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000字_第1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000字_第2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000字_第3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000字_第4页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5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知识产权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摘要:随着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也逐渐显现出调整疲乏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领域主要以填平原则赔偿加法定赔偿模式为主。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权利人举证困难、损失难以精确量化、侵权现象泛滥的现状,法定赔偿的滥用,导致了受害人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足额赔偿,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近些年来,我国各界对于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任何-种制度的良好运行都基于人们对其有着--定了解,惩罚性赔偿制度也不例外。本文第一部分以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基本内容入手,在分析惩罚性赔偿制度内容基础上层层递进,剖析了其具体的概念。并且以我国知识产权赔偿制度的发展为侧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各阶段赔偿模式的特点及问.题。由于惩罚性赔偿的性质在我因学理界还未形成统-观点,因此本文在第--部分第三小节对该问题进行了观点展示,并着重论述了该制度属于经济法性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一般性的适用条件。关键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可行性目录TOC\o"1-3"\h\u22500摘要: 127343关键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可行性 129063第1章绪论 2244861.1研究背景 231741.2研究现状 3263701.2.1国内研究现状 387101.2.2国外研究现状 320761.3研究目的和意义 4269831.3.1研究目的 4164031.3.2研究意义 427863第2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 5130262.1商标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 581042.2专利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 6288802.3著作权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 731322第3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 8236573.1性质 864433.2功能 10238792.3.1补偿功能 10307772.3.2惩罚功能 11118372.3.3警示功能 114052.3.4激励功能 1218836第4章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1212654.1知识产权侵权隐蔽性 12195834.2受害人损失难以证明 13117354.3侵权现象泛滥,法律失灵 13130474.4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我国步入5G时代的必然需要 1429838第5章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可行性研究 1560375..1我国国情要求 1599975.2我国目前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 15161705.3我国在制度设计方面已经有成功立法经验 16211735.4知识产权的私法公法化发展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契合 16138565.5知识产权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一致 16237185.6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激励受害人维权作用 1713809第6章总结 1717896参考文献 1831534致谢 18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转的转型,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产业俨然成为一种朝阳产业。知识产权其中蕴含的创新能力也逐渐被认定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侵权也有了新方法与路径。知识产权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其客体是人经过脑力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而这些客体是不能对其进行公示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被侵权人通常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因侵权行为遭受的损失,法院更是对其损失无法准确地掌握,这-现象对于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传统民法上的填平规则在现阶段已经表现出了疲态,无法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作出有效地惩罚、遏制以及对被侵权人作出足够的补偿。2013年我国《商标法》在知识产权领域中首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在2019年对《商标法》又进行了修改,规定在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且情节严重时才可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但该法条的表述过于笼统,并未对“恶意”和“情节严重”予以解释说明。这一问题也造成了法院在审理商标侵权案件时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仅仅依靠其自由裁量权进行判定。而过分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对判决的公正产生影响。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正式颁布,在侵权责任编中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到其中,规定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对侵权人提出惩罚性赔偿。随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均沿用了民法典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即故意且情节严重。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下文称《解释》,其中提到,该解释所称故意包括商标法第63条第一款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恶意,但并没有改变现阶段各法律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不--的现实情况。