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悲歌》_第1页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_第2页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_第3页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_第4页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浅析拉赫玛尼诺夫《悲歌》的创作特征摘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的一位浪漫派作曲家,同时也是指挥家、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在自己还没到20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部钢琴独奏作品,为《幻想小品集》Op.3。虽然只有5首小曲组成,但五首作品的技术性以及音乐性不容忽视。本文所写的《悲歌》是《幻想小品集》Op.3五首作品中的第一首。在《悲歌》中,展现出他不凡的创作思维,即坚持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继承了俄罗斯音乐的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对《悲歌》的探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悲歌》相关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分析《悲歌》的创作特征;第三部分,阐述《悲歌》的创作意义。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悲歌》;创作;特征;意义Abstract:SergeiVasilyevich·isaromanticcomposerinRussiaandalsoconductorandperformer.Whenhewasn't20yearsold,hewroteasolopianosolofor"fantasysketches".Althoughonly5piecesconsistofonly5pieces,fiveworksaretechnicallyandmusicallydifficulttoignore.Thisarticlewrites"sadsong"is"fantasysketchcollection"fiveworksoffiveworksofthefirstpoem.In"sadsongs",showshisextraordinarycreativethinking,namelyadheretoromanticstyle,inheritedRussianmusictradition,formeditsownuniquemusicalstyle.Thisarticledividesintothreeparts:partⅰintroducesthebackgroundof"sadsongs";partIIanalyzescreationcharacteristicsof"sadsongs";thirdpartexpoundscreationsignificanceof"sadsongs".Keywords:Rachmaninoff;"sadsongs";creation;characteristics;significance

目录前言 1一、作品《悲歌》相关背景 1(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 1(二)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概述 2(三)《悲歌》创作背景 2二、《悲歌》的创作特征 3(一)旋律 31.长时值音符为主的旋律 42.二度进行 53.向心式旋法 64.向上的音阶进行 6(二)节奏 71.复节奏 82.“动力型”节奏 93.持续从弱拍进入 10(三)和声与织体音型 111.以琶音音型做背景的主调型织体 112.和声层次丰富的主调型织体 11(四)力度表情 12三、《悲歌》创作的意义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PAGE16前言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04-1943.03)一生中写下了很多交响音乐、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的各种钢琴比赛、演奏舞台,甚至是院校的学习中,都能经常见到他的作品。本文所要写的《悲歌》是在他19岁时创作的《幻想小品集》Op.3里的第一首作品,虽然当时他还非常年轻,但是他所写的作品却已经展现出他不凡的创作才华。笔者在偶然间听到这首作品《悲歌》,便被它具有的忧郁气质深深打动,从开头淡淡哀伤慢慢进入深层次的悲伤,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能够震撼人的心灵,让人深切地有悲伤的感受。他当时还很年轻,在音乐学院毕业拿了钢琴专业毕业文凭和作曲专业毕业文凭,还获得了音乐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笔者好奇的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希望和美好未来的人,为何写出如此悲伤的作品。看看乐曲本身,《悲歌》很好的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但又不止于此,又有其他的元素在乐曲中。