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_第1页
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_第2页
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_第3页
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_第4页
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嘉庆帝琪嗣位考论

清代嘉庆皇帝的罗玉英不是乾隆的后裔,也不是长子和专制的。他在乾隆17个子中排名第五,这一点也依赖节奏和叙齿。如果按照汉族历代封建王朝沿袭达一千多年的立嫡立长建储法,颙琰要想承继大统,其希望可以说几近于零,除非是发生特殊的事变。然而事实是颙琰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4岁时被秘密箴名,内定为储君;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元旦37岁受禅嗣位,成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五代皇帝、清代前后期交替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因此,对嘉庆的嗣位作些考释,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代建储制度发展演变以及嘉庆为人为政的认识。一清宗室的祖位在官修的《实录》里,颙琰可说是满身采环,光辉璀璨,所谓“生而神灵,天表奇伟,隆准丰颐,举止凝重,神明内蕴,睿虑渊通”,因而“天心素定”等等,好象颙琰生来就是神器的天然继承者,乾隆后的皇位大有非颙琰莫属之势。然而这些话,无非是官书里的套语,多半出自臣子们对圣上的颂扬。说颙琰自小凝重、内蕴倒较真实;说他“奇伟”、“神灵”则属贴金;至于说“天心素定”,那不过是奉敕修撰大臣面对既成事实从天老爷那里找依据而已。其实颙琰在皇子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他既不象先辈皇太极、多尔衮、豪格那样立下赫赫战功和握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亦不象乃祖雍正那样在争夺皇位继承权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颙琰是在书斋中长大的。其父乾隆虽说也长于书斋,但乾隆在临政前毕竟曾与鄂尔泰一起经理过苗疆事务,而颙琰却连这一点实践机会也不曾有过。所以在人们心目中,颙琰在宫廷里只不过是一个不大显眼的十五阿哥,他在日后之承继大位,确是人们始料不及的。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首先得从清王室皇位继承的特殊性谈起,它与汉族历代王朝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原王朝自周至明所沿用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以及公开预立储君的承继体制,在清代或未被恪遵,或实行不了而最终被摒弃。考有清一代自太祖努尔哈赤后凡11帝,其中仅宣宗旻宁一人合符嫡长继承,其余均出自继后或庶妃,非嫡非长,至于德宗载湉、宣统溥仪更是以旁支入继。可以这样说,在嘉庆之前诸帝,包括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之继位,没有一个是居嫡居长的。清代建储制度这一巨大变化,无疑是嘉庆得以嗣位的首要因素。当然,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嫡长承继观念对清王室丝毫没有影响或反映,只是他们没有把这一准则绝对化,并且由于他们自身习俗的不同以及制度上的差异,因而在实行嫡长继承时往往引发出激烈的斗争。象清王朝奠基者努尔哈赤在建元天命前之“授政于褚英”,以及褚英被幽禁“死于禁所”后,又命大贝勒代善代政,都含有嫡长承继之意,但都因内部斗争激烈而失败。又如清圣祖玄烨的建储就很典型,他不仅力图打破清朝皇帝生前不预立皇太子的旧制,而且还公开确认了立嫡立长的建储原则。他于康熙十四年正式册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并颁诏天下说:“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嫡子允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垂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但由于诸子争位激烈,允礽是两立两废。