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_第1页
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_第2页
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_第3页
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_第4页
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东晋墓汽轮电机厂墓地及墓地设计

南京北郊的东晋墓(博伦机枪公司的大型陵墓)的墓地是高约20米、南北长5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的土丘。它北连北孤山,南距平门约1.5公里(图1)。1980年,南京汽轮电机厂基建,削去土丘上部6米多,墓葬暴露出来。1981年4月我馆进行了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述如下。一、形制和素质分析此系一平面呈凸字形的券顶砖室墓。方向225°,总长9.05、总宽8米。共分甬道、墓室、封土墙三部分(图二)。甬道,平面为长方形,券顶。内长2.9、宽1.56、高2.7米。左、右壁用大青砖顺砌三层后四顺一丁砌至1.75米高处始用长方形小青砖和楔形小青砖券砌至顶,顶厚62厘米。顶的东南隅有一直径约70厘米的圆形盗洞。甬道的封门墙分内、外两堵,内堵砌在甬道内,用长方形小青砖四顺一丁砌至1.87米高后,改为平砌至顶;外堵砌在甬道外,先用长方形小青砖四顺一丁砌至甬道顶一半处,改为平砌。外堵墙的高度、宽度与甬道的外高、外宽一致。甬道内铺地砖上设有凹槽两道。第一道凹槽距内封门墙68厘米,槽宽20、深11—13厘米。第二道凹槽距第一道凹槽91厘米,槽宽20、深8—14厘米。两道凹槽分别伸进左、右壁15厘米。凹槽内、外发现一些锈蚀的铁件。左、右壁上在两道凹槽的上方各设有长方形壁洞一个,相对排列。壁洞距地面156厘米,洞高28、宽20、深20厘米,两洞相距94厘米。从凹槽、壁洞、锈铁件分布的情况分析,甬道内原似设有木门二道。墓室,平面近方形,券顶。室内长4.98、宽4.24、复原高4.03米。四壁残高不一,前壁3.60米,左、右壁3.27、后壁1.75至2.26米。四壁皆用大砖四顺一丁砌筑,唯左、右壁砌至2米处加用小砖和楔形砖起券。甬道和墓室底部均用砖铺地。其中墓室前半部的铺地砖被盗墓者拆了两个大坑,拆下的砖乱堆在坑的四周,从坑的断面观察可知,铺地砖共四层,在生黄土之上砌一顺一丁后再顺砌二层,厚45厘米,表层错缝平铺。紧贴墓室后壁的铺地砖上设置砖台二座。东砖台距东壁65厘米,由三块长方形砖组成,长50、宽76厘米。西砖台距西壁74厘米,由两块长方砖组成,长50、宽51厘米。墓室外部的三道封土墙,是与墓室同时以四顺一丁砌筑的,和墓室、甬道形成一个统一体。第一道位于甬道口的两侧,分别长2.75、宽0.65米。第二道位于墓室和甬道相接处两侧,分别长1.38、宽0.70米。第三道位于后壁两侧,分别长1.38、宽0.52米。墓砖皆青灰色,规格不一,种类较多,可分为四类:斜边大砖,边长分别为48、50厘米,宽25、厚6.5厘米。以素面为主,绳纹次之。主要用于砌封土墙和墓壁。长方形大砖,有长50、宽25、厚6—7厘米和长48.5、宽20、厚6.5厘米两种。均为素面。前者用于铺地和砌墙壁、砖台。后者用于砌封土墙。长方形小砖,有长32.4、宽16.8、厚5.2厘米;长33、宽14.5、厚4厘米;长33、宽15.5、厚3.5厘米;长30、宽13.5、厚4厘米等几种。素面为主,放射纹次之。用于券顶和封门。楔形砖,长30、宽10.5—13.5、厚4厘米。皆素面。用于券顶。从甬道内近底层泥土和墓室泥土中均发现拆砖看来,此墓曾不止一次被盗掘,据泥土中发现的南唐瓷碗碎片推测,较晚一次盗掘可能是在南唐。二、取出遗物此墓虽遭多次盗掘,残存遗物经修复尚有百余件,现分述如下。