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老卡遗址石制品调查_第1页
黑龙江老卡遗址石制品调查_第2页
黑龙江老卡遗址石制品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老卡遗址石制品调查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和前苏联达成协议,在黑龙江省扎河(阿穆尔河)建立联合水电站。为使该工程如期进行,各项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都先期开展。在省政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直接指挥下,组成以省考古研究所业务干部为主,部分地市县文物干部参加的文物普查队,对黑龙江右岸水电站淹没区进行全面的文物普查。1989年5月~7月,进行第一期普查工作,范围包括大兴安岭地区所辖漠河、塔河、呼玛三县的沿江区域。根据需要,普查队以县域为单位分成三个分队。呼玛分队在三卡乡老卡村调查发现了老卡遗址。一、黑漠公路黑漠遗址遗址位于老卡村西北约200米处,北距三卡乡约4公里,西北至呼玛县城约70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6°54′,北纬51°7′(图一)。遗址坐落于黑龙江右岸高约5~10米的二级阶地上,东接黑漠公路154~153米处,距黑龙江约200米。遗址分布于台地的南坡,由东向西,地势渐高,呈南北长、东西宽形分布,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遗址保存较好,表面为耕土。其上间散有丰富的文化遗物。二、文化财产文化遗物均为石制品。共采集标本53件。石料以硅质岩、流纹岩为主,还有少量蛋白石和玛瑙。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一)流纹岩盘状石片石核3件。标本89HL:012,硅质岩单台面石核。为在同一台面向同一方向打片的简单石核。打击台面,从石片疤具有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明显、半锥体阴痕浅凹等特点看,打片系用锤击法。打下的石片较规整,有三角形、长条形、长方形等。从保留的诸多砾石面看,该石核为一利用很不充分的石核。长6、宽7.4、厚5.1厘米(图二:1)。标本89HL:013,硅质岩多面体石核。由不同台面向不同方向打片。从石核上遗留的石片疤看,打下的石片多为长方形。长3.2、宽5.6、厚7.6(图二:2)。标本89HL:04,流纹岩盘状石核,一面从边缘向中间渐凸且集中于一点,另一面略呈弧状,周缘锋锐。石核上遗留的石片疤痕较零乱,且不规整。由于有多处对称石片疤,该石核可能是锤击法和砸击法并用而形成的。长7.2、宽6、厚3.8厘米(图二:3)。(二)桂叶形硅质岩石片计35件。为锤击石片。多数形状不规整,少数呈长方形、三角形、长条形。石片长大于宽的较多。自然台面者2件,余为打击台面。有少量石片可归入长石片的分类中。以下选若干标本做一介绍。标本89HL:022,硅质岩,呈桂叶形。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明显,半锥体略凸。背面有三道棱脊。长5.8、宽3.5、厚1.9(图三:1)。标本89HL:035,硅质岩。呈长方形,通体扁薄。背面有单棱脊。长4.8、最宽3.1、厚0.5厘米(图二:5)。标本89HL:025,流纹岩。呈三角形,通体扁薄,背面有单棱脊。长3.1、宽3、厚0.6厘米(图二:4)。标本89HL:010,硅质岩。呈长条鸡冠状。背面有许多小石片疤。长9.5、宽3、厚1.8厘米(图三:4)。标本89HL:09,流纹岩,鸡冠状石片,象是从修整较好的盘状石核上打下的。长9.2、宽1.6、厚1.7厘米(图三:3)。(三)石石器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1、硅质岩石片图7砍砸器形体多较小,形状也不一。标本89HL:06,用硅质岩石片制成。近似梯形,器身扁平。劈裂面半锥体凸起,放射线清楚。由劈裂面向背面锤击修整成刃,加工粗糙,刃较钝。背面尚保存1/3的砾石面。刃缘有经多次使用而形成的崩裂痕迹。长12、最宽12、厚4厘米(图三:6)。标本89HL:07,系用硅质岩石片制成。近似船底形。向背面锤击修整成刃。