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局部(共211个)
L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
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烧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
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烧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燃化合物及
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燃气及少量非烧气和
数量不等的固态燃类和非燃类物质。
3.高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的原油。(关于高硫原油和低硫原油,(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陈昭年2022版本身有两种百分比分类)
4.低硫原油:含硫量小于1%的原油。
5.石油的储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
通过对原油加热蒸储,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假设干局部,每
一局部就是一个微分。
6.石油的粘度:是反映石油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参数,实质上是反映
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的大小。
7.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耀下产生荧光的特性。石油中只
有不饱和烧及其衍生物具有荧光性。
8.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肯定角度的性能。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狭义):岩石圈中以
煌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肯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肯定量凝析油的特别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
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
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
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别离,这种含有肯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
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油溶气:任意油藏内总是溶有数量不等的天然气,称之为油溶气。
15.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
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外表,在煤层
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化气。
16.致密地层气:主要指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广
义的致密地层气还包含煤层气,统称为非常规天然气。
17.伴生气(狭义〕: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溶气,广义上还包含
油气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紧密关系的
气藏气。
18.非伴生气:指那些与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
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
19.湿气:C+2>5%的天然气。
干气:C+2V5%的天然气。
20.天然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
密度的比值,或者说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同体积的天然气与空气质量
之比。
21.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地域内的地下水,包含油气层水和非
油气层水。狭义上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相互联通的地下
水,即油气层水。
22.吸附水:成薄膜状被岩石颗粒外表所吸附,在一般的温压条件下
不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
23.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一裂缝中,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
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的油田水。
24.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一裂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
动的油田水,也称重力水。
2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层相接触,且位于油气
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2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
外延。
27.同位素分储作用: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
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别离,或者说是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
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
28.同位素效应: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中,由于同位素
的分储作用,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其它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导致
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叫同位素效应。
29.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有不同组分的613c值变化连成曲线,称为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
第三章
30.储集层:但凡具有肯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在其中储存并渗滤
的岩层,称为储集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园地,是构成油气
藏的根本要素之一。
31.储集层的孔隙性:指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
育程度。
32.孔隙度: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33.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空隙)和
岩石体积之比。
34.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
的比值。
35.流动孔隙度: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
值。
36.储集层的渗透性:在肯定的压差下,岩石同意流体通过其连通孔
隙的性质。
37.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的通过其连通孔隙
的岩石。
38.非渗透性岩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速度
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称之为非渗透性岩石。
39.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
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响,在肯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
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40.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
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41.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
的有效渗透率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2.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
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43.毛细管压力曲线(压汞曲线):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
压入岩石的孔隙系统中,依据锁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
与汞饱和度的压力曲线。
44.排驱压力:是指压汞试验中共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45.饱和中值压力:是指非润湿相的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
力。与饱和中值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
称为中值半径。
46.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当注入汞的压力到达仪器的最gao
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47.油、气、水的饱和度:储集层的孔隙油、气、水充填,油、气、
水的含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饱和度。
