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I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铜鼓在研究布依族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弘扬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铜鼓刷把舞为例,重点探讨三都县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关键词:铜鼓刷把舞;三都县;布依族;现状与对策Abstract:bronzedrumsplayanimportantroleinstudyingBuyicustomsmusicdanceliteratureetc.It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Buyioutstandingtraditionalculture.Takingdanceasexample,thispaperfocusesonthedevelopmentstatusquoandcountermeasuresofBuyinationalitycultureinSanDouCounty.Keywords:bronzedrumbrushdance;SanDoucounty;Buyinationality;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

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现状 11.地方志中的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12.传说中的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2(三)研究内容 4(四)研究方法 41.问卷调查法 42.文献研究法 4二、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 4(一)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起源与使用场合 4(二)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道具和表演形式 5(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节奏类型 6000击铜鼓者先击鼓三声,表示开始。 6(四)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谱 91.击鼓者先击鼓三声,表示活动开始,众人排列站立不动。 102.另一人持冲柞悬空上下举三次(不触地),众人亦不动。 103.(表演开始)——三打,以下同。 10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发展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 12(一)现存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老一辈艺术家调查 12(二)三江县年轻人对铜鼓刷把舞了解调查 12(三)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重视程度调查 13(四)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教学情况调查 13四、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对策 14(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14(二)将铜鼓刷把舞引进课堂 14(三)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力量 14(四)激发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 14(五)发挥三都县文化工作站的职能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PAGE18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三都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居民主要为布依族,其地名是布依族两大姓氏周姓和覃姓组合而成。三都县布依族民间广泛流行刷把舞,现今刷把舞的名称经过研究者的一再表述而有所变化,官方与学者常将之称为铜鼓刷把舞,本文也采用铜鼓刷把舞这个名称。目前关于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有关记载和研究成果有,1991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书中用民间故事记述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起源,其中附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节奏谱和基本舞蹈动作。论文类有谢传红的《三都县三都县新合村铜鼓刷把舞调查报告》以及《女性在布依族铜鼓乐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新合村弄说组布依族女子铜鼓乐为例》,论文梳理了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文献资料并对目前活态流传的铜鼓刷把舞节奏谱进行记述与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肯定女性在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保护与传承中的价值。本文以实地考察中的口述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表演形式、道具、使用场合。通过对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传统时空特点与现代时空特点的比较,揭示出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的价值转换以及随之伴生的意义。