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当然,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现代美育另一位开创者王国维则把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他也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说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摘编自人民日报《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材料二:“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德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基于两者深度交融而建构的“德美育”体系则能够引领时代新人达至心灵美善的至高境界。“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体系在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及操作指导意义。首先,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首先,“德美育”体系基于生命本体论,通过培育时代新人的心灵美善与博大胸怀来彰显其时代使命。“德美育”体系强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炙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纯美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的完整人格。“德美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一个更高境界、更大视域的生命成长体系。这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美学境界,强调博大的胸怀、格局、视野,强调深层次的人性浸润及心灵自由。其次,“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学”是德育与美育交叉学科的重要课程形态,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标是发掘德中之美。当前,德育与美育的学科交叉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再次,“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将从外在的课程开发,上升至生命价值的自主美学建构,以及道德审美境界的内驱生成。对于时代新人的学校培育及自主成长而言,“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摘编自光明网《“德美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及其建构》)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B.梁启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C.王国维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同时也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D.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等三位先驱借鉴西方,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施美育能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为此新时代更要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B.在时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许德育可以为其提供方向引领及价值根基,美育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审美底蕴。C.“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来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D.注重时代新人内在成长的“德美育”与注重发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学”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3.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项是()A.“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汉书》)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C.“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D.“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4.两则材料都在谈美育,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答案】1.C2.D3.A4.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②材料二则是强调“德美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其时代使命。5.①在学理层面,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将德融于美,来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实效低下”的问题。
②在实践操作层而,用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③在自主建构层面,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充分彰显自身价值主体性并主动追求生命美学。【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是为了说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错。原文是“他反复强调,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又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可见选项中他的说法是说明美育的目的、功能,而不是“只是为了说明……目的”;B.“因而”强加因果。原文是“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可见“趣味教育”“拿趣味当目的的教育”与“美育具有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没有因果关系;D.“对美育形成全面、完善、准确的认识与界定”错。原文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在学理和实践操作层面基本相同”错。原文是“‘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德美育“在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是对‘德育美学’的学科超越及时代超越”,可见二者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操作都不相同。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说行人采诗献给太师,然后再让天子听到,还没有涉及到美育的效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本一首先指出“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然后从西周到《乐记》到王夫之,具体论述关于“美育”的内涵。接着论述“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对美育陶冶、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论述;梁启超认为“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王国维“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又没有过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认为美育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是从美育的功能角度论述。可见料一主要论述了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材料二先说“‘德美育’体系的建构是实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然后论述“德美育”在学理和实践层面的特点;接着重点论述“‘德美育’体系具有时代使命”。可见材料二则是强调“德美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其时代使命。