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_第1页
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_第2页
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_第3页
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_第4页
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腾冲新华乡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调查一、前言阿昌族族源、族称、历史概况阿昌族作为云南地区所特有的民族与历史悠久的土著,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属人口较少民族。根据目前所得到的发现来说,他们的起源能够产生至汉唐时代,也就是说阿昌族是由于汉朝氐羌族群向南方迁徙形成,到唐朝期间已经在现在的云南与缅甸生活,被叫做“寻传”。元朝初始时的资料中开始有阿昌族的称呼,这一名字直到今天还在沿用。到现在,在世界上约有10万阿昌族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阿昌族人大约4万左右。大多都生活于我国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他生活在缅甸北部地区的阿昌族人被人们被称为迈达人。阿昌族人有自己的语言,称之为阿昌语。但他们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由古到今一直使用汉文。因此,他们的习俗传统多依靠语言或文字进行传承。按照着这样的传统,他们多有“活袍”、火塘以及歌谣文本三种类型。阿昌族也叫寻传蛮等名字,最早始于西南地区,是氐羌的后代。后来,阿昌族由于反抗其他民族的欺压,同时也为了逃离战争慢慢向南进行迁移,移居至西南地区的三江流域,两个世纪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再次朝西南方向迁徙。

阿昌族起初被叫做寻传蛮,是由于他们住在名为寻传的地带。寻传的聚居地目前在云南的永胜县附近。因此,唐时他们就定居在云南地带。他们大量人口在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分布较少,这些就表现出此民族在牧民的时期的迁移方向。就地域状况来说,他们活动的地区十分广阔,是云南地区少数的跨境的民族。古代许多的资料也都充分证明了阿昌族自明时期就在西南地带居住。

在宋代时期,阿昌族的发展和居住情况与前朝几乎一致。阿昌族在元代称呼众多,达到了九种。生活的范围并未发生变化。在现今的了解里,阿昌族民众即便是在过去的时期受到过傣族的土司与封建地主的欺压与霸凌,同时也遭遇到别的民族的排斥。但阿昌族民族自始至终同多个民族相互杂居,在不断地学习和融合中,构成多个民族一起和谐相处状态,这也对中国的繁荣富强与边陲的稳定贡献出了宝贵的力量。自阿昌族分布在西南地区的状况来说,这样也构成了小型的聚集状态。

明朝阶段的阿昌族拥有三个称呼,而聚居地也同前朝一致。但在各个聚居地,阿昌族的各项民族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这样的差异性便使得民族内部逐渐产生了分化。相对落后的这部分阿昌族人,就是现在景颇族中的载瓦人。较先进的阿昌族已产生阶级分化。在峨昌的耕作、放牧以及小型生产都产生了较大的提高。但其中并没有高贵血统的成员成为土官,他们在维持公社领导的形式里,接受着其他民族的土官的管理。这些土官向生活在此的民众收取贡纳。清朝时的阿昌族拥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生活范围,在今天的德、宏州附近。在这里,阿昌族人同彝、白族人们一起生活,他们进行耕作、放牧以及小型生产等劳动,并对所在地区的流官缴纳税款。当然,这时候的阿昌族人与当地的汉族、白族相比生产技术仍然显得落后。总体上说,他们的形式基本上是大部分的民众同其他民族一起生活,少部分聚集在一起。这也构成了云南独特的民族形态。

二、新华乡阿昌族文化生活状况阿昌族婚丧礼俗特点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阿昌族不同地区文化信仰有很大差异。梁河、潞西、龙陵一带因为受汉族影响较深,多是祖先崇拜。陇川户腊撒一带的阿昌族,因为靠近傣族,受其影响较深,多信仰佛教。其中也有信仰道教的村寨。总体呈现多元文化性。

他们的婚姻体制是一夫一妻的形式,幼子拥有继承权。他们完全不允许同姓之间的婚姻,因此阿昌族多为不同的姓氏之间的结合,但需要双方同为阿昌族人。阿昌族在明代的时候,部分地区的人们曾经产生过“若是父亲或是兄长离去,他们的妻子便成了剩余的那个人的妻子”这样的愚昧习俗。他们还喜欢在异性亲属之间结合的婚姻。陇川地区还流行过一方的姑姑或者舅舅、表哥结婚,也就是说男方只可以迎娶他母系一方的亲属的女儿,女性也只可以同母系亲属结婚。现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的普及,他们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从前的愚昧习俗现已基本消失。