48.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或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空隙,主要是
粒间空隙。
49.粒间空隙:碎屑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颗粒之间未被基质充填,
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50.机械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附和作用下岩石逐渐致密化的过
程。
51.压溶作用: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
溶化作用,造成颗粒间相互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52.胶结作用:是碎屑颗粒相互连接的过程。
53.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挡储集层中的炫类流体向上
逸散的岩层。
54.地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地域性非渗透性岩层。
55.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岩层,又成为局
部盖层。
56.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性岩层。
第四章
57.油气圈闭: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联合封闭的
油气低势区。
58.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
压力系统和油气界面,也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根本单元。
59.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
值,即有工业规模,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60.非工业性油气藏: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
价值,即没有工业规模,就成为非工业性油气藏。
61.圈闭的有效容积: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62.闭合度:圈闭的最ga。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圈闭可能
容纳油气的最大高度。
63.溢出点:圈闭能够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假设低于该点高度,
油气就要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溢出,是圈闭内有其溢出的起始点,又
叫最gao溢出点。
64.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
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所交切构成
的闭合区的面积。
65.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在肯定的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
力的那一局部储集层的厚度。
66.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的百分数。
67.油气藏高度: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正交距离。
油藏高度:假设有气顶时,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之间的正交距离。
气顶高度: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正交距离。
68.含油气边界: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界面的交线称作含
油气边界。其中与含油气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
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69.含油气面积:有相应的含油气边界所圈闭的面积,通常之外含油
气面积。
70.气顶: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密度分异,气总
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下面,在这种情况
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油环。
71.油气藏的驱动力:油气藏中的油气流到井口必须有肯定的压力,
这种驱动油气流出油层并经井筒到达井口的动力称之为油气藏的驱
动力。
72.构造圈闭:但凡储集层的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o
73.构造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燃类流体后,称为
构造油气藏。
74.背斜圈闭:储集层顶面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斜,
其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具有高油气概面
的水体或其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的闭合低势区。
75.背斜油气藏:单一背斜圈闭内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
就成为背斜油气藏。
76.断层圈闭:但凡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
的圈闭。
77.断层油气藏:单一断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
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78.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的操纵下,裂缝性储集层被非渗透
性岩层和高油气概面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概区。
79.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
和天然气后,成为裂缝形背斜油气藏。
80.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刺穿沉积岩层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
接以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1.刺穿构造:是指地下深处的岩体侵入到上覆沉积岩中而形成的构
造。
82.刺穿油气藏:在刺穿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即
成为刺穿油气藏。
83.地层圈闭:但凡储集层周围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变化,
被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4.地层油气藏:在地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即
成为地层油气藏。
85.岩性圈闭:但凡储集层因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周围或上倾方
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6.沉积圈闭: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因岩性变化所造成的岩性圈闭。
87.透镜型岩性圈闭:储集层周围均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
性圈闭。
88.上倾尖灭性岩性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
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89.成岩圈闭: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性圈闭。
90.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中的工业性油气聚集。
91.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
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2.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圈闭中聚集的工业性油气。
93.潜山油气藏:是指位于地域不整合面之下较老地层的凸起含油气
体。
94.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95.礁型圈闭: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一礁体,上方和周围
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6.礁型油气藏:礁型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就成为礁型油气
藏。
97.沥青封闭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岩层是由沥青组成的。
98.沥青封闭油气藏:沥青封闭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
气后就成为沥青封闭油气藏。
99.水动力圈闭:但凡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概面,或与
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
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100.水动力油气藏:水动力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成为水动力
油气藏。
101.复合圈闭: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
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102.复合油气藏:复合圈闭中聚集形成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
形成复合油气藏。
103.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但凡储集层周围或上倾方向由任一种构造
和地层因素联合封闭所形成的闭合低油气概区。