而皇四子胤禛却以退为进,在康熙临终前取得了帝位继承权。以上事实说明,清朝前期诸帝虽曾作过嫡长继承的尝试,但都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嫡长继承本身存在种种弊端;但更重要的是嫡长储位制与清朝的八旗军事民主制之不相容。随着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虽说“父死子继”的原则已战胜了“兄终弟及”的氏族余习而为清王室所接受,但嫡长原则却远未受到重视。这些先例对于其后的帝位承继(自然也包括嘉庆嗣位在内)不能不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二乾隆诸科之地位雍正即位后,吸取其父两废允礽以及诸弟兄(也包括他自己)争位的教训,针对“不立太子固启诸王之营谋,明立太子又易生嫡庶间之阋夺”,创设了颇为独特的秘密建储法。他谕内阁说:“建储一事必须详慎,……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其办法是皇帝将属意的储君内定,将其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待皇帝临终前后,由御前大臣等取出公同启示,按御书所定嗣君继位。乾隆弘历是这种秘密建储制的第一位内定储君,嘉庆颙琰则是第二位。乾隆是雍正第四子,出自庶妃纽祜禄氏。当他于雍正元年被箴名时,其上尚有异母兄长弘时,应该说乾隆是这种秘密建储制的最早受惠者,理应对这一制度持赞许的态度。然而初期情况却相反,由于乾隆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甚深,因而他向往的是嫡长建储制,对于那种以牺牲和损害储君权益而得以实现的秘密建储制,实际上是持保留和反对的态度,甚至公开说:“若夫以建储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卑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不过他对于“三年无改先王之制”的训条还是恪遵的,不得不把秘密箴名、内定储君作为一种过渡措施而付诸实行。至于将来如何变化,乾隆抱着“走着瞧”的态度。在确定乾隆崇尚嫡长建储制这一背景下,再来考察颙琰在宫中的处境及其变化是必要的。在颙琰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出生前,乾隆已经有过14位皇子。但这些“天之骄子”并没有获得皇天的特别眷佑,多半是“天命不济”,竟有八位前此夭折,其卒年大的只有二十五、六岁,小的仅几个月。这种情况对颙琰日后之嗣位,关系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乾隆之立嫡观念,较之乃祖康熙更为强烈,他曾公开表示:“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可见乾隆已铁了心要“以嫡子承统”。所以有关乾隆嫡子的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乾隆嫡子有二。其一是皇次子、嫡长子永琏,生于雍正八年,生母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她“为人贤淑,性尚恭俭”,“上甚重之”。其地位是任何妃嫔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永琏则自幼“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如果要说“天心素定”的话,此人应是永琏,而非颙琰。所以早在乾隆元年七月,乾隆便遵密建法将年仅七岁的永琏内定为皇储,亲书其名,密箴置于“正大光明”匾后。但永琏只活了九岁,于乾隆三年病逝,乾隆只好将原先的密箴诏书公开,宣布永琏“已命为皇太子,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很明显,如果不是发生这一变故,颙琰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位领取爵禄的嘉亲王,而绝不可能是日后享有九五之尊的嘉庆帝。在永琏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乾隆并没有重新建储,其实他并非无子可立,而是传嫡观念使然。乾隆第二个嫡子是皇七子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即距胞兄十七年后出世,这样的嫡子实属难得。他的出世,使乾隆传嫡之希望复炽,“高宗属意焉”“拟书名箴贮,继念其年尚幼稚而未果”。但永琮的命运更糟,只活了一年零八个月便因出痘去世,“命丧仪视皇子从优”。如果说,两位嫡子的早逝,使乾隆立嫡愿望遭到沉重的打击;那末,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随帝东巡于山东德州舟次猝然逝去,则使乾隆之立嫡完全绝望了。