我在弹奏这首作品的时候,总能很快进入到一种悲伤难过的气氛中,由此对这首钢琴小品展开研究,挖掘它蕴藏的音乐魅力,以及给后来要弹奏这首钢琴作品的朋友们一些参考。一、作品《悲歌》相关背景(一)拉赫玛尼诺夫简介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873年4月1日,是俄国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在他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放弃了俄国贵族之路,9岁的时候便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在19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作曲的毕业文凭和钢琴毕业文凭。在他20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跨入作曲行业,并在之后成功转变为演奏者,演奏自己的作品,逐渐被全世界熟知。拉赫玛尼诺夫处于浪漫主义晚期和二十世纪音乐交替时期,当时,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家已经先后将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拉赫玛尼诺夫这一代人想要超越前者是难上加难。勃拉姆斯曾经在说起贝多芬作为交响家所做出的贡献时这么说过:“在巨人身后前行实属不易。”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并且逐渐享誉世界。作为钢琴家,他在1918至1943年间在美国、加拿大、古巴等地一共开了1204场音乐会,公众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作为指挥家,他从1897年接受了一家剧院第二指挥的工作,虽然首演并不完美,但是第二次演出让评论员对他赞誉有加,他的指挥事业也越来越出色;作为作曲家,他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不同规模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等。(二)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概述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所有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的创作占了很大比重一一这跟他从小开始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弹奏钢琴,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钢琴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拉赫玛尼诺夫同样要面对战争、面对专制;这也是音乐产生激烈变革的年代,当时的德彪西和拉威尔更追求的是钢琴上不易被感知的细致一面,不浪漫华丽的更纤细、瞬间的主观感觉,而拉赫玛尼诺夫更看重利用现代钢琴重现浪漫主义的风格,也因此更倾向于音乐中声音的华丽饱满以及对于音量大小还有声部组合的驾驭。除此之外,拉赫玛尼诺夫还擅长用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他宏伟的构思,喜好用气息宽广的抒情旋律表达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坚守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外,还带有俄罗斯的民族气息,以及坎坷的人生带给他的悲观主义情绪。他的很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悲伤的味道。有对于祖国的思念,也有对于自己命运的叹息。这种悲剧性充斥着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成为了他个人音乐风格的特色和标签。(三)《悲歌》创作背景在《幻想小品集》Op.3中,包括:1.《Elegie》(中文翻译为《悲歌》)Op.3No.1.降e小调。2.《Prelude》(中文翻译为《前奏曲》)Op.3No.2,升c小调。3.《Melodie》(中文翻译为《旋律》)Op.3No.3,E大调。4.《Polichinelle》(中文翻译为《小丑》)Op.3No.4,升F小调。5.《Serenade》(中文翻译为《小夜曲》)Op.3No.5降B小调。《悲歌》是《幻想小品集》中第一首作品。创作该曲时,拉赫玛尼诺夫还未年满20岁。在这之前,他创作的《阿列科》已经让人知道他对于声音有着出色的驾驭能力,而这首降e小调的《悲歌》悲伤情绪的浓重更是表现出他对乐曲情感的出色掌控能力。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9世纪末,这时正处于浪漫派传统音乐向二十世纪音乐转型的特殊时期,此时的许多作曲家开始了对音乐各要素进行变革的探索与尝试,如斯克里亚宾等,然而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仍然坚持着浪漫主义音乐原有的特点,这也跟他的和声老师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的教学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九世纪末同样是社会动荡的时代,面对战争、专制,人们迷茫不知所措。