【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推进“德美育”体系建构。先从学理方面看,“‘德美育’体系是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学的学科视域去规约生命活动”“在学理层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实效低下”,可总结出以生命为视域去研究道德、审美及教育,将德融于美,来解决学校德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实效低下”的问题。再看实践操作层面,“以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价值及创新价值”“‘德美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是落实‘美善相携’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培育师生情感关怀共同体,落实基于生命美学的学校道德情感美育”,可总结出用生命实践美学的思路来设计、优化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最后看在自主建构层面,“‘德育美学’的学科任务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发掘,而应更加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德美育’体系不再是外在规约,而是自主建构,是自身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彰显及生命美学的主动追求”,可总结出侧重时代新人的精神浸润及心灵美善的内在成长,充分彰显自身价值主体性并主动追求生命美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晓华在鸟儿的鸣叫里醒来,窗外微雨初歇,我们的梅州之行正式开始。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话便不绝于耳了,女孩子们说起来曲折婉转,男人们则带着浓重的喉音。虽然注意地听了半天,一句也没能听懂,但总算是学会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字“”(ngai),客家人就是这样称呼自己的,这个字连字库里都没有,是单人旁加一个“悬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馆,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巨大的“”字,占满了一面墙,可见这个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它就是客家精神的体现。客家人创造了这个字,人站在悬崖的边上,每走一步都如临深渊,客家人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处危机之中,需要不停地奋斗。的确,这个族系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安定的群体,据说他们曾经历过六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自东晋以来,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数次被迫大批向南迁移,辗转到闽、粤、赣交界之地,由于不断迁移,每到一处都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为“客”或“客人”,他们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终“客家”成了这个族群的代称。一个以“客”为称的族群注定是会有一种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们抱团取暖的心情才特别迫切。这种感觉在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围屋时越来越强烈。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蓝氏泰安楼,这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墙像城墙一样的高大威武,有十几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块嵌在墙里,给人坚硬、稳固、凛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门和窗都很小,与房屋的整体很不相称,与采光和通风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认为防御更为重要。走进大门,里面别有洞天,中间是方形的二堂二横的祖祠,外环是一个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气势巍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楼的参观临时取消了,我只能在图片和书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楼比我们看到的泰安楼还要早建一百多年,与泰安楼前方后圆的造型不同,它是标准的圆形土楼,而且是三个大圆,内环是一层的平房,二环是两层楼,三环是三层楼,这与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围,越高拔,越抵御。据说它的门楼上还有蓄水池,有孔眼导出,那是为了防御火攻的装置,外墙开的是窄竖的长窗,平时通风,战时则可以作为枪孔,可见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费苦心。客家人把他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它的建筑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梅州的南口镇,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别致而完整的围屋——“南华又庐”。我没有去细数它有多少间屋子,在里面转得真有点晕,从堂屋到花园,再从花园到走廊,从楼下到楼上,一间一间的屋,一个一个的天井,楼和楼之间还有天桥相连,它们既各自独立,又连成一体,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点缀其间的小花园和树木盆景,真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围屋的两侧还各有一个戏台,是当年看戏打牌的地方,现在或许已作别用,但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场面,八个大家庭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号人吧,如今安静的老屋里曾经是怎样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在一个小天井墙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西装旗袍,在南华又庐原先的铁艺大门前摆出各种随意的姿势,很文艺的样子,这张颇有现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与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客家人就是这样,走出去再走回来。但是,我总感觉到,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人,当他们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来修建自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会再次涌上心头,因为我分明看到了这座房子与其他的围屋一样,防御工事修得相当仔细,它除了在最高处建了两个炮楼外,在围屋的四周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往外望,周围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从房屋的外观整体上看,这些小洞却不易被人发觉,所以,当危险尚未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准备。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走出南华又庐,已是黄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着夕阳,宁静,安详。曾经在外族进犯时被迫南迁的客家人饱尝过颠沛流离之苦,如今风调雨顺,那种危机感也许不那么强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客家传统和精神恐怕已经深入骨髓,他们会不停地奋斗的。无论是有意识地顽强地保留方言母语的语言心理,还是建造庞大的族群聚居的围屋,还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都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客家人第一人称“”的读音、字形和寓意,引出了对客家人迁移历史、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的阐说。B.