所以为突破上述困境,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并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予以吸收,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体系。1.2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学者张广良提出我国目前适用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虽然已经比较全面,可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不足,导致司法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如果单一的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并不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学者和育东、石红艳、林声烨指出中国知识产权上的发展仍然需要持续完善,使用多元化具有惩罚性质的措施降低了知识产权发展的速度,这种情况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不符,所以这种制度并不适合我国。王利明教授则认为在知识产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相较于其他损害赔偿制度是更具有优势的。首先,知识产权本身具备一定的无形性,无法针对损害情况进行确认。其次,一旦侵犯知识产权,则不能够复原,因此需要适用惩罚性赔偿去对受害人提供救济,同时完成对行为人的惩罚并且激励创新。学者朱丹同基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针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否正当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其提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让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在经济性上来讲具备稳定的基础。所以,我国知识产权立法需要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按照具体的情况引入到其中。1.2.2国外研究现状哈佛大学教授西蒙·格雷夫(SimonGreenleaf)提出公法和私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需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一项法律制度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归公,一种归私,由此我们需要认可的是惩罚性赔偿出于两种立法的中心地域。惩罚不法的作用是为了达成惩罚性的目的,和民事赔偿里提出的补偿目的是相差甚远的,需要把惩罚性赔偿在民事领域中进行剔除。而西道·赛奇威克(ThcodoreSedgwick)律师提出学术里不需要进行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他提到法律是具备实践性质的学科,其中涉及到的惩罚性赔偿是当前英国和美国法司法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针对严重民事违法行为在惩罚上具备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德国著名法学家格哈德·瓦格纳提出以预防性损害赔偿代替惩罚性损害赔偿。日本学者竹内昭夫和田中英夫在《私人在法的实现中的作用》里提出需要对英国和美国适用这种惩罚性赔偿制度给予认可。1.3研究目的和意义1.3.1研究目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属于一种全新的损害赔偿制度,在其本身制度的构建上,除了上述该制度适用条件以及賠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外,仍然还存在其他问题。第我国法律缺少对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赔偿金额的限制。对其进行限制的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要求在对被侵权人给予补偿和赔偿之外,还要对侵权人进行惩罚,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平衡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的关系。若缺少对赔偿金额的限制,那两者之间将会出现失衡,这一制度起到的作用自然会受到影响。第二,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具体领域的适用范围过窄。知识产权的客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这三大种类,但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三大种类。商标权领域、著作权领域、专利权领域以及商业秘密权领域均确立了该制度,随着科学的不断快速发展,日后会产生多种新的知识产权客体,除此之外其余的知识产权涉及到的领域也需要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其中。本研究针对当前阶段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描述,分析其中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为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绵薄之力。1.3.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制度上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研究的深度。通过现行《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民法典》中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规定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看出当前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以此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在知识产权的其他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经验和基础,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给予权利人充分的保护,提高其维权积极性,有助于知识产权人积极创新。(2)现实意义本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内司法实践的困境。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已经屡见不鲜,只有规定统一的适用条件以及合理的赔偿金计算方法、减轻权利人举证难度、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才能在司法审判中保持公平,作出公正地判决,对侵权人予以惩罚,对侵权行为予以遏制。.本研究能够针对立法的修改提出有益的建议。