这一时期悲剧性的情绪始终笼罩着人们,它就像雾霾一样笼罩在西欧资产阶级的各项艺术中,困扰着那一时期大多数的艺术家们。拉赫玛尼诺夫也深陷其中。精神上的痛苦早在年幼时期就开始了: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家族上的重要变迁一一从奥乃基气派的庄园到圣彼得堡破旧的公寓,年幼时目睹了父亲出走后家庭的破裂,也知道了母亲和兄弟姐妹们依靠亲戚施舍而活着,这已经是一场狂风暴雨了;在这之后,哥哥弗拉迪米尔以及妹妹索菲娅相继得了白喉,最终妹妹索菲娅不幸夭折,也是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父亲;1885年拉赫玛尼诺夫得益于堂兄西洛提的帮助,准备前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本想着还能与姐姐艾莲娜重逢,然而艾莲娜因患恶性贫血症突然去世。这一切发生时,拉赫玛尼诺夫还不足13岁。至此笔者便理解了为何拉赫玛尼诺夫在他不到20岁的年龄就能写出如此深入人心的悲伤的作品,童年不幸的家庭经历一直占据着他的内心。拉赫玛尼诺夫将种种难过、悲伤的体验融入到音乐创作之中,但不只是悲,在他的作品中更有一种与之抗衡的力量,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悲歌》的创作特征(一)旋律旋律是在一定的调式、节拍的基础上,经过作曲家的构思,将音高、时值组合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的声部。旋律是表现音乐内容的主体,也是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我们在听到各种各样的乐曲时,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令人感到欢快的、喜悦的,斗志昂扬的,悲伤难过的,滑稽可笑的等等。旋律能够表现各种简单的情绪,甚至还有一些复杂的用文字难以描绘的情绪。当然,音乐并不能直接表达任何概念。在这种并不能直接表达任何的前提之下,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音乐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以及规律。《悲歌》整个作品采用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第1小节到第40小节,为降e小调;中段是较为活泼地,在全曲第41小节到第82小节,在右手和弦的伴奏下,低声部呈现降G大调旋律,随后是短暂的华彩乐段;经过第83小节的连接,接下来是再现部分,直到结尾三连音的三度和弦的强奏,然后有力的结束乐曲,全曲共106个小节。1.长时值音符为主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抒情性很强,在他作品的旋律中,气息悠长又是他一贯的特点。在这首《悲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音经常横跨数小节,大多是二级上行或下行,线条比较舒缓,没有大的跳动,每个音连接紧密,有点像蜿蜒起伏的山脉。比如《悲歌》开头右手部分(见谱例1)的旋律。谱例1这首音乐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大多数小节的强拍上的音都是从前一个小节延长过来的,避开了强拍上的重音。这样的旋律让听者们感受到旋律是绵延起伏的,不会因为节奏而有断开的感觉,对接下来要出现的旋律充满了期待感,身体会跟着旋律走。如下图在乐曲中段部分左手的旋律依然如此。(见谱例2)2.二度进行从乐曲一开始,右手的旋律便是持续的二度进行,围绕在主音的附近,给人一种哀怨、忧伤的感觉,甚至还带有一丝绝望的情绪在里面。本身就是小调的作品,在二度音之间的来回游走,让人有种压抑的感觉,也常表现出深切的悲叹。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偏爱的音程关系,适合表现悲剧性色彩的乐曲思想。(见谱例3)在22-23小节中,就是小二度和大二度夹杂着上行,情绪由此上涨,难过的程度比之前更深,让听众心底的悲伤跟着作品情绪的上涨而上涨。(见谱例4)3.向心式旋法向心式旋法,就是旋律走向围绕着一个音进行,通过不断反复回归的运动给人一种犹豫、徘徊的心境,这种旋律形态也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特点之一,表现某种情感萦绕在身边,很难消散。这种手法非常适合表现悲剧性的情绪,在《悲歌》中,就表现为悲伤抑郁的挥之不去。在《悲歌》13-16小节中,旋律围绕降E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但是音程关系最远也就到四度,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但是似乎又确定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游离中表达着自己的惆怅和痛苦。(见谱例5)4.向上的音阶进行在63-70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右手是呈现音阶式的上升,但是却并没有给人带来看到光明的情绪,相反,在缓慢的音阶上升中,让人感到紧张与不安,痛苦的情绪再次升级,以至于在接下来的第71小节里达到了痛苦的最高点(见谱例6)。从第70小节延续到第71小节的最高音“si”,达到痛苦最顶端,仿佛悲伤到不能呼吸,从71小节之后旋律又下行,让之前带来的紧张痛苦的情绪得到了稍许缓解。(二)节奏节奏是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符的长短、强弱之间的此起彼伏。如果音乐是一位美丽的人儿,旋律是音乐的主体,那么节奏就是她的骨骼,用来支撑整个作品。