系,天津卷考了欧共体的成立。2005年湖南江西等11省卷考了中美关系和万隆会议,北京卷考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此外就是现实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世界和平问题、历史事件的周年等中与之对应的历史考点。学习策略:虽考过,但仍要保持热度,也就是说还是要重点复习。但要变着学。具体说可以采取三个策略:一是围绕这些主题更换考点;二是结合要点换角度;三是扩展主题变题型。重点: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三类知识是重点:1、在历史上有影响、有地位,构成某一时期历史不可缺少的,如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2、易于学科内综合的,如中国古代某些王朝的赋役制度;3、与现实有联系、有借鉴意义的,如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学科重点就是潜在的命题热点。学习策略:重点学,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理解掌握每一考点的每一个要点,形成完整知识。构成完整知识的要点可看成三部分,前:背景、原因、条件、目的;中:情况、内容、措施、经过;后:影响、作用、意义、特点、性质、评价、启示。如维新变法运动的要点就有:时间、背景、条件、领导人(阶级)、过程、结果、性质、影响、评价;二是串联相关或相似知识,形成主题知识。如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这个主题。把维新变法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并在一起,可以建立“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这个主题。在主题知识中,注意把握共同点、差异、变化、认识等。冷点:出题的可能性有但不大,一般隔几年会考到的(选择题),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民族解放运动。学习策略:这类考点一般不会出大题,且出题简单,因此,一是按课本掌握基本史实,不过多分析,不花多的时间。二是考练渗透,通过做题和老师试卷讲评掌握主要的东西。冰点:即近几年高考从未考到的考点。这些考点一般在整个历史知识体系中不重要、零散难以与其它知识形成综合,或者考试的价值不大(人文性、借鉴意义不大)如: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从时间上看,考的时间最早的题是春秋战国时期,或经济,或变革,或文化)。编户齐民。道教与佛教。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灭亡。宋与辽、夏、金的战争。特务统治的加强。靖难之役。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二次革命”。洪宪帝制。“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和皖南事变。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世界近现代史: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美苏争霸。学习策略:在复习中读读相关内容,对基本史实有一点印象。总的来说,我们要将有限的复习时间花在对热点、重点考点的学习上。此外,还有几个方面也要重点复习:与上年相比,《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内容。总的说每年《考试大纲》在考查的知识范围方面有小的调整,大多是删减考点,以减轻学生负担,为什么要增加这几个考点呢?因此要做为重点复习。如2004年与2003年《考试大纲》相比,新增的考点: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经验;美日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后日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动向)②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③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社会领域、经济领域。新教材与老教材(2003年前)相比新增加的知识(新增内容虽不多,但很受命题专家青睐,年年都有考题。如2004年湖南等八省卷考了“海上丝绸之路”;青海等四省区卷考了辽的“蕃汉分治”;天津卷考了《墨子·墨经》;2005年湖南等11省卷考了“改土归流”)。与老教材相比,中国古代史教材新增知识:法律:秦律(秦简)——司马迁“明法变、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明《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严惩贪污贿赂罪;朱元璋“刑罚也轻也重”的思想。制度措施:西汉的察举制;王安变法中增加的市易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明对西藏的管辖;清朝金瓶掣签制度;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社会经济:春秋战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技术、夹贮技术、用曲造酒技术,《考工记》)。唐朝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具改进;农产品商品化)。唐商业(柜坊、草市)和城市(洛阳、扬州)。明清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向农村延伸—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江浙工商业市镇的蓬勃兴起)文化:秦汉时期天文、医学(以正月为岁首,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魏晋时期的《水经注》;唐医学著作《四部医典》;宋元时期的建筑成就;明清时期的《徐霞客游记》、李挚的反封建思想;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明清的图书编篡。中外关系: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史:“三反”、“五反”运动。中国古代的历史遗产(科技著作、文物古迹)和近现代条约、宣言、宪法、报刊。(如2004年山东等八省卷的“西夏活字佛经印本”、“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属文物;湖南卷考了《马关条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山东卷考了《海国图志》、《齐民要术》);北京卷考了《天工开物》、《八一宣言》、《独立宣言》、《人权宣言》。2005年湖南等11省卷考了出土汉印、《望厦条约》、《南京条约》、《开罗宣言》;黑吉桂卷考了法国《1791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顾炎武的代表作、《海国图志》、《变法通议》、《新青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独立宣言》;四川等11省市区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京卷考了《告台湾同胞书》、《二十一条》、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文件)。部分小字知识近两年高考对小字内容的考查情况。2004年湖南等八省卷的“灵渠题”、“公行”题。2005年,山东、安徽等11省题考了中国古代的“滇王之印”;黑龙江等3省题考了中国古代的“邗沟”、中国近代的《瀛环志略》;一般而言,属于考查知识范围节目中的小字内容属考试命题范围,对主体知识进行补充、介绍的小字部分属考试内容。这类小字内容重要的有:中国古代史:对都江堰、郑国渠的介绍;秦长城的修筑及作用、出土秦简(法律条文);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中原的交流;清朝金瓶掣鉴制度;明郑和船队与各国的交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台湾的开发;西学东渐的衰落。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新思潮的萌发”中对《康猷纪行》的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贡献;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思想的背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活动;辛亥革命前后,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张骞发展民族工业的主张;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中国现代史: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1954年人大、政协职能的变换;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建国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十三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六大的主要内容;1979年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初对香港的政策;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介绍。