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1页
2022年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2页
2022年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3页
2022年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4页
2022年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试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2北京海淀初一(上)期末历史考试须知:1.本样题共8页,共2部分,27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图为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出土于河南郑州。该遗址不远处还出土了同时期的丝帛。专家推测此遗址为黄帝时代的都邑。据此可知A.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于河南 B.河南郑州是夏朝时期的都邑C.黄帝在此地击败了炎帝部落 D.嫘祖缫丝的传说具有可信性2.“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学者考证,历史上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4.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①、②处依次应填A.国人暴动大禹治水 B.三家分晋平王东迁C.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平王东迁5.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②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6.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其主人为随州噩侯。此青铜器有浓眉杏眼、象鼻等造型,具有南方特色。其造型整体采用“浑铸”技术,给人浑然一体的美感。这样的青铜器,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才会出现。这件青铜器

①说明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制作工艺高超③具有比较典型的地方特色④体现权力等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7.春秋时期,隶属于诸侯的卿大夫,纷纷篡夺诸侯国国君的权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员,又纷纷篡夺卿大夫的权力。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瓦解 B.诸侯争霸 C.民族融合 D.国家产生8.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以下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有①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②秦穆公发兵征伐西戎,西戎国皆降服于秦③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④赵武灵王命令军队穿胡服短装,并训练军队骑马射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图是某同学制作某历史人物的学习卡片,你认为该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10.下图为湖北云梦发掘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gū]。木觚上写有一段长文,记载了东方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体是秦隶,个别文字篆书意味较浓。该觚文可用来研究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②战国后期的书写材料③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字发展情况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公元前206年,□□和□□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激战。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源于此,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象棋之都”。文中“□□和□□”指的是A.陈胜和吴广 B.刘邦和项羽 C.曹操与袁绍 D.刘备和曹操12.以下表格是关于“笞刑(打板子)”的记录,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时期景帝时期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肉刑,用笞刑代替,规定当劓(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笞三百。前156年,改笞五百为三百、笞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 D.整顿吏治13.阅读下列“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尊崇儒学 B.整顿吏制 C.颁布推恩令 D.轻徭薄赋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时间大事前136年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前134年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15.某历史公众号想给学生推送研究汉武帝的可靠资料,以下可以放进资源包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6.下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了朝政腐败17.公元144年,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即位,太后兄长大将军梁冀掌权。一年后冲帝死,梁冀主谋选立八岁的质帝。质帝不满梁冀专权,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此后梁冀专权二十多年。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豪强地主控制地方C.外戚专权把持朝政 D.宦官专权统治腐败18.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19.某同学阅读了一本描述古代某战役连环画,了解到此战役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他阅读的连环画应是A. B.C. D.20.以下四幅图片可以共同说明A.农业生产发展 B.铁犁牛耕普及 C.灌溉工具改进 D.国家统一2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A.①蜀 B.②东晋 C.③北魏 D.④陈22.据史料记载,东晋南朝时期,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湖北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①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②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③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成语故事很多都来自历史事件。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24.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类别一类别二类别三张仲景、蔡伦、华佗周厉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顾恺之、钟繇、△A.卫青 B.王莽 C.曹操 D.王羲之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一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而国家是否形成,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如兴建种种公共工程、举行全社会范围的庞大的祭祀活动和宗教礼仪、进行战争防御和扩张。——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阅读材料一,概括文明的标准。材料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2)依据材料一中的文明标准,说明为何“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材料三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很粗略,故很多学者曾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商王通过占卜贞问国家的农业有没有收成从甲骨卜辞还可以看到商人的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他们的族不仅是生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宗族是商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摘编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骨文所反映商朝早期国家的特点。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26.秦始皇某历史项目学习小组想举办一个有关秦始皇的展览,他们搜集了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资料。