奥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1887-1964)在三十四岁时所写的博士论文《论旋律的风格学》中写道:“节奏是旋律的灵魂。”没有旋律的节奏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动感的非洲鼓音乐。但是单纯的一条音高线并不能称之为旋律。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赵晓生先生在《传统作曲技法》中也说到:“节奏形态的构成、组合、变化,是音乐的心脉。”由此可见节奏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拉赫玛尼诺夫善于将各种各样的节奏安放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节奏形态非常丰富,然而又应用的恰到好处,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唐突,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以下我挑出一些在作品《悲歌》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以及具有拉赫玛尼诺夫个人魅力的节奏型来单独分析。1.复节奏复节奏就是不同的节奏在同一节拍的空间里平行且一起进行,就好像两个人保持同样的速度在一起走路,因为腿长短的不同而行走的步伐不一致。在有些钢琴作品中,两只手要同时弹奏不同的节奏,比如右手是四四拍而左手却是三连音节奏这种三对四的情况等等。左右手的节奏不同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尤其适合表达悲剧性的情绪。拉赫玛尼诺夫在许多作品中都用到了复节奏,在作品《悲歌》中也大量的用到了复节奏。在第10小节中,出现了两个连续的二对三,到第12小节时,又出现了二对五,节奏都是不均衡的,左手一直稳定的弥漫着悲伤的情绪,而右手的旋律诉说着拉赫玛尼诺夫深藏在脑海中的各种悲伤的回忆,淡淡的诉说,使听者深陷在这种点点的忧伤中却又不能自拔。(见谱例7)在《悲歌》第63小节-69小节中,乐曲进入了高潮阶段,这部分中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大量的三对二、以及三对四、三对五。在演奏时候看似杂乱,但是却能跟着右手的旋律轻轻的晃动身体,不由自主的跟着右手的节拍打起了节奏。三对二时候的节拍相对简单,这也是复节奏中较容易掌握的一种。但是在弹奏三对四、三对五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可以用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单独进行J漫速练习。在可以弹奏均匀了之后,再进行全曲的练习。这时候如果着急可能要很久都弹不好。在练习中,还要注意一心“二用”,让两只手都在各自的节拍中找到合适的速度,使左右手互不干扰。另外,在69小节中的三对五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因为情感的需要可能会逐渐加速,不一定会匀速弹奏,但这是在演奏者初期练好了均匀的复节奏之后再根据乐曲本身来处理的,在练习初期还是要进行基本的匀速练习。(见谱例8)2.“动力型”节奏“动力型”节奏指的是一种匀速的节奏连绵不断的出现,一般是从某个音区的音为起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匀速运动到达这个音区另一个音或者另一个音区的时值较长的终点音,在过程中节奏密集,力度和深度都慢慢增加,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力感。给人感觉像是必须要一口气弹完,并没有呼吸和休息的时间,怕断开了这条“锁链”般紧张小心,令人窒息。拉赫玛尼诺夫习惯用“动力型”节奏来显示出乐曲中悲伤情绪的积累,也常常在积累之后让悲剧性的情绪爆发,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乐曲中的“高潮”部分。在《悲歌》第76小节-78小节中,三连音的持续往下走,使情绪不断升级,压抑到让人觉得呼吸越来越艰难。三连音经过两个小节的下降,达到了音区的最低点。在下降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悲伤情绪,到第78小节的附点二分音符时,是悲伤情绪的爆发。(见谱例9)在《悲歌》103小节-106小节中,右手的八分音符和和三连音穿插进行,先缓缓上升,在第104小节开始持续下行,贯穿了五个八度,这里很明显是在积累悲伤的情绪,随着旋律继续进行,这种悲剧性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沉重,最后又由右手在单音的上升中结束了全曲。从crest.到ff再到fff,全曲最后是强力度的宣泄,给人一种悲痛欲绝的情感体验。(见谱例10)3.持续从弱拍进入作品《悲歌》中的乐句大多是从弱拍进入,让人感觉不确定,有种畏畏缩缩不敢行动,或者像人抽泣般,说话都说不清楚,一顿一顿的。拉赫玛尼诺夫很善于用这种弱拍进入来描述不稳定、不安定的情绪。在《悲歌》中,第83小节,像是在黑暗的洞穴中伸出了一只手去摸索着寻找着出口,一点一点去探,犹豫不决,虽然内心孤独又害怕,畏畏缩缩,但还是渴望着能有一点点希望迎接曙光。(见谱例11)(三)和声与织体音型1.以琶音音型做背景的主调型织体之前写到《悲歌》有很强的歌唱性,旋律气息悠长,在这种长时值中织体声部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在《悲歌》中大量的用到了琶音音型的织体,拉赫玛尼诺夫赋予了琶音音型更重要的意义。