104.构造一地层复合油气藏:在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
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形成构造一地层复合油气藏。
105.构造一水动力复合圈闭:同103。
106.构造一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同104o
107.地层一水动力复合圈闭:同103。
108.地层一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同104o
109.水动力一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同103。
110.水动力一构造一地层复合油气藏:同104o
第五章
11L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局部
有机质。
112.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
质。
113.1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
藻质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原始H/C原子比高,一般为
1.5-1.7,而O/C原子比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
其热失重为65%,生煌潜力为0.4—0.7。
114.II型干酪根:是煌源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腐泥型,有机质主
要来源于水盆地中的浮游生物和细菌,有较高的H/C原子比,约为
1.3-1.5,较低的O/C原子比,约为0.1—0.2,其生煌潜力较高,热
失重为50%—80%,生煌潜力为0.3—0.5。
ii5.ni型干酪根:由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
香核和含氧基团,原始H/C原子比低,通常小于0.1,而O/C原子
比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以成气为主,其热失重为30%—50%,
生短潜力0.1—0.2o
116.剩余型(IV型)干酪根:具有异常低的原始H/C原子比,比值
低至0.5—0.6,而O/C原子比却高达0.25—0.3,含有大量的芳香核
和含氧基团,有机质主要为惰性组的氧化有机质和丝质碎片,能生成
少量的气,热失重小于30%,生燃潜力小于0.2。
117.地温梯度:地壳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温度的增加值。
118.门限温度: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煌时所对应的温度值。
119.门限深度: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炫时对对应的深度值。
120.未熟一低熟油:指全部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
熟的非常规油气,包含生物甲烷气生煌顶峰之后,到达干酪根晚期热
降解大量生成石油之前,经由不同的生煌机制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
煌和气态燃。
121.煤成油: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
用的同时生成的液态烧类。
122.有机成因气:指分散的沉积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在其成岩成
熟过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热解作用形成的以烧气为主的天然气。
123.生物成因气:有机质在复原环境下,主要由微生物降解、发酵和
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也包含局部早期低温降解
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数量不等重燃气。
124.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
然气,主要包含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125.煤型气:指腐殖煤及腐殖型煤系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
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
126.煤系:又称含煤岩系,是指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
127.无机成因气:是指与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地幔及岩浆热液活动有
关,沿深大断裂上升至沉积圈中的天然气,其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或
各组分均是无机成因的。
128.崎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
集的烧类的细粒沉积。
129.燃源岩系:在肯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
煌源岩与非炫源岩的岩性组合。
130.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煌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
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
是地和气有效加热时间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
131.镜质体反射率:也成镜煤体反射率,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
数,且具有不可逆性,也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正确参数之一。
132.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
成,其碳骨架在经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133.油气地球化学比照:从广义上说应包含油油比照,油岩比照,气
气比照,气岩比照,油气岩比照和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中油岩比照
和气岩比照是核心问题。
第六章
134.油气运移:是指地壳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
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
135.油气初次运移:指油气在燃源岩中的运移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
的运移,其为油气脱离燃源岩的过程,是炫源岩内的运移,又称排烧。
136.比外表: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外表的总和。
137.润湿性: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指液体在外表分子力的作用下在
固体外表流散的现象,一般用在固体外表分散流体所需要的功来度
量。
138.毛细管压力: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上,由由于两边
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较大的流体压力,毛细管中的这
种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
139.孔隙流体压力(地层压力):是指作用在岩石或地层孔隙中流体
上的压力。
140.异常地层压力: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
141.异常高压:烧源岩由于其岩性致密,成岩压实过程中由于排液不
畅普遍造成异常地层压力的现象。
142.剩余压力:指发生在正常压实过程中的异常高压力。
143.构造应力:指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地应力,或者是由于构造
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
144.连续烧相:是指油气呈游离的连续油气相从炫源岩渗流排出。
145.排燃效率:是指炫源岩排出燃的质量与生成炫的质量的百分比。
146.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在原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的运载层以后沿
储集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广义的二次运移泛指
油气脱离母岩后所发生的一切运移,包含已经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
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再运移。
第七章
147.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包含单
一圈闭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
148.充注:油气不断进入圈闭有效空间的过程。
149•生储盖组合:指炫源岩、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150.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炫源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本身具有良好
的性能,同时它们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匹配,有利于油气的高效输导,
富集和保存,形成大油气藏,有利于勘察和开发。
151.〔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最正确组合型式:输导能力和效率最gao
的组合型式,表现为生储盖的时空跨距和生运聚作用的连续性。
152•时空跨距:是指在一个生储盖组合中,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
彼此在地质时代和空间剖面上的距离间隔距离。
153.燃源岩的最正确厚度:是从生储盖组合这一角度,考虑单层连续
沉积的烧源岩在多大的厚度范围内具有最gao的排燃效率。
154.最正确生储比率:是指燃源岩与储集层在地层单元中厚度的最正
确比率。
155.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
156.煤层气藏:主要指煤层中甲烷相对富集具有工业价值的层段或部
位。
157.油气藏的破坏:是指由于外界地质条件的变化,原来形成的油气
藏逐渐消亡的地质过程。其最终结果是油气藏在三维空间上不复存在
或局部残存,油气藏中的油气完全逸散或局部残留变质。
