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2/105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一直在微调渐变中前行。不论是选文的变化,还是题型的变化,都越来越指向对文言基础的重视、对文意理解的重视。题型的设计和变化,都在逐步破除僵化的考查模式和固化的答题套路,防“投机取巧”解题,一切皆指向真正读懂文意。见微知著——由近几年高考的“渐变”看文言文“重读懂”的命题趋向年份文章类别断句题词语题概述题翻译题简答题2023新高考Ⅰ卷①叙事说理②选文:《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给出8处断点,将3处正确的涂黑A.围(教考衔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B.劝(教考衔接:《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C.具臣D.诬说(联系成语:诬蔑之辞)设误类型:张冠李戴、扩大范围重点词语:“骄侮”“唯”“是以”“先”“一隅”“审”“信”题干: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考查类型:分析概括2023新高考Ⅱ卷①叙事说理②选文:《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给出8处断点,将3处正确的涂黑A.平易B.闻金则止C.片善(联系成语:片甲不留)D.果(教考衔接:《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设误类型:曲解文意重点词语:“少”“却”“得”“周旋”“不意”“奇”“斯”“相变”题干: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考查类型:筛选信息、分析概括2022新高考Ⅰ卷①叙事说理②选文:《战国策·魏策三》选择题,涉及5—6处断点A.寡人B.百乘C.蔽(教考衔接:《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D.国门设误类型:曲解文意重点词语:“岁”“不熟”“与”“去”文言句式:“且奈何”题干: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考查类型:分析概括2022新高考Ⅱ卷①叙事写人②选文:《东观汉记》卷十选择题,涉及6处断点A.衔枚B.差强人意(联系成语:差强人意)C.尊重D.车驾(教考衔接:古诗文中“丝竹”)设误类型:张冠李戴重点词语:“数”“勇鸷”“鲜”“让”“不足”文言句式:“何……乎”题干:《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考查类型:分析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①叙事说理②选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选择题,涉及7—8处断点A.甲子B.宗室C.海内D.庶务设误类型:无中生有重点词语:“患”“赇”“恶”“佞”“乐”题干: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考查类型:分析概括2021新高考Ⅱ卷①叙事写人②选文:《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选择题,涉及7—9处断点A.京口B.遗民C.部曲D.传檄设误类型:曲解文意重点词语:“报”“听”“互市”“遂”“感激”题干: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考查类型:筛选信息、分析概括2020新高考Ⅰ卷①叙事写人②选文:《明史·左光斗传》选择题,涉及8—9处断点A.辇下B.东宫C.殿下D.追比设误类型:曲解文意重点词语:“已而”“冀”“少”“后图”“犹”“以”“趣”题干: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考查类型:理解分析2020新高考Ⅱ卷①叙事写人②选文:《明史·海瑞传》选择题,涉及8处断点A.乡试B.宦官C.晏驾D.执政设误类型:无中生有重点词语:“素”“矫”“陈”“杖”“罢市”“丧”“白衣冠”“酹”题干: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考查类型:理解分析题型“稳中渐变”,归根“真正读懂”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稳中有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选文”上越来越广泛,而且体现在“题型”设置上越来越灵活。命题特点如下:1.“文本选材”更宽泛近年文言文阅读选材范围越来越广泛,文体上有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先秦散文,写法上有叙事写人、叙事说理,文本呈现上有单文本和双文本,内容涉及军事、忠君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德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2.“断句题”更科学由四选一的单选题调整为八处断点选三处的思考判断题,体现由客观性向主观性过渡的意图,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难度稍有增加,更加指向对文意的理解。3.“词语题”更多元由以前的文化常识渐变为文化常识与实词混合考查,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成语、文化常识等,还明考或暗考教材知识,体现出教考衔接的特点,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学习的重视。4.“概述题”更灵活由以往惯常的先概括后分析的模式改为概括性叙述的形式,设误类型多样,但更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的考查。5.“翻译题”很稳定仍以重点实词、特殊句式为主要采分点,近几年无明显变化。6.“简答题”据文考简答题体现出随文命题的特质。重点考查理解内涵、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等类型,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具有明显的育人导向功能。文言文阅读中的5个小题,按难度层级大致可分为两类:断句题eq\a\vs4\al(、)词语题eq\a\vs4\al(、)概述题,三个小题难度一般,主要是对文言基本素养的考查,主要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eq\a\vs4\al(。)本专题的第一讲(自修课)和第四讲(习题课),通过语基教学和小题多练的形式来确保这三类题目不丢分;翻译题和简答题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题型,是学生的薄弱环节eq\a\vs4\al(。)本专题主要针对这两类题型进行深化提升eq\a\vs4\al(、)重点攻坚,二轮复习,攻下薄弱点才是增分点。第1讲厚语基——积累永远在路上(自修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词语不通,解题懵懂。