世界近现代史:美国领土扩张介绍;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做法和后果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对绥靖政策的分析;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苏德互不侵略条约》的影响;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日本后翼势力的活动;对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介绍;“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节的全部小字部分。从教学上来说,一是要像正文一样组织复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掌握上述内容的核心东西,二是平时的考试中纳入上述内容,起加深学生印象、督促学生复习的作用。课本材料依据材料命制试题,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近两年,尤其是2005年的高考文科综合题,课本上的材料更受重视,且材料性试题向选择题扩展。2005年山东等11省题考查了对课本“滇王之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准确把握;黑龙江等3省题实际上考了课本“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芍陂的地理位置)、考查了对美国《独立宣言》内容(课本材料)的理解;四川等11省市区题引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课后习题中的材料);北京题采用了课本中“利玛窦和徐光启画像”材料,三国、隋、元、清疆域图(东南沿海)、反映明代机工状况的材料;高中五本历史书上的材料丰富多样,总的说可分为三类:文献引文(文字)类、图类、表格类。每则材料都包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因此,难说什么材料重要,什么材料不重要。对每则材料,都要认真看、仔细想,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是什么(包含的历史信息)、为什么(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形成的背景或原因)、怎么样(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产生的影响或评价),还要与相似材料比较,总结相关历史信息的变化、差异。历史文献对课本中历史文献的考查受到普遍重视,2004年湖南等8省卷考了《马关条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山东卷考了《海国图志》、《齐民要术》);北京卷考了《天工开物》、《八一宣言》、《独立宣言》、《人权宣言》。2005年湖南等11省卷考了《望厦条约》、《南京条约》、《开罗宣言》;黑吉桂卷考了法国《1791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顾炎武的代表作、《海国图志》、《变法通议》、《新青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独立宣言》;四川等11省市区卷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京卷考了《告台湾同胞书》、《二十一条》、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文件)。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文献较多,大致可分为四类:作品(科技、文学、思想、艺术等)、条约、宣言(公告)、宪法。无论是哪一类,一般有以下要点: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作者、目的、地位、影响。对每一历史文献,都要按要点全面掌握,即使高考已考的文献,也要重视,因为,对历史文献的考查,可以有许多角度。二、建构地域知识和专题知识,重视三种综合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来看,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无论是哪种模式,也无论是构成文科综合的政、史、地单学科,还是作为整体的文科综合,试题总体上有专题性(以选择题为主)、地域性(以非选择题为主)的特点。以2005年全国高考几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为例,见下表:试题类型专题地域湖南山东山西等11省题1、文学作品(选择题);2、中美关系(选择题);3、民族主义(材料解析题);西南地区(选择题)东南亚地区(材料式问答题)黑龙江等3省题水利(选择题);宪法(选择题);图书报刊(选择题);4、秦朝(问答题)美国(材料解析题)重庆海南等11省市区题思想(选择题);文化教育(选择题);3、统一战线(选择题);美国(材料解析题)西北地区(材料解析题)北京题1、中外友好往来(选择题);2、20世纪中国历程(选择题);和平与发展(选择题)资本主义发展(材料式问答题)革命根据地(材料式问答题)台湾(选择题)天津题1、政治经济制度(选择题)科技发展(选择题)英美外交政策(选择题)民族问题(材料解析题)红色旅游(材料解析题)经济全球化(材料解析题)天津(选择题)因此,第二轮复习主要应以专题和地域为中心进行。地域知识古代至现代在某一空间(地区、国家)发生的事件、活动的人物、出现的历史现象。(1)地域的划分:中国历史——东北、华北、长三角、台湾、中部、珠三角、西南、西北。亚洲——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美——英国、法国、德国、俄(苏)国、美国。也不一定要这样划分,如中国历史,也可以结合现在中国经济的“四极”分为四个区域——东部、东北、中部、西部。(2)怎样把握?不能搞成按时间顺序排列史实,应该把史实整合为几方面的知识。如东北,可以整合为三个方面:古代的开发和管辖;近代的屈辱和抗争;新中国对东北的建设。(3)在考练中,与政治地理学科结合,每次考练一个地域。专题知识专题复习是第二轮复习的普遍方法。专题的形成应遵循三点:专题的构成或划分宜小不宜大;要有时间或空间跨度;要有时代气息。专题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来源:借鉴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进行适当的变化和考点的变换,如2005年五套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共有20多个专题(主题)(参阅专题与地域归纳)。参照高考题自立(创)专题,如国际关系,可以创设这些专题(主题):西欧国家间的关系,东、西欧的关系,美国同欧洲的关系,英美同苏联的关系,美日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会议;国际组织、会议与中国的关系、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自立专题要注意创新,如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切入,可以形成许多新的专题。采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专题划分。新课标专题必修25个、选修6个共31个。必修:历史(Ⅰ)——政治外交9个专题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②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③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⑤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⑧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Ⅱ)——经济8个专题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⑤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⑥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⑧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历史(Ⅲ)——文化科技8个专题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②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④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⑤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⑦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⑧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选修——6个专题(