阿昌人民的有很多的结婚的方式。如过去的包办婚姻、抢婚等等。时至今日,他们提倡的是自由婚恋嫁娶。领婚是指双方的爱情没能得到家长的允许,女方为了自己的爱情,会跟随男方离开家中,男方会叫上一些朋友守在约好的地点,女方出家门之前会将一些钱(金额较少)放置在家长的枕头下等等几处地方,随后出门。等到女方家长看到枕头下的硬币的时候,才了解女儿离开他们去找寻自己的爱情了。而出现抢婚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是男方单相思,女方对男方并无好感;或是几名男性一同喜欢同一个女子,这之中的一人率先把女方抢走;或是男女双方之前爱过,而双方的长辈们也支持他们,但姑娘后来有爱上了其他的男子,女方的家长如果看出了女儿似乎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告知男子来抢婚。也就是说,不论是因为什么,这种情况下都是男子去争夺女生,并且会在女子的村子附近找人进行隐藏,以便对意中人突然进行抢夺。而抢亲后因木已成舟,所以不管之前怎么样,男方在接下来都要请媒人说和。如果说和成功,双方会冰释前嫌,皆大欢喜而且来往如常,亲似一家。而上面的这些婚姻构成,都是族中的青年对传统思想的长辈进行包办婚姻的旧习俗的抗争的方式,也是人们勇敢的遵从自身的意愿和实现自己的意志的方式,这也是阿昌族婚姻的独特之处。

阿昌族正常死亡者推崇土葬,非正常死亡一般为火葬。阿昌族中的丧葬的传统,比较有名的是“送魂”。在阿昌族聚居地,因多信仰佛教,他们保持着人们在去世后,首先要请附近的佛爷诵经,以便超度他的灵魂,随后再挑选好的时间去出殡。族中的送魂的路线与他们的族的迁移的线路有很大的联系。阿昌族饮食及服饰特色阿昌族的服饰和饮食,前人研究中指出了不同年龄的阿昌族女性的服装的特点与不同含义,并指出了使得他们的服装不同是由于多种因素,如传统习惯、天气不同、经济水平不一致等引起。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族中的妇女所穿的花筒裙,它的前面大多长度是38厘米。人们常称为“阿贡九”。族中的人们经常将这种裙子同两种不同的花锦相接,然后将它们穿在腰间,采用横向的编织手法,织好以后竖着穿着,这样就可以使人有挺拔的感觉。族中人们所穿的裙子多为暖色,其色彩的铺陈在黑色上面,又用红色作主要的颜色,红包含着朱红、大红等多种颜色,其中也常加入黄、白等颜色夹杂其中,从而构成具有明艳热情的感觉的阿昌族特色服饰,这同时也彰显出了阿昌族人们的个性品质是热情浓烈的。

阿昌族人们习惯使用绑腿,大多是用于保护腿部,而制作绑腿的锦一般是长方形,尺寸一般在40厘米×30厘米左右。他们会在黑布上面的两侧加入多种颜色的花纹,然后再中间放上浅色的花纹,并将贝壳镶在旁边。绑腿的下部会加入比较繁杂的菱型纹路,并会在此种纹饰的上面缝上色彩不一的几道条状布,还要在其上方加上金属的饰品装饰,饰品的下部分有大概3到4厘米的红线当做下摆。阿昌族中的夸屋摆是一种在新娘结婚时放在头上的一种装饰,一般为长方形。它的样子是以不同大小的或竖或方的纹饰形状构成,不同的形状有着不同的颜色。大多使用了红、蓝等色彩鲜艳的线制成。两侧是缨的样子。在梁河地区新婚姑娘还要在腰间系花带子,它由手工编制而成,上缀狗牙、瓜籽、谷穗花纹样。这些纹样各有寓意,如狗牙代表消灾辟邪,瓜籽代表多子多孙,谷穗代表五谷丰登好收成。花带子做工优美,明艳动人,是梁河地区新婚姑娘必备之物。夸姆支的大小和花筒裙基本一致,也使用黑作为基础的颜色,同时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上部的两段加入着的红的纹路点缀。下方的部分是方形,在其中以红、黄等颜色的线缝入点状的花,这其中的有些方块中心有粉红的花作为点缀,而莲花旁边又用很细小的红色修饰,十分精巧。从前的族中女人只有一套夸屋摆以及一套夸姆支。她们在嫁人后的拜堂时候需要穿,而在她走到人生的结尾时,也要把这二种物品戴在身上,这也是使得这两种服饰逐渐消失的原因。稖姆支是一种用棉线编制,底为黑,辅有红,然后中心的部分有五个红色布条和六条黑色布的服饰,它的两面图案一致。角上都有花与玻璃珠等等物品作为装饰。阿昌族使用彩色和黑色的线作交互制成,这大多数制成了女人在嫁人时候要系在腰部的布带——花腰带,在他们的族语中被称为独其萨莱。在这上面的中部绣有各种图案,长度不定,而宽度一般为四指。花腰带的两侧坠着穗子,以便装饰花以及小球。人们一般将它系在腰上,非常美丽,穗子的长度大多在20厘米到30厘米这样。而花腰带也基本用红作为主题颜色,在这其中主要由一或两条花心带组成,带子用白作为主色,并且依据着不同的需求加入不同的色彩。带上的内容一般是和阿昌族的生活紧密结合的自然事物或动物,其中也包含一些图腾。阿昌族的主食是大米,喜吃芋头,传说古时候每逢丰收庆祝,都要吃狗肉和芋头。阿昌族的酒文化历史悠久。他们的婚礼、丧葬、祭祀、庆祝等行为里都少不了酒的影子。妇女通常饮用甜酒,用糯米制作。成年男子和老年人一般饮白酒,而他们的药酒便完美的融合了药和酒的特点。阿昌族极其重视酒德。几乎不会有人会在喝了酒之后闹事,大家都彬彬有礼。服饰能彰显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是无声的文化,同时也具备着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各个的时期与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各具特点的服装;同时,处于各段的时代中,它的功能自然会发生变化。阿昌族的服饰也有着许多变化。