对于文言文来说,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决定了自身文言素养的高低,谁课下用功多人一点,谁高考成绩就可能会高人一筹。在考前所剩无几的备考时间内,如何让自身的语基储备更厚实一些,更丰盈一些?如何让学习更高效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如何走出背了忘、忘了背,重复识记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低端备考的窠臼?本书通过“精读高考真题”“归纳6类主题热词”的方式,让学生课下积累文言语基——做到有“本”可依、有“法”可循。途径(一)精读高考真题——在语境下盘eq\a\vs4\al(“活”)语基高考题全身都是“宝”,其选文、命题均是经过命题专家组深思熟虑、精雕细磨的产物。可以说,高考选文所保留的每一个词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鉴于此,本部分针对2023年的高考真题进行精读设计,在具体语境中让考生解释关键字词,更有利于盘活储存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在文后附“高考真题”训练,让学生更深刻体会高考命题特点。文言文语篇精读(一)——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完成文后的题目。材料一:襄子eq\x(围)于晋阳中❶,出①()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②()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③()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④(),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⑤(),操⑥()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⑦()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⑧()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❷:“韩子立法,其所以⑨()异夫子之论者纷如eq\o(○,\s\up1(10))()也。予每探其意而校⑪()其事,持久历远,遏⑫()奸eq\x(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⑬()者,必言经以自辅⑭(),援圣以自贤⑮(),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⑯()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⑰()。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⑱()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eq\x(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⑲()实诈也。何以明⑳()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eq\o(○,\s\up1(21))()之,曾无怍eq\o(○,\s\up1(22))()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eq\o(○,\s\up1(23))(),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eq\o(○,\s\up1(24))(),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eq\o(○,\s\up1(25))()天,植eq\o(○,\s\up1(26))()寸指以测渊,矇eq\o(○,\s\up1(27))()大道而不悟,信eq\x(诬说)以疑圣,殆eq\o(○,\s\up1(28))()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❶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❷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参考答案:①出:冲出②殆:危亡;危险③善:善于④侵职:超越职权⑤泽:恩泽⑥操:掌握⑦是:代词,这⑧乘:谋划⑨所以:……的原因eq\o(○,\s\up1(10))纷如:众多⑪校:比较⑫遏:制止⑬穿凿:牵强附会⑭辅:佐证⑮自贤:(显示)自己贤明⑯度:传播⑰然:这样⑱并:兼并,吞并⑲然:然而⑳明:证明eq\o(○,\s\up1(21))称:述,说eq\o(○,\s\up1(22))怍:惭愧eq\o(○,\s\up1(23))徒:……类人eq\o(○,\s\up1(24))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eq\o(○,\s\up1(25))度:测量eq\o(○,\s\up1(26))植:竖立eq\o(○,\s\up1(27))矇:失明eq\o(○,\s\up1(28))殆:恐怕[品悟真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书eq\x(A)云夫子eq\x(B)善之eq\x(C)引eq\x(D)以张本eq\x(E)然eq\x(F)后难之eq\x(G)岂有eq\x(H)不似哉?解析:选CEG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2.下列对材料中加eq\x()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解析:选B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解析:选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首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掌握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谋划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牵强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旁门左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测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希望的。”文言文语篇精读(二)——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完成文后的题目。材料一:凡战,若①()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eq\x(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eq\x(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②()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③()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④()。