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_第1页
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_第2页
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_第3页
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_第4页
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老残游记》札记两则

清末刘伦之变的《老残游》第七版,山东省东昌县的一位书店老板向老年人介绍了当时的阅读情况。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小号里贩得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所谓百、千、千,是《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的简称,而“三”指的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字经》。关于这部以“人之初,性本善”开篇的启蒙课本及其作者,至今尚未见明以前之著录。至明代中、后期,始有学者提及。但或者只涉书名而未言作者,如吕坤(1534—1616)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社学要略》);或者明说不详作者其人,如赵南星(1550—1627)云:“世所传《三字经》、《女儿经》者,皆不知谁氏所作”(《教家二书序》)。进入清代,对《三字经》作者的探讨,形成了两种看法。一种以清初王相为代表,直言“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三字经训诂序》),认为是南宋王应麟所撰。一种是明遗民屈大均(1630—1696)的说法:“童蒙所谓《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广东新语》卷十一)。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己的观点。虽然因王相《三字经训诂》在后世流传极广,而使王应麟为其作者的提法被多数人所接受,但不同意见也始终存在着。如有人根据《三字经》中有“魏蜀吴,争汉鼎”之语,认为此与王氏尊蜀抑魏的史学观抵牾(清胡鸣玉《订讹杂录》);有人根据《三字经》少数语句不够严密,认为此与王氏渊博严谨的学风不合(清褚人获《坚瓠集》)。但也未形成定论,以致在清光绪年间为同一部《增订发蒙三字经》所写的两篇叙中,竟然会存在着完全相左的观点。如作者许印芳自叙云:“予尝见古刻本,正文皆大字,一行两语,后有小字注释,其叙史事截止五代;卷端题名,书乃王伯厚所撰。”而其友人陈灿在为此书所撰叙中,则引时人谭叔裕语,亦谓:“曾见古本,节录史事截至五代止,乃宋时粤中逸老某所作,非出自王伯厚。”并云谭氏“博极群书,考校精核,其言当不诬。”考谭叔裕其人,名宗浚(1846—1888),广东南海人,乃清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进士,史称其“熟于掌故”。其父谭莹(1800—1871),好搜辑秘籍,尤熟粤中文献,曾助伍崇曜编订《粤雅堂丛书》和《岭南遗书》等。陈灿言叔裕“博极群书”云云,当非虚话;只是所谓“粤中逸老”撰《三字经》,实即屈大均观点的含糊之语。然许印芳亦为晚清云南一代名儒,加之言之凿凿,史事截至五代,无疑来历甚古。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似乎更多的学者不愿深究这个问题,而倾向于用“世传”(清胡兆瑜、章炳麟)、“相传”(清车鼎贲、周保璋)为王应麟所撰的提法,其中自不乏造诣精深的大学者。当然,这也并非空穴来风之说。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庆元(今宁波)人。进士出身,博洽多闻,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音韵诸学,无不成绩显著,撰有著作20余种,包括《姓氏急就篇》和《小学绀珠》等蒙学之作。如说《三字经》出自其手,也并非没有可能。因此,尽管笔者更偏向认为此书是明前期无名氏所作;但是,在没有更多的新材料发现之前,本文也只能是暂且从众了。然而,无论《三字经》出于何人之手,作为启蒙读物,它的编纂成就和巨大影响,是世所公认的。人们或云其“可以当十三经”(赵南星),或言为“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王相),或赞之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诚古一奇观”(岳门朗轩氏)。事实上,它的确是封建社会最基本、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蒙学课本,在昔时儿童发蒙时,是家长和塾师的首选教材。究其历久风行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篇幅短小。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刻赵南星《三字经注》本。此本注文不算,原文为1086字。如除去当为后人续补的“辽与金”至“再开辟”等24字;以及许印芳、谭宗浚所云“古本”述史仅至五代止,而无“炎宋兴”等12字,根据现有材料可知最古之本仅有1050字。千字左右的篇幅,自然十分适合于幼童识字记诵之用。二、内容赅备。就其千余字的篇幅而言,《三字经》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自然、文化、伦理的常识和说教。正如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所论:“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重订三字经题辞》)而且诸多知识、道理的组合条理有序,义理、典故穿插出现,读来饶有兴味。这一点,是《百家姓》所不具备的。二、句短韵谐。宋以前的蒙学读物,如《弟子职》、《千字文》、《太公家教》、《蒙求》等,句式均以四言为主,仅《急就篇》中有少量三言。就幼儿的朗读背诵来说,三字一句较之四字一句更为容易;而且三言在句式的组合变化上,也较四言来得活泼自然。可以说三言成篇乃是此书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此外,全篇或四句一韵,或六句、八句一韵,声调谐叶,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四、语言通俗。从古文的角度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虽然它也有少量字句如“苦卓”之类略显艰涩,但总体上此书的文字还是浅显明畅的。诸如“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甚至接近白话的风格。较之《千字文》的雅驯整肃,它更显得浅易近人。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能在《三字经》平易简洁的文风中,品味到“中华文化的温煦仁爱”(徐梓《“蒙学热”透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3期)。正是具备以上这些特点,《三字经》自其问世之后,数百年来一直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它不仅盛行于明清两代,对广大的普通民众进行着文化启蒙教育;时至新型教科书十分普及的现代,仍有学者认为此书对已入学的“中年组或高年组”学生,依然具有“标明我民族固有之德行,使之力行;标明我民族固有之道德,使之实践;标明我民族集合之惯性,使之团结;标明我民族历史之沿革,使知治乱兴衰;标明我民族固有学粹,使知探索”等诸多功能(刘松龄《增订三字经凡例》)。