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_第1页
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_第2页
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_第3页
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_第4页
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师之道一个不良行为的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学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但一些快速改革后带来的新危机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往往一些学术投资的机会是在改革和转换的过程中。这些投机分子不一定具备真正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钻研精神,但是却打着学术的名义充当学术角色,这种情况在一般普通学校更多的存在,对国家学术的发展有极其不利影响。本文将从为学与弘道的角度对之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出路。学术群体的动机是学术而学术大学学术群体是以高校具有高等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教师为知识结构的组织系统,一般说来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承担者,又是学术的创造与组织者,其功能与作用是对真理的发现和对文化的创建。高校学术发展客观上要求具有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双向共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市场的过于产业化和社会化转换了以往大学原有的以学术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学术与产出挂钩已经使学术脱离了原有的浓厚而单一的学术氛围,大学学术研究面临极大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事活动充当了学术活动的角色。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学术队伍越来越庞大,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导向的深入,高校学术效益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很多学术活动以经济外事活动为直接导向,学术原有的纯洁性受冲击。庞大的教师与科研队伍纷纷投入到这一大潮中去,学术群体的学术动机并不是纯粹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经济目的为价值取向,很多教师没有一种真正的学术境界,学术注意力严重分散,就是很多有名气的国内学术人物也往往以外事活动为主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而没有真正沉下来去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还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高校很多行政人员为了个人的一些需要,也纷纷打着学术的一些招牌进行所谓的学术研究活动,但是又没有一定的学术能力,由于行政事务过多和庞杂,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境从事学术研究,在非重点院校,很多行政干部同时又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但不能真正地担当起指导的功能与作用,“挂羊头卖狗肉”,这实在是对学术精神本身的打击。2.研究生顶替了导师的学术研究活动。由于导师外事活动过多,加上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很多导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导师的一些课题和项目不能按时完成,就只好分配给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去做,导师成天在学术会议上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度过了可贵的本来属于学术研究的时间。经过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努力,课题完成了,但质量是否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值得商榷。有很多人有这样一种结论:大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是研究生创造的,而不是导师的发明。3.学术抄袭普遍存在。目前学校的奖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以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的,作为教师必须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份额,否则就面临差等份额待遇,这就促使一部分不具备科研能力或弱势科研能力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去争取具有同等份额待遇,但能力所限,只好进行“伪学术”活动,同时学术成果越多,差等待遇越高,学术成员会努力取得更多成果,由于这些原因,学术界普遍存在抄袭的学术腐败情况,很多学术成果是人云亦云,缺乏新的“含金量”。4.学术评价标准重量不重质。上面说到大学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是以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为内容的,这就产生了大学奖励评价标准认同的后果是“伪学术”。实际上普通高校在评价科研成果时,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科研部门的人员属于行政人员系列,很多不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鉴别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加上一些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往往导致科研评价体系重视量而不重视质的偏向,真正具有学术水平的成果不能获得奖励,相反一些低水平的成果登上奖励的行列。例如在有些工科和农科院校真正的国家人文学术核心期刊论文得不到奖励,非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却在奖励之列,行政干预影响了科研成果评价的公正。心浮气模拟的当代特征学术困境的实质是学术群体在市场利益的导向下,有些科研人员没有将身心真正投入到做学问中去,表现了学术研究的一种心浮气躁的当代特征。因此,在高校必须高扬一种人文的学术精神,将“为学”与“重道”结合起来。1.“为学”与“道”“为学”是指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人运用这一知识以实现人的自由目的,简言之即是求学、做学问,“为学”的动机对“为学”的过程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它涉及如何“为学”即“为学”之道的问题,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重视学与道的结合。“为学”即是获得智慧、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理的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是为人治世之道,即是信守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之美德的大道,“道”与人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为学”是为了达到知“道”和重“道”的目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学”需要仔细钻研品味,“如切如磋者,道学也。”修道即是“为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既然“为学”与重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学校就应将学术行为和做学问的精神结合起来,应该强调学术钻研与为人精神的高度合一,二者合一学问才能达到至上的高度,也就是治学先有一种精神,治学先做人。这里的“道”是一种治学之道,也是一种师道,“为学”之道应该与师道本身的精神合一。当前高校的“伪学术”之现象实际上是学与道的片面分离的结果。2.