(二)研究现状1.地方志中的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介绍仅见于方志及地方民问舞蹈集成中,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论著。地方志中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有如下几条。《贵州省志·民族志(上)》记载:“铜鼓刷把舞流行于独山、荔波等县。在四月八、七月半、过年等节日到来时,青年男女就聚在一起,愉快地表演这一舞蹈。届时,男女演员一二十人,每人手持刷把,和着铜鼓的节奏舞蹈。铜鼓还具有指挥作用,随着鼓点的变化,表演者们表演出不同内容及形式的舞蹈动作。”《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第四卷》记载:“铜鼓刷把舞,流行于独山、荔波一带,是春节、四月八、七月半等节日的文娱活动内容。表演时,男女一二十人聚集在一起,人人手持刷把,蹈着铜鼓节奏,表演不同舞姿。”《荔波县志》记载:“布依族舞蹈有刷把舞、铜鼓舞、龙狮舞、松鹤舞、蚌壳舞等。其中以刷把舞和铜鼓舞独具民族风采。这两种舞蹈只在丧葬场合举行,是为死者吊丧而举行的一项文娱活动。”《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记载:“周覃一带盛行铜鼓刷把舞厂过年、四月八、七月半等节庆吉日或办丧事时表演。男女各半成双数,一至二十人不等,手持五尺竹竿,足踏铜鼓节奏,男女对击竹竿,铜鼓声与击竹声交融,‘咚咚咚、顶咚咚’,音韵和谐,舞姿优美,变化频繁,吸引观众,深受群众喜爱。”《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记载:“布依语《敬纠碧》,汉译为《打刷把》、《刷把舞》……每逢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春节等节日来临,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会手持刷把从几里以外的四邻八寨汇聚在某寨草坪,追逐着铜鼓铿锵雄浑的节奏,相互击打手中的刷把……所谓刷把,有大小刷把组成(笔者按:两种)。大刷把为长约2米的长竹竿,用于广场舞打;小刷把是0.5米多长的竹竿,将其一端破裂成刷帚状而成,用于室内、坐打。”方志中仅提及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流传地区、表演时问、表演形式,对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点节奏没有做记载。《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中,记录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服饰、动作、队列和五首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谱(土思民记谱),其中有一首属于小刷把舞的鼓谱。从实地访问情况来看,至少有两首鼓谱来自三都县布依族铜鼓艺人的传授。2.传说中的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考察资料,目前共收集两则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传说。其一,《中国民族民问舞蹈集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记载:《敬纠碧》(即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源于一则民间传说。远古时代,布依老人去世,尸体要分给众乡邻吃掉。有一个叫迪地的青年,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他到山上去放牛,见母牛下崽难产,痛苦不堪厂小牛下地后,母牛又用舌头舔干小牛身上的胎水。一会儿,小牛站起来,歪歪倒倒地向母牛跪拜……迪地见了后深受感动,认为牛尚有孝心,人老死了为什么还要分来吃呢?回家对母亲说起此事,母亲含泪告诉他:“当年我生你的时候,喊得比母牛还惨。”迪地从此更孝敬母亲且再也不吃别家杀(死)了老人送来的人肉,并把它们都晾成干巴……当他母亲得病去世,他忍痛从山上砍来一截大树,锯成木板,钉成棺材,把母亲入殓后抬至山上埋葬,并在家门口摆上铜鼓,擂鼓起舞。当人们讨吃人肉时,迪地抬出人肉,并讲述了牛生仔的惨状,并说:“我妈辛苦一辈子,死了还要被人吃掉,我们做晚辈的太不像话,要是大家真想吃肉,就吃我为大家准备的人肉干巴吧。”族亲们听他讲得有道理,感到很对,从此再不杀老人割死人肉来吃。同时传出族里死人了,就擂铜鼓、锯木板、钉棺木、敲击棍棒送老人上西天超度的规矩。后来敲击板棍发展成敲竹竿,变成了今日的《敬纠碧》(即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其二,三都县覃银芝(1953年生,曾为三都县幼儿园园长)口述一则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来源:古老的时候有一对布依族男女青年,他们俩自由恋爱了。但是按照布依族的风俗习惯,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甚至青年男女见面不允许讲话交流。这一对布依族青年男女只有通过互相帮助参与劳动的方式增加相互见面的机会。俩人通过洗碗用筷子沾水弹向对方进行交流和表达心意,后来觉得筷子太短了,改用刷锅的刷把向对方弹水,双方弹来弹去产生了一定的音响进而形成节奏。最后又由于刷把也不适于远距离传递信息(也有在表演过程中美观实用的需要),又由刷把改成更长的竹竿。最后,这两位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层层阻碍和自身的抗争,终于结合在一起了。后来,刷把舞运用于丧事中并加上铜鼓鼓点的伴奏形成铜鼓刷把舞。布依族铜鼓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铜鼓声响意味着有老人去世,寨子里的人会主动聚集到丧事人家。布依族青年人正好利用丧事中跳铜鼓刷把舞的机会增进男女之问的交往。由于铜鼓刷把舞可以制造大的声响,男女青年趁此机会说说心里话也不会泄露出去,便于布依族青年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言语交流,倾述男女之问对爱情的向往。