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游戏世界》杂志看寅内生
对其人及相关问题的考察杨联芬教授在《清末四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出现》一书中写道。“1905年9月,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经过几年的学习,许多学生和学者离开了社会,成了多余的人。”。在嗟叹前途渺茫的无奈中,他们中的一些有才华者,将半生苦读的知识积累与人生无常的痛苦经验,转移到了小说创作上。”1紧接着杨教授以1906年创办《游戏世界》月刊的寅半生为例,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在晚清小说研究中,凡论及寅半生的文章几乎都只谈寅半生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闲评》而不涉及其它。《中国近代文学辞典》、《近代文学大辞典》、《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等介绍寅半生或寥寥数语,亦或只字不提。杨教授叙述了寅半生的生平简历,以寅半生自述“八应秋试、六次出房、两次堂备”、“辛卯科已取,临榜被黜”等的实际状况证实自己的观点。将对寅半生单从晚清小说理论认识的研究,到将其置身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进而将其作为时代变革的一个例证,这样的认识是在原有研究上的深化和突破。笔者以为无论是论据和论点,杨教授都是正确的。小说是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研究小说作品和研究小说作者具有同等作用。正因为寅半生的经历可以作为一个转型时期典型的实例,那么将寅半生作为一个时期的代表,也就有必要对寅半生其人及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探讨。本文探讨的是寅半生其人和他的自述“八应秋试、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临榜被黜”,希望能够得到诸位学者、专家和杨联芬、裴效维先生的指正。(一)《天花乱坠》第一编寅半生其人,各种词典介绍极为简略。笔者以寅半生的《自述诗》、《亡室童孺人小传》为主要依据、综合所见寥寥材料勾勒出其大致情况:寅半生:名钟骏文,字八铭。笔名寅半生。浙江永兴人。曾祖父名钟锡瑞,字小珊,著有《余清斋遗诗》。父亲名观豫,字慎斋。孝廉。1894年夏天去世。著有《梅湖小集》。钟八铭“同治四年正月十五辰时”(1865年2月10日上午10点)生,是钟家的独子。1881年16岁时娶山阴附贡生竹宝禾20岁的次女竹玉仙为妻。婚后一个月零三天便被督促学习。1882年生长女。不久竹宝禾去世。1882年末(1883年初)生长子福球。1883年春钟八铭入学。1884年考取秀才。1885年次子福琳生。1887年钟八铭参加乡试,应试时参加赌博,玉仙用自己的首饰为其还了赌债。考试亦无结果。1891年参加乡试,仍未被录取。1894年祖父、父亲先后去世。此后为了生计,曾经用捐官的方法希望得到学官的名分,可惜也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1901年福球、福琳应考。结果福琳得廪生。福琳得到喜报的当天,第五子福琛生。这年冬天福球娶妻,长女嫁给同邑廪生陆钟禧。1903年9月四子福炎去世。冬天,长子福球得功名,次子一等食西。1904年五子福琛重病。福琛病愈,玉仙去世。同年编辑《天花乱坠》第一编。1905科举考试废除。1906年8月在杭州创刊《游戏世界》。《天花乱坠》第二编完成。1908年完成《天花乱坠》第三编。此后情况不明。以上为寅半生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主要根据寅半生的自述扒疏整理,应该说基本可信。根据以上材料可以了解:一、有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寅半生《自述诗》云:“父本名孝廉,苜蓿博升斗”、“读书承祖训,不落他人后。”钟氏家族祖祖辈辈对子女的要求是:读书不允许落在别人的后面。这是一个好的家庭传统。基本可以理解为寅半生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寅半生的曾祖父钟锡瑞会写诗,寅半生为其编辑了《余清斋遗诗》。寅半生的父亲叫钟观豫,寅半生为其编有《梅湖小集》。因此可以理解寅半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字家庭。寅半生特别强调了“父本名孝廉”。清代,“孝廉”是举人的俗称。那么寅半生的父亲乡试登第应是可信的了。乡试登第为参加会试铺设了台阶。一个“名孝廉”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怎么忽然又“苜蓿博升斗”了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参加会试,一是会试不取。