(一)茶纹质量件形鸡头壶3件。分为二式。Ⅰ式二件,盘口,短颈,扁圆腹,内凹底。灰白胎,青绿釉开冰裂纹,肩饰二道弦纹,附桥形系。一件高28.8、口径12.8、腹径28.8、底径19.2厘米(图版肆,2;图四,3)。另一件大小略同。Ⅱ式一件,口、颈残,圆腹,内凹底。胎釉同Ⅰ式。肩饰五道弦纹,附有桥形系。器形较Ⅰ式小。盘口壶5件。分为三式。Ⅰ式,浅盘口,细短颈,圆球腹,内凹底。灰白胎,青灰釉开冰裂纹。腹下半部露胎。肩饰一道弦纹,附有双复系。高34.8、口径17.6、腹径28.3、底径13.6厘米(图三,1;图四,1)。Ⅱ式,浅盘口,细短颈,椭圆腹,微凹底。胎釉同Ⅰ式。肩饰二道弦纹,附有双复系。口沿、肩部和系部均饰酱釉斑。高35、口径16.5、腹径25、底径12.8厘米(图三,2;图四,9)。Ⅲ式,喇叭口,粗短颈,圆球腹,内凹底。灰白胎,青灰釉,肩饰二道弦纹,附有双复系。高35、口径19、腹径28、底径13厘米(图三,3;图四,4)。洗1件。侈口,鼓腹,假圈足,内凹底。灰白胎,黄绿釉开冰裂纹。腹饰二道弦纹。高9、口径32.8、底径23厘米(图三,9;图四,2)。唾壶2件。浅盘口,扁鼓腹,假圈足,内凹底。灰白胎,黄绿釉开冰裂纹。一件高8.8、口径8.2、腹径13.5、底径10厘米(图三,8;图四,14)。另一件大小略同。碗5件。分为三式。Ⅰ式一件,圆唇,直口,浅腹,假圈足,内凹底。灰白胎,青灰釉,近口沿处饰以一道弦纹。高3.5、口径8、底径4.6厘米(图三,4;图四,6)。Ⅱ式一件,平唇,直口,斜腹,假圈足,内凹底。高5.1、口径15、底径6.6厘米(图三,5;图四,11)。Ⅲ式三件,一件完整的为圆唇,直口,深腹,假圈足,平底,茶黄釉。高5.7、口径10.4、底径4.8厘米(图三,6;图四,12)。余二件形同上,青绿釉开冰裂纹。一件高7、口径14.2、底径6.3厘米。另一件大小略同。(二)求小鼠高足器,理想的高足实践,可选用较明显的方式生长的对于大质量字步障座4件。龙首和虎首座各二件,置于棺室四角。座灰色,由座身和插管组成,座身饰龙头、龙爪和虎头、虎爪,座身中部有一圆孔,用以插管。插管似柱,上细下粗,内空。座身高14.2、底径23.2厘米。插管长74、柱径6.2—8.8厘米(图版肆,4;图三,10)。托盘2件。灰色,器内涂朱。侈口,平底,椭圆状,两端有耳。高3.4、长44.9、中宽30.4厘米(图三,7;图四,10)。圆盘10件。灰黑色,器内涂朱。圆唇,敞口,斜壁,平底或微凹底,底内有凸起的弦纹一道。高1.5—2.2、口径16.2—21.5厘米(图四,5;图五,右下)。耳杯4件。灰黑色,器内涂朱。圆唇,深腹,假圈足。有双耳。高3.8—6.3、长10.7—20.2厘米(图四,13;图五,右上)。勺1件。灰黑色,器内涂朱。尖唇,深腹,弧形底,柄残。残长7.7、宽6.7厘米。钵8件。灰黑色为主,灰色次之,器内左上.方唇钵右上.耳杯涂朱。有方唇(图四,8;图五,左上)、圆唇(图四,7;图五,左下)两种,钵外近口沿处有一道凹弦纹,凹弦纹内填白或红色。钵底平或微凹,口径16.2—16.7、底径10—12.2、高5—6.5厘米。凭几2件。灰黑色,几身扁圆呈半弧形,弧端间距52厘米,几身宽10厘米。几背为凹槽,有三个方孔,分别用以插弯曲兽蹄形几腿。俑2件。灰色,方脸,圆耳,高鼻,头戴梁冠,身着右衽曳地长衫,衫下半部呈圆桶状,脚尖处残缺。一件高38.5厘米,另一件高39.5厘米(图版肆,1)。板2件。灰黑色,长25.5、宽12、厚1厘米。长方盒形器(?)4件。灰色,其中两件器内涂朱。长24、宽13、高6.5厘米。(三)鸡心形图7金花2件。以圆孔为花心,上套有一根银丝釦,六瓣花瓣上饰一鸡心形金圈,圈外镶饰许多金粟。花径1.8厘米(图版肆,5)。金片3件。鸡心形,尖端有一穿孔。高1.7、宽1.2厘米。银铺首衔环1件。高2.4、宽1.85、环外径1厘米。背面残留漆器残片(图版肆,7)。银栉背1件。栉背以银片作底,上饰牛角花纹。花纹的边纹是锯齿纹,主题花纹是以几何、卷草纹作地的龙凤纹。栉背高3.5、宽8.2厘米。出于铁镜上的锈土中。银釦1件。高1、宽3.7厘米,出土时釦内残留漆器残片。