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习目标课题1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知识点一知识点一知识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一、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5Ⅰ),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燃烧条件: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以上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知识点二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例如,燃放鞭炮就是使火药在极小的空间燃烧而引起爆炸。家庭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如果泄漏,可燃性气体聚集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会急剧地燃烧,很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而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粉尘爆炸实验】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上述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图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图考法考法一:燃烧和灭火详见以上讲解【例1】(2023秋·河南南阳·九年级期末)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CO中毒【答案】B【详解】A、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A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打到你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C、家中燃气泄漏时,燃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爆炸,立即打开排风扇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C错误;D、CO在难溶于水,故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D错误。故选B。【例2】化学实验探究与跨学科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粉尘爆炸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B.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C.实验中燃着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D.火药在有限的空间燃烧而引起爆炸,易燃易爆物与周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答案】C【详解】A、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等场所都含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必须严禁烟火,说法正确;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说法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变的,点燃蜡烛是为了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D、火药在有限的空间燃烧而引起爆炸,所以易燃易爆物与周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说法正确。故选C;【例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答案】B【详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不符合题意;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二氧化碳受热后密度变小,高处二氧化碳含量高,故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不符合题意;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提供充足的空气,促进火势蔓延,不符合题意。故选B。【例4】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B.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答案】B【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是可燃物,能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着火点,白磷会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热水的作用除了提供热量,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D、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而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还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强化训练强化训练1.(2023秋·江苏淮安·九年级校考期末)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中“罪状”是()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A【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具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详解】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烟头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温度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故选A。2.(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每年的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下列有关说法与之不相符的是()A.加油站、面粉厂必须严禁烟火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C.图书、档案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车载香水中含酒精,夏天应避免长时间暴晒【答案】B【详解】A、加油站、面粉厂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的汽油蒸气、面粉粉尘,为防止发生爆炸,必须严禁烟火,故选项说法与“消防安全日”相符;B、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与“消防安全日”不相符;C、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图书、档案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故选项说法与“消防安全日”相符;D、酒精具有可燃性,车载香水中含酒精,夏天应避免长时间暴晒,以防止发生火灾,故选项说法与“消防安全日”相符;故选:B。3.如图所示的公共标识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A【详解】①为易燃物质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②为节约用水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③为禁止吸烟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④为禁止放易燃物,与消防安全有关;⑤为禁止鸣笛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故选A。4.在2023年江苏省化学实验调研比赛上,有选手展示了“泥土蜡烛”的创新实验,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石蜡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中土壤是可燃物 B.土壤不会改变石蜡的着火点C.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物理变化 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答案】A【详解】A、“泥土蜡烛”的燃烧是石蜡沸腾后,石蜡蒸气在燃烧,土壤不是可燃物,故A符合题意;B、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即土壤不会改变石蜡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C、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作用输送蜡烛蒸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关于酒精灯的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B.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C.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答案】B【详解】A、酒精灯外焰部分与氧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故A正确;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否则会引起火灾,故B不正确;C、酒精灯碰翻洒出酒精着火了可以用湿抹布盖灭,以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没有氧气则酒精熄灭,故D正确。故选B。6.下列关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木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也会释放的热量B.燃烧时产生的CO2含有少量的CO,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C.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空气D.日常生活中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答案】B【详解】A、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木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时,也会释放的热量,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不能点燃,燃烧时产生的CO2含有少量的CO,不可以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说法错误;C、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说法正确;D、日常生活中燃料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多,一氧化碳少,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说法正确。故选B。7.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错误的是()A.在加油站使用不会引发燃烧、爆炸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C.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D.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答案】A【详解】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加油站附近弥漫汽油分子,在加油站使用可能会引发燃烧、爆炸,说法错误;B、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说法正确;C、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接触面积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充分,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正确;D、灭火的原理:移除可燃物、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说法正确;答案:A。8.(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答案】D【详解】A、乙中通入氧气前,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B、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由此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的红磷也不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9.