布依族后代用打铜鼓刷把舞的方式纪念这对古老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如上所述,虽然没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起源年代的明确记载,但是从地方志书以及民问传说中还是可以窥探出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悠久的历史。两个民问传说形成了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起源的两个文本,而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在布依族丧事仪式场合举行是两个传说的共同点。据布依族习俗规定,铜鼓只能在过年或“砍嘎”(一种杀牛祭丧的习俗)及送葬等隆重场合才敲击。铜鼓出现之初是土权和财富的象征,铜鼓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神圣的宝物、重器、神器、礼器、祭器。《太平御览》引裴渊《广州记》:“但僚贵铜鼓……风俗好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隋书》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而后铜鼓用于丧葬活动,如《太平寰宇记》载:“豪渠之家,丧祭则鸣铜鼓。”明清以降,铜鼓由统治者的权力重器回到民问,并作为乐器,在宴飨、婚嫁、节日斗牛等场合使用。马端临《文献通考·夷部乐》载:“上户女出嫁,亦用铜鼓、铜锣焉。”田汝成《炎檄纪闻》载:“苗人……挝鼓,斗牛于野。”从上述文献资料以及布依族使用铜鼓的风俗习惯来看,铜鼓刷把舞最先应该是在丧事场合使用,而后逐渐成为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管制下谈情说爱的媒介,如今又成为布依族各类民俗活动场合的常演节目。(三)研究内容本文在厘清铜鼓刷把舞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在三都县布依族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并为其找出解决对策。(四)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制作调查问卷100份,随机发给三都县的部分村民,并回收,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得出结论。2.文献研究法在广泛阅读与铜鼓刷把舞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取有用信息,结合实际及笔者的思考得出观点。二、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现状(一)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起源与使用场合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具体的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拉近村铜鼓艺人和跳刷把舞的村民在笔者询问铜鼓刷把舞起源、使用场合问题的时候,均以民间传说和长辈讲述的故事来回答。覃利红(拉近村村民,女):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是为老人送葬的,以前老人在家停三天,这三天都要跳铜鼓刷把舞。拉近村铜鼓艺人周锡君(男):以前布依族的死人要拿来吃的,庚古(布依族祖先)看到牛生小牛很辛苦,想到母亲生自己很辛苦,想着等以后自己母亲去世就不能拿来吃。等母亲去世,庚古就拿铜鼓盖在老人(母亲的尸体)上面,寨子里的人知道了来要人肉吃,就敲铜鼓。(庚古)没办法,只好拿牛来吃。现在布依族女的(死了)杀牛,男的(死了)杀马。铜鼓刷把舞的36个打法意思是把铜鼓打穿,要人肉吃,吃了牛肉就不要人肉吃了。以上记录的口述资料将铜鼓刷把舞的起源和使用场合指向于丧葬仪式有其合理的一面。鼓声被认为具有通达天地的功效,在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借助鼓声表达对神灵、祖先的崇拜。铜鼓因其制作材料的珍贵以及南方少数民族长期的顶礼膜拜,赋予了神性,使得人们在丧葬仪式等场合敲打铜鼓来驱邪纳福。另外,周锡君的口述文本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中关于铜鼓刷把舞起源的描述极为相似。因此,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起源和使用于丧葬活动中既是民间传说又契合铜鼓所蕴含的社会功能。(二)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道具和表演形式拉近村、三院村布依族四月八表演铜鼓刷把舞的道具为铜鼓一面,鼓褪一个、鼓鞭一个,竹竿若干(竹竿数量视跳铜鼓刷把舞的人数来确定,必须为偶数,竹竿长度约170厘米)。表演时两人相对站立并用肩膀扛着横木条,铜鼓悬挂于横木条中央,击铜鼓者俯身右手持鼓褪敲击铜鼓鼓面,左手持鼓鞭敲击铜鼓鼓腰。跳刷把舞的人(男女不限)手持竹竿相对而立,随着铜鼓的节奏相互撞击竹竿或用竹竿撞击地面。竹竿相互撞击的部位包括竹竿的上中下三部分。击铜鼓者敲击鼓面的同时跳刷把舞者必须用竹竿撞击地面,击铜鼓者敲击鼓腰的同时,跳刷把舞的人必须相互撞击竹竿。总的来说,铜鼓刷把舞的轻重缓急由击铜鼓者指挥。唐会成(拉近村村支部书记,男):以前布依族跳铜鼓刷把舞的时候要有一块大木板放在地上,用竹竿撞击木板,声音更大。铜鼓有两面、四面、八面,必须是一对一对的。覃建跃(三院村村长,男):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铜鼓有公铜鼓和母铜鼓,公铜鼓和母铜鼓成双成对(使用)。周锡君:跳铜鼓刷把舞的时候,跳(铜鼓刷把舞)的人跟打(铜鼓)的人,打(铜鼓)的人乱了跳的也会乱。刷把舞有大刷把和小刷把,小刷把舞是荔波的,现在失传了。以前有大皮鼓配合打铜鼓。口述资料中的铜鼓刷把舞和实地调查中铜鼓刷把舞的道具与表演形式存在不同之处:第一,以前跳铜鼓刷把舞需要的木板现在不再使用,改由竹竿直接撞击地面;第二,以前铜鼓刷把舞中铜鼓的数量必须为偶数且公母铜鼓成对使用,如今改为只用一面铜鼓;第三,以前有大皮鼓配合铜鼓的敲击,现在改由铜鼓单独敲击。