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_第1页
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_第2页
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_第3页
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_第4页
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关系研究

一、动态面板模型根据中国“十二五”计划的要求,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度依赖贸易和投资,转向主要依赖消费。现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方向是依靠消费。作为拥有超过23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最终消费率只有56.4%,居民消费率占最终消费率比例为76.1%,依靠消费来刺激经济具有巨大潜能①。目前阻碍上海市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是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我们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作简单回顾。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方面:沈坤荣等(2011)认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降低不确定性而显著降低了城镇居民储蓄率。樊彩耀(2000)、韩冰(2006)、张继海(2006)等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李晓嘉(2012)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Feldstein(1974,1995)引入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将退休时间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结论是社会保障大幅度降低储蓄和资本总积累,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WouterZant(2005)和ToddGormley,等(2006)的研究认为,社会保障财富能够增加居民总消费、减少储蓄。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造成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角度:张邦科等(2012)认为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超过城镇居民。朱春燕(2001)、朱雨可(2006)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是现阶段的经济转型与社会保障制度不符,社保负担向个人倾斜增强了居民的不确定性,使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影响消费。孙凤(2001)发现,居民对失业、子女教育支出、身体健康等的不确定性预期,会增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以上两类文献主要是从总体上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立足上海,运用跨期最优化消费方法和简单的计量工具,剖析上海社保与消费、储蓄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现状分析,第三部分阐述最优化消费或储蓄理论,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最后为结论与对策。二、上海消费和社会保障状况我们先对上海居民消费与社会保障现状做一个描述,找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新时期上海消费支出结构:消费增长+弹性1.最终消费率。上海最终消费率很长时期基本维持在45%左右,2008年突破了50%,这几年仍不断上升,2011年为56.4%(见图1)。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的最终消费率仍偏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都在70%以上,个别发达国家甚至超过80%的水平,如美国与英国。①2.上海市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图2反映了1978—2011年上海市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政府消费支出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处于下降态势。从同期来看,1978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分别占最终消费比为81.7%、18.3%,2011年此二数据变为76.1%和23.9%,由此可见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居民消费。3.上海居民消费支出弹性根据表1,可以发现从1996年到2011年,只有1999、2002、2009年这三个年份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即居民消费弹性是大于1的。说明总体上上海居民消费支出弹性低。4.上海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从1995年到2011年,上海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等年均增长率均为负,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占比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02%和7.44%),教育文化、居住类总体上其占比也在增加。①(二)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上海市社会保障覆盖面广,整体运行良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而每年新生的劳动力却不断下降,因而造成了社保收支的巨大亏空,仍需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勉强维持平衡。截至2011年底,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417.5亿元,较2010年的数据362.56亿元有大幅度提升,然而2011年这一支出占上海市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0.7%,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从历史数据总体来看,1978—2011年上海市的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增加,从3.06亿元到2011年的45.87亿元,增长了近14倍,年增长率为11.94%,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所致。根据图3,上海市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到2.8%之间,总体处于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11年所占比重仅为2.17%。上海市社会保障支出占比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德国2005年这一比率为55.5%,韩国2008年为21.1%,加拿大2007年为47.3%,美国2009年为32%,可见目前上海市社会保障支出投入偏低。根据图4,上海市社会保障弹性系数③CSS大于1的年份大多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前10年,经济部门的效益增加使得员工的社会保障支出大大高于经济增长;从2002年开始,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系数CSS基本处于1以下,且2002年与2009年的数值分别为0.06与0.05,为历史最低水平,部分原因是由于之前大批下岗工人实现了再就业,一方面带来了社会保障的支出相对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大致实现,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者共同造成的。