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冲突——印巴冲突个案分析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宗教有其严密的组织和独立的行动,成为国际关系中一种不可轻视的力量。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宗教因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内生变量,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使宗教与政治联成一体,对宗教的任何忽视将会犯下大错。一、什么是宗教?《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家族相似论”(1)信念,即相信“超自然的存在物”(诸神);(2)仪式,即围绕神圣的对象所进行的仪式活动;(3)道德律令,相信这些律令是神所规定的;(4)宗教情感,像敬畏感、神秘感、负罪感、崇拜感等,这些特有的情感往往是由神圣对象、宗教仪式等所唤起的;(5)人神交往,即祈祷和其他与神交往的形式;(6)世界观,或关于整个世界、个人命运等的通盘描绘;(7)人生观,即根据上述意义的世界观来安排整个人生;(8)社群,即由上述诸方面所维系的宗教社团。二、宗教的功能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力量,与其他许多社会力量一样,在其演化过程中亦表现出正向与负向两种功能。就宗教与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而言,宗教既可以通过其社会控制功能、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功能而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起到整合作用,又可能由于某种宗教偏见与宗教狂热对政治的稳定与发展产生裂散作用。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PeterLudwigBerger)曾说:“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表现为动摇世界的力量。”
从维系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宗教因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成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宗教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神灵的威名,通过为信徒提供共同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达到对信众的心理控制;同时,又通过制定教规和从事宗教仪式达到对信教群众的组织控制。从分解社会关系角度来看,由于信仰是构成宗教的核心要素,宗教信仰对其教徒的思想、行为方式会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虔诚的教徒可能将其全部的挚爱和感情寄托在信仰中,而当一个“太窄的心灵只可容一种感情之地,在爱上帝的感情占有了这颗心时,这种感情就把一切爱人类,并为人类效用的心除掉了”。凡物皆度,当对宗教的信仰达到失去理智的程度时,就可能导致偏见与狂热。这种宗教狂热,可能从教义来看是符合的,从感情上看也是圣洁的,但它作为一种失去理智调控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冲击,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宗教文化学家卡西尔(ErnstCassirer)说:“它(宗教)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和激烈斗争之源泉。”三、宗教因素对国际冲突的影响宗教因素对国际冲突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纠结上,即宗教问题的民族化与民族问题的宗教化。首先,宗教信仰问题涉入民族、国家的矛盾,增加了民族、国家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宗教是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宗教、民族的冲突可能导致民族国家的分裂。第三,宗教的排他性加剧了民族的隔阂和矛盾,宗教、民族的冲突成为触发战争的渊源。四、南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南亚主要由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组成,其中印度号称是世界上宗教种类最多的国家,被人们称为“宗教的博物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为主,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是南亚宗教的基本格局。(一)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差异:1.在信仰方面印度教属于多神教,崇拜以梵天(创造之身)、毗湿奴(保护之神)和湿婆(毁灭之神)三大神为主的众多神灵及其化身,而且,各种神灵都是有具体的形象。伊斯兰教属于典型的一神教,崇拜独一的真主,反对各种偶像崇拜。2.在等级制度方面印度教有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伊斯兰教没有这种等级制度,倡导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3.在生活习俗方面多数印度教徒崇尚素食,崇拜母牛,视母牛为神,认为她是最神圣之物,是丰收和富足的象征。母牛只可崇拜,不可宰杀,更不能食其肉。印度教规定,宰杀和虐待牛是一种罪过。由于对牛的态度不同,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经常引发冲突。穆斯林不排斥猪肉以外的绝大多数肉食,牛肉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4.与政治的关系印度教中,政治与宗教是分离的。伊斯兰教与政治具有天然的联系。“伊斯兰教是政治的宗教或宗教的政治。伊斯兰教虽然作为一种宗教组织而创立,但它具有政治特征。穆罕默德作为先知也处理国家事务,政治与宗教是合一的。穆罕默德一方面努力为伊斯兰教赢得信徒,同时又追求一种政治目标。在他看来,这两者是一个整体。”(二)印穆冲突的历史起源1.印度教徒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
自穆斯林攻入印度河流域,伊斯兰教便开始在南亚传播。伊斯兰教倡导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促使低级种姓和贱民为了摆脱自己的悲惨命运而脱离印度教改信伊斯兰教。大规模的改信使印度教感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成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难以和睦共处的文化心理根源。2.部分穆斯林统治者实行了宗教歧视政策部分穆斯林统治者曾对非穆斯林课以重税,摧毁印度教庙宇和印度教神像,屠杀印度教徒,这种历史宿怨使得两大宗教的信徒之间矛盾甚深。3.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4.穆斯林和印度教教派主义的发展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一起反对英国殖民者。1906年,穆斯林教派主义者建立穆斯林联盟,它以维护穆斯林利益为宗旨。五、《蒙巴顿方案》与克什米尔冲突(一)蒙巴顿方案
1947年6月,印度总督蒙巴顿抛出了“蒙巴顿方案”,决定把英属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据此,以宗教为依据,英属印度被划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信仰印度教的居民归入印度,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加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它们被印度领土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主要内容:
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个国家移交政权。
2.在新成立的两个国家的国界未作最后确定以前,先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自划分为两部分,各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西北边省、信德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县的归属问题分别进行投票。
3.投票有结果后,将印度制宪会议分成印度制宪会议和巴基斯坦制宪会议两部分,它们将分别决定两个国家的未来地位。
4.授予各土邦以自由选择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的权利。如果不愿意加人任何自治领,可以保持与英国的旧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
5.1947年8月15日为移交政权的日期。(二)两个相互矛盾的归属原则
按照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方案又规定像克什米尔那样的土邦享有独立地位,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归属,即可以自由选择归属印度,或者自由选择划归巴基斯坦,或者宣布独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归属原则,为克什米尔的分裂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血腥仇杀在印巴分治的过程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也被推向顶峰。印度教大斋会、国民志愿服务团等组织竭力煽动印度教徒迁出巴基斯坦;同样,穆斯林联盟也针锋相对,拼命鼓动穆斯林迁离印度。(三)克什米尔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