资料一博物馆参观商鞅方升铭文一(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刻)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商鞅方升铭文二(公元前221年加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阅读商鞅方升两段铭文信息,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与这两段铭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资料二文物搜集①铜权②秦半两钱③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④石铠甲⑤秦封泥(其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⑥睡虎地秦简(秦隶书写,涉及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⑦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⑧泰山刻石(小篆刻写,涉及秦朝法律制度等措施)(2)为了多角度呈现秦始皇形象,项目小组拟定了以下有关策展的小主题:A.政治制度B.经济发展C.军事武功D.文化成就从以上小主题中任选一个(示例除外),选择上述文物中的其中两件,说明该文物与所选主题的关系。示例:主题序号说明D.文化成就⑥睡虎地秦简采用秦隶书书写,可以研究秦的书法发展。⑧泰山刻石采用小篆刻写,可以研究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主题序号说明资料三文献整理朝代作者及文献有关秦始皇的论述西汉贾谊《过秦论》“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西汉陆贾《新语·无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法令烦憯(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3)概括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7.丝绸之路与对外交往材料一丝绸之路通常指西汉之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史料①《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学者认为其位于今葱岭以西中亚沿海一带),并将精美的丝织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王母的故事。史料②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今俄罗斯境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凤鸟纹刺绣,刺绣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工艺一样,其中的凤鸟形象是楚文化的特色。史料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灯树纹锦,其主体花纹表现的是中原上元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1)阅读上述三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如果要研究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的交流,你会选择史料________。(填写序号,不得多选、错选)材料二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距离渠犁的屯田官比较近,这里土地肥沃,位于西域的中心,所以都护府驻在这里。——依据《汉书·西域传》注:武帝时常在渠犁、乌垒屯田,以供应汉朝与西域往来的使者。(2)阅读材料二的图文资料,概括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的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材料三今天的甘肃、新疆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这里发现了很多遗址遗迹,出土了很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地点悬泉尼雅高昌出土发现出土农具、铁制的牛车零件、筷子、谷物、核桃、杏仁、有汉字的木简、公元前1世纪的纸张残片出土蚕茧、桑树种子、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锦缎、印有铭文“君宜高官”的铜镜,发现炼铁工人的住所和炼铁炉残迹,及一座佛塔出土最古老的伊朗萨珊王朝的银币,出土公元5世纪左右的基督教壁画“圣枝图”,出土公元399年至423年古抄本《论语》《孝经》(3)悬泉、尼雅和高昌是亚欧各地文明的交汇之处。阅读上表,挑选符合下列表格要求的文物或遗址(每个类别挑选三件)。类别遗址遗迹与文物体现中原文明传入体现域外文明传入(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图为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出土于河南郑州。该遗址不远处还出土了同时期的丝帛。专家推测此遗址为黄帝时代的都邑。据此可知A.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于河南 B.河南郑州是夏朝时期的都邑C.黄帝在此地击败了炎帝部落 D.嫘祖缫丝的传说具有可信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出土于河南郑州”、“该遗址不远处还出土了同时期的丝帛。专家推测此遗址为黄帝时代的都邑”及所学知识可得,如果说这个是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养蚕,那么缫丝就有了可能,也就是嫘祖缫丝的传说具有可信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这个是最早的人类,也就不能说明我国的早期人类起源于河南,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了这里可能有黄帝时期的养蚕,不能说明这里就是夏朝时期的都邑,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黄帝的相关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夏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将地缘关系的“国”与血缘关系的“家”融合,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答案】C【解析】【详解】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几次迁都,直到一位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由此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迁都以后,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故选C;ABD项不答主旨,排除。4.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①、②处依次应填A.国人暴动大禹治水 B.三家分晋平王东迁C.武王伐纣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平王东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成为平王东迁,D项正确;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842年,大禹治水是三皇五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三家分晋发生时间分别是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32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②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是对分封制历史意义的阐述,所以②阐释了分封制的历史意义,不属于历史史实,D项正确;排除C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是对分封制内容的阐述,属于历史史实,所以①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结论,也不能说明分封制的历史背景,排除A、B项。故选D项。【点睛】6.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其主人为随州噩侯。此青铜器有浓眉杏眼、象鼻等造型,具有南方特色。其造型整体采用“浑铸”技术,给人浑然一体的美感。这样的青铜器,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才会出现。这件青铜器