未经会试或会试不取而又想当官,只有等“大挑”。“大挑”一等可做知县,二等回省当教谕。寅半生的父亲没有当知县,也没有当成教谕,说明他“当官”无望。那他干什么呢?寅半生没有明言,羞羞搭搭的用“苜蓿博生斗”含混过去了。其实那怕没有当上“教谕”,想当一个“教习”——官设学堂的教学人员——端上“苜蓿盘”,也要经过层层考试的啊!所以看来钟观豫只是一个“教书匠”——私塾先生而已。结论:寅半生出生在一个有良好的家教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曾经参加会试、考中举人,但仕途无望的私塾先生。二、法律上的原因—寅半生本人的职业:寅半生《自述诗》云:“读书承祖训,不落他人后,头角露峥嵘,交推誉众口。少年具大志,功名视反手,大言日炎炎,立身期不朽。负籍访名师,联床聚益友。议论高千古,文章穷二酉。理学探程朱,金石摩蝌蚪。蹉跎复蹉跎。华年已十九。才博一衿青,小试冠众首,食□沾天禄,虚名浙右。”此是寅半生对自己前半生的写照。年少气盛,藐视一切的神态栩栩如生。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其中的“蹉跎复蹉跎”一句。“蹉跎”可解释为失足,或解释为虚度年华。寅半生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蹉跎”的。但是,《亡事童孺人小传》和张麟年的《童孺人哀词》两文都提到“童孺人从头上拔金钗质库以偿”寅半生赌债一事。可见寅半生当年确实有“蹉跎”的情况。寅半生《自述诗》云“家世本寒微,青氊难困守。纳粟捐广文,未获赝组绶。冷官遭裁撤。从此成敝帚。不飞亦不鸣,终年伏户。黄钟拼长弃,雷鸣惊瓦缶。既不为势欺,复不为利诱。宜乎所遇穷。东西空奔走。老母缺甘旨,无以供瀡滫。”这是寅半生对自己功名无望后的写照。“家世本寒微,青氊难困守。”无意中道出了其家境:一是“寒”——贫穷困顿,“微”——地位低下。而他自己呢?“纳粟捐广文,未获赝组绶。冷官遭裁撤。从此成敝帚。”期望用“纳捐”的方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偶尔当过几天非正式的“教习”——相当于今天的代课教师,也因为没有正式的名义而“遭裁撤”。同他的父亲一样,他连国家一个有正式名份的“教习”职务也没有得到过。上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下有五子、三女,全家十一口人。虽然长子、次子也因是诸生、廪生有国家供给伙食。但是“老母缺甘旨,无以供瀡滫。”、“子女叹嗷嗷,家食难持久。”其生活状况仍然可以想见。结论:寅半生自己热衷于科举功名,但屡试不第。又使用了其他的方法希望取得功名,但是一无所获。到科举考试废除,年已40的寅半生仍然没有找到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职业。寅半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贫穷的知识分子。是那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二)从“夏”到“秋”寅半生《自述诗》云:“屡困棘闱中,主司非矇瞍。临榜终被黜,数奇真不偶。”在“屡困棘闱中,主司非矇瞍。”后有小字注:“八应秋试,六次出房,两次堂备”。在“临榜终被黜,数奇真不偶”后有小字注:“辛卯科已取中,临榜被黜。”寅半生自称参加了八次“秋试”,是真的么?《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文科》“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舞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軼前代”。“立法之周”是指有严格的规范。具体的说就是考试种类、考试时间、考试场所、考试内容、考生资格、考试监考、阅卷资格、阅卷过程等等都有严格规范。寅半生能参加八次考试么?且看《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文科》中有关规定:“世祖统一区夏,顺至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二年,颁《科场条例》……。乾隆间,改会试三月,遂为永制”。从寅半生取得秀才的1884年到1905年科举考试终结,乡试——秋试年份分别是:1885乙酉、1888戊子、1891辛卯、1994甲午、1997丁酉、1900庚子、1993癸卯。因为“乾隆间”,这一规定,“遂为定制”,所以从1884年到1905年科举废除,只可能有七次考试。这些考试的年份是固定的,那么寅半生的“八应秋试”就有了疑问:一共只举行了七次考试,寅半生怎么可能应考八次呢?或者可以讨论的是在这期间是否有“恩科”考试。从1884年到1905年无新皇即位,因此这一种“恩科”不会出现。另一种是因皇室庆典而加的“恩科”。笔者手边无此材料,不能妄断。如果“恩科”与会试同年举行,则此次会试名额为原有名额的一倍。但是这次的“恩科”与这年的“会试”仍为一次。因此笔者以为寅半生“八应秋试”是不成立的。