158.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有选择地消耗某些烧类成分。该过程大体
上按正构烷短、异戊间二烯烷烧、低环的环烷煌和芳香煌的顺序先后
发生。在有氧条件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强烈,结果造成原油在降
解前后成分有很大变化。
159.水洗作用:是在地下水沿油水界面运移的过程中,溶化原油中某
些易溶的成分,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总体上轻煌比重煌更易溶
化,由此使原油的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160.油气藏的再分布:假设油气藏中的烧类流体在新的环境下分布发
生某种改变,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油气藏,称为油气藏的再分布。
161.油气地表显示:是油气藏遭破坏后的油气再运移,或未经成藏的
油气直接从煌源岩沿通道运移至地表的产物,可以有气态燃、液态燃、
和固体沥青三种相态和产出。
162.宏观油气显示: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地表油气显示,通常是油
气沿断层或储集层直接运移到地表或是含油气层被剥蚀出露地表的
产物,有油苗、气苗、含沥青岩石。
163彳散观油气显示:只能用仪器检测的油气地表显示,通常是由天然
气扩散或油气的微渗漏所形成的。
第八章
164.地貌盆地:指被天然高地所围绕的陆地外表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165.沉积盆地:指在地球外表具有相当厚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
166.构造盆地:是受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而形成的盆地。
167.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烧要素、成炫过程,并已经发生具有工业
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68.前陆盆地:是指位于线性收缩造山带前缘和相邻稳定克拉通之间
的狭长盆地。
169.山间盆地:是指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
170.含油气系统:一个包含有效燃源岩及其相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
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
171.有效燃源岩:是指正在大量生排烧或在过去某一地质时期曾经大
量生排过燃的原岩。
172.裂谷:是指由于整个岩石圈减薄和受到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并且
常常是一侧为正断层限制的断陷盆地。
173.油气聚集带:是指受肯定地域地质条件操纵的油气田带,其中各
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
件。油气聚集带的范围相当于盆地内的三级构造单元,但不是盆地内
全部的三级构造单元均能形成油气聚集带。
174.油气田:是指肯定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综合,该产油气面积
可以是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操纵的地质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
因素所操纵的复合的地质单位。
175背斜型油气聚集带:指油气田带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其中油气
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操纵。
176.肯定的产油气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
面积。
177.构造型油气田:指产油气面积上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所操纵的含油
气面积。
178.地层型油气田:指在地域均斜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因素所
操纵的含油气面积。
179.复合型油气田: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深度的油气藏受构
造、地层、水动力诸因素中的两种或多种因素操纵的油气田。
180.油气资源:指蕴含在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181.油气储量:指已经探明或根本为人们所了解操纵的,在现有的经
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局部油气数量。
182.油气资源量:指依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
可能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
183.探明地质储量: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
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地质储量,
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184.操纵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
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
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185.预测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或
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察价值,可能存在的油气藏,
估算求得、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86.潜在原地资源量: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觉的、有利含油
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依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纳
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7.推测原地资源量:主要在地域普查阶段或其他勘察阶段,对有含
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的油气聚集体,依据地质、
物化探及地域探井等资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8.原生油气藏:指燃源岩及相邻近或肯定距离内的储集层中,油气
第一次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第九章
189.油气资源评价:指计算或分析某一特定地域地下油气富集量的过
程,主要答复该特定地域内有无油气?有多少?分布状况如何?能否
勘察开发?是否值得勘察开发?如何进行勘察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190.含油气大区评价:是一个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
察规划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分析含油气大区的含油气特征与比照选
择,包含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资源量预测和经济决策分析三局部。
191.盆地评价:是地域性评价的根本单元,是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
定中期战略规划而进行的评价工作。
192.区带评价:是盆地勘察开展到肯定阶段后自然产生的,适宜局部
评价和预测的分析方法。
193.区带:是盆地的同一地域内有相同成因联系的全部圈闭或潜在勘
察目标的总和,是盆地内油气聚集的根本园地,是为了适应局部油气
勘察和评价而产生的过渡性地质单元。
194.圈闭评价:是各级油气资源评价中体、最实际的工作,也是勘察
阶段的最终目标,其目的在于拟定勘察井位,直接发觉油气田。
195.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以地质概念模型为根底,通过各种定量参数
的分析研究,用数学模型或者用推理求解的方法,针对各种勘察目标
进行评价,使其逼近客观实际,以求得评价的系统性结果。
增补:
196.甲烷水合物:在特定的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容纳水分子
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固体水合物,又称固态气体水合物,
多呈白色、浅灰色,通常以分散状的颗粒或薄层状的集合体赋于沉积
物之中。
197.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
有选择性溶化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
分成假设干局部,每一局部就是一个组分。
198.系列圈闭: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洞察及研究
- 知识付费培训骗局案例课件
- 2025年高级焊工试题及参考答案
- 铁岭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预警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运营培训会课件
- 知识产权贯标培训心得课件
- 钻孔机wedo课件教学课件
- 知识产权维权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师培训直播平台课件
- 麦当劳营销策略分析及对策建议定稿
- 全陪导游工作流程
- 2025年心理辅导:声音疗愈《听听声音》课件设计
- 2025年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样本(2篇)
- 变化与更新-2025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树懒生活fine-202501
-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设备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 《柴油机的维护保养》课件
- 4S店企业职业卫生培训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手册
- 拆迁工程成本控制方案
-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和诊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