他们由于朝代更替、文化风气与生活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三种特色服饰。而根据着年龄的差异,又有少女、人妻、中年女子、老年这几种。无论如何划分,阿昌族的特色服装含有包头、上衣等非常多部分。在这些当中,最具民族特点的就是包头,阿昌语叫“屋摆”,造型高挑,甚至有包头能够达到一尺,展开足有五六米长。这里还有一个小传说:在古老的时候,有外敌入侵阿昌族人的家园,在一次战斗中,阿昌族男子弹尽粮绝,妇女们又因敌人阻止送不上物资,一位妇女就想出一个办法,让阿昌族男子用布包出高包头,阿昌族妇女就向高包头射箭,敌人也被迷惑朝向高包头射箭,就这样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家园。至此之后,为了纪念这一仗与那位机智勇敢的阿昌族妇女,阿昌族妇女们从此就包起了高包头并代代相传至今。而包头是通过塔扇树叶或竹子作为材料来做成筒状并以此为支架,中部是空的,筒的下段部分是圆形,上部是扁的,然后将此用黑色的布料包裹。

阿昌族的服装主要是黑色和蓝色,多采用植物中所提取的染料进行取色。并且由于战争动荡,在作战中这两种色彩能够更好地使人们隐蔽起来。同时,他们的服装喜欢用银饰作为装饰,如银扣子等等,而银饰的多少也表现了家中的贫富、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其着装正走向简化,其中裤子就代替了筒裙,包头也被改良。许多年轻人也改穿了汉装或者傣装,只有头部的装饰中平日里还保留着民族特色,但在节日和接待客人时,阿昌族人仍要穿上民族盛装。阿昌族居住条件和建筑风格他们居住的地带是我国西南的山谷地区,大多人都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生态环境优越,海拔高度在一千到两千米之间米。居住的地区适合种各类的经济作物,同时也可以进行林木种植以及动物的养殖。族人的建筑同汉族并无太大差异,多以砖块瓦片和木头石块为材料进行搭建,建筑形式仿四合院,正方加厢房构成住宅大门通常于山相对,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建筑物一般为斗顶楼,其中的正屋的两侧供家中长辈或者未婚配的子女居住,而中间的屋子是堂屋,是待客吃饭的所在。堂屋里面通常放置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火塘放置于堂屋左侧且常年不曾熄灭。而在楼上存储食物以及其他的物品,在楼下一般用来圈养动物。阿昌族活动及手工艺的传承阿露窝罗节在阿昌族的节日中,最盛大的就是阿露窝罗节,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初三和初四举办。一般认为此节日是因为传说中的阿昌族人的先祖“遮帕麻”、“遮咪麻”打败了伤害人们的妖怪“腊訇”的伟大举动而设立的。根据《阿昌族创世纪》的内容,古代的时候遮帕麻创造了天空,遮咪麻创造了土地,因此阿昌族人可以生产生活,过上美满的日子。腊訇记恨二者的伟大创造,因此创出了假的太阳用来破坏人们安稳生活,二位先辈射下来了假太阳,从而赢得了胜利。在庆祝时,阿昌族人都会穿上隆重的装饰,并绕着窝罗神台舞蹈,他们的律动是蹬窝罗,包含了多种动作,如“日头打伞”、“月亮戴帽”等。而这样的传统的姿态的动作,始终都延续着先祖们生产生活的姿态。人们愉快的庆祝着节日,用来以纪念祖先、驱除邪恶、庆祝丰收。这个民族的节日也是青年人们相亲、买卖的有利时期。秋千(甩秋)阿昌族人们的各种的有关秋千运动包含着甩秋与轮式秋。甩秋首先要以竹子制作为甩秋的架子,当人们站到架子上面的时候保持双手握住绳子的姿势,通过自身的力量使得其发生摇动,擅长甩秋的人们甚至能够表现出各种动物的高难度动作。而甩秋作为竞技项目,通常以难度的高低来进行裁决排名。轮式秋又叫作风车秋,是指人们首先要搭建器械,搭建好之后人们会在搭建的板子上通过升降,并在此过程中自己不断的蹬地加速转圈,非常有本民族的特点。3、户撒刀最近几年,人们对阿昌族的户撒刀的关注度日益增长。户撒刀,也叫做阿昌刀,因户撒乡是阿昌族聚居地也是户撒刀主要生产地,故此得名。阿昌族对此的锻造已经有了上千年的经验,在制作技法与外形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是中国的四大民族刀具之一。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的锻刀手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户撒刀的锻造,受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感染。对本民族的人们来说,刀是获得经济的来源,是对外交流的良好媒介,是民风民俗的良好体现,同时还是人们生产力的体现。