文章重点介绍客家建筑,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气势巍然,令人叹为观止,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C.描写客家围屋时,作者在各个建筑中都重点提到了围楼出色防御功能,围楼的防御功能与客家先民的遭遇及客家文化的由来密切相关。D.文章第六段是对“南华又庐”的叙述和描写,既写了它当下的安静状态,又写了它曾经的热闹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客家文化的认同与赞美之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描写清晨的鸟叫、微雨等景象为梅州之行营造静谧悠远的氛围,最后一段描写参观结束时宁静、安详的黄昏景象,首尾呼应。B.文章第五段说明了客家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渊源和精神实质,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客家人的生存状况喻为“悬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D.文章描写客家建筑与客家文化时,做到了虚实照应,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高度和深度。8.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简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9.文章叙写了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人,他们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后的表现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答案】6.B7.C8.在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在内容上,强调了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在主题上,表现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在情感上,表达作者对客家人这种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9.表现:①自信满满,意气风发。②行为自由随意,有现代感。③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作者意图:作者在文章快要结束时选择新时代背景下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年轻人作为重点描写对象,意在表现客家人的传承意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会改变,并且会永远地传承下去。【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根据原文第三段描写的大埔的蓝氏泰安楼,及第五段“客家人把它们的住处统称为‘客家围’,客家围屋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和哲学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可知,“这一律的三层的弧形小楼,青砖黑瓦……是客家文化的精华所在”的表述不准确。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C.“文章在标题和内容中,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运用的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象征手法,赋予了“悬崖”象征意义,即“客家人曾经的艰难境遇”,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重要句段意蕴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站在悬崖边上”象征客家人的生存境遇和危机感,文中四次出现“悬崖”,三次出现“危机”,四次出现“安全”,出现频次之多,可见作者用意之深。最直接最明显的意图是用“站在悬崖边上”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标题中明确说出这个族群站在悬崖边上,第二段解读客家人第一人称用语时多次提到其象征意义,第七段结尾带着深厚的感情说“这真是一个站立在悬崖边的族群”,“悬崖”的寓意或明或暗地贯穿全文。反复描写客家人“站在悬崖边上”,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无论在语言传承还是建筑构造上,客家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安全意识。同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客家人保全自己、不妥协、不受辱的传统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的主题。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客家人精神的敬重和赞美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第一问主要参考第七段内容作答。适当摘取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并整合概括,将原文中“我看到了一群风流倜傥、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整合为“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将回乡后的穿着打扮和快乐的摆拍姿势等整合为“行为自由随意,有现代感”;将他们重修住宅、特别注重安全的做法整合为“重修住宅,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七段已是全文结尾部分,作者显然是在描写了语言传承、建筑风格来表现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后,想通过客家的年轻人来表现这种意识和精神的传承问题。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写到走出村落走出国门的客家年轻人。这样写可以深化主题,立体地展示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改变,地域如何变化,客家人的危机意识和奋斗精神不会改变,并且会永远地传承下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耕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污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选自《明史·本纪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借鉴。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答案】10.C11.B12.A13.(1)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2)今年谷物丰稔,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14.①皇上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②敢于反腐,惩罚贪官污吏。③以史为鉴,善于与民休息。④忧勤国事,善于纳谏。【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肃”是动词,“百僚”是“肃”的宾语,所以“肃”和“百僚”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B。“则不肖御史皆效之”与“则不肖有司皆效之”是对称句,且“则”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分句(假设的结果),其前都要断开,从而排除D。该句的译文是:杨士奇说“风纪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无能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的清正,御史清廉的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属员都会效仿他”。皇帝叹息说:“除恶务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B.“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错误。从原文“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可知:此处的“籍田”是前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分析概括能力。A.“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错误,从原文“顾佐乃能如是”看出他对顾佐这个人是并不了解,听二杨说他如此清廉端肃,感到惊喜。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采分点:“无食”,没吃的(东西);“拯溺救焚”,拯救溺水者,救助火灾;“即命”,如果有请求(需要)。