①说明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制作工艺高超③具有比较典型的地方特色④体现权力等级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主人为随州噩侯”、“这样的青铜器,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才会出现”、“其造型整体采用“浑铸”技术,给人浑然一体的美感”可得,当时的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高超,体现出了南方的地方特色,因为只有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中才会出现,体现出权力等级,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地方诸侯权力膨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分封制走向完结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7.春秋时期,隶属于诸侯的卿大夫,纷纷篡夺诸侯国国君的权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员,又纷纷篡夺卿大夫的权力。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瓦解 B.诸侯争霸 C.民族融合 D.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隶属于诸侯的卿大夫,纷纷篡夺诸侯国国君的权位,卿大夫手下的官员,又纷纷篡夺卿大夫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得,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大夫—士,然而在春秋时期这个等级被打破,不在尽各自的相应义务,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诸侯争霸这是说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民族之间的来往,促进民族交融的现象,排除C项;国家不是在春秋时期产生的,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以下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有①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②秦穆公发兵征伐西戎,西戎国皆降服于秦③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④赵武灵王命令军队穿胡服短装,并训练军队骑马射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及所学知识可得,“周襄王娶狄女为后,晋文公之母为戎女”贵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加强了民族交融,“秦穆公发兵征伐西戎,西戎国皆降服于秦”通过战争的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赵武灵王命令军队穿胡服短装,并训练军队骑马射箭”通过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加强民族交融,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训练军队”不能够体现与少数民主之间的交往、交融,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9.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某历史人物的学习卡片,你认为该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后期、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儒家学派创始人”扥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人物是孔子,B项正确;老子是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A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学说的集大成者,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下图为湖北云梦发掘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gū]。木觚上写有一段长文,记载了东方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体是秦隶,个别文字篆书意味较浓。该觚文可用来研究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关系②战国后期的书写材料③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字发展情况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记载了东方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体是秦隶,个别文字篆书意味较浓”及所学知识可得,该觚文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之间各自为战,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该觚文书写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可贵的材料,因为字体是秦隶,所以对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字发展情况就有研究价值,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并且这时已经是战国晚期,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1.公元前206年,□□和□□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激战。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源于此,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象棋之都”。文中“□□和□□”指的是A.陈胜和吴广 B.刘邦和项羽 C.曹操与袁绍 D.刘备和曹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是当时天下的局势,东属楚,西属汉是交战的双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中,刘邦通过灵活的策略和谋士的帮助,最终击败项羽,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不能体现材料所述的要求,排除A项;曹操与袁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C项;刘备与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以下表格是关于“笞刑(打板子)”的记录,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时期景帝时期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代替,规定当劓(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笞三百。前156年,改笞五百为三百、笞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 D.整顿吏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帝时期,用笞刑代替断残肢体的肉刑;景帝时期,减少笞刑次数,且只打臀部。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体现的是减轻刑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视农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儒学,排除C项;材料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3.阅读下列“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措施是A.尊崇儒学 B.整顿吏制 C.颁布推恩令 D.轻徭薄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得,汉初不管是在数量和人口上,封国明显占优势,结合所学知识,这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有关系,到了汉武帝为了解决封国问题采取了推恩令等相关措施,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是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不能直接解决封国问题,排除A项;整顿吏治对于官员的管理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直接解决封国问题,排除B项;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不能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时间大事前136年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前134年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这些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肯定,同时重视学习儒学的人,重视儒学人才培养,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汉初的时候推行过,汉武帝时期不能说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经济的重视或者对经济的控制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某历史公众号想给学生推送研究汉武帝的可靠资料,以下可以放进资源包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得,“西汉的五铢钱”这是实物能够很好的研究西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比较客观,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电视剧《汉武大帝》”、“穿越小说《汉武帝》”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客观反映西汉时期的历史,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6.下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消除了民族矛盾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 D.导致了朝政腐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矛盾”及所学知识,这些措施利于激发人民的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管院的监督管理政治清明,对于刚刚经历的社会动乱,利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消除民族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了对管院管理监督,而不是腐败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7.