乾隆为悼念皇后而撰写的《述悲赋》,很自然地与失嫡之痛联系起来:“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但不管乾隆如何痛哀,由于皇后富察氏的逝去,绝嫡已成定局。孝贤皇后去世后,为填补中宫空缺,乾隆册立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她生有二子,即皇十二子永璂和十三子永璟。永璂活得长些,永璟三岁便夭折了。那拉氏虽不是元配,永璂也算不上嫡子,但她先是侧室福晋,后又继位中宫,其地位按理应比其他妃嫔高,永璂继位的希望也相应地要大一些。但那拉氏于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先还京师”三十一年去世,“命丧仪视皇贵妃”。实际上是把她废了,其子永璂也跟着倒霉,挨到乾隆四十一年辞世,生前未获任何封号,死后亦没有例行的追封。永璂的贝勒封爵,还是颙琰亲政后追赠的,可见乾隆在考虑建储时,早就把这位废后之子筛掉了。立嫡既巳绝望,立长又如何呢?乾隆长子永璜,生于雍正六年,生母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她在乾隆继位前即已去世,其封号是乾隆初追赠的。永璜八岁丧母,这对他在宫中的地位自然有很大的影响,迟早要吃大亏。果然,在孝贤皇后去世时,“永璜迎丧,高宗斥其不知礼,切责之”,连他的师傅也跟着受罚。这本来已够难堪的了,可是乾隆余怒未息,竟捕风捉影,无限上纲,指斥永璜“必谓母后崩逝,弟兄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内,谁先肩承重器?遂妄生觎觊……起潜越之意”。此语一出,不仅把皇长子永璜完全摒除于储君之外,而且使他忧惧成疾,于乾隆十五年去世。对于此事,后来乾隆是有所懊悔的,在永璜病剧时,乾隆晋封他为定亲王;去世时又发布上谕说:“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毓皇孙(即绵德和绵恩)。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看来乾隆立长之意还是有的,只是没有立嫡那样强烈,以至一时冲动导致这一悲剧,后悔已来不及了。当时与永璜同样受责的还有皇三子永璋,他虽出自庶妃苏佳氏,然当时嫡绝长殁,永璋序齿居前,嗣位还是有希望的,乾隆也曾说过:“至三阿哥,朕先以为尚有可望”。但永璋遭责后便一蹶不振,终于在颙琰诞生前三个月去世。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颙琰的同母兄长永璐,他生于乾隆二十二年,排行第十四,四岁病殁。至于嘉妃金佳氏所生皇九子、舒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皇十子,尚来不及命名便夭折了。以上考述了颙琰的九位兄长,除永外,已有八位早逝,其中特别是乾隆嫡子永琏、永琮的相继逝去,对于颙琰日后的嗣位,无疑关系极大。如果说人生中会出现某种机遇,这对于颙琰来说,可算是一种莫大的机遇了。到颙琰诞生时,在他前面还剩下六位异母兄长,即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按见在皇子的序次顺数,颙琰虽说已“上升”到第七位,但逆数则处于末位,故其嗣位的希望仍是微乎其微,要将这微弱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看来仍得半靠机遇,半靠自我奋斗。在无嫡长可立的情况下,乾隆到底属意谁呢?此人不是当时序次居前的四阿哥永珹,也不是日后嗣位的颙琰,而是愉贵妃珂里叶特氏所生的五阿哥永琪。他生于乾隆六年,“少习骑射,娴国语,上钟爱之”。但永琪于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临终前被封为荣亲王。乾隆在一次有关建储问题的回顾中提到:“以皇次子乃孝贤皇后所生嫡子,为人端重醇良,依皇考例密箴其名,定为皇储,是未尝不欲立嫡也,但不以明告众耳。嗣后皇七子亦孝贤皇后所出,秉质纯粹,深惬朕心,惜不久亦即悼殇。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设依书生之见,规仿古制,继建元良,则朕三十余年之内,国储凡三易,尚复成何事体”。乾隆这段回顾十分重要。第一,它毫不掩饰地表明乾隆立嫡观念十分强烈。第二,在两嫡子去世后,他加紧了对诸子的默察,从中物色理想的储君。第三,在具体做法上更为慎重,即使已经属意,亦不轻易箴名,从而避免了三易储君、不成体统之事发生。第四,在建储方式上,他已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公开建储已从向往转为批判;对秘密建储则从抵触变为赞扬。第五,在无嫡子可立的情况下,他不搞论资排辈定座次,而是转向了立贤。