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养浩然之气新解
一浩然之气为“复其初”所创造的新生冯友兰的《中国古史》包括一篇题为《孟子浩然之气》的文章。冯先生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解释,采取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对我们理解孟子的人性思想,很有启发意义。程朱以浩然之气为“天地之间所本有者”,人禀得此气,“养”而去私意之蔽,乃能恢复其本来面目。冯先生认为“孟子明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并不是‘集义’所恢复者。程朱所说,显然与孟子的意思不合”。在这个问题上,冯先生特别强调“生”这一概念。他认为,既言“集义所生”,便不可说浩然之气是人先天所本有,而是养而成之者。由此,冯先生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养成的与宇宙或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境界。以往学者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讨论,多关注在“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及其孰先孰后的问题。冯先生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可以商榷,但他拈出“生”这一概念,特别凸显出浩然之气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这对于理解孟子乃至儒家的人性观念意义重大。冯先生此说,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即言修养工夫。这个修养的工夫,是从实存一端来看人的存在之完成。孟子言性善,其根据即道德的原则内在于人的实存。但这个“内在”,是道德本体经由其所创造转化了的实存而显,而非抽象的现成。孟子“知言养气”章对此义有很好的说明。浩然之气为修养工夫所新“生”,所创造,此点应属无疑。但这个创造和新生,有否先天的根据?按程朱之说,此点是肯定的。朱子释“浩然之气”曰:“本自浩然,失养故馁。唯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唯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欲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孟子集注》卷三)由此可见,程朱认为浩然之气,乃人禀自于天,为先天本有,所谓“养”,其意义只在于去除蒙蔽以“复其初”。冯先生所质疑于朱子者,关键在于他认为孟子所说浩然之气的“集义所生”,是创造的新生,朱子的“复其初”说,显然与之不侔。在我看来,冯先生讲“生”是创造的新生,是对的;朱子的“复其初”说,于孟子亦有根据。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全面的意义。二“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知言养气”章。《孟子·告子上》有“牛山之木”一章,应拿它与“知言养气”章进行参照研究。这两章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到“气”的问题。“知言养气”章言工夫,即由养气的工夫而达天人合一的境界。“牛山之木”章则主要论性、心、情、才、气内在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又有内在的关联性。前者论养浩然之气,其核心点是“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和“集义所生”,即把握和持守道、义,以使浩然之气自然养成。后者所论性、心、情、气、才之统一关系,正是孟子所论养气工夫的本体论基础。搞清楚“牛山之木”章的思想义理,才能真正理解孟子所论养浩然之气的工夫论意义。“才”是“牛山之木”章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孟子所谓“才”,非后儒所言才性气质之才。才性气质,注重人的禀赋区别和个体差异。魏晋人言才性,重在人的禀赋之异。宋儒引入气质气性的概念,亦要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小程子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此所谓才出于气,有清有浊,即言人之资质的差异性。而孟子所言“才”,虽亦与“气”相关,但其所指,乃是“性”之内在于其中的普遍性的才具或实存性基础,其着眼点在人存在之“通”性而非才质禀赋之异。《孟子》还有两章论到“才”。其第六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其第七章,“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这两条材料所讲到的“才”,亦皆指德性或善性的实存基础而言。而在“牛山之木”章中,“才”是明确落实到“气”上来讲的。“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细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谓“才”,乃是一个标志人的实存总体的观念。人的实存本具“仁义之心”。这里的仁义之心,与“良心”同义。孟子所谓“良心”,包括“良知”与“良能”两方面的意义。良知,就人之自觉言;良能,就人之才具言。人不仅能够对仁义有知与觉,而且在实存上先天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孟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证其性善说的。“仁义之心”或“良心”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人的存在上表现出来?孟子说是表现在人之“相近”的“好恶”之情上。而这个好恶之情的“相近”,乃以人的“平旦之气”或“夜气”的存在为其基础。