三、引入人口因素的确定假设消费者的一生只分为两阶段,即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这样消费者的一生的效用水平可用下式表示:其中,C1、C2代表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的消费,β(<1)为主观贴现率。假定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的劳动收入为Y1、0,工作阶段的储蓄为S,市场利率为R,所有的储蓄将在退休阶段被消费,即不存在任何遗产,这样可以得到在没有社会保障条件下消费者预算约束:设消费的效用函数为对数型,U(C)=ln(C)。①结合(1)、(2)式可得:根据一阶条件,可以得到在没有社会保障条件下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储蓄水平:由上式可以看出,消费者在工作阶段的储蓄水平与该阶段的收入以及主观贴现率都呈现正向相关。下面考虑存在社会保障的情况,消费者将在工作阶段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障费用T,同时在退休之后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收入,该收入对工作阶段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的替代率为a。由此,可以得到新的消费者预算约束:效用函数依旧沿用对数函数:(5)代入(6)令,则可以求出当存在社会保障情况下,使得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储蓄水平:由(7)式可见,当存在社会保障时,最优储蓄水平依然与主观贴现率呈正相关,这是因为消费者越注重退休后的消费效用就越会在工作阶段多储蓄少消费。同时,工作阶段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社会保障收入对社会保障费用的替代率a与最优储蓄水平呈现出负相关,说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居民储蓄,能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对比(4)与(7)式,可以发现,当存在社会保障时,最优储蓄水平下降了。为了更进一步与现实情况相符合,我们引入人口因素,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模拟。假定工作阶段的人口数量为N1,退休阶段的人口数量为N2,人口增长速度为n,同时假定退休后社会保障收入与工作阶段收入相关,其相关系数为δ,那么可以得到相关等式:N2=N1(1+n),aT=δY1。为了使社会保障收支平衡,就需要满足下列条件:将(8)代入(7)式,可得:(9)式就是引入社会保障以及人口增长这两个因素后,一个较为符合现实的衡量最优储蓄水平的简单模型。可以看出,当存在社会保障情况下,人口增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降低储蓄、刺激消费。下面将结合上海近几年的实际数据,来模拟一下这一最优储蓄率的数值。由《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可知,上海近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长率为3%左右,而户籍人口增长率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障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常住人口,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n为0.03。结合近20年我国央行基准利率,市场利率R的模拟值为2%、5%、7%、10%;主观贴现率衡量的是消费者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支出所获得效用的直接感受,一定程度上也同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相关联,β的模拟值为0.8;社会保障收益对工作阶段收入的相关系数,不同的单位有所差异,公务员高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高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约为20%。设定δ的模拟值为10%、20%、30%、40%、50%。表2就是对最优储蓄率的模拟结果:根据表2的模拟结果,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当退休后社保收益与工作阶段收入之比达到50%时,最优储蓄率为负数,即消费者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不惜透支消费,并在退休之后用社会保障收益来偿还工作阶段的负债;(2)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之下,δ对最优储蓄率起着主导最用,市场利率R对最优储蓄率的影响较小;(3)考虑到实际情况,社会保障收益占比δ的一般值在20%以上,故社会最优储蓄率大致在5%到25%之间。从图5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上述模拟结果与现实基本吻合。但总体上来看,上海市人均储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年后基本都保持在25%以上,而2011年达到了30.71%,是近年来最高水平。下一节我们利用实证手段来详细分析社会保障对上海市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社会保障与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储蓄是指由于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而造成的储蓄,Leland(1968)提出当消费的效用函数三阶导数大于0时,相对于确定情形,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行为。预防性储蓄理论是生命周期理论的一个扩展。假设消费者面临着(10)、(11)式所示的跨期最优化行为:约束条件:At+1=At+Yt-Ct,Yt=Yt-1+et,et∶N(0,σ2)(11)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Y代表可支配收入,A代表居民资产,λ代表常绝对厌恶风险系数。假设居民生存T期,主观贴现率等于利率,两者都为零,劳动收入遵从正态分布,那么最优消费就满足:从而消费水平为:(13)式表明消费水平是一个有关居民资产、可支配收入和不确定性预期的函数。在确定性情况下,消费只取决于前二者,而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者出于未来预期不明朗,对风险厌恶的考虑,会降低当前消费水平,当居民资产与可支配收入一定,不确定性越高,消费水平就越低,预防性储蓄相应越高。在一个存在社会保障的消费环境中,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降低(即σ2降低),因而也会相应增加消费水平。这是因为居民储蓄的不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资源分配,同时也是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保险以及预防。社会保障的存在往往通过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为今后突发事件做好了一定准备,既降低了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减缓了居民对于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保障增强了居民对于未来时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而利于增加居民消费、减少储蓄。Feldstein(1974,1995)提出了社会保障通过两种效应来影响消费。第一种效应指通过社会保障中的养老金制度,人们不必过度为了退休后的消费而刻意增加工作期间的储蓄,这叫“资产替代效应”。另一种效应指由于养老金的存在,会促使一部分人选择提早退休,这样为了能够支付延长了的退休阶段的消费,人们就不得不在缩短了的工作期间内增加储蓄,这叫“退休效应”。