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⑤()却⑥(),令将士得周旋⑦(),仆与诸君缓辔⑧()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⑨()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eq\o(○,\s\up1(10))()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⑪()。遂麾⑫()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⑬()。(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⑭(),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⑮()小术而胜无术,以eq\x(片善)而胜无善,斯⑯()安⑰()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⑱()苻坚,非谢玄之善⑲()也,盖⑳()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eq\o(○,\s\up1(21))()《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eq\o(○,\s\up1(22))()。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eq\x(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eq\o(○,\s\up1(23))()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eq\o(○,\s\up1(24))()适宜。前代事迹,孰eq\o(○,\s\up1(25))()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eq\o(○,\s\up1(26))()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eq\o(○,\s\up1(27))()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eq\o(○,\s\up1(28))()。”(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参考答案:①若:如果②用:指挥③屯:驻扎④拒:对峙、对抗⑤少:稍微⑥却:后退⑦周旋:应对、作战⑧缓辔:骑马慢行⑨阻:阻截eq\o(○,\s\up1(10))但:只管⑪然:正确⑫麾:指挥⑬溃:溃败⑭意:意料⑮以:凭借⑯斯:这、这些⑰安:怎么、哪里⑱破:打败⑲善:善于(用兵)⑳盖:连词,表原因eq\o(○,\s\up1(21))检:挑出eq\o(○,\s\up1(22))全:保全eq\o(○,\s\up1(23))明:明白、清楚eq\o(○,\s\up1(24))贵:重视eq\o(○,\s\up1(25))孰:谁、哪个eq\o(○,\s\up1(26))致:导致eq\o(○,\s\up1(27))去:距离eq\o(○,\s\up1(28))鉴:借鉴[品悟真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eq\x(A)所eq\x(B)陷eq\x(C)而欲胜eq\x(D)敌eq\x(E)不亦难乎eq\x(F)臣故曰无术焉eq\x(G)苻坚之类eq\x(H)是也。解析:选EFG“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句意完整连贯,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难的吗”,语意完整,故需在“乎”后断开;“苻坚之类”作“是也”的主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应在“苻坚”前断开。2.下列对材料中加eq\x()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解析:选BB项,“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中有一句“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教材对“刁斗”注释为: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C项,“片善”,文中指微小的长处,其中的“片”是形容词,意为很少;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是量词,指一片,修饰“甲”,一片盔甲,代指士兵。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解析:选D“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概括片面,根据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却”(后退)、“得”(得以)各1分,句意2分。(2)“不意”(意想不到,没有事先防备)、“斯”(这)各1分,句意2分。参考答案:(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也是变化的方法吗?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干可知,需从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对淝水之战中苻坚的评价语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观点。根据“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和“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可知,苻坚没有谋略,不善用兵。根据“‘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根据“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参考答案:①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一点1分,两点3分。若答“没有谋略、不善用兵”亦可得分)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不可在险狭之地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之地做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当在淝水阻截,不让晋军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时)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苻融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指挥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停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进兵与秦军在淝水之南激战,苻坚部队溃败。