从拉近村、三院村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道具和表演形式的变迁现状来看,伴随着变迁的是布依族人对于铜鼓刷把舞属性的认识以及旅游业支配下的民俗艺术被改造的适应。(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节奏类型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节奏类型传说一共有36种,由于部分节奏类型运用较少或是表演方面的难度大等原因,传到如今只剩十多种节奏类型了。周锡君:现在三都县布依族的铜鼓刷把舞都是从我们拉近村传出去的,最会跳铜鼓刷把舞的是我们这里(的人),打得全一点(完整一些)的也是我们这里(的人)。潘红花(拉近村村民,女):我们三都县其他寨子的铜鼓刷把舞都是从这里(拉近村)传过去的,嫁出去的(人)就将铜鼓刷把舞教会了那个村的人,有的(村寨)是看了我们跳(铜鼓刷把舞)学过去的。周合女(拉近村民,女)、周锡君:铜鼓刷把舞的鼓点表示从3月开始打到12月,1,2月份要劳动就不打。鼓点从媳草、媳秧一直到织布。我们只学会了打,哪一个鼓点代表哪个月份,哪个劳动就记不得全了。唐会成:6打一6月媳秧打得急,7月打得慢,8月份比7月份多打一下,9月重阳活路多打法多,一共有四种打法到媳花了,没有1,2打,(因为)1,2月下雪没有活路(做事挣钱养家)。上述口述资料显示拉近村在铜鼓刷把舞的传播以及技艺方面的贡献。虽然在其他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不能证明拉近村是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流传的源头,但是从铜鼓刷把舞的技艺以及民俗氛围等方面考量,拉近村是铜鼓刷把舞节奏类型保存最多,会跳铜鼓刷把舞人数最多的村寨。拉近村铜鼓刷把舞的节奏类型有:000击铜鼓者先击鼓三声,表示开始。另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2014届毕业生周亮桃在三都县采访铜鼓刷把舞传承人覃银芝(女)获得鼓点节奏如下:可以看出,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节奏类型主要以二拍子为主,其中穿插一些三拍子用于节奏之间的转换。2014年三院村“四月八”节日民俗中表演的铜鼓刷把舞由覃银芝负责排练,表演时刷把舞队员利用队伍行进中的变化分别摆出“2014四月八”的字体形状,期间铜鼓刷把舞使用的鼓点由周亮桃记谱的3打和拉近村的4打、5打、7打组合而成。从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三都县各村寨铜鼓刷把舞的鼓点节奏存在异同。覃银芝掌握的铜鼓刷把舞鼓点在掌握当地民间艺人鼓点节奏的前提下,为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增加了部分节奏型,如上述周亮桃记谱的3打就是一个明显利用行进中表演的节奏型。可以认为,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在流传过程中由各村民间艺人在原有鼓点基础上有所增减,导致现今三都县各村寨铜鼓刷把舞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鼓点节奏。(四)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谱在实地调查中,三都县布依族人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有36种,偶也听说有72种。而在实地考察中,没有找到能演奏36种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的艺人。据覃银芝的口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文娱活动方式和内容的缺乏,三都县人民公社的社员在集体活动中跳过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从此铜鼓刷把舞已超出丧事仪式的使用范畴,变成了节庆吉日常演的民俗特色舞蹈。新合村周从启(1963年生,三都县小学教师)也认为铜鼓刷把舞从丧事仪式的使用场合到现今节庆吉日的表演场合,就是最近几}一年发生演变而来的。覃银芝以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为出发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的收集与整理,寻访多名会演奏铜鼓刷把舞鼓点的布依族老人,至今已收集到10多种鼓点。覃银芝本人也于1986年开始在当地幼儿园传授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并在已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变化以适应于舞台演出。覃银芝传授并排演的幼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参加过“多彩贵州”三都赛区的比赛,如今三都县政府机关的接待活动和节假日的民俗演出都少不了三都县幼儿园的铜鼓刷把舞表演。铜鼓刷把舞成为三都县布依族节庆吉日、政府接待等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三都县对外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凭借物。覃银芝收集改编(序号1,2,3属于改编部分,其余严格按照收集时原样记写)的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如下:1.击鼓者先击鼓三声,表示活动开始,众人排列站立不动。2.另一人持冲柞悬空上下举三次(不触地),众人亦不动。3.(表演开始)——三打,以下同。覃银芝在鼓谱上注明该鼓谱采集于新合村,三都县周封、板光、弄说、拉近各地打法与新合村打法有所不同。从覃银芝记录的铜鼓刷把舞鼓点来看,鼓谱注重竹竿敲击的部位而忽视节奏的句逗,她记谱目的在于方便在实践中排演铜鼓刷把舞。我们从记谱中的序号1,2,3项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舞台表演的因素,序号3中的节奏源于民问“三打”中的一个节奏片段,其目的在于方便表演中舞蹈队员的行进及队列的变换。