背面留有许多零乱的石片疤。长8.6、宽6.4、厚3.2厘米(图二:6)。标本89HL:03,系用流纹岩石片制成,略呈梯形。顶端平直,侧边刃是向背面锤击加工而成,一边直刃,一边弧刃;底边弧状刃是向两面加工修整而成,刃较锐,刃缘有经使用留下的崩裂痕迹。背面有两道斜棱脊。长8.6、宽7.4、厚2.4厘米(图二:8)。标本89HL:02,系用硅质岩砾石块制成。呈半圆形,通体扁平。顶端和器身两面均保留绝大部分砾石面。向一面锤击修理成刃,刃缘有砸击崩裂痕。长9.4、宽6、厚2.2厘米(图二:7)。标本89HL:08,系用硅质岩砾石片制成。呈长方形,通体较薄。由两侧边分别向两面锤击修整成凹状刃和弧状刃。两面尚保留部分砾石面。长10.2、宽5.2、厚2.2厘米(图二:10)。2、双侧棱边刮削法刮削器计12件。均为未经修整而直接使用的小石片。使用痕迹明显。依刃缘可分单边刃和双边刃。单边刃刮削器3件。标本89HL:017,硅质岩,呈长方形,凹边刃。背面有两道斜棱脊。长3.6、宽2.8、厚1.1厘米(图二:9)。双边刃刮削器9件。多呈长方形。标本89HL:038,硅质岩。呈长方形,通体较薄。一侧边弧状刃,一侧边直刃。背面有一道棱脊。长5.3、宽2.8、厚0.5厘米(图二:13)。标本89HL:023,流纹岩。长条形。自然台面,刃缘较长。一侧边凹状刃,一侧边弧状刃。背面有一道斜棱脊。长6.3、最宽2.3、厚0.7厘米(图二:14)。标本89HL:030,流纹岩。呈长方形,通体较薄。两侧边刃较直。背面有两道棱脊。长4.3、宽2.6、厚0.5厘米(图二:12)。标本89HL:024,流纹岩。略呈长方形。两侧边刃较直。背面有一道棱脊。长4.5、宽2.4、厚0.8厘米(图二:11)。3、硅质岩石片尖状器2件。标本89HL:011,系用流纹岩石片制成。通体压制,横断面呈柳叶形,中间厚,边缘渐薄。一侧边弧状刃,一侧边直刃,并交汇集中于尖端。长6.2、宽3.7、厚1.1厘米(图三:5)。标本89HL:021,系用硅质岩石片制成。顶端和一侧边尚存有部分砾石面,其余部位均经压制修整。两侧边均修成弧状刃。可能是没修整成形就废弃的毛坯。长4.5、宽3.4、厚1厘米(图三:2)。三、其制作技术及工艺特点(一)当时人们对做石器的原料的认识有一定的选择性,基本上为硅质岩和流纹岩;打片多为锤击法,偶用砸击法和间接打击法;石片和石核中自然台面很少,多为打击台面;石片中少量可归类为长石片;石器多为石片石器,器类简单,形状较大者为砍砸器,较小者则为刮削器和尖状器;主要采用锤击法加工,且修整粗糙,以单向修理为主,且多向背部打击,已出现压制修整法。(二)昂昂溪大兴屯遗址是我省出土石器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与老卡遗址相比,其石器打片方法,二次加工方式已趋显进步:石片中石叶占有很大比例;间接打片法和压制修整法使用较多;刮削器和雕刻器形式多样,反映工具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石制品尺寸小,一些已接近典型的细石器;截断石叶和修整根部石器的发现表明存在镶嵌工具的技术。从呼玛十八站旧石器晚期遗址的材料看,其石制品属于典型的细石器传统产品,其所掌握的间接打片法和压制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石制品中有代表性的标本是经间接打制和压制修整而成的,即为大量的扇形、楔形石核,以及用长石片和石叶制做的各种工具,多数类别的工具均留有压制修整的痕迹。老卡遗址与之相比,其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式及石器工具的类别和专业化程度的原始性显而易见。(三)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匼河——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系统;另一个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系统。老卡遗址采集的石制品多为小型砍砸器、刮削器及小石片,这和匼河——丁村出土的三棱大尖状器、大石片砍砸器相差较大,而与峙峪、虎头梁等遗址出土的石器却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将老卡遗址归属为周口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