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也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打败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文言文语篇精读(三)——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完成文后的题目。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①()强记②(),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③()知名。天圣二年登④()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⑤()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⑥()。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⑦()昆弟,尤笃⑧()有爱。执⑨()母丧,倚庐三年,eq\x(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eq\o(○,\s\up1(10))()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⑪()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⑫(),躬⑬()自负⑭()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⑮(),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⑯()不校⑰(),有慢⑱()己者,必厚为礼以愧⑲()之。居官禄虽薄,赒⑳()宗族朋友,罄eq\o(○,\s\up1(21))()而后已eq\o(○,\s\up1(22))()。所至称治eq\o(○,\s\up1(23))(),民有去思eq\o(○,\s\up1(24))()。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eq\o(○,\s\up1(25))()刺史善否,有被eq\o(○,\s\up1(26))()刑而耘苗者,纮就eq\o(○,\s\up1(27))()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eq\o(○,\s\up1(28))()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eq\x(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eq\o(○,\s\up1(29))()可为师表,未及用eq\o(○,\s\up1(30))()而卒。尧卿之学,不惑eq\o(○,\s\up1(31))()传注,问辨思索,以通eq\o(○,\s\up1(32))()为期eq\o(○,\s\up1(33))()。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eq\x(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eq\x(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eq\o(○,\s\up1(34))(),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eq\o(○,\s\up1(35))()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eq\o(○,\s\up1(36))()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eq\o(○,\s\up1(37))()邪?”欧阳修以文表eq\o(○,\s\up1(38))()其墓曰:“若eq\o(○,\s\up1(39))()周君者,事eq\o(○,\s\up1(40))()生eq\o(○,\s\up1(41))()尽孝,居丧eq\o(○,\s\up1(42))()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eq\o(○,\s\up1(43))()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参考答案:①警悟:机警聪明②强记:记忆力强③学行:学问品行④登:指科举考试中选;亦泛指录取⑤忧戚:忧伤悲痛⑥意:心情⑦于:对于⑧笃:深厚⑨执:施行、操持eq\o(○,\s\up1(10))勉:劝勉⑪胜:承受⑫先期:规定的日数⑬躬:亲自⑭负:背负⑮然:这样⑯简重:简朴持重⑰校:计较⑱慢:轻慢⑲愧:使……惭愧⑳赒:接济;救济eq\o(○,\s\up1(21))罄:尽;用尽eq\o(○,\s\up1(22))已:停止eq\o(○,\s\up1(23))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eq\o(○,\s\up1(24))去思:指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eq\o(○,\s\up1(25))微伺:暗中窥伺eq\o(○,\s\up1(26))被:同“披”,戴着eq\o(○,\s\up1(27))就:凑近、靠近eq\o(○,\s\up1(28))直:申雪、平反eq\o(○,\s\up1(29))经行:经术和品行eq\o(○,\s\up1(30))用:重用、任用eq\o(○,\s\up1(31))惑:被……迷惑eq\o(○,\s\up1(32))通:通晓、通达eq\o(○,\s\up1(33))期:目的eq\o(○,\s\up1(34))指归:主旨、意向eq\o(○,\s\up1(35))远:远离、违背eq\o(○,\s\up1(36))去取:舍弃或保留eq\o(○,\s\up1(37))二致:不一致,两样eq\o(○,\s\up1(38))表:树碑刻文表彰eq\o(○,\s\up1(39))若:像eq\o(○,\s\up1(40))事:侍奉eq\o(○,\s\up1(41))生:活着的人eq\o(○,\s\up1(42))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eq\o(○,\s\up1(43))长:擅长[品悟真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母异eq\x(A)之eq\x(B)谓eq\x(C)族人曰eq\x(D)是儿eq\x(E)爱我eq\x(F)如此eq\x(G)多eq\x(H)知孝养我矣。