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_第1页
2021年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_第2页
2021年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_第3页
2021年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_第4页
2021年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测量方案

第一节测量方案

1.编制依据

国家现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E8314-2001)、《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

量规范》(GB12897-2006)、招标文件、招标用工程图纸。

2.准备与组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设计图纸和

相关测量规范的熟悉,测量基准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检

定,测量方案的确定,分析测量工程重点、难点和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2.1测前准备

认真审阅各专业设计图纸,检查平面座标、高程是否有矛盾,预留洞口是否有冲

突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熟悉测量规范对施工测量要求,确保测量精度符合

规范相关规定要求。

对所有进场测量器具按检定周期进行检定,检查检定合格证书。

与业主或前期施工单位办理测量成果交接手续。

编制测量工程一级平面控制网控制桩布置图。

控制点测量成果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测量数据库。

2.2测量器具

表7-1-1测量器具配备计划表

规格

名称厂家数量精度用途

型号

角度测量精度1"

瑞士稼卡TPS-20001台距离测量精度控制测量

(1mm±Ippm)

全站仪

拓普康角度测量精度2"距离测量、角度

GTS-7202套

宾得距离测量精度度测量、点的三

R-322N2套

(2mm±2ppm)维坐标测量

平面3mm+0.5ppm;距离测量、点的

GPS接收机瑞士徒卡GX12303台

高程6mm+0.5ppm三维坐标测量

自动安平水准±2mm/km;±高精度高程测

日本宾得AL-3003台

仪Imm/km(加测微器)量、沉降观测

水准仪北京博飞DJZ38台土3mm/km一般高程测量

平面点竖向传

激光铅垂仪北京博飞WILD-ZL4台1/200000

经纬仪苏光J26台2"角度测量、投线

钢卷尺30m>50m6把

高精度高程测

锢钢水准尺2m1对

铝合金塔尺5m2根高程测量

铝合金塔尺3m8根高程测量

对讲机摩托罗拉3公里5对通信联络

控制测量平差的分析软件采用“科傻”平差软件。

2.3测量人员

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下设测量组,设测量组长一名,测量工程师五名,专职测

量工五名;测量负责人负责整个工程测量方案的制定、实施管理和测量技术复核工作;

测量工程师在测量负责人领导下,完成整个工程施工测量任务。

2.4基准控制点复测

测量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后,与前期施工单位、监理、业主四方办理场区平面、高

程控制点交接手续,并对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测。

平面基准控制点的测量复核使用瑞士徒卡TPS-2000全站仪,按照现场平面控制

基准点的布设情况,采用坐标法对平面控制点进行复测检查。

高程控制基准点的测量复核使用AL-300自动安平水准仪,用附合或闭合水准复

测法复核现场高程控制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要求进行。

平面基准控制点和高程基准控制点经反复复测,如发现误差超过规范要求的情

况,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一份标明误差和修正后的成果表。经监理工程师确定后,方

可用作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基准点。

2.5建立建筑物坐标系

本工程两座主楼与裙楼轴线关系相互不平行,轴线关系复杂,为此,拟建立两个

建筑物坐标系,ST1塔楼、ST2塔楼各建立一个,裙楼采用原坐标系。塔楼座标系建

立方法为:ST1以轴线S1-1/S1-A交点作为该独立坐标系的坐标原点(A=0.000,

B=200.000),轴线S1-1为建筑坐标A轴,S1-A轴线为建筑坐标B轴平行线,建筑

物的轴线起始坐标设计相差200.000m;ST2以S2-1/S2-A轴线交点作为坐标原点

(A=500.000,B=1000.000),轴线S2-1为建筑坐标A轴平行线,S2-A轴线为建筑坐

标B轴平行线,建筑物轴线起始坐标相差500m,是为了更好地区分A、B两个坐标

系,以防止工作时相互混淆。坐标系建立如下图7-1-1。

图7TTSTI、ST2塔楼建筑坐标系

3.各级施工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本项目的工程特点是建筑面积大,塔楼主体结构建筑高度高,钢结构安装测量精

度要求高。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在布置时必须充分考虑施工顺序、施工分段和定

位放线的精度及放线方便,才能充分发挥控制网的作用,保证施工测量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测量定位精度,确保按工程进度要求方便定位放线,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