研究当前我国法律针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关的规定以及对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适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我国法律关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賠偿制度的相关规定仍旧存在问题,同时提出具体的处置对策,以此达到提高现阶段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比例的目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2.1商标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1982年,我国颁布《商标法》,在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模式,可以看出当时的侵权赔偿金包括侵权人所获利润或因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后来的司法解释也对其计算方式做了详细规定。虽然在立法层面来讲规定十分详细,但是对于法律实务来说缺乏可操作性,不少受害人往往因为收集证据方面的困难等种种原因,即使赢了官司,也很难弥补损失。对于1982年《商标法》所规定的计算模式,很难在实务中得到有效运用。因此,在2001年《商标法》在修订时,加入了法定赔偿的条款。即在前两种计算方式无法确定具体数额的前提下,法官可以依据规定判决给予受害人50万元以下的赔偿。但加入了法定赔偿之后并没有解决受害人举证难、计算方法瑕疵的根本问题,在引入法定赔偿制度后,我国法院在认定商标侵权损害赔偿时,法官处于节约司法成本、提高结案率等考虑,往往过度适用法定赔偿”,适用非法定赔偿的认定只占所有认定的不到5%,结合法律威慑水平的模型来看,加入法定赔偿并没有提升法律的严厉程度,而惩罚概率与之前持平,侵权行为仍然是可以获得不法利润的,因此侵权人很有可能无视法律铤而走险,较低的法律威慑水平与高额的不法行为回报之间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使得权利人在面对侵权时和诉讼过程中时经常处在弱势地位,权利依然极易受到侵犯。2013年,在商标侵权泛滥,法定赔偿被滥用,商标权人维权成本高的背景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商标法》在第三次修改时,对于恶意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作出了规定,受害人可以获得一倍至三倍的赔偿金,法条虽然并没有明确说明判赔惩罚性赔偿金,但是从法律具体规定上看,该赔偿金已经超出了补偿性赔偿金的限额,且根据基础数额的合理倍数来确定,具有惩罚性赔偿的性质。这也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第一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虽然《商标法》在2013年第三次修订时加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是立法者认为,一至三倍的赔偿倍数还是稍显不足,商标侵权人的侵权成本低廉,收益巨大,在成本与收益的巨大落差下,还是有不少行为人铤而走险,走上了商标侵权的道路。同时,新法的颁布并没有缓解受害人维权成本高的困境,虽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加入给受害人带来了额外的维权回报,但是由于侵权行为难以发现、相关证据难以收集等诸多原因下,受害人还是不能获得足额的赔偿。为了增加受害人维权的积极性,加大侵权人的侵权成本,威慑潜在的侵权人,2019年《商标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在新修订《商标法》第六十三条中,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了修改,将惩罚性赔偿数额计算的最高倍数由三倍调整至五倍。2.2专利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我国的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有关赔偿制度的规定位于该法第六十条,可以看出法条中关于赔偿的规定十分笼统,在损失数额的计算方面也存在空白,哪些情况属于损失,哪些情况不属于损失,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因此操作性并不强。1992年《专利法》第一-次修订,相比十年前《商标法》中明文规定的侵权人所获利润和被侵权人受到损失两种计算方式,《专利法》第一次修订并没有对专.利权损害赔偿的规定进行修改,依然沿用了原法律的相关规定,法律规定模糊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在八年之后,2000年《专利法》第二次修订时,《专利法》确定了权利人所受损失、侵权人所获利润、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三种赔偿数额计算模式,此时赔偿数额的认定顺序是,优先以权利人的损失或侵权人所获利润来确定数额,在前两种方式无法确定数额的情况下,采用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来确定赔偿数额,.这是《专利法》第一次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来确定赔偿数额。虽然在专利侵权赔偿领域人们有了赔偿数额计算的依据,但是在实际适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现实情况中,权利人的损失与侵权人所获利润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在极端的案情中,可能会出现权利人受到了极大损失,但侵权人收益不多的情况,或相反权利人损失并不多,但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了很高收益的情况,这种择--认定的计算方式很难得到原被告双方的统一认可。在2008年《专利法》第三次修正时,将侵犯专利权的赔偿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同2001年《商标法》相类似,数额认定方面依然是按照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所获利益、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三种情形,但是在认定顺序,上做了调整,由之前的权利人损失或侵权人收益择--认定,如果难以确定依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认定改为了权利人损失、侵权人所获利益、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三者依顺序选择的认定模式,在三种计算方式都难以认定的情况下,规定了1万元至100万元的法定赔偿额度,并在司法解释中明确了实际损失与侵权人所获利益的具体计算方式,该计算方式与《商标法》的相关计算方式相似,同样具有无法确定合理利润、无法确定因侵权所带来的减少量等问题,导致了法定赔偿的过度使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在草案中,增加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条款,惩罚性赔偿制度出现在修订草案之中也向人们释放着积极的信号,表现了我国立法者在对法律修订方面的探索。2.3著作权法赔偿制度的立法演变在1990年《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中,包含侵犯著作权的赔偿制度,虽然对侵犯著作权的情形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赔偿损失的界定做具体的描述。在2001年《著作权法》第一次修正中,立法者将侵权赔偿数额认定方式单独罗列出来,规定在第四十八条中,同样也是确立了实际损失、违法所得、法定赔偿的损害赔偿金计算模式,法定赔偿金为50万元,关于实际损失,违法所得的计算方式与2001年《商标法》、2008年《专利法》相似。随后在2010年《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并没有更改侵犯著作权的赔偿制度,其内容规定仍与01年《著作权法》一致。