因而见在诸皇子,实际上已不分叙齿先后,均属同一挡次。这对于作为十五阿哥的颙琰来说,无疑是又一次重要机遇,也是他日后得以嗣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立贤的原则确定后,诸皇子的表现就成为立储的关键。六阿哥永瑢于乾隆二十四年出继给慎郡王允禧为嗣;四阿哥珹永则于二十六年出继给履亲王允祹为嗣。为何以他们二人出继?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他们合符乾隆的“立贤”标准,是绝不会被送出给别人作嗣子的。八阿哥永璇活的时间最长,直到道光十二年才去世,但其表现则最差,早在读书时就因旷课受到乾隆的训斥,指责他“纵不自重,其如大体何?!率此以往,或相习效尤,……其所关系尤巨”。虽说他早在乾隆四十四年就受封为仪郡王,但在五十四年却没有象其他兄弟那样获晋亲王,这就证明乾隆对永璇的看法确实不好。至于他“为人轻躁,作事颠倒”;“沉湎酒色,素无人望”,连邻国朝鲜亦有所传闻,看来永璇确实难孚父望,难膺大任。十一阿哥永瑆,自小很有才气,“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名重一时”,“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然而这位颇为自负的十一阿哥,却因在颙琰的扇面题署别号“兄镜泉”三字而遭乾隆切责,指出署号之类,“则非皇子所宜……不知其鄙俗可僧,且于蒙养之道甚有关系。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已,至于寻章摘句,已为末务,设使不知省改,相习成风……甚至改易衣冠,变更旧俗,所关乎国运人心,良非浅鲜”。当时永瑆只有十五岁,偶署雅号能否上纲到“关乎国运”这样吓人的高度?这自当别论,但经此番切责,永瑆要想嗣承大位已是不大可能了。此外,颙琰还有两位同母弟弟,十六弟未命名,四岁夭折;十七弟永璘生于乾隆三十一年,自小“不甚读书,喜音乐,少时尝微服出游,间为狭巷之乐,纯皇帝深恶之”。连朝鲜史籍也说他“年少放荡,不循礼性”。故乾隆五十四年诸兄长俱晋亲王爵,独永璘只封贝勒。当然,永璘亦有自知之明,对于嗣位从不存妄想,曾对人说:“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这样,乾隆之么子,在储位上也给排除了。由此看来,乾隆皇子的数量乍看起来不少,但当他真正考虑建储时,却又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过于挑剔,但诸子的实际表现也迫使他不得不作慎重的考虑。所以说,颙琰之得以嗣位,除了他自身的条件外,其外部条件,也就是诸弟兄情况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是太富传奇性了。三浚之“恩宠”与“克勤力学”:储君颙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被秘密箴名内定为储君的。当年乾隆已63岁,可说是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因而建储便不可能再拖下去。而这一年,颙琰则只有14岁。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巳85岁高龄,为了兑现他在践祚之初向老天爷许下的诺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即康熙)纪元六十一载之数”,也为禅位作必要的准备,不得不在是年九月取出原先的密箴诏书,公开册立颙琰为皇太子,定于翌年正月元旦受禅嗣位。看来这段令人捉摸不定的时间实在是够长的了,尽管颙琰自己对被箴名并不知情,但若有行差踏错,他仍有随时被撤换的可能。然而颙琰毕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储位上牢牢地站稳了,这实在很不容易。其实,颙琰初时在宫廷内并不大显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生母后台不太硬,因为在宫廷史上,母亲的地位和影响,常会对儿子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象孝庄皇太后对于其子福临、其孙玄烨之嗣位便是例证。然而颙琰生母魏佳氏,在宫内毫无特殊背景,其父清泰只是个不入传的内管领,本属汉军,后抬入满洲旗。她入宫后很长时间只是个很一般的“贵人”,直到乾隆十年才封为令嫔,这与同时期众多后妃相比,显然是低格的,后因生有四子二女,于三十年晋贵妃,也算不上是特别的恩宠,到乾隆四十年便辞世了。至于被册赠为孝仪纯皇后,那是“母凭子贵”,是颙琰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以后必具的仪制。所以说,颙琰之确立储君地位,主要是靠他的自我奋斗。颙琰的自我奋斗有其特定的内容。