首级控制网将作为以后整个工程施工的基准点,数量较少,布网形式采用边角网;二

级控制点是工作基点,测设成轴线控制线的形式,两点的连线与轴线平行。

3.1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场区首级平面控制的测设方法如下:以业主提供的城市控制点作为整个施工平面

控制网的测量依据,首级控制点的点位须选择在安全牢固的地点,远离基坑变形区域,

共布设12个点,控制点平面位置如下图7-1-2:

产溜尸

图7-1-2首级平面控制点位置

控制网测量采用边角网,测距用全站仪对向观测,测角用全站仪观测4测回,平

差采用“科傻”平差软件进行分析。依据平差结果,对最弱点适当增加连接测量,再

次平差,直到测量结果符合测量规范相关要求为止。

3.2高程控制网测设

为方便全站仪使用,高程控制点布置在首级平面控制点上,组成一个闭合水准网,

点位制作好后,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用AL-3OO自动安平水准

仪加测微器进行往返测量,经平差计算,精度符合要求后,报监理工程师复核审查,

并保存好测量成果。

3.3轴线控制网及内控制点的布设

轴线控制网的测设以平面总控制网为基准,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轴线布置,

结合测量方法采用全站仪以极坐标和直角坐标定位的方法测设出建筑物主轴线控制

桩,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作为建筑的轴线控制网。

本工程规模大,施工过程复杂,轴线控制点(工作基点)的建立需要分区段设置,

主要分为塔楼地下室、塔楼地上和裙楼区,平面控制点布设如下:

ST1螳储露GOF肝)ST1墟前部GOMI)

图7-1-3ST1塔楼平面内控点布置图

图7-1-4ST2塔楼平面内控点布置图

图7-1-5裙楼、塔楼地下室平面控制点布置图

ST1塔楼和ST2塔楼的地下室轴线控制点布设在地下一层已施工完成的楼板上;

从地下一层开始塔楼内开始布设内控制点,塔楼的垂直度控制全部采用内控法控制;

裙楼地上五层(局部六层),地下一层,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的方法控制。

轴线控制点及内控制点的测设:依据首级平面控制点及建筑物施工图,在充分考

虑施工顺序、定位放线的精度及放线方便的情况下,确定每区段控制网布设,确保每

一施工段内至少有一个十字控制线。先计算控制线的坐标,用全站仪把各控制线的点

位放样到实地上,找出各点的位置,然后埋设好各个控制点;再次用全站仪依次放样

各点,测量并解算出各点坐标,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若误差值小于2mm,则在钢板

上标记永久标志,若误差值大于2mm,则须重新测量,直到合格为此。经复核并经

业主、监理验收合格后,作为施工测量基点。

3.4各级控制点的埋设和保护

控制点的埋设如图示:要求控制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大连地区的最大冻土深度

(800mm)。

直径25钢筋

(一)

O

首级控制点

控制点埋设图

楼板上理设控制点示意图

图7-1-6各级控制点的埋设和保护

各控制点埋设后须对其进行严格保护,在控制点周围砌净空1500(长)X1500

(宽)X500mm(高)砖墙,外侧用四根钢管搭成护栏,钢管表面刷红白相间油漆,

防止施工机械和人员损坏。

施工期间定期对控制点进行

监测,确保控制点数据准确,监

测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组能快速得到控制点1、2、

3的几何座标,通过与理论值相比

较,分析控制点是否稳定,其工

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图7-1-7控制点监测工作原来示意图

4.地下工程测量

4.1平面控制测量

塔楼地下结构施工测量放线时,根据轴线控制网中的轴线控制点用全站仪直接投

测每一条轴线控制线,并以此为基准,依据图纸对其他轴线和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

部线进行放样。如下图:

图7-1-8地下结构平面控制测量示意图

4.2标高控制

标高用水准仪、塔尺向下传递,与前期裙楼施工单位留下的标高点相互校核后,

弹线于塔楼周边裙楼的独立柱上,作为地下结构施工标高控制依据,施工高程利用水

准仪、塔尺控制。

4.3测量报验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

测量成果记录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工序施工。

5.裙楼施工测量

裙楼钢柱安装时,计算出各钢柱关键点的坐标,根据已建立的轴线控制点,利用

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来对钢柱进行校核定位。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成后,依据各流水段