为了解决法定赔偿被滥用,侵权人无法受到合理的制裁,受害人举证难、获赔难等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增加了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条款,但是在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方面,学理界对于“两次以上故意”的适用条件存在较大争议。随后在2020年4月30日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中,立法者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进行了修改,删去了“两次以上故意”,修改为“情节严重”,与商标法、专利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做到了统筹一致。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3.1性质(1)公法性质说目前支持该学说的学者大部分集中在大陆法系的国家,他们提出“公法与私法的职能划分较为确切,私法所具备的赔偿仅主要是基于补偿意义上来讲的,惩罚是不可被包含其中的。惩罚性责任完全应属于公法上的责任,将其作为私法责任,混淆了公私法之间的划分,因而是极为不适当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具有惩罚目的与吓阻目的,是带有行政法或刑法属性的。惩罚性赔偿和传统意义上所提出的补偿性赔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为当前侵权人已经得到了超出损失的赔偿金额,并且侵权人也负担了多出的赔偿金额,这一结果使得侵权人的赔偿行为添附了一种惩罚的意味,也使得惩罚性赔偿超出了一般的损害性赔偿。通过研读《德国民法典》第249条和《法国民法典》第1149条,可以分析出,这两部法典都意在强调恢复原状即算还赔偿的界限,被侵权人不可以因为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被处罚而从中获得额外的利益。损害赔偿的最高标准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为准,而侵权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也应以其所实施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为限。而惩罚性赔偿却实实在在突破了这一标准,突破了法律对赔偿数额的相关规定,且增加了惩罚的部分。所以,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具有公法性质的。(2)私法性质说英美法系的国家往往将惩罚性赔偿制度定义为私法性质的,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予以适用。持此观点的学者主张惩罚性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是私人提起的诉讼,并且在程序上适用民事诉讼程序,法院判定的赔偿金也是归个人所有,虽然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不法行为进行了惩罚,但实际上仍然属于民事制裁。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也普遍支持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具有私法性质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几点完成认定:首先,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调整对象这一方面来分析,该制度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围绕智力成果存在的财产关系。因此在这一角度分析,该制度可以被归纳到私法中。其次,分析当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是否适用该制度并不是法院主动适用,而是基于当事人的自主意愿,当事人有自由选择适用或不适用的权利,这一条件也高度体现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同时,这一制度适用的是民事诉讼程序,所以在此基础上,认定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归属于私法领域内更为适合的。最后,从该制度设立的主旨这-角度来分析,法通过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该秩序包括了社会成员的各项合法权益,当然知识产权也必定被包含其中。知识产权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并不是对传统民法上补偿性赔偿制度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民法上补偿性赔偿制度的不足,更好地维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了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所以综上所述,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具有私法性质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3)经济法性质说除了公法性质说和私法性质说,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既是具有公法属性的,同时也是有私法属性的,但并不能单纯地认定其是刑事贵任或是民事责任,而是由这两种贵任综合到一起形成的一种特殊责任,这种责任既具有刑事责任的属性,也具有民事责任的属性,这-责任被称为经济法责任。支持该学说的学者认为:惩罚性赔偿贵任不符合公法也不符合私法,但符合经济法,该制度实现了经济法对于微观经济的调整作用,应当被认定为经济法责任。理由如下:首先,在二者的构成角度上分析,惩罚性赔偿制度与经济法有共通之处。经济法通过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结合,共同发挥其作用,兼具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而惩罚性赔偿制度也是同样具有着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公法、私法任何一个属性的缺失都会导致该制度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所以,认定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属于经济法责任可以有效地解决其兼具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的矛盾。其次,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很好地体现了经济法的公共利益原则。经济法侧重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而对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来说,表面上是某一侵权人对于某一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实施侵权行为,造成权利人遭受损失。但实质上这一侵权行为是对整个知识产权领域内秩序的破坏,并实际地对知识产权的良好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果缺少对侵权行为的规制,可能会导致其他人模仿该侵权行为,进一步地对知识产权产生更为恶劣的影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仅仅注重对被侵权人的补偿,同时还注重运用赔偿金来对已经实施侵权行为的侵权人予以惩戒,并且对准备着手实施侵权的人予以威慑。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被侵权人不用担心“赢了官司输了钱"这一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说,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实现了保障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目标也与经济法的本位相符合。