解析:选BDG“母异之”是一个“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意思是“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语意、结构均完整,其后应该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对……说”,“曰”后应断开;“多”是副词,可译作“多半”,用来修饰“知孝养我矣”,“多知孝养我矣”意为“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故应在“多”前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eq\x()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解析:选D“与……‘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说法错误。“寓逆旅”的“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客舍、旅店,这里的“逆”意为“迎接”,与文中的“逆”意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解析:选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有慢己者”中的“慢”意为轻慢,由此可知应是“对于轻慢自己的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泫然”(流泪)、“过是”(除此之外)、“复”(又)各1分,句意2分](2)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察”(考察)、“第”(只)、“荐”(举荐,推荐)各1分,句意2分]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就擅长写诗,二十岁时凭借学问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官职累积做到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去世那年,周尧卿五十三岁。著有文集二十卷,有关《诗》《春秋》的释文各三十卷。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周母说的那样。他对兄弟,尤其忠厚,爱护有加。(他)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礼制劝勉他,说:“《礼记》中说‘老人、病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心中或许还承受不住颓丧。你生病了暂且没有老,何必强忍成这样?”葬礼举行之前,周尧卿亲自背土筑坟。有人告诉他说:“古代因贫穷而无法安葬(父母)的人或许会这样,如今你为什么要自寻痛苦呢?”(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有轻慢自己的人,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来使对方惭愧。在朝为官虽然俸禄微薄,却接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说治理得好,离任之后百姓都会怀念他。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的经术品行可作学习的榜样,没等到被任用他就去世了。周尧卿治学,不被古人传注迷惑,询问辨识、思考探索,以通达为目的。他学习《诗经》,按照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周尧卿)说:“毛氏的《毛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一言以蔽之’的要求。《郑笺》想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这不符合‘以意逆志’的精神。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他学习《春秋》,说:“左氏记载详细,找到了经书著论的缘由。”至于《春秋》三传之间的异同,他都有所不听取的,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不一样吗?”欧阳修为他的墓碑写碑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侍奉生者竭尽孝道,守孝时竭尽哀思,且都遵循礼制。周君治学擅长《毛传》《郑笺》《左氏春秋》。”文言文语篇精读(四)——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完成文后的题目。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①(),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②()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③()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④()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⑤()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⑥()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⑦()也。今eq\x(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⑧()不先自贰⑨()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eq\o(○,\s\up1(10))()拜,受其餐而辞⑪()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eq\x(出入)十年矣。嗣⑫()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⑬()而社稷不eq\x(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⑭()起卒,革车五百乘,畴⑮()骑二千,步卒五万,辅⑯()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⑰()叔瞻而出⑱()之,我且⑲()杀而以为大戮⑳()。”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eq\o(○,\s\up1(21))()城,吾知子eq\o(○,\s\up1(22))()不违eq\o(○,\s\up1(23))()也。其表eq\o(○,\s\up1(24))()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eq\o(○,\s\up1(25))()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eq\o(○,\s\up1(26))()无礼莅eq\o(○,\s\up1(27))()之,此所以eq\x(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参考答案:①亡:逃跑、逃亡②侍:侍奉③连:牵连④遇:对待、接待⑤是以:因此⑥万乘:有一万辆兵车的诸侯国⑦相: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员⑧奚:为什么⑨贰:不一样;怀有二心eq\o(○,\s\up1(10))再:两次⑪辞:拒绝⑫嗣:继位⑬祓除:打扫⑭因:于是⑮畴:同一规格的⑯辅:帮助⑰悬:挂,吊在空中⑱出:使……出来⑲且:将要⑳大戮:暴尸示众eq\o(○,\s\up1(21))薄:逼近、迫近eq\o(○,\s\up1(22))子:您eq\o(○,\s\up1(23))违:违抗、反抗eq\o(○,\s\up1(24))表:做标记eq\o(○,\s\up1(25))迫:困厄、窘迫eq\o(○,\s\up1(26))以:用eq\o(○,\s\up1(27))莅:临视[品悟真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遇之eq\x(A)无礼eq\x(B)彼若有时eq\x(C)反eq\x(D)国eq\x(E)而起兵eq\x(F)即恐为曹伤eq\x(G)君eq\x(H)不如杀之。