布设的平面控制点放出主控线,再利用经纬仪定向、钢尺量距的极坐标测量方法,依

次放出该楼层的各细部轴线及墙柱等边线。

标高抄测采用拉钢尺法往上传递,在每一流水段一层柱上设置三个基准点标高,

楼层施工时,用钢尺将标高引测至施工层,用水准仪校核,然后在墙柱上抄测出+1.000

水平标高线。

6.塔楼地上结构施工测量

6.1塔楼平面控制测量

超高层钢结构主体变形受日照、风力、结构自振等因素影响大,为保证高层施工

测量精度,本工程采用增加塔楼平面测量工作基点的方法,减少激光铅垂仪一次传递

的高度。平面工作基点设置如下:ST1在地下一层楼面(标高-5.500m)、二十二层楼

面(标高99.08m)、四十五层楼面(标高194.65m)、六十九层楼面(标高294.05m);

ST2在地下一层楼面(标高-5.5m)、二十二层楼面(标高93.95m)、四十五层楼面

(183.65m)o如下图7-1-9所示:

口250.600

50F+345.150

=2g~i

v

二x

a

3

22F+95

I彳一仙仪2.*也

20F+90.680

10F+46.780

^3

性上废;i/t

B1F-5.500A箫-am翦市八

ST】标点、平而轴线控制基范点迁移小食图ST2标G、平而轴线控制.基准点迁移小.意图

图7T-9STkST2塔楼标高、平面轴线控制基准点迁移示意图

6.1.1塔楼平面控制竖向传递

塔楼楼上竖向传递的仪器采用激光铅垂仪,在施工层的预留孔处水平固定一块有

机玻璃板做成的光靶,在平面工作基点上架设激光铅垂仪,慢慢旋转铅垂仪一圈(0°、

90°、180°、270。、360°),便在接收光靶上得到一个激光圆,圆心即为该控制点

的传递点。如下图:

步骤1:

架设激光铅垂仪于首层基准控制点

并打开激光发生器。

将有光学成象物镜与CCD

光点传感器的激光接收靶

由导线引入计算机系统。

如右图(图7-1-10)

步骤2:

由于自振或风振因

素所引起的投点偏差。

如右图(图7-1-11)

步骤3:

移动接收靶至投点中心。

如右图(图7-1-12)

步骤4:通过移动接收靶使靶中心与

基点中心相吻合,得到控制点。

如右图(图7TT3)

I经误卷校正后两点灌及焦点

步骤5:

弹正交十字墨线至楼板面

上,作好标记,并保护好接收靶。

如右图(图7-1-14)

各个控制点依次传递至施工层,所有控制点传递完成后,则形成该施工层轴线控

制网。

6.1.2塔楼内细部尺寸放线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全站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各点间的角度和距

离关系,确定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控制点校测合格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

放出各细部尺寸线。

6.2标高的竖向传递及控制线放样

标高的竖向传递采用挂钢尺法,在首层核心筒及外围柱上抄测结构+1.000水平标

高线,向上传递用50米钢尺整尺往上拉,在施测过程中必须施加标准拉力,且应进

行温度尺长改正。在楼层标高基点转换层,用全站仪测标高至该层来检验拉钢尺法所

得标高。高程竖向传递过程如下图7-1-15所示。

标高引测到施工层后,用水准仪校核从基准点引测上来的标高,闭合后在已校核

完成的核心筒混凝土结构上放出楼层+1.000的标高控制线,作为钢柱安装等的标高

控制依据。标高的传递同样不得从下层楼层丈量上来,防止积累误差。

7.钢结构工程测量与控制

7.1钢柱标高控制

本工程钢柱的标高控制主要测量和控制各节柱顶标高,由于钢材压缩变形、基础

沉降及钢材线胀变形(/=KX/tXHK即为钢材的线胀系数)等的综合影响,随

着施工楼层高度的增加,柱顶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差会越来越大,因此柱顶设计标高

不能作为钢柱标高控制的标准,此时需要有一个对整个建筑物基础沉降观测及结构变

形验算的综合考虑,从而近似得出每一节钢柱顶部实际应该控制的目标高度。操作难

度较大。故确定:

钢柱高度采用相对标高控制。

为保证整个建筑物的设计标高不受影响,每次标高引测均从标高基准点开始,按

设计高度控制每次吊装的柱顶标高。

钢柱标高控制主要方法:采用全站仪利用三角高程的测量原理,测量出各节柱顶

的标高,根据测量标高偏差值的大小,在吊装上一节钢柱时,通过加衬板和割衬板来

垫高和降低上一节钢柱的标高。标高允许偏差:+5~-5mm,内部控制目标:+3~-3mm。

三角高程测量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标高基准点引测至施工作业层的测站点,在测站

点上架设全站仪,在安装完成的柱顶上放置小棱镜,利用三角高程的原理:H=H()+

△h(H柱顶标高,Ho测站点标高,Ah测站点与柱顶高差)

层高偏差控制目标:<±5mm0当层间高度偏差超限时可通过加垫板垫高或切割

衬板降低上一节钢柱的标高来方法来达到对钢柱的标高进行控制的目的。

7.2钢柱垂直度测量

柱底就位和柱底标高校正完成后,即可用经纬仪检查垂直度。方法是在柱身相互

垂直的两个方向用经纬仪照准钢柱柱顶处侧面中心点,然后比较该中心点的投影点与

柱底处该点所对应柱侧面中心点的差值,即为钢柱此方向垂直度的偏差值。其值应w

H/1000且绝对偏差W±10mm,由于钢柱高度一般都在12m左右,故单节钢柱垂直

度经校正后偏差值6应不大于10mm。当视线不通时,可将仪器偏离其所在的轴线,

但偏离的角度应不大于15度。

如视线被挡或由于场地狭窄,不便架设经纬仪时,可改为全站仪+小棱镜直接观

测,由全站仪对柱顶的三维坐标进行控制。

I

小棱镜

图7-1-17测量仪器图示

考虑到本工程钢柱有多种型号的特点,如有箱形柱、H形柱及圆形柱。根据钢柱

本身外型特点制定不同的测控方法,如箱形、H形可采用同一种测控方法,即在柱角

四周顶部,用油漆笔做上控制记号,预先在图纸上计算出柱子四角的三维坐标值(X、

y、z),在柱子吊装到位后,将全站仪架设到视野开阔能够大面积观测的平面上,在

柱子校正过程中,将小棱镜置于柱子顶部四角逐一测量各点,直到柱子设计坐标值与

仪器所测坐标差相符。此方法可保证超高层建筑的精度需求。圆形钢柱则在安装前沿

柱中心线铅垂方向用阳冲在柱顶和柱脚打上钢眼。以便对中和控制垂直度。圆形柱测

设方法相同。

不同型号钢柱测量观测点位布置示意图如下:

图7TT8不同形状钢柱垂直度测量控制点布置图

7.3钢柱轴线控制测量

7.3.1钢柱轴线测量控制

方法:全站仪+小棱镜直接观测。

根据场地通视条件,选择架设全站仪的最佳位置。

当钢柱吊装完成后,内业计算出每根钢柱的设计坐标及该观测点与全站仪架设点

之间的坐标关系,并做好参数记录。

架设全站仪于选定的测量观测点上,根据内业计算成果。结合当日气象值设置好

坐标参数及气象调整值,准确无误后分别照准小棱镜,得出构件空间位置的实测三维

坐标,比较每点实测坐标与该点设计坐标值得出钢柱的轴线偏差和扭曲值,然后通过

导链和千斤顶校正钢柱垂直度至规范允许范围内。

钢柱轴线偏差测量示意图如下:

小梭傥小梭施小极镜

图7TT9钢柱轴线偏差测量示意图

第二节以上的钢柱吊装首先是柱与柱接头的相互对准,塔吊松勾后用全站仪进行

三维坐标点垂直度控制,校正上节钢柱垂直度时要考虑下节钢柱相对于轴线的偏差

5,校正后上节柱顶对于下一节柱顶的偏差为一8,使柱顶偏回到设计或规范允许的

偏差范围内,以保证便于柱间柱和斜撑的安装精度。

塔楼成层分段、裙楼成片区的钢柱、梁和斜撑安装完成后,对这一区段钢柱需要

整体进行测量。

校正;对于局部尺寸偏差,用千斤顶或倒链收紧合拢或顶开来调校。校正后紧固

高强螺栓。

当高强螺栓紧固(初拧)完成后,对这一片区的钢柱再次进行整体观测,并做好

记录,根据记录的偏差值大小及偏差方向,决定施焊前偏差是否还需要进行局部尺寸

调整以及确定焊接顺序、焊接方向、焊接收缩的倾斜预留量,然后交付焊接班组施焊。

焊接完成后,对该片区的钢柱、钢梁再次复测,并做好记录,作为资料和上一节

钢柱吊装校正和焊接的依据。

7.3.2钢柱吊装测量流程

钢柱初校“

钢柱重校。钢柱标高调整轴线校正〃

钢柱复校提供焊前数据高强蟒栓紧固■预

焊接(跟踪测量人七

焊后测量成果,

图7T-20钢柱吊装测量流程图

7.3.3日照和焊接变形对钢柱垂直度偏差影响的分析与预控

由于日光照射在钢柱的一侧,钢柱将会向背光的一侧发生附加的倾斜位移。这时

可考虑对钢柱按如下理论公式/=aX/tXL2/2h(其中/:柱顶因温差影响产生的位

移值;a:钢材的线膨胀系数;/t:柱两面的温差;L:钢柱的长度、h:温差方向柱

截面的厚度)进行预偏,预偏方向与太阳光照方向相反。示意如下图7-1-21:

图7-1-21日照变形对钢柱垂直度偏差影响示意图

7.3.4钢柱焊接收缩变形影响的分析与预控

钢柱校正完后,钢柱垂直度和轴线位置都校正正确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焊接收

缩影响往往会发生较大的焊接变形。施工经验证明,钢板厚度50mm以上时,梁一

柱焊缝收缩一般约为2mm,柱…柱焊缝收缩一般约为3.5mm,每节柱由于焊接造成

的柱顶垂直度位移值约为2.5mm,故在测量校正时除中心柱外,尤其是边缘柱均应考

虑焊接变形对钢柱进行预控,包括焊接收缩对钢柱标高的影响也一样要进行预控。

焊接收缩变形预控的做法是:在钢柱的四面沿对接缝上下各焊接一块马板,根据

千分表的大小及在监测的同时满足焊接操作的需要,设置马板的大小及上下间距。对

称摆放千分表于优先焊接的柱两侧对应的下面马板上,调节千分表铝钢针与上面的马

板顶紧,固定旋钮,记下此时千分表初始读数,即可开始焊接准备。焊接收缩变形监

测如下图所示。在焊接的过程中定时观察千分表表盘的读数,比较两表盘读数差值,

计算出钢柱由于不称施焊所造成的焊接变形预控制值。

千分表监测焊接变形方法如下所示:

图7-1-22焊缝监测示意图

经计算得出如下所示位移公式:△=(4s2-Asl)XL/h。

柱顶水平位移

L(钢柱长暧)

si(焊接收缩)

L(柱垂直位移)

rs2(焊接收缩)