最后,在能力发挥这一角度来分析,经济法的法律原则下,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违法行为,经营者大多是想贪图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所以说惩罚性赔偿在处理经济制裁责任的时候更容易发挥作用。3.2功能2.3.1补偿功能该制度的补偿功能是具有双重含义的:-是该制度补偿了被任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二是该制度填补了传统民法上补偿性赔偿制度存在的不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一制度最初设置的目的是针对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失进行弥补,以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由于知识产权具有着区别于其他权利的非物质性,知识产权侵权较于其他民事侵权行为具有着侵权成本低廉、侵权行为便捷、侵权方式多样及侵权损失难以计算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无形财产损失难以计算、被侵权人举证困难等各方面问题,如果仅依据补偿性赔偿往往会造成被侵权人难以获得足额的赔偿金,那么此时需要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此来进行填补。实施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人普遍是以故意的心态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并且为了逃避其应负的律责任通常采用隐藏、毁坏证据等手段,这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证据收集的困难。除此之外。若由于侵权人对驰名商标实施侵权的行为,造成了某一驰名商标的淡化,这其中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是无法评估的,基础的补偿性赔偿更是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适用更为有效的制度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解决,惩罚性赔偿通过增添了部分带有惩罚性质的赔偿对被侵权人的损失进行了一种隐性补偿,真正地实现了对被侵权人的损失填补,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2.3.2惩罚功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同样也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于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予以惩罚和制裁。王利明教授指出侵权法除了要展现其自身的补偿作用外,还需要体现其一定的制裁性。这两项功能不可混为一谈,同时不应忽视其制裁作用。补偿性赔偿制度通常不考虑侵权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或者过失,也不会影响补偿性赔偿具体的数额,而是将受害人所承受的损失当成是补偿性赔偿金额确认的标准。而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不同,加害人既要承担对被侵权人的补偿性赔偿责任,又要根据其主观心理状态以及侵权行为造成结果的严重程度等相关因素对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额外的赔偿金。额外支付的赔偿金即体现了对加害人主客观的违法和违反道德的侵权行为的一种经济上的惩罚。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法中的体现,显然也具有惩罚功能。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通过使侵权人支付除补偿性赔偿金外的赔偿金实现对其的惩罚和制裁,导致其侵权成本的提升,这种情况也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报复性。2.3.3警示功能警示作用也可被称之为威慑作用、预防作用、教育作用。意在警告某些正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或正在着手准备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人不得为此行为,否则将会面临法律的惩罚。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侵权人往往是为了获取利益,在补偿性赔偿制度框架下,若侵权人实施侵权所得收益远远超出其侵权成本,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甚至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侵权现象难以得到控制。传统民法上的填平原则诚然可以对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失作出补偿,但并不会提高侵权人的侵权成本,并未对侵权人造成较大损失,侵权人仍然可以通过侵权行为获得较大利润。而在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框架下,知识产权侵权的赔偿金就远远的高出了被侵权人所受的损失,而侵权人要担负这一高额的赔偿金,就大大地增加了其侵权成本。对于侵权人适用惩罚性赔偿不仅使其侵权行为徒劳无获,还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额外的法律责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一来不仅警示了正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侵权人,也警示了未来潜在的侵权人。同时,法院的判决也会对社会公众产生警示作用,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的严重后果,从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形成全社会层面的良好风气。2.3.4激励功能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科技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果不想被世界发展潮流甩在身后,就必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了权利人维权积极性、实现了激励创新价值目标。因为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较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所以,知识产权侵权与其他民事侵权相比较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侵权人可以反复、长期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权利人一方却难以收集侵权和损害证据,在权利人对维权成本和诉讼风险进行衡量后,大有可能放弃维权。这一情形不仅大大降低了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定程度上助长侵权人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存在,权利人不仅仅会得到其应有的补偿,还会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额外获得赔偿,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如此一来,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为权利人提供了更为基础的保障,为权利人带来希望。