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闵行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

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练习卷共8页,满分150分,练习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

I.按要求填空。

(1),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子曰:“,o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我们写作文也应像司马迁所说的“,”,描写寻常事物应有博大的意旨,

列举事例浅近而表达意思深远。

【答案】①.三顾频烦天下计②.质胜文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⑤.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频烦”“野”“指”“迩”“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之需,这就决定了它一定会成为竞争对手的博弈工具

凡事一到生存关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一旦不虞,粮食就一定会

成为战略武器。

①何况国际博弈已告诉我们不能天真

②就是对我们的警醒

③只要对手具备这种能力

④不管对手眼前愿不愿使用

A.③④②①B.③②④①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

(2)上海大观园要重修潇湘馆,想悬挂一幅书法作品,下面诗句最适合放在馆内的一项是()

A.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瑾花稀B.寒塘鹤影竹林静,一夜秋雨落叶声

C.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D.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答案】(1)C(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题干中,空前尾句“竞争对手的博弈工具”的关键词承接选项只有③④,而④③②的不管……只要……

就……构成条件关系,加之空后首句“凡事一到生存关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进一步阐释①句"不

能天真”,故而排序为④③②①。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

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

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儿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

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

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后颦颦居此处,黛玉喜竹,竹性衬其人性,“斑竹一只千滴泪”,正适合“潇湘

妃子”以泪洗面,多愁善感的性格。

A.句意: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

光。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此句竹在田园,颇合李纨居住稻香村之韵致。

B.此句竹静,颇合黛玉心境,“寒塘鹤影”为云丫头(史湘云)与黛玉联诗所作“寒塘渡鹤影”一句,时

黛玉思忖后吟出“冷月葬花魂”,自是断人肝肠。后句“一夜秋雨落叶声”便是点睛了,书中第四十回,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

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

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这“雨声”就

和潇湘馆后院的芭蕉呼应上了,“秋雨梧桐叶落时”,“雨打芭蕉”离人泪。

C.此句竹处“负郭依山”不符潇湘馆地势,“万竿如束”与书中“千百竽翠竹”也有夸张,故不适合。

D.此句竹生迅猛,志在“攀高”,不合黛玉之性情,却似言凤姐、探春一般的“女中豪杰”。

故选Bo

二阅读70分

(~)(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凝视与被忽视的骗手群体

郑少雄

①自外卖经济兴起以来,外卖骑手群体就持续成为公共舆论、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关注对

象。

②社会对外卖骑手群体异乎寻常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笠也宛日。福柯把“凝视”这一观看形式看作

现代社会一种有形、具体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形式和软暴力来讨论。厄里指出“凝视指的是社会建构而成的

观看或审视方式”。还有研究者提出,凝视导致了凝视对象的行为和自我认知改变,凝视对象也逐渐开始

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凝视主体共同形成了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

③某学术平台组织了一场研究者、社工行动者和外卖骑手代表之间的公开对话。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

提及骑手被压榨、剥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肺手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

观、给付及时、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取更高现金收入。他还

举了一个很尴尬的例子:“有一次我去一个商场取餐,当我拿着那份餐走到扶梯口的时候,扶梯上面有三

个年轻人。他们本来站得挺乱的,突然间就站成一排了,然后看了我一下。我真的很尴尬,我不着急,但

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兄弟,快,我让开,你快走,你快跑'。我不想跑!我只想慢慢地走,我不着急,我

就拿着一个订单。但是我很尴尬,没办法,就提着外卖跑了。”

④外卖骑手话题的产生与热议,与民国早期知识界对人力车夫的关注十分相似。1918年蔡元培提出“劳

工神圣”概念,他所说的“劳工”指的是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广义劳动者。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劳工已经逐渐专指工人群体,且由于其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命运而逐渐成为需要被认识和研究的“劳工问

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就被构建为“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的双重载体。人力车夫与外

卖骑手共同被凝视,不仅是因为他们深度卷入日常生活,更源于他们契合了各自时代的文化景观和社会思

潮,充分证明外卖骑手是一个被选择、被建构的议题。骑手议题是历史上劳工问题的当代再现。

⑤与被凝视相伴而来的是被忽视的主位视角,缺乏从主位视角探究外卖骑手的自我认同和人生定位的

研究。实际上,至少八成以上骑手不认为平台企业的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崎手从事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

阶层上升效应相对偏低,五成骑手认为自己在未来六个月内有可能失业,觉得骑手是一份不稳定的职业。

可见,骑手是一个阈限型的职业。

⑥但个人和社会生命周期中困境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恰恰需要阈限型工作来提供兜底性的实践空间。