非但如此,再将有清科举制度中考生条件与寅半生实际情况相对照,不难发现还有可疑的地方。《清史稿·志八十三·选举三·文科》“乡试,先期提学考试精通三场生儒录送,禁冒滥”、“在监肄业贡、监生,本监官考送。”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由州府选送的“生儒”——秀才;一种是由国子监选送的“贡生”、“监生”。前者由提学考试录送,后者由本监官考送。寅半生属于前一种。具备参加秋试的资格。但是具备上述条件也不一定就能够被“送”——“与居父母丧者,不得与试”——居丧者不能参加考试。明确了考生资格,再看寅半生是否具有考试资格。寅半生在《亡室童孺人小传》中明白的写到“甲午夏,先君弃养。余素不善家人事,丧葬诸大端,孺人以孑身任之。”“甲午”为干支纪年——1894年正是秋试—乡试之年。这一年夏天,寅半生因父亲去世正在居丧期间。“夏”应理解为农历的4—6月。乡试时间是农历8月。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寅半生的父亲去世在前,乡试在后。一个生员正在居丧之时,那提学还怎么敢送他去参加乡试呢?如此,寅半生参加秋试的机会又减去一次。因此得出结论:寅半生只可能参加六次秋试。他的“八应秋试”一说无法成立。(三)“临黑”试解可能是“被砾”寅半生自述年轻时“头角露峥嵘,交推誉众口。少年具大志,功名视反手,大言日炎炎,立身期不朽。负籍访名师,联床聚益友。议论高千古,文章穷二酉。理学探程朱,金石摩蝌蚪。”而且在“八应秋试”中,“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以证实其见识高超、文笔出众。但是结果呢?却是“临榜被黜”。寅半生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的才识、文笔不同于一般,可惜的是命运不济,所以没有能够取得功名。前述“八应秋试”无法成立。自然“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之说亦无讨论基础。需要讨论的是寅半生所说的“出房”、“堂备”究竟如何解释呢?笔者与杨联芬先生讨论后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裴效维先生。裴先生“试解”如下2:明、清时,主持秋试(乡试)者有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为正职,故别称为“堂官”,同考官则别称为“房官”,盖为防止考生相互作弊,考时每生占据一房(室),而由同考官监察故也。因此及第举子称主考官为“座师”(座者,对长官的敬称),而称同考官为“房师”。考生必须通过三关方可及第。首先由同考官阅卷,择优荐于主考官。其次由主考官复审,择优录取。最后拆开弥封,张榜公布。……“出房”即试卷被同考官选中,并推荐给了主考官,也就是过了第一关。“堂备”也就是试卷被主考官(堂官)选中(即录取),以备写榜,也就是通过了第二关。看来那位寅半生老兄极不走运,八次应秋试,六次只通过了第一关,两次未过第三关(可能的原因很多),所以无不名落孙山。不过对他也许倒是好事。因为如果他做了官,即使不是贪官,也肯定默默无闻也。“出房”、“堂备”确实不见于辞书,就连较全的《汉语大辞典》、台湾的《中文大辞典》也阙如……我对此二词的试解可能是胡说八道,贻笑大方。好在我是个无名老卒,又是朋友交流,故斗胆献丑。从字面上讲,裴先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裴先生“试解”所述的基础有二:根据正常科举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分析,此其一;寅半生自述都是真实情况,此其二。但是,也正是以上两点使笔者对寅半生产生了怀疑,因此与裴先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应该道歉的是我向裴先生请教时,没有将寅半生的《自述诗》原诗寄给裴先生。自己也还没有去探讨过寅半生的生平),试述并请教如下:“出房”、“堂备”两词出自寅半生的《自述诗》。原诗排列如下:屡困棘闱中,主司非矇瞍(八应秋试、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临榜终被黜,数奇真不偶(辛卯科已取中,临榜被黜)。()内是寅半生自己的解释。“出房”、“堂备”两词暂无可考。切入点应在“临榜被黜”。寅半生两次使用“被黜”。一次是原诗、一次是解释。第一次“被黜”紧接“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似可解释为“两次堂备、两次被黜”。第二次“被黜”是“辛卯科已取中,临榜被黜”。应解释为辛卯年(1891年)一次“被黜”。究竟是两次还是一次?寅半生含糊其词。“临榜被黜”是考试已经结束,只等写榜公布而被取消资格。“八应秋试”已不可信,六次加两次自然也不可信,那么已经“临榜”忽然“被黜”就值得怀疑了。分析科举考试的经过,考试结束而“被黜”的除了考生,还有什么人呢?参与科举考试考务工作应设:供给所、弥封所、誊录所、对读所等。就人员而言,能够直接接触试卷者除考生外还有正主考、副主考、同考官、监临、监试、巡视、收卷官、誊录书手、对读官、对读生。