在之前谱例3,5,7中我们可以看到,拉赫玛尼诺夫将琶音音型扩张到3个八度,这也许和他成长的俄罗斯宽广的地域有关联,也是一种对于民族深深的热爱包含在里面。2.和声层次丰富的主调型织体在《悲歌》结尾部分第104小节-105小节,旋律由右手5指依次用强力度奏出并把握好力度与踏板,以便于在织体丰富的情况下清晰的奏出旋律,这里还有两个和声层,其中上方和声层有两个声部构成,由右手演奏,支持旋律的进行;下方左手演奏的和声与低音一起营造空旷的安静的空间氛围。(见谱例12)(四)力度表情力度表情,顾名思义,是指曲谱中或者音乐演奏中的音的强度。在一首钢琴曲中,力度的变化处理会给音乐增添色彩,就像将一副铅笔手绘涂上了颜色,使其有了生命和活力。力度主要分为强和弱,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些比较细致的分法,比如,“强”我们又能分为:f,ff,fff,sf,mf,fz等;“弱”我们又能分为:p"pp.ppp"mp等。除了以上比较明显的固定的力度,在曲谱中我们经常还能见到“<”“>”这样的符号,分别表示着“渐强”和“渐弱”。在实际演奏中,有些乐谱上没有明显的力度表情符号,但是演奏者会根据音乐句子之间的联系,做一些力度表情的处理。但是力度表情并不能直观的看出来音乐的情绪,同样的f,它可能表示的是激昂澎湃的兴奋的情绪,也可能表示的是悲痛到一定境界的失望和难过之情。P在曲谱中有了更多的表现,可能表示的是小心翼翼,也可能是心中小小的窃喜,也可能表示的是万物静寂的聊赖,或者绝望到无言。至于在乐谱中的力度表情到底指向什么情绪?这得看作曲家的运用,对于我们而言,要从乐谱中各个方面来分析,不能只从力度表情来判定乐曲的情绪。拉赫玛尼诺夫在力度的运用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尤其在表现悲剧性的作品的时候,将力度的变化运用得十分惊艳。在《悲歌》中,拉赫采用了大幅度的渐强渐弱,这种力度变化让整首作品悲伤的情绪不断高涨和低落,对情绪的推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悲歌》第1小节—第9小节中,运用了相对较长篇幅的渐强渐弱,作品从第1小节的pp开始给了2个小节的引子,从第3小节开始从右手旋律的进入给了力度mf,然后在第六小节开始出现了crest.(渐强),第8小节dim.(渐弱),直到第9小节的p,这是《悲歌》中的“第一句话”,在短短的9个小节内用了5种力度表情,十分细致地在小品的开头就描绘出了深含表情的悲伤之情,这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右手部分的旋律弹奏时要注意下键深沉,触键速度稍慢才能够完美地诠释作品一开始的悲伤气氛。(见谱例13)在作品《悲歌》第53小节右手二分音符的地方开始,本来在左手的主旋律部分转到了右手,并且这一句在演奏的时候很抒情,悠长而绵延的感觉。这时候要记得快速转换左右手的力度,右手的旋律从mf开始,到第55小节后半部分开始渐强,在第56小节后半部分渐弱,又到第57小节的pp,又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渐强渐弱的句子,让悲伤的情绪高涨起来,随后又回到了失落难过的低处。(见谱例14)当然,在作品《悲歌》中力度表情上不得不提的是结尾处的渐强,从第103小节开始到106小节,拉赫玛尼诺夫将渐强与极限音量结合在一起,一直渐强到最大音量,演奏者往往需要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演奏最后的几个音,形成了强烈的音色反差对比,这时候的渐强推动了情绪的发展,带来了悲剧性情绪的最终爆发,即使演奏结束了,但是这种悲伤的气氛也不会消失,反而让人感到一种刻入灵魂的悲痛和压抑,久久难以释怀。(参照之前谱例12)三、《悲歌》创作的意义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和复杂的技术难度,音乐学习者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幻想小品集》Op.3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个钢琴独奏作品,《悲歌》则是这部钢琴独奏作品中的第一首曲目。在《悲歌》乐谱中,拉赫玛尼诺夫坚持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继承了俄罗斯音乐的传统,灵活运用各种和声、织体。从钢琴演奏的角度出发,该首作品也是以小见大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整体音乐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结论作品《悲歌》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作品,情感浓郁、直接;因为各种元素的影响,部分作品带着明显的忧郁的气质。作品《悲歌》带着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和浪漫主义情调,再加上他坎坷的人生,致使这首作品旋律令人沉醉,且能震撼人心。本文通过三个部分的研究对作品《悲歌》的演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力求在实际演奏中能够更符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演奏。虽然没有找到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演奏录音,但是在接触了解到一些作曲家相关生平经历,以及分析了作品的创作特征之后,对于这首作品的演奏已经有了一些把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