驹■手工作给了普通人等待重启但不必停下脚步的缓冲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崎手等零工职业被称为“就业

蓄水池”。2020年外卖骑手正式以“网约配送员”名称纳入职业分类目录,也表明国家将这一阈限型职业

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⑦我们需要重构从局限在工人阶层身上的“劳工问题”回到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劳工神圣”的整体

性思路,劳工神圣意味着所有广义劳动者都得以自主地实现蔡元培所说的“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

事业”,哪怕仅仅是送出一份外卖。

(有删改)

3.第②段中“凝视氛围”指的是

4.以下人物不属于“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双重载体的一项是()

A.包身工芦柴棒B.推销员格里高尔

C.售货员张秉贵D.人力车夫祥子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外卖骑手成为多个领域重要关注对象才导致外卖经济的兴起。

B.外卖骑手主动放弃社会保障说明他们无视“被压榨”的现实。

C.骑手议题的出现可能和知识界的关注以及文学作品构建有关。

D.骑手不认为平台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可见其主位视角被忽视。

6.第⑤段得出“骑手是一个阈限型的职业”这一结论的隐含前提是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网约配送员平均年龄31岁,90后占比47%。2020年某外卖平台的大学生网约配送员占比接近

两成,另一外卖平台大专及以上学历网约配送员占比达到24.7%。对网约配送员这种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现

象,有人感到担忧。

请根据文章⑥⑦两段内容分析这种担忧是否必要。

【答案】3.凝视主体(社会)对凝视对象(骑手群体)的关注和凝视对象(骑手群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的多

重凝视的网络空间。4.C5.D

6.阈限性职业是和平台关联不大、上升效应偏低、就业不稳定的职业。

7.无必要。外卖等零工职业是就业蓄水池(人才储备);国家已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可以提供兜底

性的实践空间(就业缓冲);体现了“劳工神圣”(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肯定劳动价值;肯定人生价值意义

多元化)。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联系上下文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一般的做题方法:加点词含义=定词性+找主语宾语+近义词替换+

上下文。

加点词“凝视氛围”位于第二段首句,故而其具体所指在后文,明确名词性定位后,找到动词凝视的主客

体,即凝视主体(社会)和凝视对象(骑手群体);提取句子为“福柯把‘凝视’这一观看形式看作现代社会

一种有形、具体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形式和软暴力来讨论”,注意关联词“还”表明答案还有更深层次的内

容,即凝视对象(骑手群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还有研究者提出,凝视导致了凝视对象的行为和自我认

知改变,凝视对象也逐渐开始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凝视主体共同形成了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氛围”

的语境义是指网络空间。

因此概括为:凝视氛围是凝视主体(社会)对凝视对象(骑手群体)的关注和凝视对象(骑手群体)主体能动性

的发挥形成的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在原文第四段,“1918年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概念,他所说的‘劳工'

指的是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广义劳动者……成为需要被认识和研究的‘劳工问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

人力车夫就被构建为‘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的双重载体”,据此可知“神圣”指向劳工在群体概念

上的被重视,“问题”指的是劳工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命运,两者构成了劳工在精神与现实之间极度撕裂

的存在体验。

A.包身工芦柴棒与D.人力车夫样子皆是旧中国备受压榨的劳工,B.推销员格里高尔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处

于底层的“打工人”,都具有以上的双重属性,符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唯有C.售货员张秉贵是新中

国的具有崇高理想与光荣使命的劳动者。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外卖骑手成为多个领域重要关注对象才导致外卖经济兴起”错。原文第一段“自外卖经济兴起以来,

外卖骑手群体就持续成为公共舆论、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关注对象”,据此可知,外卖经济的

兴起才导致外卖骑手成为多个领域重要关注对象。此处属于因果倒置。

B.“外卖骑手主动放弃社会保障说明他们无视‘被压榨'的现实”不符文意.原文第三段

“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及骑手被压榨、录IJ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骑手工作很

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给付及时、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

取更高现金收入”,据此看出主动放弃社会保障为换取更高现金收入,对“被压榨”的现实他们只能是无

奈的,而不是“无视”。

C.“骑手议题的出现可能和知识界的关注以及文学作品构建有关”不符文意。原文第四段“1918年蔡元培

提出‘劳工神圣'概念,他所说的‘劳工’指的是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广义劳动者。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二

十年代,劳工已经逐渐专指工人群体,且由于其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命运而逐渐成为需要被认识和研究的‘劳

工问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就被构建为‘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的双重载体”,据此看