第二句的采分点:“岁”,年;“丰稔”,丰收;“虞”,担心;“训厉”,教诲勉励;“务”,重视;“毋”,不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等语句看出皇上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富有魄力,英明有为的皇上。从文中: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污奈何?”等语句看出皇上大力打击贪官污吏,有很强的反腐决心和干劲。从“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等文字,可看出皇上善于以史为鉴,能够与民休息。从“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等文字看出皇上善于教化属吏和百姓。从“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等文中可以看出他心忧国事,善于纳谏。参考译文: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献《耕籍田仪注》,皇上阅览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先王制订了率群臣耕田的典礼,亲自拿着耒耜等工具去耕种,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务实之心罢了。如不这样,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对事有什么帮助呢!”侍臣回答说:“先王考订的籍田制是符合礼和文献的,这实在是苍生的福气啊。”户部启奏青州借用官粮赈济灾民,但要求反复勘验数目,然后供给。皇上说:“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三年六月,皇上宣告朝臣说:“对于贪官污吏该怎么办?”杨士奇对答说:“贪污风气从永乐末年开始,现在更加严重了。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杨荣说:“正当那个时侯,只有方宾有贪污之名。”皇上立即回头问杨荣说:“当今贪污最厉害的是谁?”回答说:“没有比刘观更贪的了。”杨士奇说:“风纪端正严明是用来约束百官的,风纪官如果这样了,那么不才的御史大夫就会效法他的清正,御史清廉的巡游四方,那么不才的下属官员都会效仿他。”皇上叹息说:“除恶务本,但如果罢免了刘观,谁来取代他的职务呢?”杨士奇说:“通政使顾佐清廉很有威严。”杨荣说:“顾佐担任京都府尹,对下属管理很严厉,政治清明,革除了很多弊端。”皇上高兴地说:“顾佐竟然是像这样好的人选!”过了几个月,就下命刘观巡视河道,而让顾佐取代他。不久把刘观逮捕下狱。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兴盛衰落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兴盛多是由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的衰落往往是因为大兴土木和兵戈四起。汉武帝沿承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最初也是十分兴盛,后来出现了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富庶繁荣而不知对百姓休养生息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征伐轮台,隋炀帝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死后朝代的衰颓流转,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九月庚戌,农历初一这天,皇上到达蓟州,把州官叫进来告诉他们说:“这个地方是汉代的渔阳郡,过去张堪在这里为政,百姓有十分幸福康乐的民谣传颂,你们要好好地干啊!”又把老年人召进来明确告诉说:“今年谷物丰收,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四年春,皇上召见大学士杨溥并明确告知说:“我每每想到创业艰难,守成更是不易,早晚忧虑。所幸当下百姓稍微安康了,不过担心的祸乱产在没有意料的情形中。近段时间以来众臣喜欢说一些歌功颂德的话,让人十分厌烦,爱卿要好好地辅佐我哟。”杨溥叩头称谢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皇上说:“直言指出我的过时,就是最好的报答。”杨溥再次叩头答谢说:“要得到直言并不是难事,能接受直言才是最困难的。”皇上说:“对”。(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文本二:有诗称赞说:宣宗即位以后,官吏非常称职,政事太平,粮仓丰盈,百姓和乐。大抵是明朝建立到这一朝经过了六十年,百姓的安然美好的气象渐渐地呈现,蒸蒸日上有太平盛世的景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黄庭坚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16.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比喻。“寒虫”两句,以虫禽之声取喻,写乐声辽远清幽,有海阔天空之感;“深闺”两句,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写乐曲的缠绵,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写乐曲的悦耳。②侧面描写。“促弦聒醉惊客起”,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从侧面写出音乐的强烈效果。③用典: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典故(屈原放逐、昭君出塞、楚狂笑歌、渔父驾舟)来描摹音乐形象引起的联想,从而达到了视、听俱存,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炼句的能力以及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错。“深闺洞房语恩怨”,意思是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其中传达的是最和谐、最深情的人间之声,“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音乐的缠绵,而非“凄凉伤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写音乐声像蟋蟀催人纺织月笼秋,像孤雁呼唤同伴天拍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把音乐声比喻成蟋蟀催人纺织的声音以及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以虫禽之声取喻,写出了乐声的辽远清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写音乐声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也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乐曲的缠绵,“紫燕黄鹂韵桃李”,写出了乐曲的悦耳,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促弦聒醉惊客起”,写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此处不直接描写音乐动人,而是借用醉客惊起来侧面烘托音乐的动人,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音乐产生的强烈效果,读来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楚国羁臣放十年”,运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汉宫佳人嫁千里”,运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楚狂行歌惊市人”,运用“楚狂笑歌”的典故;“渔父絮舟在霞苇”,运用渔父驾舟的典故。诗歌通过这些有特色的典故来描摹音乐形象,使人引起联想,从而达到了极强的视、听效果,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给人以美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李贺笔下,美妙的箜篌曲迷住了月宫的吴刚和玉兔,吴刚没了睡意,玉兔被露水打湿身体竟也不知。这种描写音乐效果的手法,《琵琶行并序》中也在琵琶女弹奏后加以运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2)李白在岳阳楼上“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潇洒快意,而杜甫在岳阳楼上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水的宏阔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的担忧。(3)《赤壁赋》中化用《诗经·陈风·月出》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诵明月之诗⑥.歌窈窕之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舫、唯、坼、窈、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孜孜不倦永垂青史焕然一新一往无前B.孜孜以求彪炳史册焕然一新一往无前C.