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银杏散叶》一书的心得_第1页
读《银杏散叶》一书的心得_第2页
读《银杏散叶》一书的心得_第3页
读《银杏散叶》一书的心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银杏散叶》一书的心得

我已经听说王庆红是一位老师。在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训中,幸运的是,我们观察了王庆红的医疗风格。以及著名的中医药。去岁秋月,老师将其新作《杏林散叶》一书赠吾等,尝谓:“裘老医人之病有《壶天散墨》,我作《杏林散叶》以应。”吾展卷而读,竟不忍释手,其内容之丰富,立意之新颖,非长期潜心求索不可为,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是书装帧浅灰素雅,亲题书名端壮隽永,凸显主人风采。书名《杏林散叶》,老师谦之曰“竹头木屑而已”,全书采用医话随笔形式,分四篇阐述,其中:跟师札记131篇记录了作者跟随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20余年的心路历程及体会。临床走笔95篇为作者多年的实践体验,成败得失尽在其中。耕读拾遗116篇集中反映了作者多年徜徉歧黄读经典做临床,其“读、化、用、悟”的心得体会。医余闲话20篇则是作者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内心感悟。全书行文短小精悍,正如国医大师路志正为本书所作序云:“虽自喻为散叶,实是跟师、临证、读书心得与体会,每片杏叶都凝聚其苦读、深思、析疑、善于总结之心血结晶,散发出沁人肺腑之芳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之又一成果。”顺着作者“徜徉歧黄情缘中”的轨迹,反复研读一篇篇精辟绝伦的短文,一个从黄口稚年的孩童到学富五车、医泽广被的名师大医跃然于眼前,老师的成长历程,足以启迪每一个从事歧黄之业的后学之辈。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潜心耕读经典,坚持多做临床,幸得名师指导,重视悟心培养,树立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可以说,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也是王老师成才之路、治学态度以及学术造诣的真实写照。1学术研究,传承方法济世堪良相,天地鸿儒医,是对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的最切评价。裘老一生勤求博采,深谙歧黄之道,汲古汇今,融通辨证施治,善治疑难,医德广被,又精研儒学,对诗、文、史、哲造诣极深。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继承抢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王庆其教授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裘老的学术继承人。王庆其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对歧黄之道情有独钟。后又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中医历史上首批研究生之一,刻苦砥砺,好学不倦,深得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教授厚爱。嗣后躬身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歧黄之道间“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勤求博采,精研融通。师事裘老后,20年间朝夕相处,耳提面命,学业益精。在裘老的悉心传授下,将医道、文道、人道熔于一炉,书中一百多篇跟师札记,既记录了裘老为人、为学、医病、医人的真知灼见;又揭示了师承教学中如何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方法,为吾等后学之辈跟师学习树立了一个标杆。在“跟名师学医,做歧黄传人”一篇中,王庆其教授提出了:跟名师,学中医,重点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明确指出:“跟名师,继承学习的重点是老中医药专家的独到经验和一技之长。……然而,通过十多年的跟师学习和思考,我认为一方一药继承的是‘有形’的知识,对其学习和继承并不算难,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师学习,大致即可掌握。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有形’知识和经验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无形’知识和思想需要学习和继承。”承此之意,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篇中将裘老的治学之道,治医之道,治病之道作了高度的概括。治学之道要猛火煮,漫火温,读书要在“化”字上下功夫。治医之道,主张医道、文道、人道熔于一炉。为人之道: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为文之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为医之道:最重要一是识病,二是遣药。即识病要精审,遣药须精灵。治病之道,主张医病先医心,立方遣药倡导大方复治,反激逆从。这种对老师之学精妙绝伦式的阐发,绝非泛泛之辈所能企及。而对名老中医学习传承方法,王庆其教授更是明确告诉我们应分三个阶段:旁搜远绍,旨在搜集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刮垢磨光,意在取其中经验的精华深入研究;取精用宏,为了让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发扬光大。2以善治胃,善治心身疾病为中心王庆其教授有句名言:“不做名医但求做明医”,所谓“明医”,就是明理之医,“理”就是事物的义理、法则和规律。追求科学的真理,做个明白义理的中医,应该作为医生的终生心愿。王教授从医四十多年,孜孜汲汲,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临床,围绕“促进学术发展,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以善治脾胃病、心身疾病及疑难杂病著称。临床走笔95篇,既有肝硬化腹水案,抽动综合征案,肿瘤案,桥本案,氮质血症案,腹型癫痫案,脑挫伤后高热神昏案等疑难杂症诊治成功的案例;又有通过临床病例及诊治得失总结分析,由感而发的心得体会,以及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2.1治胃、治涉及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旺盛则四季不易受病邪的侵袭;脾胃充盛五脏安和,脾胃受损五脏不安。