为学的根本目标道既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世界上的事物运行之道,明白了道,人才成其为人,人的求学目标就是达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忧道不忧贫。”求道与得道是人为学的根本价值目标,它需要一种至高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为学”的精神需要恭、敬,“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1)学术群体应该把求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作为自己的目标,求学是为了得道、获得真理,更是自身的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1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13)高校学术群体应该以至高的为人之道去求得世界学术的真理。没有为人之道的高尚精神,不可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学与道是合一的。3.师德尊严的社会环境“为学”既是教师的学术研究,也是学生的学习钻研,它关系到国家的整个教育事业。对高校“为学”的学术困境不加以防范将会导致师道尊严的丧失,因为有些教师的为人师表形象在市场经济的挑战下会有一定的偏向,转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这样教师崇高的形象会面临挑战,尊师重道的社会观念丧失,于国家教育事业极为不利。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4)教师的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因为这涉及教育大业的根本,师道是国家发展、天下正位的重要途径,“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15)。现在学校浮躁的学术风气将会影响师道尊严,导致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下降,威胁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尊师重道应该从教师本人做起,师道正,学风正。“为学”是目学与道分离的“为学”困境需要用一种根本的精神进行教化和医治,这种根本的精神既能达到“为学”的至高目的,又能起到学术群体个人满足经济等社会性的需求。这两个方面重在前者,前者是本与体,后者是前者的发用和结果,有了前者自然就会出现后者,因此根本的精神原则是至上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为学”是真正的学术钻研,并且能够获得理想的学术成果,自然也会改善经济状况,一本而多用。这种精神原则就是“诚”,即是踏实的学术之风,以追求学术为根本的精神原则,不因为其他的目的而不诚。1.“明”本“明”明达“治理”,即“第一大经”,即“第一大经”,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化育“诚”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修身之道,“为学”以“至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6)“诚”的精神原则是“为学”而“明”的根本,至诚可以明达事理,不会被他物所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17)“诚”的精神可以确立天下的大本,以至于明达“天地之化育”。“诚”精神境界能囊括事物的根本,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律,以明天下之事理,而学术研究是为了发现真理、探求真理,因此只有踏实的诚的至上治学精神原则才能求知真理。有了诚的“为学”至上原则,面对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也会三思而后行,不为一时的短暂利益而偏离学术根本。2.“唯天下越界,为能尽其性”“诚”也是“为学”之术,“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为贵。”“诚”能生智慧,有了诚的精神,并且有诚的行动,自然能成物,因为作为主体是“诚”的心性与诚的行动的合一,能达到获得真理的目的,既然诚,就是心性与行动的共存而不是分离。因此,“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不诚,就不可能身心彻底投入,不能较彻底地发现和理解事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化”(18)。诚是智慧,长期至“诚”你又可以获得智慧,使你具有慧眼,能化育天下万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诚既是一种方法,经常运用“诚”的方法,方法就变成了人的一种精神,使你具有智慧。因此高校教师拥有诚的心性和行动,对学术研究必然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3.“为学”以诚,为己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上面已经说到“不诚无物”,不诚心诚意地尽学术之道不会得到真正的学术结果,对自己、对学术本身都是不利的,因此“为学”要以诚。“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19)“为学”以诚,既达到了学术进步的目的,也不断完善自我,一方面“诚”的结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术方法,增加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断地以诚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达到精神上的一种满足,这两个方面不断促进,良性循环,学术不断进步,人格不断完善,既成己又成物。这对整个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生的身心修养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4.学术影响和效果在市场冲击下,高校学术产出不可能没有市场的导向,“为学”不是单一的学术活动。实际上,以“诚”“为学”客观上也是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踏踏实实进行学术研究,必然是学术水平高、名望足,在当今重视学术社会现实里自然能得到学术回报,从最后的学术影响和效果上说,并不失去自身的社会地位,名利双全。问题是在做学问的动机和过程之中不能只想到功利性的目的而没有去踏踏实实地钻研学术的精神,甚至开始就不能以功利学术为价值目标,这就是说社会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功利,“不诚无物”。以学术规范为价值准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0)道是社会的规范,人必须以道为准则,社会才能归于正位。学校学术之道必须以一定的学术规范为价值准则。为人以诚,则能成己也能成物,诚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人以诚为价值准则行为处世则体现为人之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1)当前学校教师应以诚的价值标准弘扬师道,以促进学道进步,诚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标准。1.师道要为学,为学,正学道师道是教师遵循的教书育人之道,为人师表就是师道,教师只有维护了师道尊严,社会才能尊师重道,形成良好的学风。师道必须以“诚”为价值标准,并且诚的行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至诚无息”(22),“道一以贯之。”(23)师道要求教师先正身,是学生的表率,学风自正,这正是正人先正己。教师“为学”以诚,是社会他人的示范,学生自然是以诚学习,教师为学是师道,学生为学是学道,师道以正学道。教师教书育人应以诚为本。2.以诚为价值标准师道以诚以正学道,是从教师本人的修身而言的对社会和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未发的功用,那么教师对外的发用行动——弘道行为,也必须以诚为价值标准,做到体用合一。教师为道经常以诚为价值标准,合内外发用,则可以成人成圣,即具备圣贤气质,“诚者,圣人之本也。”(24)“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25)社会正道以诚为本,即仁、义、礼、智、信,教师必须以诚为精神原则弘社会正道,实现师道与社会正道合一。以诚为道,做学问,做到师道与学道的合一诚既是“为学”精神,又是“为学”之术,一方面教师以诚“为学”,不被经济利益所牵引而偏离师道的尊严,另一方面以诚为学,学术水平提高,也实现了人格修养的提升,又达到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以诚为道,教师得以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