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才”这一概念是以“夜气”或“平旦之气”为基础,在“好恶”之情上显现出其“良心”或“仁义之心”的存在整体。仁义之心的直接表现是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这个“与人相近也者几希”的“好恶”之情,就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情。《告子上》第六章言“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牛山之木”章则言“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操则存,舍则亡”。前者讲“思”、“得”;后者讲“存”、“操存”。“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思”或反思的自觉和把握。孟子在其他地方也讲:“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又:“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同然”,是人心所共有的肯定性判断。人心同然“理义”,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思则得之”,指思其“大体”。这都可以印证《告子上》第六章所言“求则得之”,乃是对仁义之心的反思、自觉和把握。而“仁义之心”“存乎人”,“操则存,舍则亡”,强调的则是存在上的本具和拥有。“牛山之木”章落实于“气”而言“才”,与《告子上》第六章的角度不同。孟子论人性,强调人的德性具有一个普遍的“才”或实存基础。在“牛山之木”章,孟子更将人的仁义之心、良心、好恶之情的本然指向,统统落实到“夜气”或“平旦之气”这个基础,以言人的性善之先天才具。这个基础,决不能是一个特殊的东西。“牛山之木”章讲得很明白:“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可见,人的旦昼所为梏亡“夜气”,乃由人之思虑过度和外物之诱,非其本然。而“夜气”或“平旦之气”所表现者,正是人的实存或“气”之本真、本然。“夜气不足以存”,朱子《孟子集注》的解释是:“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寖薄,而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与人远矣。”“存”,朱子解作“存其仁义之良心”。《告子上》第六章论“才”,讲“求则得之”是就反思而言;“牛山之木”章论“才”,则讲“操则存”是就存在拥有而言。“牛山之木”章是落实到“气”的实存论“才”,言“操则存”,乃顺理成章之事。当然,“操则存”的拥有,已包含“求则得”的反思在内。可见,“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这个“仁义之心”的“存乎人”,正是在存在或人的“气”之本然意义上的真实拥有,而非单纯的认知或觉知。由此,孟子乃在“才”或人的存在“气”,本然拥有“仁义之心”或“良心”的角度证成了其人性的本善义。“仁义”或“理义”具于心,故其为人心“所同然”,“求则得之”。不过,人对仁义或理义的把握,不仅是“同然”或“求则得之”的自觉。“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即言这自觉同时亦落实为情感上的呈显。而这情感上的显现,乃根据于人在存在或本然之“气”上对此仁义或理义的先天拥有。这几个层面的统一,即孟子所谓的“才”。这个“才”,以仁义或理义为其本质;以“情”的本然指向为其显现和应物之方式;以本然之“气”为其实存的基础。孟子的人性本善义,在这个整体性的“才”的观念中,乃得到全面的展现。孟子落实到“气”的本然存在言人性之实现,因而,须由“养”的工夫来呈现仁义或理义的本体。“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这就是说,心对仁义或理义的“操存”和拥有,要经由“养长”而实现。三“养浩然之气”,不是所有的“性”“牛山之木”章落实于“气”以言“才”,最后点出必须由乎“养长”的工夫以呈显仁义道德良心,达到存在之完成。它未对这个“养长”的工夫本身做出说明,但却为后者提供了一个本体论的基础。“知言养气”章则集中地讨论了这个“养长”工夫的内容。二者在义理上是相通的。冯友兰先生指出“浩然之气”是“概括地讲一种精神境界”,是落实于“气”或人的实存而实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样,它才同时具有一种存在义的动力性质和推动实存转变的教化意义。所以,“知言养气”章论养气,乃以志于“道、义”为本并由之而转化实存,即“气”,作为其根本的途径,与“牛山之木”章对“才”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知言养气”章论养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论“养勇”,一是论“养浩然之气”,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铺垫。有关“养勇”的讨论,涉及到“志、气”两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1是讲志与气乃互成之两端,不可偏废。而志为“气之帅”,“志至”“气次”,则言“养勇”之方,应以对义理之持守为其根本。这一点,亦可由孟子对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三家养勇之法的评价得到印证。孟子既言“养气”,何以又批评北宫黝、孟施舍之“守气”?孟子在“牛山之木”章讲,人的存在或本然之“气”,乃是由仁义或理义贯通其中并显现“仁义之心”或“良心”之才具。因而,不能把“气”的意义单纯地归结为血气之属。所谓“操则存”、“仁义之心”“存乎人”,正是指仁义、良心贯乎“气”之显现而言。北宫黝、孟施舍的“守气”之法,偏离了这个根本,其所守之“气”,便失去了其本然的“性”之才具的意义。孟子批评北宫黝、孟施舍之“守气”,而认同曾子养大勇之法,道理即在于此。孟子有关“养浩然之气”的讨论,亦贯彻了这一精神。孟子论“养浩然之气”,看起来很难解,但抓住这一根本点,也就容易理解了。在我看来,孟子“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三句话:一是“集义所生者”,二是“以直养而无害”,三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是总提,“直养无害”和“配义与道”是分说。