公元144年,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即位,太后兄长大将军梁冀掌权。一年后冲帝死,梁冀主谋选立八岁的质帝。质帝不满梁冀专权,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此后梁冀专权二十多年。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豪强地主控制地方C.外戚专权把持朝政 D.宦官专权统治腐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太后兄长大将军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专权二十多年;年幼的质帝不满梁冀专权,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这说明当时外戚专权把持朝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排除A项;材料与“豪强地主控制地方”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宦官专权统治腐败”,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8.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B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没有建立严密的组织,排除A项;黄巾起义与刑罚的残酷无关,排除C项;黄巾起义没有建立新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某同学阅读了一本描述古代某战役的连环画,了解到此战役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他阅读的连环画应是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军队,之后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可知,材料中该同学要了解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他阅读的连环画应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进行的战争,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无关,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的一场战争,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一场战争,东晋以少胜多,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0.以下四幅图片可以共同说明A.农业生产发展 B.铁犁牛耕普及 C.灌溉工具改进 D.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原始社会的骨耜是农业工具,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发展农业水利工程,汉代发明的耧车是农业播种工具,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这四个共同说明农业的生产发展,A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之后逐渐普及,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翻车是灌溉工具,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国家政权是否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A.①蜀 B.②东晋 C.③北魏 D.④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一度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大一统。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对峙时期,其中有局部统一的出现,如北魏政权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C项正确;蜀属于三国政权之一,排除A项;东晋政权偏安江南,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陈属于南朝政权之一,未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2.据史料记载,东晋南朝时期,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湖北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①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②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③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并且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有江南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先天优越,这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发展的前提条件,当时北方战乱,而南方社会相对较为稳定,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同时北方移民不断增多,并且将北方的现金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南方的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让然在北方,没有在南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3.成语故事很多都来自历史事件。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的故事,风声鹤唳的典故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公元前207年,刘邦在攻入咸阳后立的规定,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勾践,时间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D项正确;其它选项的排序都是错误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24.分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处应填写的是类别一类别二类别三张仲景、蔡伦、华佗周厉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顾恺之、钟繇、△A.卫青 B.王莽 C.曹操 D.王羲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顾恺之、钟繇均是艺术大家,与他们归为一类的应是书法家王羲之,D项正确;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王莽是政治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曹操是政治家、文学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5.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一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而国家是否形成,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如兴建种种公共工程、举行全社会范围的庞大的祭祀活动和宗教礼仪、进行战争防御和扩张。——摘编自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阅读材料一,概括文明的标准。材料二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2)依据材料一中的文明标准,说明为何“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材料三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很粗略,故很多学者曾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商王通过占卜贞问国家的农业有没有收成从甲骨卜辞还可以看到商人的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他们的族不仅是生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宗族是商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摘编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早期国家的特点。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答案】(1)标准:国家社会形态的出现;国家形成以阶级或阶层的出现和强制性的权力系统为标志。(2)考古证明良渚已是早期国家。阶级或阶层的存在:良渚古城墓地的墓葬品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强制性的权力系统:良渚古城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强制性的权力系统:良渚古城建有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强制性的权力系统:良渚古城有祭祀神灵使用的玉琮、玉壁。