不熟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鼓点的人很难从覃银芝的鼓谱中寻找到规律和形成内心听觉。在实地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新合村一位布依族妇女覃亮炯(1956年生)经常在布依族丧事仪式中敲击铜鼓,覃亮炯的铜鼓刷把舞演奏技艺由本人在民俗活动中模仿其他艺人所得,后又经村中若干位布依族老人的传授而精进了技艺。采访中覃亮炯本人也热情地给我们做了铜鼓刷把舞中铜鼓演奏和竹竿互击的演示,并提供了她自己记录的铜鼓刷把舞的鼓点,如下:从覃亮炯记录的铜鼓刷把舞的鼓点来看,鼓谱注重节奏的句逗而忽视竹竿的互击位置。据覃亮炯口述,她所见的铜鼓刷把舞中竹竿互击位置只有竹竿上卜两个部位,没有互击竹竿中部的打法。从上述覃银芝和覃亮炯所记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谱来看,两个鼓谱之问有很多节奏片段存在相同之处。铜鼓刷把舞的鼓点由敲击铜鼓鼓芯、鼓边组成,刷把舞根据铜鼓鼓点互击竹竿各个部位。由于敲击铜鼓鼓芯、鼓边的灵活性,可以产生足够多的敲击节奏型,按照排列组合的原则,民问所说的36种鼓点甚或72种鼓点都是有形成的基础的。铜鼓刷把舞的鼓点种类是否存在特定的民俗内涵是我们在调查中没能解决的一个问题。从覃亮炯的鼓谱可以看出有礴花(她记成禾好花,显然是不会写这字而用音译)、马打等鼓点名称,可以看出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鼓点包含着特定的民俗含义。三、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发展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一)现存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老一辈艺术家调查据覃银芝老人的口述,20世纪60年代,限于当时文娱活动方式和内容的缺乏,人民公社的社员在集体活动中跳过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三都县拉近村铜鼓艺人周锡君(1946年生)也认为铜鼓刷把舞最初在丧葬仪式中使用,“文革”后才逐渐在节日等场合表演。从此铜鼓刷把舞已超出传统民俗的使用范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可随时上演的民俗特色舞蹈。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电视、VCD等现代文化、都市大众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涌进了三都县布依族的日常生活之中。(二)三江县年轻人对铜鼓刷把舞了解调查正如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年轻人的选择一样,三都县布依族年轻人纷纷外出谋求新的生存方式,他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传统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审关趣味随之发生改变。据调查,目前三江县年轻人对铜鼓刷把舞的了解程度不足。在调查中,年轻人共有46位,而其中对铜鼓刷把舞非常了解的仅有一位,完全不了解的有4位,不了解的有24位,占总人数的52%。这说明三江县大部分年轻人对铜鼓刷把舞都不太了解,这是因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加,而有时间去学习铜鼓刷把舞的年轻人相应减少。表1三江县年轻人对铜鼓刷把舞的了解情况(N=45)对铜鼓刷把舞的了解情况人数非常了解1了解5一般12不了解24完全不了解4(三)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重视程度调查随着经济发展,封闭地区与外界接触日益频繁,特别是现代文化的渗透,使原本凝固的生活秩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本土文化意识的淡漠,致使民族传统文化在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其次,当布依族的青年男女们在外出打工的浪潮中走出深山,也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和接受山外的文化,当他们脱离这片土地时间较长的时候,没有了文化空间的熏染,对传统文化会渐渐淡化,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失落。调查发现,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不太收到重视。仅有3人认为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非常重要,却有37人认为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不重要,占总人数的37%。表2三江县布依族对铜鼓刷把舞的重视程度(N=100)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重视程度人数非常重要3重要22一般38不重要37(四)三江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教学情况调查铜鼓刷把舞被设为一项课程的学校也是少而又少,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芦笙这门课程,但是很多老师又不能够对其重视,他们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每周最多也是安排两节铜鼓刷把舞课教授学生,然而想培养出专业的艺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高水平的艺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艰苦的磨练。学校这种偏重文化课的学习而不兼顾铜鼓刷把舞的学习,长久下去,必然削弱了学生民族民间文化意识,影响铜鼓刷把舞文化的传承。