超额的赔偿金使得权利人对维权有了充足的动力,权利人维权的积极性受到激励。维权越多,则侵权就越少。长此以往,在知识产权领域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权利人维权积极性也减少了侵权案件的发生,更有助于权利人进行创造和创新,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研究4.1知识产权侵权隐蔽性根据我国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也运行情况》显示,我国2019年年度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12061亿元,每年业务收入的增速保持在20%左右,在移动端口应用程序方面,音乐视频类APP下载量1294亿次,新闻阅读类APP下载量761次。同时根据Fastdata极数《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了10.8亿,这一数量仍在高速增长。泛娱乐化时代导致的信息“视频化”趋向,使得抄袭、仿冒等行为越来越隐蔽,权利人越来越难以第--时间发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面对侵权难度低、隐蔽性高、追责难度高的侵权人,受害人在面对侵权时维权十分困难。根据贝克尔(GaryS.Becker)发表的《犯罪与刑罚:经济分析方法》中的结论,相对于一个特定的法律威慑水平而言,违法者被法律惩罚的概率和被法律惩罚的严厉程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性,法律可以使更严厉的惩罚和更小的惩罚概率相结合,而威慑水平仍然可以保持不变。由于惩罚对人的内心威慑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将此模型嵌套侵权赔偿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因为部分侵权行为的隐蘞性,受害人往往不能在第--时间内发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此时惩罚概率减小,.如果不调整法律惩罚的严厉程度,则法律的威慑水平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将法律威慑水平重新置于合理的范围,就需要提高法律惩罚的严厉程度,因此需要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4.2受害人损失难以证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计算侵权损害赔偿金时,普遍以受害人所受损失、侵权人所获利润、法定赔偿这样的顺序来确定损害赔偿金,在商标侵权和专利侵权中还加入了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因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和企业自身经营出现的损失、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商品贬值是很难区分开的,如果企业自身经营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还将其损失计算到因侵权所受损失之中,就加大了赔偿义务,违背了填平原则的精神。更普遍的一-种情况是,受害人难以准确区分损失的原因,举出的证据不满足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高度盖然性的标准,造成最终认定的数额小于自身所受到的损失,赔偿不足额。再看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体现着侵权人经营状况的公司帐簿、交易明细等证据不可能掌握在受害人手中,按照一般的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标准,受害人从侵权人手中取得真实合法的证据更是难上加难,虽然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立法中有举证妨碍制度的相关规定,但还是无法精确得到侵权人所获利润的具体数额,即使获取到了相关的证据,证据的真实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基于以上两点,补偿性赔偿金的数额很难计算。受害人在面对举证困难时往往会积极的选择适用对自身更有利的法定赔偿,但是,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过多,很有可能导致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相似案件判决却差距悬殊的现象。4.3侵权现象泛滥,法律失灵通过查阅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发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可以获取到如下数据,从2013年至2018年共6年时间里,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分别为88583件、95522件、109386件、136534件、201045件、283414件,年增长率从2013年的1.33%升至2018年的40.97%,从增长速率来讲,就翻了30倍,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的受案数量逐年增加,而且除2018年增长速率有所下降以外,整体增长速度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数据从一方面印证了人们法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侵权选择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用直观的视角显现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泛滥。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频发,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有极大的关系。依据科斯定理,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受害人获得来自侵权行为人足额的补偿.金,无论侵权行为人还是受害人都没有因侵权行为而使自己获益,同时自己的权利也未受到损失,此时法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证据收集或案件特殊情况,受害人并不是每次都得到足额赔偿,此时侵权行为人做出损益评估,预期的收益大于将要受到的惩罚,侵权人可以从其行为中获益,他有极大概率实施侵权行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对等,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出现。自2014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突破了0.5,并一直保持着0.6至0.7的较高水平,我国的由之前的贫富差距过大发展到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分配的不对等,伴随而来的就是社会力量与信息掌握的不对等,占有市场经济优势地位的主体很可能滥用其优势地位谋取不当利益。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侵权人和受害人的不不平等性导致了适用补偿性赔偿金的前提下,侵权人的成本是始终低于其收益的,在此诱惑下,侵权人就有了充分的动机重复侵权,通过加入惩罚性赔偿,弥补填平原则赔偿制度的的不足。惩罚性赔偿制度惩戒制裁侵权人恣意侵权行为,保护受害人合法权利的目标也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私权的目的一致。