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白磷燃烧温度变化,在试管中加入5g白磷,连接好装置后放入60℃热水中,5秒钟后推注H2O2溶液,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磷的着火点是60℃B.左边试管内有大量白烟生成、气球逐渐变瘪C.15s时,白磷停止燃烧D.温度由545.7℃变为605.5℃,证明氧气能助燃【答案】D【详解】A、由数据曲线图可知,温度升高,说明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所以白磷的着火点小于60℃,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体积膨胀,气压增大,气球逐渐变大,白磷燃烧完毕,恢复至室温过程中气球逐渐变瘪,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C、15s时,容器已知恢复至原来的温度,此时反应早已经完全,因此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D、试管中的白磷放在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545.7℃变为605.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数字化实验的图像进行化学实验的分析,对于学生化学能力有一定要求。10.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到甲中的白磷未燃烧,乙中的白磷燃烧B.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氧气D.可反复呈现白磷燃烧与熄灭的现象【答案】B【详解】A、甲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故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因此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燃烧需要氧气,不能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因此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燃烧需要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该装置可以通过反复的倒置呈现白磷反复燃烧与熄灭的现象,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答案】C【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B.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却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C.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温度最高达到100℃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③一定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D.由①②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由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C.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D.降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答案】C【详解】A、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和使烧杯中的白磷隔绝氧气,选项说法不正确;B、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选项说法不正确;C、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可以燃烧,选项说法正确;D、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13.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C【详解】A、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B、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C、①与②中存在两个变量,无可比性。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分析错误,符合题意;D、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发生燃烧,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详解】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酒精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15.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两处均不燃烧B.红磷不燃是因为没有接触氧气C.此实验能验证燃烧所需的条件D.管口小气球可防止生成产物污染环境【答案】B【详解】A、b处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处白磷没有接触氧气,因此均不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b处红磷不能燃烧,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a、c比较可得到燃烧需要氧气;a,b比较可得到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此实验能验证燃烧所需的条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管口小气球可防止生成产物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进而污染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6.如下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选项气体X水温/℃A氧气5B氮气40C二氧化碳80D空气80A.A B.B C.C D.D【答案】D【详解】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A、水温5℃,未达到白磷40℃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A选项错误;B、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故B选项错误;C、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错误;D、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因此白磷会燃烧,D选项正确;故选D。17.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答案】B【详解】A、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B错误,符合题意;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因为没有了氧气,白磷不能燃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通过实验1和2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8.某同学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并完成如图中三组对比实验所示实验,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对此实验的判断与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1观察到木条可以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B.实验2在玻璃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是点燃的蜡烛会熄灭C.实验3的结论是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D.物质与氧气接触或达到着火点,就可立即燃烧【答案】D【详解】A、实验1观察到木条可以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要有可燃物,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B.实验2在玻璃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是点燃的蜡烛熄灭,因为隔绝了氧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不符合题意;C.实验3中,小木条和小煤块的温度相同,均具有可燃性,也均与氧气接触,实验中观察到小木条先燃烧,煤块后燃烧,这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D.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19.(2023秋·河南平顶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用电炉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1)对比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2)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详解】(1)升温至60℃时,①中白磷燃烧,而③中红磷不燃烧,因此对比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2)升温至260℃时,②中被沙子覆盖的红磷不燃烧,③中红磷燃烧,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点睛】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0.(2023春·广东惠州·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水生命之源。(1)长期饮用硬水不利于身体健康,鉴别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通常使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①净水常用的絮凝剂是,②“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③苏打又叫做碳酸钠,也可以用来净水,可以除去水中的油污,碳酸钠的化学式为。(3)2000年悉尼奥运会,生物学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壁火炬潜泳3分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创造了“水火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邀。请回答: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生活中水能灭火的原理是。【答案】(1)肥皂水煮沸(2)明矾/KAl(SO4)2·12H2O+1Na2CO3(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详解】(1)鉴别硬水、软水,通常使用肥皂水,将肥皂水加入水中振荡,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2)①净水常用的絮凝剂是明矾,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②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x+(2)=0,解得x=+1;③碳酸钠是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的各元素的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可知碳酸钠的化学式书写为Na2CO3。(3)火炬中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设计师规划设计试题及答案
- 防讯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纺织品设计师必考知识点与试题答案
- 2024年磁罗盘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校零星修建合同协议书
- 《风力发电机风道原理与应用》课件
- 培训机构学员合同协议书范本
- 绿化养护考试题及答案
- 合作联盟合同协议书
- 阴地合同协议书
- 工业管道的分类和分级
- 浅谈脓毒血症的集束化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优质课件(含视频)
- 架子工班组承包协议
- 机器人任务规划
- 化验室化学试剂台账范例
- 杨家湾220KV变电站工程预算表
- 易拉罐回收机设计毕业设计
- 第七课:构图的形式
- 六类网线检测报告(共9页)
- 教师素养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