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①梭伦改革;②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王安石变法;⑤欧洲的宗教改革;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⑦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⑧明治维新;⑨戊戌变法)(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①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②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③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④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⑤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⑦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③第二次世界大战;④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⑤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⑥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①古代中国的政治家;②东西方的先哲;③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④“亚洲觉醒”的先驱;⑤无产阶级革命家;⑥杰出的科学家)(五)探索历史的奥秘(①历史与历史的重现;②人类起源之谜;③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④玛雅文明的消失;⑤二里头文化的探索;⑥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⑦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六)世界文化遗产会萃(①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②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③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⑤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⑥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⑧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⑨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除考虑学科内的专题外,也要适当考虑跨学科的专题(主题),这样的主题要能充分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可以成为三个学科共同的话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社会改革问题、党的领导与建设问题、台湾问题与国家统一、农业农民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中美中日关系等,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归纳知识,设计相关问题。历史学科试题与其他学科相比,与中学历史课本有更多的直接联系。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的历史试题,很大程度上继承了“3+2”模式中作为单学科命题考试时的目标,即依托课本,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同类知识的能力、比较相似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一方面仍要以课本为主要依据,一方面要加大多种能力尤其是综合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落实三种综合,以培养综合意识和能力。综合性掌握知识,可以说一举三得:提高记忆效果、扩展知识面、应对高考。落实三种综合,是指要自己动眼看书、动手书写、动脑思考,有一个自主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现成结论、生吞活剥老师讲的内容。1、落实学科内知识综合。这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要点综合,形成完整知识。要点综合即是通过阅读和思考,建立由要点构成的关于某一特定对象的完整知识,这样就把零碎的知识纳入了一个小的系统。如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留在你大脑里的也许就是利玛窦,如果按照要点从时间、方式、内容、影响、衰落方面掌握的话,那你掌握的“西学东渐”的知识就是清晰的、完整的、可以长久保持的。不过,课本并不是按要点叙述知识的,需要自己去确认、发掘要点。时期综合,形成阶段性知识。时期综合即以课本上的章为单位(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大约一章即一个时期),从起止时间、主体知识、阶段特征、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建立关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掌握某一阶段的知识。如明清时期的综合知识结构:起止时间:1644—1840年主体知识:政治明清的建立;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影响(明六项措施、清两项措施)经济调整生产关系的三大举措(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经济发展的四个方面(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商业的繁荣)统治者的两大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进行的内外斗争(共7次)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东北、北方、西北、西藏、西南、东南)民族和好与团结(两例)对外关系两大变化(政策、内容)五件大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文化特点及其表现和成因主要内容(四部明代科技著作、四位进步思想家、六部古典小说、三部大型图书、西学东渐)阶段特征: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对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文化承古萌新历史地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最重要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时期。纵向综合,形成以某一知识为核心的“知识链”。纵向综合,就是以某一知识为基础,“瞻前顾后”,建立起一个“知识链”。这类综合知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跨度大,它有两种情况,一是追溯某些知识的产生、发展、终结,形成纵向综合,如“中国资本主义”这一主题知识,即须进行纵向综合,形成一个“知识链”:19世纪6、70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年发展的“春天”、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二是进行相似知识的归纳、比较。如近现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斗争有:维新派同洋务派的斗争、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斗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同尊孔复古逆流的斗争、实践标准同“两个凡是”的斗争、“四个坚持”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横向综合,形成开放的知识系统。这种综合,主要是从空间而言,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相似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民主启蒙思想的异同、19世纪中期世界主要国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方式。进行这种综合,既打破了大脑中知识的国界之别,还能够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有助于形成大历史观。2、落实历史学科知识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由于文科综合以考查学科内知识为主,且高考题中跨学科并融合为一体的试题极少,因此,对于这种综合,主要是形成一种意识,在复习过程中能运用相关政治、地理知识来理解历史知识。