h

图7-1-23焊接变形对钢柱垂直度偏差影响示意图

变形分析:正常情况下钢柱对称焊接所造成的柱顶位移一般W2.5mm,在对该钢

柱进行焊接变形监测时两表盘读数差不超过±0.25mm(千分表测量精度0.001mm),

故当读数差超过这一范围时即表示焊接变形过大,这时可提示焊接操作人员重新调整

焊接顺序,从而达到对焊接变形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根据焊接变形的实时监测,结

合焊工焊接操作全过程,通过不断地分析总结,焊接工人即可摸索出一套做到完全对

称施焊的经验来。否则须不断地通过千分表配合观测来进一步摸索经验,直到摆脱对

千分表的依赖为止。

7.3.5倾斜钢柱测量

本工程ST1塔楼楼CC3、CC4巨型柱为倾斜柱,CC3从1F开始向南倾斜,至

80F向南倾斜20828mm,CC4从1F开始向西倾斜,至80F向西倾斜9282mm;ST2塔

楼CC4巨型柱从1F开始向东倾斜,至62F向东倾斜10097mm。倾斜情况如下图所示。

CC341BI

CC3t80I^I

图7-1-24ST1塔楼巨型柱平面布置图

图7-1-25ST2塔楼巨型柱平面布置图

(1)钢柱标高控制与调整

主要是依据标高基准点,测量出下节柱顶的标高,根据下节柱标高偏差值的大小,

在吊装本节钢柱时,结合本节钢柱的实际长度通过增大或减小钢柱接头间焊缝间隙来

调整本节钢柱的标高偏差,为了精确控制倾斜钢柱的标高偏差,将钢柱各分节处的四

个角点理论标高计算出来,利用全站仪加小棱镜采用三角高程的原理,测放出该点处

实际标高。

(2)钢柱扭转偏差的校正

钢柱的扭转偏差是在制造与安装过程中产生的。调整的方法是在上柱和下柱的耳

板的不同侧面夹入一定厚度的垫板,夹紧柱头临时接头的连接板。如此方法调整不动

则在钢柱翼板的侧面安装自制的“L”型校正钢板用千斤顶将上下柱对接部位向相反

的方向顶动使其扭转,钢柱的扭转每次只能调整3mm,若偏差过大只能分次调整。

钢柱就位和柱顶标高校正完成后,即可用全站仪校正钢柱的垂直度。

图7-1-26钢柱扭转和错位调整示意图

(3)倾斜钢柱的倾斜度和轴线校正

倾斜的钢柱倾斜度校正方法基本与垂直钢柱相同,测量方法是测量人员事先计算

出钢柱的倾斜度和倾斜钢柱的柱顶坐标。测量校正用全站仪控制钢柱的倾斜度和柱顶

轴线坐标。

架设全站仪于核心筒的门洞口处通过后方交会或极坐标交汇法确定测站点的坐

标,然后利用全站仪与微型反射棱镜配合,测量倾斜钢柱的柱顶坐标,用实测坐标与

理论坐标相减计算出轴线偏差,用本节柱顶的实测坐标与下节柱顶的实测坐标相减来

计算倾斜钢柱的倾斜度偏差值。测量方法如下图:

一丽豳廊f

图7-1-27倾斜钢柱的倾斜度及轴线测量示意图

7.4带状桁架测量控制

7.4.1带状桁架控制点的布置

在断口附近的上弦节点上方和下弦节点下方的左右两方用钢尺分中定位观测控

制点,由内业人员计算出中心点坐标值,作为桁架对接控制点。

7.4.2轴线控制

带状桁架安装用全站仪+反射片进行控制。

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轴线上,整平对中后,输入测站点(X,Y)坐标数据,用全站

仪十字丝中心照准反射片中心,所测设数据与控制点设计坐标值进行对比得出偏差,

如偏差较大,则用倒链和千斤顶对轴线方向进行校正,直到偏差符合规范要求,然后

用同种的方法对桁架另一端进行校正,各点安装到位后再由电焊工对节口进行点焊加

固。加固好后再次对桁架进行一次全面测量复核。

图7-1-28转换桁架测量校正方法示意图

7.4.3带状桁架高程控制

带状桁架高程控制用水准仪+钢尺控制。

将钢尺置于上弦杆顶部,垂直向下放置,用水准仪监测上弦杆顶部的设计高程,

对各节点高程进行控制。

8.沉降观测

本工程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和《工程测量规范》

(GBJ50026-2007)进行。

8.1沉降观测基准点

沉降观测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可选用测绘院提供的平面、高程

控制点。

进行沉降观测前须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8.2沉降观测点布置

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纵横墙连接处、

沉降缝两侧应设置观测点。

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

设计有要求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本工程沉降观测点拟设置在平面的四个角巨型柱上和每边的中部。

8.3沉降观测点埋设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首层沉降观测点的埋设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32

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为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埋入孔内,周围用环

氧树脂填充,使其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既不影响

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4

图7-1-29沉降观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

8.4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本工程

沉降观测计划委托专业测量单位进行,由专业测量单位另行制定观测计划后报业主和

监理工程师审批。

8.5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

始值。

施工期间每施工两层观测一次。

结构工程竣工以后,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整个工程竣工后第一年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6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

定(半年沉降量不超过1mm)为止。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征得设计同意后,进行

后浇带施工。

8.6沉降观测资料

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

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观测点

平面布置图。

正常观测过程中,每观测一次提供沉降观测记录一份。

观测作业累计三个月时提供技术报告一份。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数据

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沉降观测工作完成(作业终止)后,提供汇总分析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