出,知识界的关注以及文学作品构建是人力车夫议题的出现原因,此处混淆了当今骑手议题与民国人力车

夫议题的出现原因

D.“骑手不认为平台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可见其主位视角被忽视”符合文意。第五段“与被凝视相伴而来

的是被忽视的主位视角,缺乏从主位视角探究外卖骑手的自我认同和人生定位的研究。实际上,至少八成

以上骑手不认为平台企业的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觉得骑手是一份不稳定的职业”据此看出,骑手主位

视角被忽视是该段论点,骑手不认为平台辉煌与否和自己相关是段后分析论证,构成因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三段论推理”的考点。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缺

少任何一部分就无法构成三段论推理。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常把三段论中的

某些部分省去不说。但是“省去不说”不等于可“废除”。因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原则上不

能够省略任何一个。

本题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为:阈限性职业具有XXX的缺点(大前提),骑手职业也具有XXX的缺点(小前

提),所以骑手是一个阈限性职业(结论)。

第五段,省略了大前提,也就是隐含前提,列举了骑手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得出骑手是一个阈限性职业

的结论。故而,根据骑手面临问题指出阈限性职业具体存在的问题,即隐含前提是:阈限性职业是和平台

关联不大、上升效应偏低、就业不稳定的职业。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六段提到“但个人和社会生命周期中困境的出现是不可预测的,恰恰需要阈限型工作来提供兜底性的实

践空间……也表明国家将这一阈限型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据此看出外卖等零工职业是就业蓄水

池(人才储备);国家已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可以提供兜底性的实践空间(就业缓冲);国家已将

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第七段提到“我们需要重构从局限在工人阶层身上的‘劳工问题’回到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劳工神圣’

的整体性思路,劳工神圣意味着所有广义劳动者都得以自主地实现蔡元培所说的‘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

他人的事业'”,据此看出体现了“劳工神圣”的思想(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肯定劳动价值;肯定人生

价值意义多元化)。

由此可见,材料中对网约配送员这种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现象感到担忧没必要。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顶草帽被春天的桃花砸伤

毛云尔

①L坡上,破土而出的草木还是一副浅浅的样子。从草木铜钱一样大小的斑驳阴影里,传来了蝉的叫

声,此起彼伏。那是身体嫩黄的新生的蝉,因为害怕渐趋强烈的四月的阳光,或者,缘于少见世面的羞涩,

总是躲躲闪闪地将嫩黄的身体贴在某片叶子——比如毛茸茸的黄豆的叶子——的背后。这片并不阔大的叶

子,就成了蝉的一顶草帽。戴着一顶草帽的蝉,在阳光下面快乐而羞涩地歌唱着。这情形,和你的姐姐多

么相似。

②和往常的早晨一样,父亲一个劲地催促着大家。父亲想趁着早晨的露水未干,将对面山坳的土地锄

一遍草。母亲第一个从屋檐下走出来,手里提着一只笨重的瓦罐,里面装着的是一个上午的茶水。接着,

姐姐戴着一顶草帽从屋檐下走了出来。然后就是你,满脸慵懒的神情,一副还没有睡醒的样子。

③姐姐头顶上的草帽一下子就吸引住你的目光。这是昨天傍晚时分姐姐刚买回来的一顶草帽,你还记

得当时的情景。在村子西边的小杂货店里,几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旁若无人地挑剔着,最后,各自手中有

了自己满意的草帽。那是金黄的麦秸编织而成的草帽。

④现在,一顶金黄的草帽戴在姐姐头上,仿佛头顶着一块金黄的麦地。你不由地嫉妒起来。你央求父

亲,你也要一顶草帽,父亲拒绝了你,理由很简单,一个男孩子根本不需要草帽,一如初中毕业那年父亲

对姐姐说一个女孩子不需要读书一样。初中毕业那年,姐姐就没有再去学校读书。

⑤你清楚地看见了草帽下面姐姐一闪而过的笑脸。一顶草帽就让姐姐笑了起来。你想起那年姐姐辍学

的情景,她紧紧地闭着嘴唇,她瘦小的胸脯在压抑中起伏着,那是一个人在悲痛欲绝的时候才拥有的样子。

现在,姐姐笑了,原来她是一个多么容易满足的人,一顶草帽给她带来了的慰藉,并且一顶微不足道的草

帽还似乎抵消了曾经的伤痛。

⑥你们在一条通往山坳的小道上走着。你听见草帽下面传来了姐姐的歌声,这时,山坡上的蝉也叫了,

两种声音仿佛两条宽窄不一的河流,却很和谐地汇合在一起。头顶上,风不紧不慢地吹拂着,草木的叶子

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覆过去,姐姐头顶上的草帽一会儿左边高一会儿右边低,让人觉得,风在弹奏着她们,