银环1件。环外径0.9、内径0.65、高0.2厘米。(四)天然玛纹文化样品,图2鎏金铜饰1件。由八瓣的鎏金铜花和一铜环组成,通长4厘米。铜棺钉18根。覆斗形方帽钉四根,长约30厘米。平头钉十四根,长18.5厘米左右。铁棺钉18根。覆斗形方帽钉一根,残长8.5厘米。平头钉三根,长约9厘米。圆头钉七根,长11.5厘米左右。鎏金帽钉七根,长2.9—3.4厘米。铁镜2件。残缺锈蚀厉害,扁平钮,上面有无纹饰不详。一件半径为12厘米,出土时放在大石板上面。另一件半径为9厘米,出土时镜上附有丝织物和银栉背。石板3件。青灰色。一件圆形的直径8、厚0.7厘米,一面有生漆和木纹痕迹,另一面有漆皮残迹,它可能是漆器上的衬骨。另两件长方形的,可能是当黛板用的。分别长21.2、宽14.1、厚0.9厘米;长32.1、宽26.6、厚0.9厘米。其中后一件石板出土时上面压有铁镜。白玉饰1件。长2.05、宽1.35、厚0.65厘米。玉的侧面有一穿孔,孔径0.25厘米。炭精辟邪1件。辟邪四腿卷缩,头部侧向右方,做俯卧状,长2.2、宽1.9、高1.4厘米。身部的左、右、前、后有交叉形穿孔两个,孔径0.25—0.3厘米(图版肆,6)。琥珀鱼形饰1件。长2.75、宽0.45、高0.95厘米。鱼脊处有一穿孔,孔径0.1厘米(图版肆,3)。料、石珠8粒。有瓜楞形和圆形两种,色有绿、白二色。大的径1厘米左右,小的径0.4厘米。玛瑙钵形器(?)1件。已残,发现七片。似为一件侈口、平底的钵形器。器呈棕色,半透明,有隐晶。放大镜下观察无气泡。经地质部南京矿产研究所化验测试,其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已达99.62%,AI2O3达0.21%,Fe2O3占0.03%,TiO2占0.005%,MgO占0.05%,MnO占0.004%。初步定为经人工加工过的天然玛瑙器。器高3.4厘米,器壁厚0.2—0.25厘米。玻璃片有浅黄和深兰二色。浅黄色共发现二十五片,最大的长5.5、宽3厘米。最小的同蚕豆大小。片厚0.2—0.5厘米。片上有圆点、椭圆、弦纹等磨花纹饰,粘对后观察,似属二件深腹筒形器。深兰色的破碎严重,碎片最大的只有蚕豆大小,最小的象细砂粒,厚0.1—0.3厘米。这两种玻璃碎片皆具玻璃光泽,透明性较好。放大镜下观察,内有较多气泡。三、墓葬形制所体现的西晋文化此座大墓虽无纪年材料出土,但其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与南京地区其它东晋大墓有许多相同处,可以作为判断该墓时代和推测墓主的可靠依据。解放以来,南京地区出土的东晋大墓主要有象山7号墓①1、郭家山1号墓②2、富贵山大墓③3、南大北园大墓④4、幕府山1号墓⑤5等。其中象山和郭家山应为东晋豪族琅玡王氏的族葬地。富贵山、南大北园、幕府山1号墓则疑为东晋帝陵⑥6。从墓葬形制看,象山7号墓和郭家山1号墓为带长方形甬道的单室高穹窿顶墓,时代为东晋早期。幕府山1号墓和富贵山大墓则为带长方形甬道的单室券顶墓,券的跨度很大,为一般墓葬所没有,时代当为东晋中、晚期。南大北园墓的顶部已残,从平面看,类似富贵山大墓,所不同的是主室一侧有一个长方形券顶结构的侧室。此墓结构类似富贵山大墓,规模也与富贵山大墓、南大北园墓等不相上下。从细部结构看,此墓用的砖,多为特制大青砖,为南京地区六朝墓中未见。墓外围增砌的封土墙,不但加固了墓室,而且增大了墓葬的规模,这种封土墙结构见于幕府山1号墓。此墓甬道口的双层封门墙和甬道中的二道木门,体现了墓葬的防范程度。木门设施见于富贵山、南大北园及其它东晋大墓,南朝墓中甬道处少见木门常设石门。此座大墓的券顶跨度较大,反映了一定的建筑技术水平,它与富贵山大墓券顶的跨度基本相同。也就是说,这座大墓的规格和形制,与疑为东晋帝陵的南大北园墓及富贵山大墓类似,而更接近于富贵山大墓。因此,当属于东晋中期以后帝王或王室成员的大型墓葬。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的组合和器形与上述东晋大墓类同。出土的百余件随葬品按其用途和类别大致可分成五组。