明;沉降数据技术分析;沉降观测记录;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9.GPS应用

由于受风荷载及在日照天气下温度荷载的综合影响,大楼会发生一定幅度内的摆

动,应用GPS来复核塔楼内控制点、首级控制点;监测大楼的摆动幅度。观测时最

好能选择从早到晚的连续时间段内不断地观测,并做好“时间一位移变化”记录,绘

制“时间一位移变化”曲线。观察位移曲线,分析曲线上下波动的平均位置以便掌握

大楼的摆动幅度及时间规律,以便对垂直引测的控制轴线进行适度的调整。

9.1应用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fT15314-9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9.2观测内容

本工程布设的首级平面控制网、塔楼内控制点和控制点转换层的控制点;塔楼

100米高后对塔楼摆动的监测。

平面控制网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二等GPS网精度标准执行。

9.3平面控制网复测及解算

9.3.1布网方案

根据平面控制网复测的精度要求,GPS网的布网方案选择会战式,即一次组织多

台GPS接收机,集中在一段内,共同作业。观测分阶段进行,在同一阶段中,所有

的接收机,在1天的时间内分别各自对控制点进行同步观测,此方法因为各基线均进

行过较长时间、多时段的观测,可以较好的消除SA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很高的

精度。

9.3.2仪器配置

平面控制网复测使用的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

内,可用于相应等级精度要求的测量工作。仪器设备清单如下表:表7-1-2

数量

序号设备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精度备注

(台)

徒卡双频平面3mm±0.5ppm;

1GX12303检定

GPS接收机高程6mm±0.5ppm

测角1”

2徐卡全站仪TPS20001检定

测距1+lppm

9.3.3二等GPS静态控制测量作业要求如下:

表7-1-3

有效观测点位几

接收卫星高数据采

等仪器观测时段何图形

机类观测量度角样间隔

级标称精度卫星长度强度因

型(0)(s)

数(min)子PD0P

载波相30~

双频10mm+2ppm2152510-30W6

5位90

9.3.4GPS观测

(1)观测计划制定

首级平面控制网在布网及数据处理完成后,却开始采用GPS进行复测,首

级网每隔一个月复测一次,在雨季加大复测频率;塔楼内控制点在内控制点转换楼层

进行复测。观测时间安排在06:00-19:00时间段内。

(2)外业观测

观测前的准备工作:GPS网施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

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测站观测要求:天线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大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

取天线高一次,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

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

中不得在接收机旁使用对讲机。

观测中保证接收机工作正常,数据记录正确,每日观测结束后及时将数据转存至

计算机硬盘,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当天的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观

测数据在第二天及时补测。

中数据采取卡A

理教据采取知

教麻取就

数据输入及输出

图7-1-30GPS组网测量复核示意图

9.4观测记录

测前对各观测点进行编号。

记录观测时的时间(开始时间到结束时间)、天气、时段号。

经度与纬度应取至1分,高程应取至0.1m。

天线高应包括测前,测后量得的高度及平均值,均取至0.001m。

原始观测值按规定在现场记录完整,字迹清晰。

9.5数据处理

复测网基线解算采用广播星历,用LEICAGeoOffice6.0软件按静态相对定位模

式进行,采用多基线向量的双差固定解求解模式。以同步观测所构成的边连式异步网

做为基本构网图形对观测基线进行处理分析,检查基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删除工作

状态不佳的卫星数据,在卫星残差图上观察某个卫星在某个时段内的残差是否过大且

有明显的系统误差,删除该时段,不让其参与平差。对所有基线进行解算并进行精度

分析,基线网整体平差时对基线进行选取,组成同步环进行基线网平差。

1)基线向量同步环闭合差

复测控制网的基线均采用多基线整体解算的方式,而非单基线逐条解算的方式,

因而所有基线同步环闭合差均为零,故无须进行基线向量同步环闭合差的检验。

2)基线向量异步环闭合差

基线向量异步环闭合差也是检验基线向量网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在解算出

每一时段的同步基线向量后,以三角形作为构环图形,在不同时段间组成异步基线环,

并计算该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基线向量异步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Jna

w=干仍

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3)复测基线的长度校差应满足下式规定:

4)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标

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

关的精度信息等。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

度中误差的3倍。

5)监测塔楼摆动时将观测控制点平差后的数据记录并制成表格,按不同时间内

观测的变化数据制成变化曲线图,以下为假设的单个控制点位变化曲线图

_\L(X/Y向)

50

平均位置

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