而蝉和姐姐的歌声,便是风撒落的一地音符。

⑦在山坳,毛茸茸的黄豆已经有半尺左右高了,过不了多久,蓝白两色的细小花朵,就会一夜之间缀

满枝头。父亲母亲忙不迭地开始锄草,姐姐的身影也湮没在黄豆里。湮没在黄豆里的姐姐就像一只蝉。

⑧山坳一片静寂。只有蝉的声音,此起彼伏。你在一片毛茸茸的豆叶背后捉到一只蝉,那些源源不断

的或忧伤或喜悦的声音就是从嫩黄色的身体里流淌出来的。你惊讶这小小的身体里怎么盛得下这么多的忧

伤与喜悦呢?你知道,五月将尽的时候,一只蝉就会长大,它的声音不再流水一样清澈,变得嘶哑,粗砺。

而这一切变化,似乎是转眼间发生的事情。

⑨在你的记忆中,也似乎是转眼之间,那伫立在豆她中央,头戴一顶金黄草帽的姐姐骤然从十五岁长

大到十八岁,并且在父亲和母亲的安排下嫁人了,不久就做母亲了。做了母亲的姐姐不再羞涩与躲闪,她

大声呵斥着那些不听话的猪,不听话的鸡,以及不听话的孩子。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不听话的鸡和不听话

的猪,常常让她声嘶力竭。

⑩而当年那顶草帽还在。那金黄的颜色褪尽了,翘起的帽檐软塌下来,如同一只蝉的翅膀折断了。一

顶草帽和一把废弃的锄头、一只摔破的瓦罐一起,蓬头垢面地呆在一个不起眼的墙角落里。父亲说:一顶

麦桔编织的草帽最怕雨了,姐姐的草帽之所以这样,是被雨淋湿了的缘故。多年前的那个上午,好端端的

天气骤然变化了,天空中出现了下雨的迹象。姐姐和你拼命地往家里跑,可是,人的脚步哪有雨的速度快

呢?刚到村口那株槐树下的时候,雨就撵上来了。四周响起雨点砸在泥土和树叶上的声音,而头顶上,你

只看见五月的槐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所以你认为,是槐花,是那些槐花一样的美好事物,从高处往下坠落,

不小心将一顶麦桔编织的草帽砸伤。

⑩寸过境迁,已经没有谁还念念不忘一个女孩子戴着草帽在豆地里出没的情景。

溺来,父亲为了做一个稻草人,将姐姐曾经戴过的被遗弃在墙角落里的草帽重新翻了出来。这顶受

伤的草帽找到了归宿似的,戴在稻草人头上,被风日复一日地撕扯着,最后烂在弥漫着腐殖质气息的泥土

里——那簇拥着金黄麦秸的地方,那绽开着蓝白两色花朵的地方。

(有删改)

8.文章第①段对“山坡上”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9.第⑨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讲述,请简析其在构思上的妙处。

11.文章的标题新颖而又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8.交代了劳动的场地,自然地呼应文中给豆地锄草的情景,写蝉顺势引出年少时的姐姐,呼应标

题。

9.六个“不听话”(以间隔反复的形式)写出姐姐生活的疲惫、重复状态;“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等

词语形象地写出姐姐的变化(不再羞涩、躲闪,声音不再清澈,变得嘶哑、粗糊):用猪、鸡、孩子这些来

描绘姐姐生活的琐碎、真实。

10.“你”就是弟弟,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见证了姐姐形象和命运的变化,更加真实;以和“你”对话

的形式展开,有利于“你”和读者的反思,表达出歉疚、忧伤等复杂情感。

11.槐花是轻盈的,用“砸”,形成反差,颇有意味,用槐花砸伤草帽,新颖别致,能引起阅读兴趣,表面

上草帽变黄、变软是因为槐花飘落,实际是雨造成的;槐花的飘落、草帽被砸伤都暗示了姐姐命运的变化,

美好的事物的消失;“春天”象征着姐姐美好的青春时光,标题不直接说雨砸坏了草帽,委婉含蓄,引发

思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第①段“山坡上,破土而出的草木”“蝉的叫声,此起彼伏”“那是身体嫩黄的新生的蝉”“毛茸茸

的黄豆的叶子”“戴着一顶草帽的蝉,在阳光下面快乐而羞涩地歌唱着”等,写出了山坡上的风景。而从后

文的描述中可知,这个山坡是“我们”劳动的地方,自然地呼应后文中给豆地锄草的情景。而“这情形,

和你的姐姐多么相似”,则通过描写蝉顺势引出年少时的姐姐,从而呼应标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②段画线句“她大声呵斥着……”主要写了嫁人做了母亲的姐姐不再羞涩与躲闪。与前面“戴着一顶草