4.4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我国步入5G时代的必然需要分析历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可以得知,在商标、专利、著作三类新收案件的历年增长情况中,自2014年开始,每年新收案件数增长速率最快的都是著作类侵权,在2018年,地方各级法院新收著作权案件195408件,同比.上升42.36%,远超专利案件的35.53%与商标案件的37.03%。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2014年被称为我国4G通信的开局之年,4G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信息传输的形态从文字、静态图片变成了视频与动态图片,从而导致网络文学、网播电视剧、短视频侵权案件频发。2020年是5G通信技术从试点转向普及的一年,势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互联网狂欢,更快的信息传输速率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现有填平原则赔偿制度下的著作权保护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知识产权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保护我国著作权人,特别是网络视频作者、网络文学作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建构为我国版权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所需。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可行性研究5..1我国国情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各项水平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之前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对个人、对企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知识产权成为了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新形势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愈发重要。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产权侵权也逐渐与传统侵权不同,显示出隐蔽、智能的特征,权利人不仅要在研发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还需要在之后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去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免遭他人侵害,如若有一天权利真的遭受侵害,权利人在搜集证据、举证、证明证据关联性方面又是难上加难,权利人在之前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都是难以估量的,权利人甚至由于畏惧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后果而放弃诉讼这与侵权行为人侵权低成本、高利润的特点及其不对等,如果依旧适用填平原则保护知识产权,.很难发挥出知识产权法的保障作用,也不能体现出“任何人不得从其恶行中得利”的原则,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是为了发挥其惩戒作用,在社会上形成示范,揭露不法行为并遏制此类风气。5.2我国目前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可以发现早在2006年就已经有学者展开了惩罚性赔偿引入知识产权领域这--话题的讨论,对于这--论题的研究有着长时间的历史基础。同时,查询关键字“知识产权”与“惩罚性赔偿”可以搜索到数据库中硕士论文565篇,博士论文68篇,发表在各类期刊、报纸、辑刊上的论文365篇。如果将关键词“知识产权”改为更加详细的“商标”、“专利”、“著作权”等,则会得到更多的结果,经过初步统计,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共计两千多篇,这也证明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已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无论是从研究时间上还是研究数量上,都已经达到了深厚的基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也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5.3我国在制度设计方面已经有成功立法经验我国很多部门法中均有惩罚性赔偿的相关表述。分析法条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消费者、劳动者,还是产品责任中的被侵权人,他们在面对侵权行为均处在弱势地位,无论是在财力还是举证能力上都弱于侵权行为人,基于公平正义的要求,对侵权行为人较为严重的过错予以制裁。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于侵权行为人的地位往往也不对等,这点与我国其他惩罚性赔偿制度设立的背景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国在立法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其他法律的成功经验,做到更加科学完备。5.4知识产权的私法公法化发展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契合在现实生活中,拿专利和商标的申请过程来说,其中每时每刻都是纵向法律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权期限,著作权保护期限,通过合理限制人们的意思自治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分配最优的目的,体现了知识产权法的社会本位特征,之前人们讨论知识产权法时总是着眼于其对私权的保护,但忽视了知识产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公平的贡献,依据知识产权法的内在本质和其纵向法律关系、横向法律关系相互交织的特点,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私法公法化发展。而作为具有经济法性质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只有在引入具有私法公法化发展的知识产权法之中,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维护社会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目标。同为社会本位的知识产权法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5.5知识产权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一致良好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法律规定,可以明确每一个市场经济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人们通过明确自己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指引,按照规范履行自身义务,保护自身权利;同时,通过法律的规定,也可以使人预测到他人会如何行动,减轻双方的合作成本,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后,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增进人们的安全感,使社会运行有序,使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