他在皇子时代从未提督军旅、征战疆场,因而谈不上有什么战功;也从未督官临民、筹决国策,自然不会作出什么政绩。颙琰自我奋斗的场所是书斋,也就是他所独有的“味余书室”。他的奋斗并不象乃祖雍正,他不要权谋、不拉帮派、不靠残酷的争夺,而是靠孜孜不倦的克勤力学,靠自己的品行、德性和学识,自然而然地获得父皇乾隆的赏识与信任。在储位问题上,他虽有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机遇”,但就其主观意识而言,他从未有意地去利用那些“机遇”,更不会幸灾乐祸。与此相反,他对于每一位弟兄,不管是已去世的还是在世的,都怀有很深的手足情谊。如乾隆五十年,他路过十二阿哥永璂的陵墓,感触特深,写下了“远别人天已十年,夜台终古锁寒烟。……弟兄十七萧疏甚,忍见长天雁阵横”的诗句,真诚地表达他对逝去的兄长的无限哀思与悲痛。这种纯真的感情与德性,正是乾隆所赏识的。颙琰的克勤力学在诸皇子中是十分突出的。他常“以不学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于退食之时,游情于圣贤之籍”,自我要求甚严。对于自己的读书,他曾总结说:“我朝龙兴辽沈,国语骑射诚为最要根本,固应亿万禩敬承勿懈。……六龄即入上书房从师受业,陶冶性情,涵濡德义……化其骄泰之性,使知孝悌之方,悟经书之奥,功非浅矣”。他虽然经常谦称“予质鲁恒”,“悟性迟钝”,但实际上他自小聪敏。就以读经来说,他6岁入学,13岁即通《五经》。其业师朱珪赞誉他“好学敏求,诵读则过目不忘,勤孜则昕夕不怠”。颙琰正是以自己学业上的长进,获得了父皇首肯,难怪乾隆在颙琰通经的第二年,就把他密定为皇储,又是祀天,又是祭祖,祈求皇天眷佑这位年轻的储君。可以这样说,颙琰之得嗣大位,很大程度是自己克勤力学、涵濡德义的结果。颙琰之力学,并非是只懂背书的书呆子,其师朱珪对颙琰的诗文曾作这样的评论:“义必正大,声中黄宫,不为雕篆歼掣之音,而于古今治乱盛衰、民生疾苦利病之故,洞烛于中而发之以诚……申万民之所托也。文执经心而镜史志,条理综贯内圣外王之学”。通观颙琰所撰之《味余书室全集》,确实不乏阐发经史、鉴古观今、从治乱兴衰之变易中吸取教益的力作。其中对于作为储君所应具的“勤”、“俭”、“仁”、“慎”这四个方面着力尤深。这对于他之得嗣大位与日后为政都关系极大。关于“勤”,颙琰不仅身体力行,且对其义理的阐发亦相当透彻。他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自天子以至庶民,咸知勤之为要,则庶政修而万事理矣。……各勉于勤,自能臻善而寡过也。……如其不勤,则为学者安于下流而不能上达,为治者惰于事功而庶政怠荒,欲求家国治、天下平其可得乎!……若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公卿不勤则无以佐治,其害曷胜言哉”。应该承认,这并非空话,而是颙琰嗣位后勤政的思想基础。为学以勤,为政以勤,颙琰说到做到,始终如一。关于“俭”,这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只能是相对的,但有没有这种思想认识,为人为政就大不一样。颙琰对于当时的奢华风气是有看法的,因而常借读经予以抨击说:“孔子曰:与其奢也宁俭者何哉?原乎礼制之始,……此太古之风也。……后世踵事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竞奢靡之习,忘节俭之风而礼之本意失矣。移风易俗、拨乱反正之道,莫善于俭也”。所以他亲政后,即把崇俭黜奢作为力矫乾隆后期弊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关于“仁”,颙琰尝说:“博爱之谓仁,尚矣。……作之君,作之师,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家国以治,天下以平,流泽子孙,其根本深厚于仁”。所谓在家为孝,在外为仁,颙琰实两者兼而有之,乾隆及孝圣宪皇太后对颙琰之仁孝早已大加赞赏,这不能不说是颙琰得以嗣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慎”,所涉及的范围更广,诸如慎为政、慎用刑、慎择臣等等,颙琰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就慎用刑说,他认为“用刑之大旨,不外明慎。明者,知其事之原委,察其情之真伪,……慎者,一字无虚始可定案,片言不实勿厌重推”。办事往往是由慎而明,由明而断,其效果就会好得多。从以上四个方面看,颙琰作为储君,其条件是相当理想的,乾隆用了20多年时间对他进行考察,结果是满意的。尽管乾隆对箴名颙琰一事做得至严至密,滴水不漏,但随着“六十年归政”之期渐近,各方面对储君的猜测也多起来。不过客观情况已越来越清楚,目标亦越来越集中,人们已不难用最简单的筛选法去找出正确的答案。象朝鲜使臣便多次向其国王汇报说:“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