帽的蝉,在阳光下面快乐而羞涩地歌唱着。这情形,和你的姐姐多么相似”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姐

姐嫁人后的变化。通过“不听话的猪,不听话的鸡,以及不听话的孩子。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不听话的鸡

和不听话的猪”这六个“不听话”(以间隔反复的形式)写出姐姐现在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疲惫、重复

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喧嚣与无奈;“大声呵斥”“声嘶力竭”等词语形象地写出姐姐的变化,她己经成为

了一个农妇,没有了少女时的羞涩、躲闪,声音也不再清澈,这一段话形象地写出了姐姐的变化;同时,

此处用猪、鸡、孩子这些来描绘姐姐生活的琐碎、真实,非常形象生动,对读者具有冲击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称特点的分析能力。

“这情形,和你的姐姐多么相似”“你清楚地看见了草帽下面姐姐一闪而过的笑脸。一顶草帽就让姐姐笑

了起来。你想起那年姐姐辍学的情景……”通过以上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文章里的“你”就是弟弟,弟弟

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见证了姐姐形象和命运的变化,弟弟的所思所感都是有的放矢,不是空泛的抒情,

从而让文章更加真实。

“四周响起雨点砸在泥土和树叶上的声音,而头顶上,你只看见五月的槐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所以你认为,

是槐花,是那些槐花一样的美好事物,从高处往下坠落,不小心将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砸伤”,以和“你”

对话的形式展开,“你”具有双重功能,既指文中的弟弟,也造成了作者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效果,将读者

带入现场,有利于“你”和读者的反思,表达出歉疚、忧伤等复杂情感。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一顶草帽被春天的槐花砸伤”,新颖别致,一顶草帽怎么会被槐花砸伤呢?这显然违背了读

者的日常认知,这样就让读者产生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动力。

结合文章内容“父亲说: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最怕雨了,姐姐的草帽之所以这样,是被雨淋湿了的缘故”

可知草帽变黄是雨水的原因,并不是槐花的原因。而标题偏要说草帽是被春天的槐花砸伤的,槐花是轻盈

的,用“砸”,形成反差,颇有意味。

“这顶受伤的草帽找到了归宿似的,戴在稻草人头上,被风日复一日地撕扯着,最后烂在弥漫着腐殖质气

息的泥土里一一那簇拥着金黄麦桔的地方,那绽开着蓝白两色花朵的地方”,通过这一句可知,标题中“槐

花的飘落”“砸伤”“草帽”都具有暗示意义,槐花的飘落、草帽被砸伤都暗示了姐姐命运的变化,美好

的事物的消失;“春天”象征着姐姐美好的青春时光,标题不直接说雨砸坏了草帽,而是说槐花砸伤草帽,

具有暗示的含义,委婉含蓄,引发思考。

(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九日

(唐)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②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注]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②萸房:这里指茱萸。

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体诗选粹》B.《乐府诗集》C.《唐宋格律诗选》D.《唐人绝句选》

13.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深沉低婉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案】12.C13.D

14.“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颔联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

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颈联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

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

全诗多种情感交织,复杂而深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第二、四、六、

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作者崔善为是唐代诗人,此诗共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押“an”韵,据此可推断可选入《唐

宋格律诗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

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

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因此全诗呈现出深沉低婉

的风格。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全诗多种情感交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首联和颔联“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已是季

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由此看出,对

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霜浓雄鹰难以飞远,雾重鸿雁难以飞翔。由此看出,诗人借鹰击长空

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尾联“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非常凄清悲凉,毫无喜庆的兴致。

由此看出,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蓝理,字义山,福建漳浦人。少桀鳌,膂力绝人。集族人勇健者击杀海寇卢质,诣吏,欲因以为功,

吏疑亦盗也,系之狱。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悉终系者,令赴藩下授职。理间道走仙霞关诣康亲王军降,

为乡导,破叛军于温州。

②二十一年,提督施琅征台湾,知理英勇,奏著右营游击领舟师,部议格之,特旨允行。琅令理当前

锋,诸弟瑶、暖、珠皆从。郑克境令曾遂等率众数万迎敌,战舰蔽海。理督兵与战,遂发炮,弹掠理而过,

理仆,遂遥呼曰:“蓝理死矣!”瑶扶理起立,理亦呼日:“蓝理在,曾遂死矣!“呼刀,族子法以授理,

见理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暖傅以衣,珠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琅过