第一组为瓷质日用器皿,包括鸡头壶、盘口壶、洗、唾壶、碗。第二组为高级器皿,有玛瑙钵、玻璃器皿。第三组为梳妆用具,包括铁镜、银栉背、石板。第四组为装饰用品,包括炭精辟邪、琥珀鱼形饰、金花、银铺首衔环等。第五组为陶质明器,包括步障座、俑、凭几、盘、钵、耳杯等。其中瓷质日用器皿,造型规整,釉色清亮,在同期瓷器中,显得非常突出。瓷器中,盘口壶的时代性较强,其中Ⅰ、Ⅲ式于东晋墓中均见,唯Ⅱ式仅见于东晋中期以后的墓葬。这种盘口壶的形制是南京地区吴、西晋墓中出土浅盘口、粗短颈、扁圆腹的盘口壶向南朝墓中出土深盘口或喇叭口、细长颈、椭圆腹的盘口壶演变的中间形制。瓷器表面以素面为主,弦纹次之,也多见以酱釉斑点缀。这种装饰风格与器体上附设着的鸡头(与腹通)、桥形系、双复系一起伴随着瓷器的总体造型为我们展现了东晋瓷器别具一格的面貌。陶质明器中,以塑有龙、虎形象的步障座最为突出,这在南京地区仅见于东晋时期较大的墓葬。它的有无及大小可能反映着一定的等级规格。此墓出土的一套步障座与南大北园和富贵山大墓基本相同,而超过幕府山五塘村3号墓⑦7等其它墓葬所出者。出土的陶托盘,与象山7号墓出土的陶托盘式样基本相同,唯盘身变长。出土的圆形陶盘,多达十件。圆盘是东晋墓中的常见器,早期墓中数量较少,且多瓷质,中期墓中数量增加,多系陶质。玛瑙钵、玻璃器在东晋墓中见到的不多,是豪族以上大墓的特有器,象山7号墓、南大北园墓曾出土过。南大北园墓推测为东晋西陵之一⑧6,象山7号墓推测为皇亲贵戚——王廙墓。象此座大墓这样一个几经盗掘的残墓,仍能出土珍贵玻璃器与不同质地、各种用途的众多随葬品,可见墓主财产的富有和封建地位的特殊。此座大墓应为东晋中、晚期帝族或者某一豪族陵墓之一。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东晋十一帝,除废帝司马奕的陵寝不知葬处,穆帝司马聃葬中央门外幕府山之阳外,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哀帝司马丕四陵葬鸡笼山之阳(包括鼓楼岗南麓),称西陵。康帝司马岳、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五陵葬富贵山、覆舟山一带,称东陵⑨6。东晋的豪族颜氏葬老虎山一带,谢氏葬戚家山一带、王氏葬象山、郭家山一带。此墓所在地——北崮山位于东晋都城建康城的北面,幕府山的南面。西南与郭家山、象山毗连(图一)。我馆藏有吴五凤元年砖地券,据其可推知北崮山在东吴时就被称呼为莫府山。文献记载葬于幕府山一带的有东晋穆帝司马聃、刘宋明帝刘或、东晋丞相王导等。《景定建康志·风土志·古陵》(卷四十三)记载,晋穆帝陵“在幕府山前,近西里”。宋明帝陵“在幕府山西,与王导坟相近,今山前有坟垄,晋穆帝陵在山南,或以西为明帝之墓。”所谓西里,晋属金陵乡,乡分东、西二里,西里即今象山、郭家山一带,从以往在象山、郭家山发掘的墓葬来看,二山当为琅玡临沂王氏家族的族葬地⑩2。其中郭家山1号墓,很可能是王导一支的族葬地。此墓正好在莫府山之阳,与西里王导一支的族葬地相距约2公里,初步推测此墓为晋穆帝司马聃的陵寝。此墓虽然屡遭盗掘,破坏严重,仍出土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物,特别是其中玻璃器的发现,有重要意义。玻璃,古代称之为琉璃,据说是埃及人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发明的,后来被腓尼基人学去。腓尼基商人把琉璃器连同其它商品一并向外输出,从而传到了东方。琉璃器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早,《汉书·西域传》已有“武帝使人入海市琉璃”的记载。1980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邗江县甘泉山2号汉墓中(墓主推测为广陵王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