此项文化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的支持。户撒刀外形特征主要是所刻内容多种多样,别致生动,工艺细腻,点线交互。而且它的锻造手法是多元的、专业的,而且常常在锻造的过程中把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和美学的特点的结合起来,使之在具有独特的形态以及美感的同时,也彰显出了阿昌族的人们的创新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阿昌族与外界交流愈发频繁,外来文化的入侵再加上老一辈人逐渐封刀,新一辈年轻人又大多不愿从事枯燥的打刀工作,使得这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阿昌族村落文化生活发展的相关思考(一)如何促进阿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保护和继承阿昌族语言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由于是人数较少的民族,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使得民族的汉化趋向日益突出,也使得阿昌族想要维持传统文化的难度越来越高。就像在日常里身着民族的传统服饰进行生产和劳作时就会产生诸多不便。并且阿昌族服饰的编制工序繁杂,难度很大,材料稀少使得成本很高,这些因素都使得在现代生活中民族的服饰的人变得更少。人们不仅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也要在现实中保护本民族的传统工艺,使之在当今社会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文化的根脉。对歌,也是阿昌族人们在日常中的非常普遍且重要的一个活动。但现今,由于受到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全新的娱乐活动的发展,族人中喜欢对歌的人变得日益减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的阿昌族,平日里对阿昌语使用较少如今能熟练说阿昌语的人已经不多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有许多的阿昌族人们离开时代生活和定居的地方,前往赚钱,融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里面,这也让人们扩展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人均收入。但由于大多时间都不在家乡,因此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机会就非常的少。而且,一些阿昌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较低,他们觉得阿昌族的传统文化是低俗、粗野的,因此只在家乡才会说阿昌族的语言,一旦出门在外便会则改成说其他的语言。应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完善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加快有针对性的制度的出台。我国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体系应得到的完善与发展。在继承和保护民族的文化过程里,应实际做到管理部门的带头效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配合。彰显名族魅力;增强名族文化保护意识由此,这些现象已经牵涉到阿昌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与发展的高度,若还不进行抢救,就很有可能出现那些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消失现象。阿昌族本就为一个人数不多的民族,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前提下,如果本民族的语言也渐渐消失了,那么民族的文化发展将是更加困难的。因此,希望相关的部门能够坚持在精神层次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运用文化帮助等等途径,出台相关的政策,尤其是对一些族人较多的居住地区进行一些硬性的制度出台,从而努力指引当地群众维护本民族文化,激发人民的文化自信,从而做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特色,从而真正实现发扬阿昌族的文化。要做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博物馆也可以把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民族文化征进行保护。政府有关部门也能够使用传媒手段做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要做到对阿昌族的非物质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是需要不断坚持的工程,应长期注重文化继承人培养。同时,我们可以使用教育的方式对阿昌族的文化进行保护。这些办法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发扬传统手工艺品;弘扬阿昌族文化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阿昌族品牌,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也就是我们肩负少数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重担,不只应让阿昌族文化走出去,同时也要把其同当代的特点融合,让其同中国先进文化相结合。政府在打造少数民族的文化品牌时需要具有合理的规划,以做到结合地区的传统特点,发挥出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传统手工艺制品时,要做到以现实为基础,从细节入手,慢慢的完成产业化的过程。也要精心挑选工艺品的种类和类型,树立求精的态度,做到保护好阿昌族的传统的文化。这种产业发展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二)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和谐交流共同促进要想保证自身民族文化不断发展,需要做到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这是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和谐交流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这也对增强我国的民族文化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推动力。文化的和谐是指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的和谐共处,相互交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