解析:选BFG首先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大概意思是(曹)君应该杀了晋公子。然后分析句法结构,结合句意断句:“遇之无礼”是“状语(遇之)+中心词(无礼)”结构的句子,意思是“对他没有礼貌”,其后应断开。“彼”应指“遇之”中的“之”,即重耳,“有时反国而起兵”是一个由连词“而”连接的动词性短语,用来陈述主语“彼”,“起兵”后应断开。“即恐为曹伤”的意思是“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而“君不如杀之”是一个“主语(君)+状语(不如)+谓语(杀)+宾语(之)”结构的句子,因此“君不如”前应该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eq\x()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解析:选AA项,“穷冬烈风”的“穷”是“极”的意思,与文中表示“困窘、困厄”的“穷”意思不同。B项,“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是“出来进去”的意思。D项,“绝世无双”的“绝世”是“冠绝当世”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忡忡,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解析:选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可知,重耳要求曹君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他将杀掉叔瞻并暴尸示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反”(返回)、“无礼”(对他无礼的人)各1分,句子大意3分](2)(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充”(装满)、“遗”(送给)各1分,句子大意3分]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露出上身时笑话他(的身体),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奉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牵连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拒绝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晋公子)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于是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帮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三年,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了。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暴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逼近都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命令军队不要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里来请求保护的有七百多家。这是釐负羁从前对待晋公子有礼貌的作用啊。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晋国、楚国之间十分窘迫,曹君的危险处境就好像堆叠起来的蛋一样,他却用没有礼貌的态度来对待晋公子,这便是他断绝世系传承的原因啊。高考所选文言文篇目大都是与人事有关,一般围绕他们的业绩、品行、观点来写,抓住一些描摹其业绩、品行、观点的高频词,也就抓住了读文明意的规律线索,不会因局部阅读障碍而影响了对整篇文言文文意的理解。途径(二)归纳6类主题热词——通过总结探eq\a\vs4\al(“规”)寻律为官操守(一)治政有方性情鲠直(刚直,正直)平正(公平正直)峻厉(严厉)廉介(清廉耿介)劲正(刚正)沉毅(沉着刚毅)忠谠(忠诚正直)刚毅(刚强,果决)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勤政救敝(纠正弊端)当(执掌)论(判罪,判决)典刑(常法,常刑)弹压(镇压,制服)覆按(审察,查究)厉(激励,勉励)格(法式,准则)清平(太平)制度(订立法度)循(遵守,依照,沿袭)府檄(文书)苛急(苛刻而急切)移檄(发布文告晓示)揭示(张贴告示)食货(财政经济)治乱(安定与动乱)支费(支用,花费)爱民躬行(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延问(请教,询问)惠养(加恩抚养)笃(忠实,一心一意)劝(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风化(风俗教化)惠政(仁政)宽简(宽大,不苛求)宽惠(宽厚慈惠)有成第功(评定功劳等次)治迹(政绩,施政的事迹)厌伏(折服)称旨(符合上意)推赏(迁官给赏)重寄(重大的托付)肃清(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多(称赞,重视)增秩(增俸,升官)[语段应用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一)施世纶勤政爱民(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员缺,九卿举(施)世纶,圣祖谕曰:“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穀之事,则相宜耳。”授湖南布政使。世纶至,尽革徭费,民立石颂之。五十四年,授云南巡抚,未行,调漕运总督。世纶察漕运积弊,革羡金,劾贪弁,除蠹役,以严明为治。岁督漕船,应限全完,无稍愆误。世纶当官聪强果决,摧抑豪猾,禁戢胥吏,所至有惠政,民号之曰“青天”,在江宁以忧归,民乞留者逾万。既不得请,人出一钱建两亭府署前,号一文亭。赈陕西,陕西积储多虚耗,将疏劾。总督鄂海以世纶子廷祥知会宁,语微及之,世纶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卒疏言之。鄂海坐罢去。