王庆其教授既有通过调治五脏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又有通过调治脾胃治疗五脏疾病的案例,可谓左右逢源,皆能应手而效。如治一位患肾病综合征儿童,病起半年余,长期服用泼尼松出现库欣综合征,面部及下肢肿胀,面色苍白无华,食欲不振,小便少,舌体胖苔白腻,脉虚细。小便常规:蛋白+++,肾功能正常。此脾虚湿阻之证,属于中医“肾风”,治宜健脾利水祛风法。药用黄芪、党参、苍术、白术、猪苓、茯苓、砂仁、蔻仁、薏苡仁、防风、桑叶、泽泻、车前子、桂枝、玉米须等。用此方为主加减治疗8个月,激素停用,症状消失,化验正常。余如运用补脾化痰祛风法治疗哮喘,养脾阴润肠通便法治疗心绞痛皆获良效。2.2药物成风,心身相关现化难治病的不断涌现,让即便如裘老那样的医学大家都发出“世犹多病愧称医”的感叹。王庆其教授总结“病难治”的原因大致有五:①人体中有许多奥秘,远未被世人所认清,现成的认识和技术尚不能剖析疑议;②目前滥用、服用药物成风,包括抗生素、激素、补品、保健品等使机体对药物处于不敏感或耐药状态;③人们崇尚服药,未重视预防和病后调摄;④社会越进步,由此产生的一些“文明病”常常令药不效;⑤复杂的社会关系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非无情药物所能解决。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疾病在其发生或演变过程中,均与心理行为因素有关,或因心理因素而引发疾病,或因病变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心身相关的理论本质是形神合一,善治病者先治其心,而治心王庆其教授认为贵在把握“三心”,专心:即专心倾听病人的诉说,疏泄病人的积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即耐心引导病人认识自己的问题;信心:即让病人建立起信心。只有心身同治,许多疾病才能迎刃而解。2.3从不同风治构成疾病前人有“久病多瘀”,“怪病治痰”之论。王庆其教授对于疑难杂病的治疗提出了“顽病治风”的独到见解。所谓顽病,指病机错杂,病情迁延,久治少效,证情反复的病证,治疗比较棘手。他从“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速变”等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探索,总结了阴虚生风、阳化内风、血虚生风、蕴热生风、液枯生风、肝逆动风、脾虚生风、蕴毒生风、瘀结蕴风、痰阻生风、穷则生风等十一种病机,说明在疑难杂病过程中,风的形成具有广泛的病理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各种祛风药,往往能出奇制胜。如治慢性肾炎蛋白尿,久治不愈,经用补气活血祛风药取效;喉源性咳嗽,顽固性干咳,用止嗽散加蝉蜕、僵蚕而获效;更有养血活血,通络祛风治疗眼肌痉挛案;化痰行瘀平肝祛风治疗癫痫案皆有创见。以上三者仅举例而已,读着“中医治疗法门”,“不拘一格论处方”,“不治之症先扶正”,“从瘀论治老年病”,“衷中参西说”等一篇篇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短文,正可谓“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庆其教授将自己临床中失败的案例亦罗列其中,以示后学,可见其实事求是的学者风范。3注重知行合一的临床应用王庆其教授从研究生毕业后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黄帝内经》教学与临床工作,在方药中、凌耀星教授的指点下,通过三十多年的勤求与探索,认识到《黄帝内经》是先人们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之渊薮。王庆其教授认为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黄帝内经》的隐奥,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黄帝内经》的最高境界。他对《黄帝内经》研究之透非常人能及,但从不高谈阔论,虚无缥缈,不着边际,更不迂回于繁琐的文字考据之中,把经典之学引向空玄之外,而是立足现代临床需要去研究经典,在经典中寻找智慧和启迪,借以提高临床疗效。他倡导“知行合一”学经典,如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也”这段文字,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与发挥。首先解读经文原义为人至老年还有生殖能力的原因有三:天寿过度,气脉(血)常通,肾气有余。从而认识到人体健康长寿的原因是:拥有先天长寿基因,气血畅通协调,肾气充足旺盛。启迪现代养生应该注重保持气血流通和保持肾气充足,纠正过去养生只重补肾的片面性。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老年病的病理特点是:多肾精气亏虚,多气血瘀滞。从而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退行性骨关节病等获得良好疗效。这种将《黄帝内经》的原旨详其意趣,识契真要,发皇古义,推陈致新,努力实践,赋予生机的研究方法,是王庆其教授学用《黄帝内经》的最大特色。王庆其教授正是对《黄帝内经》的研习达到了精通、精纯的程度,具备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精而博,再研读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博览历代各家著作,犹如如囊探物,左右逢源,而达事半功倍之效。他对仲景之学在病机上多有阐释,如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阐发,认为不独对水气病的治疗可作为准绳,而且对瘀血为患的胸痹证,痰饮病的治疗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对仲景方药的研究与应用启悟良多,认为仲景“垂妙于定方”,他对仲景重要方药作了归纳分析,指出运用经方,既要于原文之处下功夫,仔细推敲,前后互参,审病机,名方义;又要反复实践,知行合一,才能做到方证相应,以起沉疴之效。对各家学说则择善而从,旨在“探前贤之踪迹,供求达之借鉴”。4着法学,文学景观和哲学论。我国中医著作中,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王庆其教授在导师裘沛然先生思想影响下,认为要学习、研究、弘扬中医学术,必须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否则就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也无法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所以他几十年来不仅深研歧黄之道,躬身临床实践,而且精研儒家与道家学术,通晓文、史、哲、经;并对书法、篆刻艺术有较深的造诣。读他的文章既能使人睿智,又切临床实际,更能愉悦心情。“名医与明医”,“谋生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