“以直养而无害”,讲“浩然之气”的培养要顺乎自然。朱子《集注》以“自反而缩”解“以直养”,虽不能算错,但并不稳妥。确切地讲,“自反而缩”,乃相应于“配义与道”,不好直接拿来讲“以直养而无害”。“知言养气”章下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正是这个“以直养而无害”之的解。孟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必有事”、“心勿忘”,是强调不能忽视“气”的培养;“勿正”、“勿助”,是强调“气”的培养应顺乎自然,由其自然养成。“以为无益而舍之”,就是“忘”,即忽视“气”的培养;揠苗助长,就是“正”和“助”,即以故意和人为外在地干预其生长的自然进程,这不仅无益,反倒有害。这两点合起来,就叫做“以直养而无害”。为什么要强调“浩然之气”的自然养成?因为这“气”有先天的根据,而不是无中生有和外在的拿来。这个先天的根据,就是“牛山之木”章所讲到的“才”。这个“才”,就“气”这一端而言,即是由“夜气”或“平旦之气”所显现的人的本然实存性。“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此言“浩然之气”的培养,必须以“道义”为其本。“配”,旧注多以与“气”相配合解之,似不够确切。相互配合者,应是两物。孟子言性善,以德性规定内在于情感实存为其本意。故“知言养气”章下文特别指出:“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我故曰”,是接着“气”与“道”、“义”关系的语脉讲的。“外之”即外于人的实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和肉体实存在内)以言“义”。告子讲“仁内义外”,实质上是由对道德法则与情感、肉体实存相互外在的理解,而提出一种人性的“白板论”。孟子判定告子“不知义”,其理由即在于此。这一点,也涉及到“知言”的问题。“知言”,实质上就是“知义”。“知言养气”章所谓“知言”,是针对着告子把以人的肉体实存(“气”)、情感生活与道义相互外在的观念而发的。告子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正是这一观念的表现。仁义、道义既为人的实存之内在规定,二者实一体而不可分,故“养浩然之气”,亦当以操存、挺立内在的道义或仁义原则为其根本。“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与孟子之推重曾子养勇之法及“志为气帅”的观念,都是一致的。统合以上两点,养浩然之气,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以直养而无害”,是从“气”的一端说;“配义与道”是从内在的持守道义一端说;“集义所生”,则是统合二者总论浩然之气的养成。“集义”和“义袭”二语特别关键。“义袭”是行为偶然的合“义”,即把“义”作为一个外在的规则来施行。下文接着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可知其特点一是以“义”为“外”,二是行为间断而不连续。这应是告子修养方法的特点。关于“集义”,赵歧注和焦循《正义》以“杂”与“合”解“集”字义,释“集义”为气“与义合生”或“与义杂生,从内而出”。此以气与义为二物,显然与孟子之说不侔。朱子《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此解较赵歧、焦循略好。但朱子以行为上的“积善”解释“集义”,仍是一种间断性。“集义”之方,正与“义袭”相反,其所强调的是仁义的内在于“气”和道德创造的连续性。对这一点,旧注多不能相契。“集义”之“集”,既不能理解为“积累”,亦不能理解为“杂合”。真正说来,要理解这个“集义所生”的意义,要由乎义理而不能局限于文字。约言之,“集义所生”关乎“义”与“气”两端,其所强调者,乃是由“道义”贯通转化实存而达道德创造之连续。“义”是“浩然之气”之生生与充盈的内在本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馁”即因无“义”的支撑而失其生生之本,“气”亦不能充盈。就人的行为之合“义”而言,单纯的行为,只是经验之事实,其本身不具道德的必然性和连续性。所以,如果把“集义”只理解为道德行为之积累意义上的“积善”,这其实还只能是“义袭而取”。因此,“集义所生”,其着眼点在于“道义”内在于实存之本原贯通,由此引生“气”之“纯亦不已”的生生创造。人的道德生命亦如是。君子志道,本原挺立,一以贯之,则其形气实存和现实行为亦因之而转化,表现为内在道德生命之生生创造和勃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桡骨骨折护理
- 2025年数据分析师初级面试技巧与模拟题答案详解
- 2025年大学教授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销售代表产品推广方向招聘面试预测题集
- 2025年仓库管理员理论知识考试试题与答案
- 2025年财务经理招聘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实务)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公需科目)人工智能与健康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6届上海市同济大学一附中化学高一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变电站隔离开关培训课件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精彩讲话:做细一件小事就是做实整个教育
- 2025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制药原料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讲座
- 应聘副研究员汇报
- 2025年登高证考试试题(附答案)
- 重症患者体位管理与安全措施
- 手术室时间管理课件
- 2025版线上直播场推广服务合同模板
- 高一上学期数学学法指导课件2024.9.1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