(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①谕:告诉,晓喻②钱穀:钱币、谷物,常借指赋税;指钱粮、财政的管理③漕运:旧指由水路往京城运粮或运送军粮④羡:盈余⑤弁:古时指武官,因武官戴皮制的弁,后专指武官⑥蠹役:害民的差役⑦督:监督⑧愆:超过,延误⑨禁戢:禁止,杜绝⑩惠政:仁政,德政⑪知:做知府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康熙四十年,湖南按察使缺员,朝廷重臣推举施世纶出任这一职位,康熙皇帝晓谕他们说:“我对施世纶为官清廉非常了解,只不过他处事偏执。处理事情只求中庸平和,怎么能偏执呢?像施世纶这样的官员,把钱粮的事务交给他,是很适合的。”于是康熙皇帝任命施世纶为湖南布政使。施世纶到任之后,把多余的徭役和杂费全部取消,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功。康熙五十四年,任命施世纶为云南巡抚,还未及赴任,朝廷调任他为漕运总督。施世纶考察漕运的积弊,取消多余费用,弹劾贪婪的官吏,开除害民的差役,治理(漕运)严格公正。全年监督漕船的运输情况,确保漕运船只顺利完成任务,没有超时失误。施世纶为官聪敏刚强,做事果断,抑制豪强奸猾之徒,禁止胥吏之害,所任职之处多施惠民之政,百姓称他为“青天”,在江宁做知府时他因为父亲去世要回家守孝,祈求他留下来的百姓超过万人。请求没有实现之后,每人捐出一文钱在官署前修建了两个亭子,叫作“一文亭”。施世纶在陕西赈灾时,(发现)陕西仓库贮存的粮食多有莫名原因的消耗,就准备上书弹劾这件事。总督鄂海考虑到施世纶之子施廷祥在会宁做知府,暗示说如果他上书弹劾这件事将对他的儿子不利,施世纶说:“我自从为官以来,自身的利益尚且毫不顾虑,更何况是我的儿子呢?”最后上书弹劾了这件事。鄂海因此获罪被罢官。(二)柳仲郢恪尽职守有禁卒诬里人斫父墓柏,射杀之,吏以专杀论,而中尉护免其死,右补阙蒋系争,不省。(柳)仲郢监罚,执曰:“贼不死,是乱典刑。”迁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吴湘狱得罪,仲郢切谏,宰相李德裕不为嫌,奏拜京兆尹。中书舍人纥干臮诉甥刘诩殴其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罢政事,坐所厚善,出为郑州刺史。左迁秘书监。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兆时,答曰:“辇毂之下,先弹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挟势肆贪,前帅不能制,仲郢因事杀之,官下肃然。(节选自《新唐书·柳仲郢传》)①斫:砍 ②专杀:擅自杀人③论:审理,定罪 ④典刑: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⑤覆按:审察,查究 ⑥狱:诉讼案件⑦切谏:直言极谏 ⑧坐:因……而获罪⑨宽惠:宽厚慈惠 ⑩辇毂:皇帝的车舆。代指京城⑪弹压:镇压,制服 ⑫惠养:加恩保养⑬乌:怎么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用箭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将那个禁军士卒定罪,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右补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法令和刑罚。”柳仲郢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直言极谏,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授予他京兆尹的官职。中书舍人纥干臮控告外甥刘诩殴打母亲,刘诩是禁军校尉,柳仲郢不等上奏,马上将刘诩逮捕,用杖将他打死。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被降任为秘书监。几个月后,柳仲郢出任河南尹,为政宽厚慈惠。有人说这和他担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镇压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加恩保养为本。怎么能一样呢?”(后来,柳仲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他,柳仲郢借事由杀死了他,手下的官吏也对柳仲郢肃然起敬。为官操守(二)直言劝谏朝见朝(臣见君)觐(泛指诸侯朝见天子)谒(拜见)见(进见,会见)请(谒见,会见)轮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进谏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讥(规劝)谤(指责别人的过失)谏(直言规劝)规(劝告,建议)言者(谏官)切谏(直言极谏)上书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议(议论,特指议论政事)章(臣子呈给帝王的书面报告)表(呈给帝王的奏章)书(奏章;文书,文件)对策(士子针对帝王的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采纳应(接受,允许)许(应允,认可)用(使用,采用)纳(接受)从(听从,取法)听(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允(答应,认可)触犯忤(抵触,不顺从)逆(抵触,不顺从)倍(同“背”,违反、违背)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牾(悖逆)抗疏(向皇上上书直言)抵牾(相互冲突)下诏谕(告诉,晓喻)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策(帝王对臣子封土、授爵或免官)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旨(帝王的命令)制(帝王的命令)[语段应用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一)海瑞带棺进谏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议内禅,因曰:“海瑞言惧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节选自《明史·海瑞传》)①享国:君主在位的时间②斋醮:请僧道设斋坛祈祷③得罪:获罪 ④抵:掷,扔⑤趣:急忙、赶紧 ⑥遁:逃跑,逃离⑦触忤:冒犯 ⑧当:判决,判罪⑨市:买 ⑩太息:叹息⑪方:相比 ⑫第:但,只是⑬会:恰逢⑭内禅:古代实行的一种君位传承制度⑮视事:就职治事。这里指皇帝临朝听政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当时世宗皇帝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于斋戒祈祷。朝中的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和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下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世宗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为此感动而叹息。(世宗皇帝)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恰逢世宗皇帝患病,心情烦躁,闷闷不乐,下诏让内阁大臣商议君位传让之事,(世宗皇帝)趁此说:“海瑞说得都对。我现在患病日久,怎能临朝听政呢?”