理舟慰劳之,舟胶浅沙,敌舰环围之。理闻,赴援,书姓名舟篷上,敌惮理,为稍却。追击,大败之,遂

克澎湖。台湾平,叙功,仍授参将。

③未几,丁父忧。服阕,诣京师,召至御前,问澎湖战状,命解衣视其创,慰劳甚至,超授陕西神木

营副将。寻擢宣化镇总兵。四十二年,复移天津。赐花翎、冠服,并御书榜日“所向无敌”赛焉。四十三

年,以旧伤疾作,乞解任,温旨慰留,遣御医诊视。理以畿辅地多荒洼,请于天津开垦水田百五十顷,岁

收稻谷,民号曰“篮田”。五十四年,以病回京,寻卒。

④理性率直。官福建提督,政行于乡里,捕治盗贼,遂及诸豪家。修桥梁,平道路,率富民钱,益积

怨。泉州民绘虎为榜,列理诸累民状,以是得罪。上念其旧功,终殆全之。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八》,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悉纵系者()(2)超授陕西神木营副将()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部议格之,特旨允行()

A.阻止B.纠正C.推究D.抗拒

(2)上念其旧功,终将全之()

A.崇尚B.怜惜C.夸耀D.庄重

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集族人勇健者击杀海寇卢质,诣吏,欲因以为功,吏疑亦盗也,系之狱。

18.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

19.第②段是怎么表现蓝理英勇的?请作分析。

20.文末说“上念其旧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蓝理的“旧功”。

【答案】15.①.释放②.提拔、擢升,或越等(授官);破格,跨级提拔,破格提拔,破例。

16.①.A②.B

17.聚集勇敢强健的同族人攻击杀死海寇卢质,到官吏那里去(告诉他),想借此作为功劳,官吏怀疑他们

也是盗贼,把他们关进监狱。

18.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

19.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具体事例,直接写蓝理战斗的英勇。通过描写敌人看见舟篷上蓝理的姓名就

害怕后退,侧面表现其英勇。

20.①做向导,助破叛军;帮助朝廷在温州击破叛军②为前锋,击沉敌舰;③援施琅,攻克澎湖;④开荒洼,

成为蓝田;关心百姓,开垦水田,年收稻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纵”,释放。句意:把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了。

(2)“超”,提拔、擢升,或越级(授官)。句意:越级(破格)提拔为陕西神木营副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格”,阻止。句意:中央商议后阻止这件事,皇帝下特别诏令允许施行。

故选A。

(2)“矜”,怜惜。句意:皇帝念及他功勋卓著,最终怜惜而予以保全。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族人勇健者”,定语后置句,“勇健者”做定语修饰“族人”后置了,应是“勇健族人”,勇敢强健的

同族人;“击杀”,攻击杀死;“诣”,至必“因”,凭借;“系”,捆绑。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蓝理高呼着杀贼,指挥军队进军,攻击并击沉了两艘敌舰,敌人大败。

“理呼杀贼”表意完整,是说“蓝理高呼着杀贼”,其后断开。

“击沉敌舰二”是“麾兵进”的结果,要与前面断开。

“敌大溃”是最后结果,且“敌”做“大溃”的主语,也要单独成句。

综上断句为: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根据文中“瑶扶理起立,理亦呼曰:'蓝理在,曾遂死矣!‘呼刀,族子法以授理,见理腹破肠流出,为

掬而纳诸腹,暖傅以衣,珠持匹练缚其创”可知,“理亦呼曰"是通过语言描写,“呼刀,族子法以授理”

是通过动作描写,以及''腹破肠出,继续战斗”的具体战斗事例,直接写蓝理战斗的英勇。

根据文中“理闻,赴援,书姓名舟篷上,敌惮理,为稍却”可知,通过写敌人的后退来表现其英勇,这属

于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敌人看见舟篷上蓝理的姓名就害怕后退,侧面表现其英勇。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理间道走仙霞关诣康亲王军降,为乡导,破叛军于温州”,意思是:蓝理从小路到仙霞关拜见康

亲王军降,做了他们的向导,在温州打败了叛军,可知他做向导,助破叛军,帮助朝廷在温州击破叛军。

从原文“琅令理当前锋,诸弟瑶、暖、珠皆从……追击,大败之,遂克澎湖”来看,施琅命令蓝理做先锋,

诸弟蓝瑶、蓝谖、蓝珠都跟从他……蓝理乘势追击,大败了敌军,于是攻克了澎湖,可见他为前锋,击沉

敌舰:援助施琅,攻克澎湖。

从原文“理以畿辅地多荒洼,请于天津开垦水田百五十顷,岁收稻谷,民号曰'蓝田'”来看,蓝理因为

国都附近的地区有很多的荒地和洼地,请求到天津开垦一百五十亩水田,每年收获稻谷,百姓称之为“蓝

田”,可见他开垦荒洼,成为蓝田;关心百姓,开垦水田,年收稻谷。

参考译文:

蓝理,字义山,是福建漳浦人。年少时桀鳌不驯,臂力超人。聚集勇敢强健的同族人攻击杀死海寇卢

质,到官吏那里去(告诉他),想借此作为功劳,官吏怀疑他们也是盗贼,把他们关进监狱。康熙十三年,

耿精忠造反,释放了所有关进监狱的人,让他前往藩下接受任职。蓝理从小路到仙霞关拜见康亲王军降,

做了他们的向导,在温州打败了叛军。

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征讨台湾,闻知蓝理英勇,奏请任命他为右营游击,领

前队先锋,率舟师征剿台湾,部下商议想阻止他,施琅特地下旨允许他前行。施琅命令蓝理做先锋,诸弟

蓝徭、蓝暖、蓝珠都跟从他。郑克埃命令曾遂等人率领几十万士兵迎战,战船遮天蔽海。蓝理率领军队和

他交战,于是敌人发动大炮,突然一枚炮弹飞来,弹片掠过蓝理而过,蓝理倒下,曾遂大叫:“蓝理死了!”

蓝理之弟蓝瑶将蓝理扶起,蓝理也大喊:“蓝理没死,曾遂死了!”大喊着让拿刀来,族人蓝法把刀给了

蓝理,这时,他看见蓝理的肠子已经流出来,就为他将肠子捧放入腹,诸弟蓝暖帮他包扎穿衣,蓝珠拿一

条白带帮他包扎伤口。蓝理全然不顾,还在大喊杀贼,指挥军队进军,攻击并击沉了两艘敌舰,敌人大败。

施琅亲自上船慰劳蓝理,战船搁浅在沙滩,被敌人的战舰包围。蓝理得知,前往援救,把自己的名字“蓝

理”写在船篷上,敌人看见后很是忌惮蓝理,不一会就退却了。蓝理乘势追击,大败了敌军,于是攻克了

澎湖。台湾平定后,评述、认定各项功绩,授予蓝理参将之职。

不久,因父亡故,又在家服丧。服丧期满,蓝理奉诏到京师晋见皇帝。康熙特召他到面前,询问澎湖

血战时状况,叫解衣察看伤处。安慰问候很是优厚,越等授予他陕西神木营副将官职。不久又提拔为宣化

镇总兵。康熙四十二年,又移居天津。赐蓝理花翎、冠服,康熙亲自为蓝理题写御书榜文:“所向无敌”

赏赐给他。康熙四十三年,因为旧疾发作,乞求回家养伤,皇上温和恳切的安慰留任他,派遣御医亲自诊

视。蓝理因为国都附近的地区有很多的荒地和洼地,请求到天津开垦一百五十亩水田,每年收获稻谷,百

姓称之为“蓝田”。康熙五十四年,因病回京,不久就去世了。

蓝理性格性情坦率,爽直。在福建作提督时,在乡里施行政令,抓捕整治盗贼,于是涉及到各个豪强

人家。修理桥梁,平铺道路,都是让富人出钱,于是更加积累民怨。泉州的百姓绘制虎榜,列举蓝理的很

多罪状,因此获罪。皇帝念及他功勋卓著,最终怜惜而予以保全。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左未生南归序

(清)方苞

①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刘古塘及宋潜虚。既定交,潜虚、

北固各分散。余在京师,及归故乡,惟与未生游处为久长。北固客死江夏,余每戒潜虚:当弃声利,与未

生归老浮山。而潜虚不能用,余甚恨之。

②辛卯之秋,未生自燕南附漕船东下,至淮阴,始知《南山集》祸作咒而余已北发。居常自慈日:“亡

者则已口!其存者,遂相望而永隔乎!”

③己亥四月,余将赴塞上,而未生至自桐,沈阳范恒庵高其义,为言于驸马孙公,俾偕行以就余。既

至上营,八日而孙死,祁君学圃馆③焉。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因念此她出塞门二百里,自

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

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尤异矣。盖天假之缘,使余与未生为数月之聚;而孙之死,

又所以警未生而速其归也。

④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然常观子美之诗,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时所与游好,

其人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余衰病多事,不可自敦率④,

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又何必以别离为戒戚哉!