孜孜以求永垂青史耳目一新勇往直前D.孜孜不倦彪炳史册耳目一新勇往直前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D.“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20.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答案】18.B19.C20.①原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强调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山村和农村,“朴实”和“忙碌”强调扶贫工作者品质和工作状态,“笑脸”“身影”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②原句短句强调,语意丰富,利于下文“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③语言干瘪而没有情感,无法凸显对扶贫工作者奉献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语境是说中国人民追求的梦想,应用“孜孜以求”。第二处,永垂青史,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前者指人,后者可以指事业,此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应使用“彪炳史册”。第三处,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此处是形容脱贫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应使用“焕然一新”。第四处,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此处是形容无所阻挡的奋斗姿态,应使用“一往无前”。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上的引号表引用,表间接引用。C.表引用,引用别人的话,间接引用。A.特定称谓。B.着重指出。D.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明确文中所用句式、手法等,然后分析文中的表达效果。“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从内容来看,文中的内容更详细,“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是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放置于此,起到强调的作用;“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是形容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描述出来更有画面感,更为生动形象,同时更能展现出对脱贫工作者这种奉献精神的赞美,而题干中“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这种表述显得干瘪,没有情味。从句式来看,文中“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句式简短,更能展现脱贫工作者的精神,后文提到“脱贫攻坚精神”,文中的表述有利于后文的总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①,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②奠定了重要基础。神州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③,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B.出舱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C.中国航天员再次顺利出舱D.中国航天员进行的一次出舱活动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②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③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前文“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可知,这次出舱是中国航天员再次出舱,而B项强调的是出舱的顺利,与句意不连贯,故排除;D项没有强调“再次出舱”这一事实,故排除;而据后文“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可知,此次出舱的性质是空间站阶段的“空间出舱”,而C项并未强调“空间出舱”,故排除C项。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后文“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可知,航天员在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后已经安全返回空间站,而根据后文“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可知,宇航员所在空间站位置为“天和核心舱”,据此在①中可填入“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从前文“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知,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保证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而采取的措施,据此②应填入这些活动的目的,故可填入“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第三自然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前面两段介绍了此次任务的内容及其意义,所以此次航天任务中,到目前为止,航天员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故③中可填入“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随和低调的处事风格、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耐心细致的做事方法等,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于“刚与柔”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生活中的“太极”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制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合作诚信守秘保证承诺书3篇范文
- 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维护承诺函4篇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阜矿集团招聘9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金华市八达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河北沧州南皮县中医医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6名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合同管理模板法律风险防控版
- 2025届春季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项目货款按时回笼保证承诺书9篇
- 2025内蒙古气象部门(第二批)招聘7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江苏南京市建邺区平安联盟工作辅助人员招聘42人(二)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考点解析自考专业(小学教育)(黄金题型)附答案
- 2025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知识测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 酒类酿造产品品质追溯体系建设方案
- 电焊车间卫生管理办法
- 书店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离心压缩机的变工况特性与调节规律深度剖析
- 党建知识应知应会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小学诗词大会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度河北省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模拟卷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辽师大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医院护工消毒隔离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