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六课《老子》四章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2.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3.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1.先秦诸子散文在高考语文北京卷、浙江卷等试卷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2.“加强自我修养”“尊重自然规律”等话题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的命题方向。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课前预习结构图解概括主旨课上思辨拓展延伸积学储宝课前预习1.走近作者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2.熟悉作品《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老子》中的名句(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纯自自己而然、自然而然。(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译:想要收缩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止它,必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是所谓“幽微之明”。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以离开水之深处,国家的“利器”不可以明示于人。(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译: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译: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似懂而非懂;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它。(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译:最大的方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不能听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译:“道”产生一(气),一产生二(天地),二产生三(和气),三产生万物。(7)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译: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译: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有辩才的好像说话迟钝。(9)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译:罪恶最大的是多欲,祸害最大的是不知足,过错最大的是贪得无厌。(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译:灾祸啊,幸福就倚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里面。(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只是常帮助善人。(1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自然之道,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之道,是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以德报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了解背景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fúɡǔshānzhíyǒujīnpàn

行,同“形”,形貌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

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动词,表判断

指示代词,此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语气助词,用在句间,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语气

动词,做

介词,向、对

介词,被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介词,在某处、某时

动词,对动

词,抵挡

动词,把守动词,掌管动词,夸耀

名词,功绩

动词,讨伐,攻打

动词,砍伐课上思辨

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1.通读《

老子

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答:

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2.《

老子

四章》第1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答:

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了真正事实。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答:

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收到预期效果,但那是不能持久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任务二把握观点态度1.《

老子

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1)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2)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3)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4)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5)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6)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答:

(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结构图解概括主旨《〈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拓展延伸成功者做事常常未雨绸缪,在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已经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和结果。所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就是说“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成大事的人都是先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创造了大事业。干大事业者一定要谨慎,要遵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时间的磨炼,获得成功。【适用话题】“居安思危”“把握时机”“坚持”“谨慎”等。莫言:王安忆得诺贝尔文学奖,争议肯定比我小王安忆是当代最高产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勤奋几乎无人可及。她每天都在写作,在家里写,在会议期间写,在几万米的高空,照样写。对于王安忆的勤奋,莫言曾笑言:“你们要是有机会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她有多勤奋了,手特别硬,就像是毛毯厂的女工。”莫言的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女性:作家刘震云的祖母。刘震云的祖母年轻时是位割麦子高手,几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回头一看,男人们连一半都没割完,祖母的“秘诀”是:“下地之前,我就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直割到底,割的时候,中间不要直起腰来。”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王安忆的一段话恰好印证了这种“割麦子成功学”:“写小说就是这样……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铺展在面前的稿纸,就是她的麦田,她手中的笔就是镰刀。这位“69届初中生”弯下腰,挥着镰刀,从“小鲍庄”一路割来,不管烈日当空,还是“雨,沙沙沙”,她都从未停歇,不知不觉,她已走进了生命中最大的一块麦田——上海!她知道,在这“众声喧哗”的地方,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才能避免堕入这蚀骨的“海上繁华梦”。她直起腰,擦擦汗水,打量走过的路,连自己都不禁感到吃惊:我怎么割了这么多麦子?她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她的骄傲不是自我陶醉,在中国文坛,她的小说早已得到了一致的赞誉,用莫言的话说:“王安忆得诺贝尔文学奖,争议肯定比我小。”【适用话题】“坚持”“勤奋”“内心宁静”等。善用逆向思维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要有独到的敏锐眼光。当然,逆向思维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诡辩,它必须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必须合乎生活情理,并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有合理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为求新求异而陷入偏激、偏执和脱离实际的泥潭。从论述“相互欣赏的神奇作用”的角度,对成语“蜻蜓点水”进行逆向思维翻新,不少于100字。答:

示例:蜻蜓点一点水,湖就温柔地笑了。笑,不是轻蔑它的肤浅与软弱,而是赞赏,倾心于蜻蜓的美丽和高贵,醉心于蜻蜓浅尝辄止的活泼与顽皮。同样是赞赏,蜻蜓青睐湖的宁静致远、波澜不惊。两束赞赏的眼光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和谐与完美。积学储宝(一)课内文化常识古车中可以载人载物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

(yǐ),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圆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òu)。车轴是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叫軎(wèi)。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它的形状像个趴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

(二)课外文化常识

古代谦称、敬称、贱称【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