四、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发展对策(一)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族学将每一种文化的构成区分为四个文化层面,每一个文化层面包含若干文化丛结。这四个文化层面和所包括的文化丛结大致为:1物质构成层面(基础层面),包括民族文化分布和经济生活;2组织构成层面(协调层面),包括社会组织、习俗;3思维指导层面(潜能层面),包括知识、技能;;4情绪构成层面(潜能辅助层面),包括伦理道德、民族意识、文艺形式。组成各层面的文化丛结在整个文化中相互间处于制约与依存的交错关系网络中。从民族学关于文化构成的理论来看,创造一个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活态流传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可以从协调层面、潜能层面和潜能辅助层面入手,物质构成层面属于文化构成的基础层面,同时也是难以在短时期内进行主导的文化层面。(二)将铜鼓刷把舞引进课堂21世纪初,覃银芝将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引进幼儿园的课堂中,正是对于民族艺术边缘化的一种抗争或是曲线救援的一种策略。当然,仅靠本地有志之士的努力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并不能有效地为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存活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认为需要促使组成文化的各个文化层面发挥功能而形成协作力量才能为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活态传承提供保障。(三)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力量从协调层而来看,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力量。三都县政府要建立文化部门要求的文化工作站,委托专人收集、整理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历史、传说、音乐形态、分布、流传现状等相关资料。对于在布依族小年和四月八等场合形成铜鼓刷把舞表演传统的部分村落,上级政府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这些村落为保护铜鼓刷把舞的流传而形成新的民俗传统。(四)激发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从潜能层而来看,需要激发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民间艺人一般熟悉民间音乐文化的各项技能,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表现出对地方民族音乐的极大热爱。三都县拉近村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多位民间艺人乐于在各类民俗场合传授濒临失传的铜鼓刷把舞鼓点及舞蹈动作,言语之中也能体会他们对于铜鼓刷把舞传承现状的焦虑。这些民间艺人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自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肯定,从精神和物质两方而给予这些民间艺人适当回报契合现时期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五)发挥三都县文化工作站的职能从潜能辅助层而来看,需要发挥现时期三都县建立起来的文化工作站的职能。文化工作站必须在整理铜鼓刷把舞田野资料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创造各种机会向大众展示铜鼓刷把舞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立关于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的文化长廊;利用各类节日的便利组织相关村落排练、展演铜鼓刷把舞;积极参与各级文艺比赛和演出等等。

结论布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与铜鼓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铜鼓深深地根植于布依族民间文学的土壤,丰富着布依族民间文学。《铜鼓的来历》、《铜鼓的传说》、《铜鼓风俗歌》、《铜鼓刷把舞》等无不与铜鼓息息相关。敲铜鼓者一手持褪击鼓面太阳纹,一手以小竹片同时敲击铜鼓边,使其一鼓发二音,让鼓心音和鼓边音构成音程,使铜鼓音色圆润,音量宏大,低音深沉,声若雷鸣,魄动心惊,表达布依族人民英勇剿悍、粗犷雄深、激昂热烈、庄严肃穆的民族性格与精神。布依族流传与铜鼓有关的民间文学,反映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并表现布依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多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增强民族感情,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都县布依族铜鼓刷把舞经过民问几位布依族女性的积极参与,在如今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卜,仍然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覃银芝等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是民俗艺术事项得以传承的有力支柱,正如覃银芝所说:“如果我再不收集整理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可能这个(铜鼓刷把舞)就要失传了。”当然,我们也看到,布依族铜鼓刷把舞在传承过程中已超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