[注]①《南山集》祸作:1711年,方苞因给戴名世《南山集》作序而被押解京城,1719年赴塞上。②桐:

今安徽桐城市。③馆:提供住宿。④敦率:遵循。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欤B.矣C.哉D.乎

2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比刘北固他们要早认识左君,交往也最长久。

B.宋潜虚不听我劝他归老的建议,我因此怨恨他。

C.左未生东下找我,我却因《南山集》祸起北去。

D.孙驸马去世之后,祁学圃才为左未生安排住宿。

2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异”“尤异”的心理。

24.作者为什么说“何必以别离为戚戚哉”?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答案】21.B22.C

23.此处风景不同于家乡,“我”久在此地沉浸山川物色有不同感觉(或:我生长于南方,却能与北地山川

物色在精神上相契合);因为“我”与左未生感情深厚,又在此朝夕相处,就产生了更加不同的感觉。

24.人都会死,聚都会散;即使死亡或离别,还可以通过诗文来存交;后人也可通过其诗文感受其未亡;左

未生离别回乡后可以修行著书流传后世;自己死而不亡的愿望将借此得以实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欤”侧重反诘语气,“哉”侧重感叹,“乎”侧重疑问或反问。“矣”可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亡

者则已口”的意思是“死了就死了”。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比刘北固他们要早认识左君”“最长久”错误。依据“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

刘古塘及宋潜虚”可知,“我”是从刘北固、刘古塘和宋潜虚那里得到充分的了解,刘北固他们比我早认

识左君;“惟与未生游处为久长”的意思是“我独独和未生交游相处了很长时间”,不能说是“最长久”。

B.“我因此怨恨他”错误。“余甚恨之”的“恨”是“气恼”或“为……感到遗憾”的意思,“怨恨”色

彩错误。

D.“才为左未生安排住宿”错误。“才”有“嫌迟”的意味,而原文是说到了上营八天孙公死了,祁学圃

为他们安排住宿。并没有“嫌迟”的意味。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可知:我生长于南方,此处风景

不同于家乡,“我”久在此地沉浸山川物色有不同感觉。

依据“未生复与余数晨夕于此”可知:“我”与左未生感情深厚,又在此朝夕相处,就产生了更加不同的

感觉。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可概括为:人都会死,聚都会散。

依据“然常观子美之诗,及退之、永叔之文,一时所与游好,其人之精神志趋、形貌辞气若近在耳目间,

是其人未尝亡,而其交亦未尝散也”可概括为:即使死亡或离别,还可以通过诗文来存交;后人也可通过

其诗文感受其未亡。

依据“未生归与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则余所以死而不亡者有赖矣”可概括为:左未生离别回

乡后可以修行著书流传后世,自己死而不亡的愿望将借此得以实现。

参考译文:

左未生君,我最早没有与他见过面,但他的思想志向和爱好兴趣、身材长相和言谈风度,我早已从刘

北固、刘古塘和宋潜虚那里得到充分的了解。我和未生见面结下友谊后,潜虚、北固各自分散在外地。我

在京城,等到回桐城,我独独和未生交游相处了很长时间。北固客游在外,死于武昌。因此我经常劝戒潜

虚:应该抛弃名誉功利,和未生一起回浮山养老,但潜虚不接受我的规劝。我对他非常气恼。

辛卯年秋天,左未生从燕山南方搭乘漕运的船向东,到淮河的南边,才知道《南山集》案发生了,我

受牵连向北进发,平时自己怨恨说:“死了就死了,难道活着的就要互相对望永远分开么?”

己亥年四月,我将去往塞上,而左未生自桐城来到,沈阳范恒庵赞赏他的道义,为他向驸马孙公进言,

使他一同到我这儿来。到了上营,八天孙公死了,祁学圃为他们安排住宿。每当傍晚公事做完,我就和左

未生携手在溪流上的桥上散步。就想到这里到塞门二百里地,自从当今皇上向北巡游,建立行宫,开始于

二十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我生长于东南方,到了晚年,每年到这地方度过一些时间,这里的山水景

色,长时间与我互相依靠慰藉,很奇特啊!而左未生和我多次早晚到这里,更加特别啊!大概是上天借我

们的缘分,让我和左未生有几个月的相聚,而孙公的死,又是用来警示左未生,催促他赶快回去的。

古来没有生而不死的人,也没有聚而不散的人。然而我经常看杜甫的诗,和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一

时交游相处的,人的精神、志趣、外貌、谈吐就像在耳边听到眼睛看到。假使人没有死,交往没有离散,

我年老多病,不能自我勉励做表率,左未生回去,和古塘先生各自修行著书,来流传后世,这样那么我所

认为的死而不亡就有依靠了,又为何一定要为别离忧伤啊!

三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