假如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则储蓄减少消费增加;反之,会使得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四、居民均消费、收入以及社会保障支出是同阶单整和不确定性的变量本文选取的变量为上海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海市居民收入以及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时间跨度为1978—2011年。其中,2000—2011年的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的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1978—1999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考虑到不同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社保统计资料与统计口径不同,1990—2011年的社会保障支出由《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数据加总得到,1978—1989年的数据由《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中得到。另外,分别对居民人均消费、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进行对数处理,并用CONS、INCOME和SS表示。计量工具为EVIEWS6.0。首先对CONS、SS、INCOME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三者是存在单位根的非平稳序列,再对三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做单位根检验,发现ΔCONS、ΔSS和ΔINCOME是同阶单整,即CONS、SS、Income的一阶差分是不含单位根的平稳序列。对以上三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是居民消费的原因,居民收入是社会保障支出的原因,同时也是居民消费的原因,但三个变量相互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为了验证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我们对?CONS、?SS、?Income这三个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从结果来看,ΔCONS、ΔSS、ΔIncome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协整方程,经过标准化后可以得到:从协整方程(14)式可以看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正向的作用,消费的收入弹性近0.7,消费的社保弹性约为0.22。说明上海居民的消费的主要动力仍是可支配收入,但社会保障对促消费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基本结论一致。我们再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引入不确定性这一变量,对社会保障与消费做进一步实证。不确定性的替代变量为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与平均增长率之差的平方,记为STY。其余变量同上文,时间段为1978—2011年。单位根检验发现STY符合水平单整,因此?CONS、?SS、STY符合同阶单整,其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为表5。ΔCONS、ΔSS、STY这个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它们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经过标准后的协整方程为:从式(15)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不但与居民消费呈负相关,而且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程度远大于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引导作用。五、社会保障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上述有关上海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及其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以GDP为参照,上海市社会保障支出严重不足,尤其近十年,社会保障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增长速率总体上也处于下降阶段,社保支出弹性低。第二,上海居民消费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增长率不及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弹性更低(<1)。从居民消费结构看,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交通等消费占比总体处于不断上升趋势,食品、衣着等支出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上海的最优储蓄率低于实际储蓄率,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政府消费挤占了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因为上海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导致的不确定性,在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一部分收入转变为应对今后不断上涨的医疗、教育、住房支出而形成了预防性储蓄,目前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有效消除相应的消费不确性,因而也就造成了近十年来居民储蓄率越来越高的现状。要提高居民消费,就要把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逐渐释出来。第四,实证分析表明,上海社会保障支出同居民消费在长期存在稳定的关系,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加,但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抑制作用更显著。针对目前有关上海市社会保障及居民消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保障基金、基金的入不贴出目前上海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大规模的退休人群即将出现。这两个困难都会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医疗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模式,改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保障缴费为辅,逐渐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尤其是加大低收入者医疗卫生、职工养老、失业保险投入,改善其生活环境,减少预防性储蓄,让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稳定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2.减少实际收入目前上海市的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五险一金缴费率普遍超过15%,有些事业单位和国企缴费率甚至高达30%,考虑到部分费用不能在税前抵扣,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将近40%。低收入群体已将社会保障缴费与个人所得税视为一致,降低社保缴费率,可有效避免居民面临高个人所得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