以上10种人中,前9种人都由在职官员担任,考试之后,“官复原职”。只有一种无须官员身份,且在“临榜”后“被黜”,那就是“对读生”。“对读生”选生员担任。对读生的工作是:凡试卷经誊录后,交由对读生将朱卷、墨卷逐字对读、校对。誊录有遗漏、错讹者,用赭笔改正,违式者贴出。对读后,将姓名、籍贯注明于墨卷之尾。因此“对读生”实际就是在科举考试时参加考务工作的临时雇员。考试一旦结束、录取名单确定,发榜之前“对读生”的使命也随之而结束——用寅半生的话是“被黜”、用今天时髦的语言叫“下岗”。对读生是“生员”、对读生“临榜被黜”。寅半生是“生员”、寅半生“临榜被黜”。那么寅半生可能当过“对读生”自然成立。由此回到“出房”、“堂备”。“六次出房、两次堂备”可以解释为:“八应秋试”中“六次出房”,另外“两次出房并堂备”,一共八次。实际情况如何?寅半生含糊其词。“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亦可解释为:“八应秋考”中有六次出房,“六次出房”中有“两次堂备”。实际一共是六次。究竟如何?寅半生又含糊其词。“出房”不见于其它任何书籍。顾名思义可以有以下二解:1.出任房考官。房考官由礼部推荐、皇帝钦派。寅半生无此资格。2.考试成绩尚可,房考官将其推荐给主考官。寅半生是秀才参加乡试完全有可能考试成绩合格。但是七次(八次?)考试,六次“出房”而无结果几乎不可能。“堂备”亦不见于任何书籍。顾名思义可以有以下二解:1.从“堂司”、“堂官”、“堂扎”推测,可以理解为活动在主考官身边随时调遣的人。2.考试成绩已经合格,主考官已经将其纳入“被取”名单,也就是“中式”了。两次“中式”,两次“被黜”,亦无可能。——清制,“中式”之后尚有“填榜”、“出榜”两道关口,且有严格的“榜规”,道道关口均由皇帝钦派之官员监督,似无“被黜”之可能。以上按常规思维分析都无可能,那么如何解释呢?根据对“临榜被黜”的分析,笔者以为可以如此理解:“出房”:参与过乡试的考务工作,出任房考官(身边的助手)。“堂备”:参加过乡试的考务工作,曾听从过主考官的的调遣。因此,寅半生所说的“八应秋试”、“六次出房、两次堂备”、“临榜被黜”应翻译如下:(我)曾经八次参加过秋试考试(或秋试的考务工作),其中有六次考试或通过第一关或(当对读生),有两次有幸直接归主考官调遣。但是考试结束后,我就与考试没有关系而离开了。以上解译如果成立,最后应该讨论的就是寅半生为何将这样含糊、艰涩、不易理解、几乎没有被其他人使用过的词,写在《自述诗》中传给读者,留给后人呢?笔者做如下的理解:一是为了调节自己的心态。寅半生自诩“议论高千古,文章穷二酉。理学探程朱,金石摩蝌蚪”、且已经“虚名浙右”的文人,但是连续八次(?)参加秋试,每次都一无所得,刹羽而归,这已经脸面全无,功名无望了,其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非但如此,年届不惑科举考试被取消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希冀有所作为的唯一出路被断绝了。这简直是平地惊雷。前途渺茫,衣食难觅,此时此刻惟有对酒当“歌”啊!长歌当哭,寅半生的《自述诗》其实就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一首穷途末路的绝唱啊!“长歌”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与眼泪混合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范进没有中举的另一种表现。然而寅半生又不是范进,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业龙头企业会议合同
- 景区旅游解说系统优化考核试卷
- 摩托车启动系统与故障检修考核试卷
- 特殊作业机器人作业流程优化试题考核试卷
-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核设施的安全文化考核试卷
- 发电机润滑系统考核试卷
- 社区卫生服务临床路径应用考核试卷
- 网络安全防护法律法规适用性考核试卷
- 海水养殖水质监测新技术研究考核试卷
- 玻璃制造的化学稳定性与抗腐蚀性考核试卷
- 《智能网联汽车用摄像头硬件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 2024年3月ITSMS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基础(真题卷)
- 节能评审和节能评估文件编制费用收费标准
- 2023-2024年《劳务劳动合同样本范本书电子版模板》
-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MOOC 数据挖掘-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培训
-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轼临江仙课件大学语文完美版
- 《施工测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