(1)历史与政治学科的综合,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注意:一是运用某些政治知识理解历史知识,如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共和政体,就需要用政治学科中的国体、政体知识来理解以促进记忆。象这类的还有:民族问题、政党问题、外交政策问题、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国际组织问题等;二是运用政治观点认识某些历史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引起公田向私田转变;私田的不断扩大,使地主阶级队伍壮大,他们推动了各国的变法,经过变法,各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对这一系列连锁变化如何认识呢?当然要用政治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2)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俗话说“史地一家”,地域本身就是构成历史知识的要素之一,因此可以说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更普遍,综合命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对于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一是运用地理知识掌握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发生、存在、扩展的地点、空间。如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本身就是历史地理两个学科知识的综合体:大运河的走向、起止点和中心、经过的地区、连接的大河,既是历史知识,又是地理知识。二是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时,要考虑是否与地理因素有关,如新中国成立后,把东北地区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重点,即与两大地理因素有关:东北矿产等资源丰富;东北与苏联、蒙古、朝鲜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为邻,较为安全。3、落实历史学科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综合。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我们既生活于现实中,又生活于历史中,因为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在生活与现实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因此,只要我们关注生活和现实,就能发现历史和生活、现实的结合点,就能发现历史其实是我们生活和现实的一部分。另外,从生活与现实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是近年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势。所以在历史复习中,除了关注课本外,还要关注生活与现实,多从历史的角度、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这样你就会发现,历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综合)原来是那样多。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关注:一是弄清你看到的、听说的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我国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移动文物)包含的历史知识、价值及其保护问题。如长城,是我国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小学课本里学到过,电视里见到过,报纸上看到过,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学科出发,弄清与它相关的历史知识,思考它的价值及保护问题。二是对一些现实热点问题溯源,许多现实热点问题,有的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如中东问题、台湾问题等;有的历史上曾有过类似问题,如人口流动;有的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一些历史问题,如2004年的还算风平浪静的美国总统选举。有的是历史大事的周年,如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台湾光复六十周年、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等。只要你关注、思考,就能形成历史和现实的综合,给历史知识注入时代气息。三、适当考练,重视反思,提高应试能力历史复习不要搞题海战术。每周做一套学科内综合卷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考练后的总结与反思:为什么失误(分)?怎样克服?拿到试题后,该怎样进行考试?通过老师的讲评和自己的总结,一般学生对怎样考试会心中有数。但一些考试的技巧更实用,有助于夺取高分:选择题1.看完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时间、空间、程度等),正确选项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2.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排除错误的,留下正确的选项。3.对组合性选择题,确定两头,或确定某小项是对或错的。4.不要放弃不选,任选一个其正确率也有25%。5.交卷前不要轻易更改已做好的答案。非选择题一般有三种题问形式:材料解析题、材料问答题、问答题。相对而言,材料解析题稍难点,因为高考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大多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突破:(1)运用课本中的材料,设计问题,增强对材料解析题的“亲近感”。课本中的材料丰富多样,有些很有考练的价值,有的课本材料已出现在往年的高考题中,如《清明上河图》、汉朝“丝绸之路”图。还有中国古代文物类图片、对外关系路线图;中国近代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图;中国现代的各时期经济状况的示意图和表格材料;世界近现代史中《独立宣言》的内容、《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等,有很大的考试价值,可以自己设计问题进行训练。(2)消除对新材料、新问题的心理恐惧。高考题中的材料解析题相对于我们平时的考练来说,是新材料、新问题,但是,一方面它们一定会与课本知识有联系,对应某些课本知识,如2004年湖南卷,第37题对应课本上的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第39题历史部分对应洋务运动;一方面设计的问题与材料关联度很大,即答案的相当一部分就在材料中,如2004年湖南卷第39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答案即隐含在材料一中;一方面一般不会每一问都依据材料,总有1、2问是问答题,要运用课本知识回答,如2004年湖南卷第37题第(3)问,“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答案即在课本“世界政治的发展”一节中。(3)注意审题。除了要审清回答内容和限制条件外,特别要注意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大致是三种:根据(依据、比较)材料,……(答案一般在材料中);依据(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案由材料提取信息和课本知识组成);没有规定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实际上就是依据课本回答)。为了在非选择题部分尽量取得高分,在审题中还要注意: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试题中,经常出现模糊时间,尤以近现代史为多,如2004年全国文综湖北、湖南等八省卷就有“改革开放初期”,“世界近代史上”、“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政府”、“中国近代”一些模糊时间。在考试时,一定要把它们转化为较为明确的时间,即有起止的时间,不然,会极大地影响审题做答。高考中必须转化的模糊时间主要有三类:历史分期类:中国近现代史——如中国近代史上(1840-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年),近代前期(1840-1919年,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1919-1949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以来(1840年开始),,旧中国(1840-1949年),新中国(1949年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