(任意3点即可)(3)特点:实行专制王权;具有领土观念,能有效管理地方;祭祀文明;重视农业收成;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意义: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朝历史的可信,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标准:根据材料一“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可得出,国家社会形态的出现;根据材料一“……国家是否形成,一是阶级或阶层的存在,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可得出,国家形成以阶级或阶层的出现和强制性的权力系统为标志。【小问2详解】依据:根据材料一中的文明标准,并结合材料二,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例,说明“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依据。根据材料二“……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可得出,考古证明良渚已是早期国家。按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的标准:根据材料二“……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可得出,良渚古城墓地的墓葬品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按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标准:根据材料二“……古城北面有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得出,良渚古城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按强制性的权力系统标准:根据材料二“……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可得出,良渚古城建有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按强制性的权力系统标准:根据材料二“……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可得出,良渚古城有祭祀神灵使用的玉琮、玉壁。(任意3点即可)【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三“……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可得出,实行专制王权;根据材料三“……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可得出,具有领土观念,能有效管理地方;根据材料三“……商王通过占卜贞问国家的农业有没有收成……”,可得出,祭祀文明;重视农业收成;根据材料三“……从甲骨卜辞还可以看到商人的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他们的族不仅是生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宗族是商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可得出,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朝历史的可信,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等方面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点睛】26.秦始皇某历史项目学习小组想举办一个有关秦始皇的展览,他们搜集了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资料。资料一博物馆参观商鞅方升铭文一(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刻)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商鞅方升铭文二(公元前221年加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阅读商鞅方升两段铭文信息,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与这两段铭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资料二文物搜集①铜权②秦半两钱③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④石铠甲⑤秦封泥(其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⑥睡虎地秦简(秦隶书写,涉及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⑦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⑧泰山刻石(小篆刻写,涉及秦朝法律制度等措施)(2)为了多角度呈现秦始皇形象,项目小组拟定了以下有关策展的小主题:A.政治制度B.经济发展C.军事武功D.文化成就从以上小主题中任选一个(示例除外),选择上述文物中的其中两件,说明该文物与所选主题的关系。示例:主题序号说明D.文化成就⑥睡虎地秦简采用秦隶书书写,可以研究秦的书法发展。⑧泰山刻石采用小篆刻写,可以研究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字。主题序号说明资料三文献整理朝代作者及文献有关秦始皇的论述西汉贾谊《过秦论》“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西汉陆贾《新语·无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法令烦憯(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3)概括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评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答案】(1)铭文一:商鞅变法,实行统一度量衡。(出现“商鞅变法”即可。)铭文二: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出现“秦统一”即可。)(2)主题序号说明A.政治制度⑤秦封泥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可以研究秦朝郡县制度。⑥睡虎地秦简可以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文书。⑦阳陵虎符的一半由皇帝保管,可以研究秦朝的皇帝制度。⑧泰山刻石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主题序号说明B.经济发展①秦铜权可以研究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的举措。②秦半两钱可以用来研究秦统一货币之后的情况。主题序号说明C.军事武功③兵马俑铜车马可以研究秦朝的战车战马和作战情况。④石铠甲可以研究秦朝士兵作战的装备。⑦阳陵虎符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兵符制度。(3)共同点:实施暴政。答案示例一: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答案示例二: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还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尽管秦始皇性格上急于求成,秦朝法律严苛,但是不能仅用暴政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需要全面看待秦始皇。【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资料一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与铭文一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实行统一度量衡。(出现“商鞅变法”即可。)根据资料一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与铭文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出现“秦统一”即可。)【小问2详解】主题:A.政治制度。根据资料二,选择⑤秦封泥,封泥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地方官制;选择⑦阳陵虎符,虎符上的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制度。主题:B.经济发展。根据资料二,选择①铜权,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选择②秦半两钱,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统一货币的措施。主题:C.军事武功。根据资料二,选择③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军队作战状况;选择④石铠甲,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军队装备状况。(任选一个主题即可)【小问3详解】共同点:根据资料三“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认为秦始皇的焚书是暴虐行为;根据资料三“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可知,西汉陆贾的《新语·无为》认为秦始皇用刑太极;根据资料三“法令烦憯(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可知,东汉班固的《汉书·晁错传》认为秦始皇刑罚残暴,轻绝人命。由此可知,资料三中对秦始皇评价的共同点是:实施暴政。示例一: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同意贾谊、陆贾和班固的说法,即我同意他们的说法。理由: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秦始皇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是暴政的表现等方面说明理由。示例二: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不同意贾谊、陆贾和班固的说法,即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理由: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