换言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它在继承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了解祖国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仍是足资借鉴的有益教材。对于《三字经》这些功能的认识和评价,却是当代学者向来缺乏或不足的。在倡导爱国主义、宏扬民族文化的今日,值得我们反思。《三字经》在中国久盛不衰,在海外教育界也颇受重视。很早便传到东邻日本,清初已传至俄国和西欧,后来又传入北美。开始是作为中文和中国历史的入门书在海外流传,国外一些大学把它列为汉学专业的初级读物。至清末,在国内又先后出现了英译和法译本。近几年,它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价值,也逐渐被海外人士所认识。1989年7月,新加坡汾阳公会组织青年读《三字经》;次年10月,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译的该书英文本,同年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予以推广。对此事时下报刊广为宣传,并将《三字经》推举为“风行世界”的华夏八大古籍之首。只是言新加坡译本为第一个英译本,则将其首译时间晚说了约一个世纪。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三字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始终拥有最广大的读者,而且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它进行注释、订补和仿作,从而构成了一个阵容可观的《三字经》系列。此系列大致可分三大块,一块是《三字经》的各种注释本,较有代表性的是明赵南星的《三字经注》、清初王相的“训诂”本和清代后期贺兴思的“注解备要”本。此类注本,在原文上基本是以王作为准(只就历史部分各有续写),而致力于文字的串讲、典故的诠释和义理的阐发;在文字、典故和义理三方面,又因作者的不同而注释各有侧重。但其目的却是一个:为了方便学童的阅读和理解。一块是《三字经》的各种订补本,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前期车鼎贲的《三字经》、后期王晋之、张谐之(1836—1904)的《广三字经》和民国初年章炳麟的“重订”本等。订补者一般均认为王氏原作语有未当处、义有未备处。因此,一方面对原有语句加以修订,另一方面对所缺内容予以增补。内容的增补,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侧重于增加他们认为儿童应知的古代伦理、文化常识,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侧重于传播近代思想和科学知识。一块是仿《三字经》体式而创作的各类启蒙性读物。以对象分,有专供女子阅读的各种《女三字经》,有专供教育小儿的《三字幼仪》;以内容分,有专供识字的《小学三字经》、《新学三字经》,有专述历史的《历史三字经》,有专讲地理的《舆地三字经》,有专宣教理的《天方三字经》,有专门介绍中医、中药常识的《医学三字经》、《药性三字经》等。由各朝各代的学问大家或博学老儒撰述的种种注释本、订补本、仿作本,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三字经》系列,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传统思想的基本内容,深入浅出地悉括其中,实等于一套以旧时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或教育对象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百科全书。面对这样一个种类众多的《三字经》系列,如果将其中有代表性者有所选择地予以整理研究,笔者以为或许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集中提供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史料。正如周谷老所云:“《三字经》不必为王应麟所撰,而且《三字经》也不一定只为村夫牧子诵读,但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其典型意义恰恰在于它们是形成旧时中国最广大民众世界观的重要来源。其次,这种同一专题的汇集,从一个独特角度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由王氏原作引发的如何看待和评价读书目的问题、科举功名问题、理学道统问题、文学地位问题等,在后世诸多的修订、增补之作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认识的分歧或差异;在各种论及女子的《三字经》中,对妇女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和知识构成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甚至颇异其趣;而《时务三字经》、《演三字经》等晚清之作,流露出的忧国忧民之思、变法图强之念,以及对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采纳,也无不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第三,这一系列可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较系统的素材。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固然有许多糟粕,但也有值得借鉴的优点。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上,自有其长处在。只是这些经验往往很少有直接的理论概括或文字表述,而是具体而微地存在于像《三字经》这样的蒙学课文中,留待后人去分析、研究、取舍和扬弃。第四,这种有所选择的整理研究,可以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颇具特色的参考读物。如果把《三字经》的各种注释、订补、仿作本视为一个整体,那么举凡有关古代文化的各种常识、术语、名词,均可借此了解大概。其中对天文地理、时令节气、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山川河流、城邑疆域、历史兴衰、朝代更替、礼仪官制、经史子集、保健养生、药性医理,无不有所介绍。这种丰富性、全面性,是仅仅千余字的《三字经》原作所不可比拟的。只是今人在阅读时,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常识与迷信、史实与传说、真理与说教、传统美德与封建伦理之间的认识界限。问题的难度在于有关书目的查找和有关版本的搜寻。正如张志公先生60年代初在其专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序言中所慨叹的那样:“关于蒙学,前人的记载很少;各种课本,过去的藏书者多不重视,大都散失,现在收集起来很不容易,就连从前的书目之类,对于蒙书也多不著录,现在想查考一下书名都很麻烦。”60年代已是如此,90年代从事此类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笔者搜求数年,参阅诸书,始访得书目近80种。得来不易,敝帚自珍,特赘于后,以供学者参考,并待方家补正。附录:历代三字经分类书目简稿一、本书目主要依据国内各大图书馆馆藏编成,并参考了张志公《蒙学书目稿》和徐梓《中国传统蒙学书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