(二)何玮直言敢谏大德四年,(何玮)除侍御史,又以母疾辞。七年,改授御史中丞。玮刚直无所顾忌。奏政要十事,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急务,且曰:“丞相安童甚贤,而相业前后异者,盖初则有史天泽、廉希宪、许衡诸人为之佐,及再相,则诸人去矣。”成宗嘉纳之。京师孔子庙成,玮请建国学于庙侧,从之。地震,上言:咎在大臣。明日,洪双叔、木八剌沙、阿老瓦丁皆罢政事。既而赛典赤、八都马辛等召还。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为辅弼。”疏入,报闻。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剌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剌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玮言于帝曰:“陛下杀郭章,如祖宗法度何?”帝意解,即释之。(节选自《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①除:授予官职 ②辞:辞职③纾:宽缓、缓解④荒政:救济饥荒的法令、措施⑤业:业绩、政绩 ⑥佐:辅助⑦相:担任丞相 ⑧嘉纳:嘉奖并采纳⑨从:听从、同意、采纳 eq\o(○,\s\up1(10))咎:罪过、过失⑪辅弼:辅政的大臣 ⑫疏:奏疏⑬劾:弹劾 ⑭赇:贿赂⑮抵罪:抵偿罪责,接受应有的惩处 ⑯结:勾结⑰权幸: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人⑱枉问:审讯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诬陷)⑲解:明白,理解 ⑳释:释放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大德四年,(何玮)被授侍御史一职,又因母亲生病辞职。大德七年,被改授御史中丞。何玮说话刚毅直率,无所顾忌。奏陈十条时务,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紧急要务,并且进言说:“丞相安童十分贤能,而丞相的政绩前后不同,大概是因为当初有史天泽、廉希宪、许衡等人辅助他,而等到再担任丞相时,那些辅助他的贤士已经离开了啊。”成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师孔子庙建成,何玮上书请求在庙旁建立国学,朝廷同意了。地震发生了,成宗说:罪在大臣。第二天,洪双叔、木八剌沙、阿老瓦丁皆被罢职。不久赛典赤、八都马辛又被(从贬谪的地方)召回来(恢复官职)。何玮上书说:“奸党不可再用,应当挑选正直之人来当辅政的大臣。”奏疏呈上去,得到回复。监察御史郭章弹劾郎中哈剌哈孙受贿,已服罪。哈剌哈孙又勾结权贵,以诬陷之罪逮捕了郭章。何玮对成宗说:“陛下要杀郭章,该如何对待祖宗的法度呢?”成宗明白后,立即释放了郭章。为官操守(三)守正清廉性情謇谔(忠正直言)正色(严肃的神色)严毅(严正刚毅)直绳(正直;依法制裁)强鲠(刚正鲠直)狷介(孤高正直;拘谨自守)介(耿直)清厉(清高耿介)端方(正直,端庄)清忠(清廉忠诚)履正(行为端正)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冲静(淡泊宁静)廉直(廉洁正直)矜严(庄重严肃)平恕(持平宽仁)清洁(廉洁)修正(品格端正)律己苟容(屈从附和以取容于世)匪懈(不懈怠)重厚(持重淳厚)苦节(坚守节操)匡正(纠正,矫正)清约(清廉俭约)立节(树立节操)谠言(正直之言)戆(刚直)不贪贪黩(贪财)枉(弯曲,不正)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黩货(贪财)可欲(能引动欲念的事物)秉节(保持节操)贾息(经商求利)绳约(制裁约束)长物(多余的东西)生活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菜茹(以蔬菜为食。形容生活俭朴)仄陋(狭窄,简陋)布素(形容穿着朴素)粝食(粗恶的饭食)绩纺(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饮食)蔬食(粗食。以草菜为食)敝衣(破旧的衣服)[语段应用与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一)孔奋坚守节操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孔)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节选自《后汉书·卷三十》)①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②市:市场交易 ③丰积:丰裕有积贮④珍膳:珍贵的食物⑤菜茹:以蔬菜为食。这里指普通的食物⑥脂膏:油脂,比喻富裕之地 ⑦自润:使自己得到好处⑧徒:白白地 ⑨立节:树立节操⑩连毂:一车接一车。形容车辆众多⑪弥竟:布满 ⑫举:全⑬如何:怎么,为什么 ⑭去:离开对照译文,比对文意理解偏差之处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代理议曹掾,掌管姑臧。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个居住在这里的人,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儿没有增加。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他与妻子儿女却只吃普通饭菜。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笑话,有人认为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白白地增加劳苦艰辛罢了。孔奋注重树立节操,施政崇尚仁义平和。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一车接一车,充满了川泽道路。只有孔奋没有资财,只乘一辆车上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雪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 第一次带妹妹400字10篇
- 大型农产品供应链采购合同
- 桃花源记中描写艺术的探究与学习:初三文言文阅读理解教案
- 给灾区小伙伴的一封信一封信作文15篇范文
- 纪检安全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 《荆轲刺秦王改编》满分作文800字(3篇)
- 过年双辽作文600字(10篇)
- 早教环创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航空航天检测技术
- 初级魔方社团课件
- 2025年水手理论考试题库
- 第9课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储油储气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RWA 技术规范》标准草案
- 稳定基金管理办法
- 庭院围墙整治方案(3篇)
- 数据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农村公墓资金管理办法
- 2025年高考物理真题完全解读(广西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